當前位置:首頁 » 牛仔知識 » 印度為什麼不能穿牛仔褲祈禱

印度為什麼不能穿牛仔褲祈禱

發布時間: 2022-09-03 05:07:57

① 印度高官稱穿牛仔褲的女人不敢娶,你怎麼看

日前,印度一位政客因宣稱外國遊客應該避免穿裙子而又一次引起了眾怒。上周末印度發生了一些騷亂,起原因是印度文化部部長馬赫什·夏爾馬在機場發放的旅遊手冊上給出了一些建議,要求遊客在印度不要穿著裙子或晚禮服,也不要晚上在小城鎮里獨自外出。


可悲的是,他不是第一個這么建議婦女保護自己、避免被強奸的人,肯定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一次又一次,印度政府部門部長、政客、及其他頗有影響的組織領導人都一直在告誡婦女們不要穿著牛仔褲、短裙、裙子和短褲。

婦女們也被告誡不要在天黑以後出門,不要和男人們約會、交朋友,甚至不要使用手機。自從2012年12月德里一名23歲大學生在公交車上慘遭輪奸殺害以來,印度和整個世界都在監督有影響力的人物和輿論家,看看他們在針對女性暴力到底是何態度。

總結:本次爭議言論的發表者辛格也在女性問題方面有「前科」。全印度進步婦女協會負責人克里希南稱,2013年,印度孟買一名女記者慘遭輪奸,當時作為該市警局局長的辛格在案發後將印度日趨增多的性侵事件歸咎於傷風敗俗的「濫交文化」。

② 印度女生為何很少穿牛仔褲

印度人的傳統是有名的,最近我又聽說印度還有更傳統的,那就是印度的不少大學竟然禁止女生穿牛仔褲,理由是穿牛仔褲會招引性騷擾,有必要加以防範。 在印度,偶爾會看到這樣一副場景,一群男生在下課後對某個女生評頭論足、指指點點,你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女生是什麼怪物或生活不檢點,而是因為這個女生穿著緊身的牛仔褲。印度人認為,女生穿著太性感是發生性騷擾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國外留學的印度女生,她們總是習慣於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她們可能打心裡覺得,穿著太暴露,就像是過早地失去了貞操一樣,是見不得人的。並且,印度人先天地以為穿著暴露的女生是放盪的,不檢點的,所以才會去性騷擾她們。所以,即使有女生想穿牛仔褲,她們因為擔心性騷擾也不敢穿。 也許有人會問,印度女生很少穿牛仔褲,那她們穿迷你裙和熱褲嗎?當然不。可能,印度女性崇尚的人含蓄的美,就像我們曾經以含蓄為美一樣。

③ 去印度的寺廟參觀,為什麼身上絕不要穿以牛皮製成的東西

對於印度,我們很多人都會直直地搖頭,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三個字就其實就可以概括,印度就是臟亂差,但是這些印象是非常片面的,而印度的歷史是很悠久的,旅遊資源非常的豐富,並且文化歷史遺跡眾多,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遊玩的地方。

其實有些人會認為印度寺廟的做法有些太過於嚴厲了。但是,你再去玩一個地方旅遊,你一定要先去了解當地的習俗和信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當地人接觸。

④ 印度的習俗

印度生活習俗

--------------------------------------------------------------------------------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

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吃東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隻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總取食,否則,將為同餐的人所厭惡。就餐時常有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用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誰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

⑤ 在印度脫褲子表示什麼

表示對蘭徹一種折服的態度,就像片中開頭新生被迫要想學長表示服從一樣,只是這次是發自內心的敬佩。還有第一次見院長的那場戲,蘭徹給院長提了一個讓他很尷尬的問題,事後管理員小弟毫米也是脫褲子表示敬佩。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沒有很大的擴張性,但也抵制任何外來文化的入侵。

印度早期雖然有許多國王將佛教作為國教,後來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作為殖民地,但每個統治者走後,印度又恢復印度教傳統。伊斯蘭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沖擊,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片土地,沒有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

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

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5)印度為什麼不能穿牛仔褲祈禱擴展閱讀

印度飲食文化

印度人口約12.1億,佔世界第二位。印度屬於多民族國家,而且還受到中國及西洋文化的影響,根據地區和宗教飲食種類繁多。

例如:北印度受到莫卧兒帝國的影響吃肉類,但是南印度卻堅持傳統的素食主義。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差距漸漸縮小,但是印度有很多為素食主義者准備的菜單,而且飯店也分為素食主義者(Vegetarian)飯店和非素食主義者(non Vegetarian)飯店,部分飯店還把座位分開。

貧困階層的人們不僅是因為過教原因,而是由於經濟原因吃素食的較多。印度人互相尊重對方的宗教情感並避免吃牛肉或豬肉,所以雞肉料理和羊肉料理非常發達。

提到印度飲食就會想起咖哩,但是像我國的咖哩哪兒都沒有。印度的做法與我國大不相同,他們在肉或素菜中只選擇一種做咖哩。

例如:Mutton Curry是將調料放入切好的羊肉里做的傳統肉類料理,不放任何蔬菜,只放放各種調料做得稠一點,將這些作為菜餚吃飯或吃烤肉,即做為主食的菜餚吃得有點稠的料理叫做咖哩。

⑥ 我想了解印度這個國家的名族風俗(習俗)!跪求 有心人 提供詳細答案啊!!!高分求答案!

一、大便以後用水沖洗屁股,而不用手紙

印度的居民一般廁所都有沖洗設備,普通百姓大便時則手拿一口杯水,習俗規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這其實是一個好習慣。其好處首先痔瘡的發病率大大減低;其次可以大量節約紙張,對保護地球資源、綠色工程的保護和發展,都極為有利。光這一項,就能節約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僑胞,認為有傷大雅,大都還不習慣,至今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仍然用手紙。

而我卻採用了這個方法,用紙反而在心理上感到不衛生,不習慣了。

二、樹葉當飯盆

印度人在集體用餐時,吃飯用的飯盆常常是樹葉做成的。這種盆兒由幾片很大的整片樹葉相拼疊而成,內外兩層,樹葉和樹葉之間用比火柴棍還小的小枝條「縫」起來,葉盆呈圓形,周圍還有一個翹起來的邊緣,所以其模樣和金屬飯盆一樣,而且所有葉盆的形狀和大小一致,顯然是由一個模子壓制出來的。開始我以為用這玩意兒會不大衛生,而且老擔心它會漏,因此不大樂意用。但後來我完全改變了這種想法,因為我發現它有明顯的優點:首先,僅由幾片樹葉製成,而熱帶地區大葉片多著呢!所以取材極容易,造價很低。

其次,這種餐具很輕,且不怕摔碰,搬運方便,很適合集體和野外用餐。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飯後處理容易,不用洗,一扔了事,而且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基本不存在污染問題。至於衛生方面,其實,根本不用擔心,本地人常常用這種葉盆吃飯並不鬧肚子,外國人(包括筆者)用了之後也沒什麼問題,所以大可以放心享用這種獨具風情的樹葉快餐盆!

三、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產奶大國,牛奶在印度人的飲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國營奶站打奶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幾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幾塊餅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場,還能買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來有很濃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別喜歡吃甜食,印度餐最傳統的甜食也是用兩種乳酪和糖製成的。

四、側頭表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們表示贊同或應允時,不是點頭,而是將頭向右邊側一側。外國人起初常常誤會。有的書上說印度人(包括孟加拉國人)用搖頭表示同意。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側頭和搖頭畢竟是不同的動作。印度人側頭表示同意時,有時動作幅度很大,連整個上半身都側向了右邊,這就跟搖頭有更明顯的區別了。

五、用右手付款

印度人買東西付款時只用右手遞錢,對方找零錢時也只用右手,絕不用左手。有人告訴我,一個當地人若用左手付錢,那是很不禮貌的。我用了很長時間才在某種程度上培養了只用右手遞錢的習慣。之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有時候忘了這一規矩使了左手。但大概因為我是「老外」吧,我還沒遇上對方在我用左手付錢時生氣的。

其實,不只是付錢

六、「巨無霸」是羊肉的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別多。請印度人吃飯,先要搞清楚對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則會很尷尬。嚴格的素食者,是連雞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吃飯前還要做禱告。有一次,我們請印度朋友來家吃飯,大家落座後,突然發現一位朋友閉上了眼睛,嘴裡好像還在默念著什麼,片刻之後,才睜開眼睛開吃。

時有這個講究,在一些較為正式的場合遞送其他東西(特別是禮品之類),若不用雙手而只用一隻手時,也應該用右手。

七、飲用的是生水

因為這里氣候炎熱,又普遍喜吃咖哩(印度咖哩世界第一)、生洋蔥等,此類食物具有良好的殺菌能力。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他們喝生水的習慣。就是到了大飯店、大賓館,首先給客人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尤其西方人聽來感到是太不講衛生了。但印度人民卻像茹毛飲血時代的人類一樣,適應了環境,加上常吃咖哩、洋蔥等,可以有很強的抵抗力。如果人類鍛煉到這樣的地步,該為地球節約多少能源啊!

印度生活習俗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

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吃東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隻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總取食,否則,將為同餐的人所厭惡。就餐時常有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用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誰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

نصرالدين·大馬

少保印度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國土,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的現狀。宗教活動的影響在民間遺留下許多特殊的崇拜,如對蛇、猴子、老鼠、牛的崇拜等等,因此動物有著很高的地位。牛是最大的神,在大街上到處可以看到被打扮得很漂亮的牛,它們自由地在開著汽車、摩托車的街道上悠閑地散步,走累了可以躺在路邊睡一下,可以隨便吃路邊的食物。大象在印度也是神,印度的好多神都是象頭人身。印度的宗教有很多,基本上每個宗教都有一種動物作為神,所以印度供食用的動物一般只有雞。

印度女性傳統服裝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最漂亮和正式的沙麗(sari),要15歲之後才能穿。先在裡面穿上胸衣和襯裙,然後再把沙麗,一整塊很長的紗巾圍在身上,圍沙麗的手法在我們這些外行人看來是繁復之極。

婚俗:在印度,婚姻習俗與熱門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關系。正統的印度教徒認為婚姻是一種聖禮,是每個人必須履行的人生職責。印度教徒女子婚前必須保持童貞,任何謠言、丑聞都可能使它成為嫁不出去的姑娘。為了防止女孩在通曉人事後發生婚前性關系,印度教徒從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據印度習俗,一個24歲的新郎應娶一個8歲的幼女,30歲的男子應娶一個12歲的少女。

從1929年起,印度政府即通過了禁止童婚法,但因為它與印度教徒早婚的傳統習俗相違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陽奉陰違。

這些幼小的女孩結婚後仍跟父母回到娘家,到了十一二歲才道夫家去,未來命運全在夫家。印度教徒從古至今十分重視婚嫁,教徒相信生辰八字,所以定婚前要先看星相和八字是否相符。青年男女的婚姻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妝習俗目前在印度還非常盛行。姑娘出嫁,女方要拿出豐厚的嫁妝。如果女方不能滿足男方提出的要求,男方就會拒絕結婚。結婚前幾天,新娘要用姜黃香科塗擦全身,使皮膚柔嫩,呈金黃色。在舉行婚禮的頭天晚上,新娘要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過的水洗澡。頭發要梳成一條長辮子,發辮上插著香氣撲鼻的茉莉花和金盞花。婚禮一般是早晨或傍晚在女方家舉行,有的在寺廟或俱樂部里舉行。婚禮當天,新浪在親戚朋友的陪同下去新娘家迎親。當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時,新娘的父親和親友要急步上前,向新浪獻上珠寶、兩套絲綢衣服、美酒和用酥油、酸奶、蜂蜜及唐做成的甜食。婚禮開始前,新浪和新娘在各自的親屬陪同下,走上婚禮台。婚禮台煤有機碳和新郎新娘的座位。婚禮一般從點燃聖火開始。婚禮儀式有繁有簡,但是握手儀式、戴聖線儀式和繞走聖火儀式是不可少的。握手儀式是新娘的父親把女兒的手放在新浪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兒交給了新郎。戴聖線儀式標志著新娘已經出嫁,出嫁的婦女要終身戴著它。嗣後,新娘緊隨著新郎從左邊開始繞聖火走3圈。所謂聖火,是用7種木柴燃氣的火堆,代表崇高的宗教。走完3圈後,他們向雙方的父母和場的長輩行觸足禮,婚禮隨即結束。

錫克人的婚禮簡朴,多為集體婚禮,要求新郎新娘們一齊唱誦錫克教聖經中的聖歌,然後新郎新娘更按照錫克教風俗,把彼此的頭巾系在一起,圍繞錫克教聖經轉4圈,婚禮即告結束。

喪葬:印度人的殯葬,主要有3種方式:印度教盛行火葬和水葬,伊斯蘭教聖行土葬,拜火教盛行天葬。

印度教徒的火葬,通常選擇在聖河河畔舉行。將遺體安放在柴堆上(富人、名人和達官貴人用檀香木),然後澆上酥油,然後由祭司誦讀經文,由兒子或男性親屬點火焚燒。這葬的親友向火中拋撒鮮花,向親人表達最後的祝願。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入江河。如果將骨灰撒入印度教的聖何-恆河中便是對死者的最高禮儀。

印度拜火教徒盛行天葬。教徒死後,起屍體便被裹上白布,安放在建於山丘上的無聲平台上,讓鷹鷲等鳥類啄吃,剩下部分經過一段時間自然腐爛風化,變成碎塊,由管理無聲他的神職人員推入下的神井之中。

印度教徒一生要舉行16種儀式。這16種儀式是:

受胎禮:這是未來人生的開端禮。由於性的特殊性,這種儀式的范圍極少,往往以神秘的方式舉行。他們認為舉行受胎禮能使胎兒體壯純潔。25歲的男青年和年滿16歲的姑娘,在婚後4-16天中,舉行受胎禮,禮畢方可同房。

盼子禮:盼之儀式在懷孕後的第四個月里舉行,如今,生第一胎的婦女常在受孕後的第三個月里舉行。舉行盼子禮時,男女雙方要對神靈起誓,表示要從即日起決不做使胎兒墮落之事。當天夜晚,丈夫要把榕樹皮汗注入妻子的右鼻孔,預防流嚴。同時,在孕婦的懷里放一個盛滿聖水的小罐子,然後丈夫把手輕輕地放在跳動著的胎心上,心中默默祈禱,祝望妻子生一個漂亮健康的男孩。

梳洗禮:孕婦在懷孕後第四、第六或第八個月里舉行梳洗禮。舉行梳洗禮時,要把孕婦的頭發往上梳,以此避邪鎮魔。同時丈夫要嚴格按照祭司的指點,為妻子精心梳洗,此時孕婦的心情要顯得格外輕松愉快。

誕生禮:在新生兒誕生之後,未剪斷臍帶之前舉行,其目的是防止嬰兒受邪中魔。舉行誕生禮時,生父用手摩裟新生兒,親切凝視,反復親吻,同時輕聲誦讀祝福語。然後,還要讓新生兒品嘗蜜和盛在金匙裡面的酥油,同時伴誦密咒。剪斷臍帶後,要馬上給母子倆沖洗全身,且不可盆浴。

命名禮:嬰兒出生後第四天或第十二天,由父親舉行命名禮。父親不再時,應有叔伯主持。

浴光禮:嬰兒誕生後未舉行浴光禮之前,不許見太陽。《摩奴法典》規定,新生兒誕生後第四個月,舉行浴光禮後才能把嬰兒抱出房間,讓他享受大自然的美,呼吸新鮮的空氣。

食飯禮:6個月或8個月的孩子,可以舉行食飯禮儀。舉行食飯禮儀時,給孩子喂牛奶粥或用酥油、蜂蜜拌的稀飯。

剃法禮:舉行剃法禮時,除頭頂留一撮兒頭發外,其餘胎毛全部剃光,這樣可以保佑孩子長命百歲。剃下的頭發切不可隨地亂扔,要用面團包起來扔進川流不息的恆河或其他河流,或者埋入地下。剃完頭發後,要在頭上抹酸牛奶或黃油,片刻之後用水沖洗。

穿耳禮:為了給孩子去病除滅,在孩子長到3至5歲時舉行穿耳儀式。屆時由首飾匠或理發師在孩子的耳垂上穿個洞,戴上耳環,賞賜甜食。

入門禮:入門禮僅限於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以佩帶聖線為標志,未婚青年要貼身佩帶一條三股的聖線,結婚後增加至五股。傳授一切咒文中最神聖的婆毗陀利贊歌,是入門禮的主要內容。

入學禮:孩子一般到7-8歲舉行入學禮。入學禮必須有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老師或祭司主持。他們在孩子的手掌上劃與印度教的符號或神名,或者祖父的字母。從此他就能入學受教育,攻讀經典,學習教規了。

居家禮:學生在教師家學完印度教的基本經典《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挲摩吠陀》後,徵得教師的同意,舉行居家禮。舉行居家禮時,聖父或教父向學生贈送聖典,以示祝賀。

婚禮:婚禮在人的一生中被視為大禮。舉行婚禮時,新娘的父親或保護人受託聖水罐,口誦密咒,同時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掌上,舉行握手式。隨後新郎帶領新娘朝東北方向走7步,或者圍繞祭火走3圈,就算正式結為夫妻。

隱居禮:《摩奴法典》規定:「家長看到自己皮皺發蒼,子孫繞膝時,要退隱山林間。」在山林隱居期間,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誦讀吠陀,忍受一切,對一切有生命的五類要表示同情。

脫俗禮:度過隱居期的教徒,為了得到最後解脫,要舉行脫俗禮。舉行脫俗禮後,要孤身無伴,視孤獨為取得幸福的唯一途徑。

葬禮:葬禮是教徒一生中最後的一種儀式。葬禮一般由死者的兒子和親屬舉行。黃昏時舉行葬禮的好時辰,宗教聖地、恆河岸邊或亞穆納和毗是舉行焚屍禮的好地方。

⑦ 三傻大鬧寶萊塢脫褲子表示敬意,為什麼印度有脫褲子表示敬意的,這是什麼意思是習俗還是別的

這不是印度的習俗,只是影片里的一種惡搞手段。就是大學老生想出的惡搞新生的手段而已。

《三傻大鬧寶萊塢》雖然是一部高分印度喜劇片,即便其中充滿了異域色彩,但是其內核與中國現在的教育制度是相似的,所以才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法汗在出生之時就被自己的父親認定以後會成為一名工程師,因此考入了皇家工程學院。舍友拉朱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學校的新生歡迎傳統是,入學第一天,新生必須穿著內褲,向高年級學長表示敬意,其實就是惡整新生。

但是蘭徹卻不想參與這種惡俗的活動,用通電的勺子把學長教訓了一頓。皇家工程學院的院長外號病毒,有著爭強好勝的性格,生活極度自律,相應的則是極度的教條主義,行事刻板不知變通。

在新生入學的演講上,他說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想要成功,就要時刻有著競爭的意識。然後病毒拿出一隻太空筆,炫耀自己的成功。蘭徹在他演講完之後提問「如果其他筆在太空無法使用,宇航員為什麼不用鉛筆。」


(7)印度為什麼不能穿牛仔褲祈禱擴展閱讀

《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以蘭徹為故事主線,講述的確實他周圍這些人的改變,可以說每個人物都塑造的十分飽滿。

法汗從出生開始就被父親認定是一位工程師,但是他卻真心熱愛攝影,展現的是父權與自我的沖突。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出,成為一名工程師就意味著成功,這樣的情節或多或少都會在我們的家庭中出現。

電影並沒有把這份沖突激烈化,而是用父子之間的一段對話來作為化解,這一點也很符合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拉朱展現的是自我的突破,他背負著家庭的重擔,恐懼讓他只能用求神拜佛這種方式來化解心理壓力。

他僅僅是一個大學生,尚未踏足社會,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去解決家庭的問題。在這樣情況下,將問題推卸給神佛雖然是一種逃避的態度,但是卻無法指責。電影裡面改變最大的其實是校長病毒,在孫女誕生的時候,生命的奇跡讓他放棄了自己的偏見,他的價值觀也是在此時開始轉變。

⑧ 印度人的禁忌

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503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607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469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5140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434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4363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532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93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426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