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仔待遇怎麼樣
『壹』 關於美國西部牛仔
美國西部牛仔一般都佩帶一種可以連發的六響左輪手槍,這種連發的手槍既便於攜帶,使用又十分簡單,任何稍微受過開槍訓練的人,都能很快嫻熟的使用它。而牛仔們大多是玩槍的高手,他們在飛馳的駿馬上尚能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這種六響左輪手槍非常適合以德克薩斯牛仔為代表的西部牛仔的需要,是他們用以對付野獸、強盜、印第安人襲擊的最有效的自衛武器。這種六響左輪手槍就是大名鼎鼎的柯爾特左輪連發手槍。1830 年,一位年僅16歲名叫塞繆爾.柯爾特的康涅狄克州海員,在遠航新加坡的寂寞旅程中,用木頭削制手槍模型以消遣自娛,消磨難耐的寂寞時光,結果他竟然成功的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把左輪手槍的製作,盡管它只是用木頭做的。兩年後,柯爾特向設在華盛頓的美國專利局左輪手槍的發明申請和說明書。後來他又開公司生產出了真正實用的左輪手槍。在佩德納萊斯的一次戰斗中,15名裝備這種手槍的德克薩斯騎警,把70多名科曼奇族印第安武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從此,柯爾特左輪連發手槍在西部邊疆威名遠揚。德克薩斯騎警和牛仔們形象的稱柯爾特左輪連發手槍為「六響槍」。1845年,在與墨西哥的戰爭中,德克薩斯騎警憑借這種犀利的兵器,一舉擊敗了數倍於己的墨西哥軍隊。自此,「六響槍」在全美國乃至全世界名聲大噪,成為美國西部牛仔須臾不離的心愛夥伴。
『貳』 牛仔文化
美國"牛仔文化"的淵源
牛仔座右銘:"在哪裡生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生活"!
根據美國勞工部2003年的統計,全美國牛仔比賽的牛仔工人,平均年收入為1萬9340美元。這樣的收入比美國聯邦政府規定的貧困線高不了多少。在我拍攝的一張張牛仔工人的照片中,我看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淡薄名利,隨遇而安。他們所居住的鄉鎮,距離充滿各種機會的大都市不過幾小時車程,要想買更好的車,住更好的房子,只要到社區學校修幾門課,再到城裡找一份較象樣的工作,並不困難。但他們不為城市的紙醉金迷所惑,不為別人活著,盡管生活簡單,並不富裕,甚至經常會遇到很多困難,而能保持樂觀,知足常樂。對他們來說,正像這句牛仔名言所說的:「在那裡生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生活。
「Cowboy」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西班牙語,是西班牙牛仔文化語「Vaquero」直譯而來。「Vaquero」發展於詞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譯成英語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來美洲居住的歐洲人後裔。登陸到美國東海岸的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們開始只會採用圈養的方式養牛。當圍欄里的草被牛吃完後,牛群就被趕到一個新的有草的地方繼續放養。這樣的牧牛人在英語稱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來,他們是貴族、冒險家,他們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於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們養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沒有邊際的草原中,牛仔們騎馬隨牛群馳騁。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傳統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鄉下居住著這樣一些頑固的傳統牛仔,他們就是遍布美國的西班牙人後裔,他們的血統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1846年,美國與墨西哥開戰。戰爭中美國人打敗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卻徹底地征服了美國。沒有任何區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樣對美國牛仔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牛仔們並不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據一位牛仔專家勞恩·泰勒說,現實中的牛仔就是騎在馬背上的農場工人,負責看管奶牛。他們在戶外的時間一天長達12到14個小時,工作既沉重又危險,報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數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時代,新的肉類保鮮辦法的出現、市場對牛肉的需求急劇增長,同時鐵路延伸到大多數村落,使得牧場經營業在美國西南部非常興盛。放牧業、牧場經營業主們用較低的成本在西部飼養大批的牛群,然後通過鐵路把它們運到東部的市場。而牛仔們就在戶外放養牛群,然後把他們運到最近的鐵路上。
然而就是這些處在社會最底層、充滿著美國開拓精神的西部牛仔們,形成和完善著自己的牛仔文化,並且身體力行地把牛仔文化發揚光大。他們通常穿著的「制服」——牛仔褲,與牛仔們身上蘊涵的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牛仔褲後來幾乎完全脫離了一條褲子的原始意義,特別是藍色牛仔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持續地嵌入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
平地而起的美國牛仔文化,有別於歐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使自身得到發展。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的文化開始風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隨電影中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通過許多事實和傳奇故事,牛仔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而牛仔褲及牛仔服飾,就成了美國牛仔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
牛仔文化的延伸:
牛仔比賽,也稱牛斗(Rodeo),在美國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當年牛仔們長途跋涉茫無邊際的大漠荒原,途中休息時,常常靠騎馬套牛比賽來解悶,這種比賽延續至今,是今天美國唯一由本土文化演繹出來的體育項目。
牛仔比賽中最刺激的項目,莫過於騎公牛和烈馬。這種項目是膽識和力量的搏擊。比賽中,牛仔們必須在野性十足的牛背和馬背上騎滿8秒鍾。兇猛狂暴的烈馬和公牛容不得背上有任何東西,那怕你在它背上放上一根短繩或一把土,都會讓烈馬和公牛暴跳如雷,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一個人?憤怒的野馬和公牛會立即揚起四蹄,用盡全身力氣,不把背上的異物甩下來絕不罷休。而騎在馬背或牛背上的牛仔,則需使出渾身解數,隨著烈馬或公牛狂跳的節奏,爭取在馬背牛背上待滿8秒鍾。當牛仔被兇悍的公牛甩到地上後,瘋狂的公牛並不善罷甘休,還要想法子用尖硬的牛角攻擊已倒地的牛仔,一旁肩負保護牛仔任務的牛斗小丑(Rodeo Clown),會馬上沖上去,將公牛引開,以便倒地的牛仔安全逃脫牛角的攻擊和牛蹄的踐踏。牛仔小丑和牛仔常常被狂躁的公牛追得四處逃命,場面之驚心動魄,總會引來觀眾的陣陣尖叫。
相比之下,摔小牛和套小牛則成了盡顯牛仔們騎術和智能的比賽。在摔牛比賽中,馳馬飛騰的牛仔,像老鷹捉小雞一樣,風馳電掣般從馬背上騰空而起,飛身直撲正落荒而逃的小牛犢,准確無誤地抓住小牛犢的犄角,然後抱住小牛犢,用盡全身力氣,將小牛犢摔倒在地。套牛比賽,則要求牛仔們騎在飛馳的馬背上,手持套索,緊追死命奔逃的小牛犢,准確無誤地將套索套在飛跑中的小牛脖子上,隨之翻身下馬,全力沖向被套住的小牛,用雙手將小牛四腳朝天提起,再摔在地上,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小牛的四蹄栓住。整個過程扣人心弦,觀眾席上總是傳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希望這個答案,你能滿意,如果可以幫助到你,我深感榮幸。
『叄』 美國牛仔和中國牧民的區別
沒有本質區別,但美國的牧民的生活普遍較好,因為美國牧場面積很大,牧民總數較少,平均每個牧民擁有的土地面積很大。而中國從來不是一個適合放牧的國家,只有內蒙等少數地區有牧場。
『肆』 美國牛仔是什麼
【簡介】
美國牛仔是指在美洲牧場上照顧牛、馬的人。
牛仔褲原是十九世紀的美國人為應付繁重的日常勞作而設計出的一種作業服。時過境遷,當年粗重的勞動裝,如今躋身時裝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斷地變換出新的款式,風靡全球,在時裝領域占據了極大一塊地盤。牛仔褲6種古董要素製作:紅旗、撞釘、車花、紐扣、布邊、皮標。
『伍』 美國西部牛仔一天工作多少小時
牛仔( cowboy),美國人又稱為牧童。在美國西部開拓時 期的得克薩斯州一帶,有許多拓荒者到那裡開辟牧場,放牧 菜牛,馴養野馬。起初,他們向當地的墨西哥人學習,但很 快就形成了從牧歌到服裝、從放牧方式到騎術都具有自己特 色的生活方式。這些人被稱為「牛仔」。牛仔一生的大部分 時間都在和牛、馬打交道;要馴服那些性情暴烈的野馬和牛 群,就 必 須 全 面 掌 握 牧 畜 的 習 性 , 還 要 學 會 嫻 熟的騎術 (horsemanship)、套索(lasso/noose)本領。長期的艱苦 生活,使「牛仔」們練就成健壯的身體、勇敢的精神和一身 好騎術。又由於他們每天都在杳無人跡的曠野中馳騁,隨時 可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以及惡劣的天氣,所以他們大 都富有冒險精神。牛仔的打扮也很別致:寬邊帽、高統皮靴、 皮 邊 緊 身 馬 褲 ( riding breeches ) , 體 現 出 一 種 粗 獷 (straightforward,rough and uninhibited/bold,rough and unconstrained)、俠義(chivalrous)、劫富濟貧(rob the rich to give thepoor)和勇猛頑強的氣質。其實,這種打 扮並不是為了吸引人,而是為了適應放牧生活的需要。
牛仔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趕攏和長途趕運。這種工作異常艱辛、單調、枯燥、 乏味、毫無浪漫色彩可言。牛仔的大部分時間要在馬背上度 過。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受雇在牧場從事趕攏和長途趕運。 首先,趕攏是牛仔們在牧場上從事的一項最艱巨的工作。牧 場主通常把牛群打上烙印後在草原上散放,他們便以「趕攏」 的辦法來區分牛群。在趕攏中,牛仔還要閹割小公牛和割牛 角;其次,長途驅趕牛群是牛仔們經常乾的另一種艱巨而重 要的工作。長途驅趕是牛仔生活中最艱苦、最驚險和最富有 傳奇色彩的經歷,因為長途驅趕時,牛仔們一天要騎馬十幾 個小時,在馬背上要經過兩三個月甚至四個月的時間,才走 完幾百甚至上千英里的牛道。一路上塵土飛揚,牛群極難照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