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們為什麼要戴牛仔帽
A. 牛仔文化的牛仔服飾
牛仔褲為牛仔們的典型招牌標志。
牛仔文化是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街頭文化的總稱,它包括牛仔精神、牛仔音樂、牛仔舞、牛仔服飾等。
所謂的「牛仔」早已成了一種流行的時尚,甚至已成為一種固定下來的習慣,穿著緊身亦或寬松的牛仔褲,包著名牌頭巾或運動帽,典藏版的球鞋,當然還有帶數位攝影的手機與耳機,加上一堆亮閃閃的金屬飾物,踩著那種有點搖晃的步伐。
「牛仔產業」,許多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但事實上則是幾乎全球絕大多數的人,目前都早已生活在這個產業所建造出來的文化氛圍中。就以台灣為例吧。只要我們隨便打開電視,那些賣手機、球鞋、牛仔褲,以及飲料等商品的廣告,總是一群年輕人頭戴棒球帽、或者包著大頭巾,身穿寬松的服飾,甚或披一件帶有頭罩的夾克,腳踩著球鞋,在那裡舞動、奔跑,或做著其他動作。這就是「牛仔風格」。
除了電視廣告及綜藝頻道上可以看到的典型的「牛仔風格」外,如果我們走上街頭,在一些時髦青少年,甚或年輕新中產階級集中的地方,那種「牛仔風格」更是普遍。有些青年新貴,頭戴牛仔帽,掛著一幅帥酷的無線手機裝置
而「牛仔風格」當然不是憑空跑出來的。一種風格的形成,主要是透過商品,以及該商品所創造出來的行為及文化代碼。因此,風格自然也是產業。那麼,所謂的「牛仔產業」,它的產業規模究竟有多大呢?說出來可能會嚇死人,因為據專家的正式估計,全美的任意消費行為里,與「牛仔產業」有關的大概就佔了四分之一,舉凡服裝、鞋類、服飾佩件運動器材、電視、雜志、電影、廣告、手機、軟性及烈性飲料,連鎖速食、唱片、模特兒業、化妝品藝術產業金融業、球類活動業等和生活有關的經濟活動,都被它所滲透,甚至連一些非正統性的名牌,也都無法抵擋「牛仔風格」所造成的消費穿透力,而向它靠近。
B. 牛仔帽的來歷和作用
最早的牛仔帽為因應美國中西部的氣候,多以毛氈(F e l t)製作,可以御風擋雨,以功能性為主;時尚牛仔帽,則是取牛仔帽帥氣野性的外型,以裝飾性為主,使用材質上也有很大的變化。
Le Bags品牌經理許晏華觀察,現今牛仔帽的質材都是以一般會運用在服裝上的質材為主,如絲、蕾絲、亞麻等,顏色也不若印象中的黑或棕色,可搭配春夏粉嫩色系的粉色、綠色、紫色,甚至是有漸層染色的牛仔帽,都是春夏的大熱門。即使時序進入秋冬,牛仔帽也依然流行,質材比較像是絨,無論是搭配毛茸茸滾邊的大衣,或是斜紋軟呢西裝外套,都很有屬於男性的粗獷味道。
Enrico Coveri 2007年春夏也有牛仔帽,以鮮艷的顏色,如淡藍色,來搭配春夏的粉嫩色系;搭配上也不限於牛仔服飾,平日穿出門的T恤、西裝外套等,一戴上牛仔帽就顯得很有型。甚至是如John Galliano將編織的牛仔帽拆解得殘破到一種程度,看起來也很有味道。
東京的年輕男女現在超流行戴牛仔帽,預計這股風潮2007年夏天就將吹到台灣羅!日本的年輕人很重視造型的效果,許晏華說,牛仔帽的流行可說是復古風潮所帶起的,淺淺合在頭上的特殊戴法,感覺有點嘻皮,很對他們的胃。同時,女生戴牛仔帽的比例比男生還要高,搭配洋裝、龐克造型,甚至毛呢短裙加靴子,都是街頭很i n的少女打扮。
C. 為什麼藏族人都戴著牛仔帽
以前的藏族是自製的氈帽,用白色綿羊毛絨自己織成的,和美國牛仔帽有些相似,但美國的牛仔帽比較好看,而且比自製的氈帽要省事多了,當然就選它了。
D. 牛仔帽代表什麼,有沒有什麼特殊意義
代表你是牛仔、耍流氓哦。
E. 牛仔的含義是什麼
提起美國西部牛仔,人們就會聯想到得克薩斯州,這里不僅是美國的牛仔之州,也是世界的牛仔之鄉。在好萊塢影片中,美國牛仔給人的印象總是威猛、豪爽、俠義,那麼現在的西部還有沒有牛仔?他們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
「牛仔」只存在了幾十年
美國牛仔的出現與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不無關系。西班牙人在飼養和馴服牲畜方面很有一套,在16世紀的殖民過程中,他們將這一傳統還帶到墨西哥,後來又傳到包括得州在內的美國西部,牛仔、駿馬、長角牛、牧場勾勒出美國原始西部生活的主旋律。據記載,早期的得州牛仔中,非洲裔黑人、拉美人占絕大多數,並且處於社會底層。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牛仔主要集中在牧場上,他們要放牧、交易牛群,還要負責維修柵欄、管理牧場設備等,工作相當辛苦。
游牧生活決定了牛仔在穿著上與眾不同,典型的牛仔總是頭戴氈帽、腳蹬馬靴、腰掛匕首和短槍,其裝束絕對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更注重實用性,如高跟馬靴主要是為了防止腳從馬鐙中滑出來;結實耐磨的牛仔衫則是為了防止穿行灌木叢時被撕破。由於經常走動,他們所帶的物品都集中在馬背上,數量少而精,而且一物多用,如手帕既要擦汗,又要洗臉,還要當抹布。值得一提的是,馬鞍是牛仔最重要的行頭,他們到牧場找工作時,可以不騎馬但絕對不能沒有馬鞍。據說當年10塊錢的馬配100塊錢的鞍並不是稀奇的事。
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鐵路的修建以及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牛仔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活動范圍逐步縮小,社會角色也逐漸弱化。從真正意義上講,牛仔時代在歷史上只持續了幾十年。
?
現代牛仔大不同
到了21世紀,原汁原味的牛仔幾乎見不到了。汽車成了每個家庭的必備品,馬作為交通工具的情況即使在偏遠農村也很少見到。記者在得州生活多年,到過很多牧場,但那裡只有牛沒有「仔」了。不可否認,現代化把牛仔送進了博物館。美國勞工部2003年的工種分類中,牛仔仍是其中之一。不過有趣的是,在9730名「牛仔」中,連與羊、豬、雞沾邊的農戶也被算在內。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影片中,牛仔多是身材高大威猛的白人,而且他們總是與十惡不赦的流氓相對抗,突顯了牛仔的仗義和豪放。確實,得州牛仔粗獷、直爽、灑脫的風格代表了美國一代牛仔的形象,即使是現在,提起得州人,就會想到他們不屈不撓的性格和凡事不服輸、不放棄的脾氣。但在美國,「得州牛仔」這個稱呼也有行事野蠻沖動的貶意色彩。小布希做事一向粗線條,就時常被戲稱為「得州牛仔」。
美國西部牛仔的傳奇故事一直是好萊塢受歡迎的題材,有部電影《城市鄉巴佬》描述了現代人對西部原始生活的嚮往。有意思的是,在得州,皮卡車是最受牛仔歡迎的交通工具。這種車不僅內部寬敞、而且底盤高,馬力足,開起來轟轟作響,賓士在煙塵四起的牧場石子路上,顯得「牛氣」十足。
?
得州遍布牛仔文化
盡管牛仔時代已經過去,但它孕育的牛仔精神和文化卻延續了下來。休斯敦是一個很能體現牛仔文化的城市,這里每年3月都要舉辦全美最大的牛仔節,其中的馴馬及馴野牛表演相當精彩刺激。離市區不遠的喬治牧場歷史公園有180年的歷史,是休斯敦最能體驗牛仔文化的牧場。這里的牛仔現場表演內容豐富,如趕牛入柵欄、套繩套、修牛角等等。達拉斯附近的沃思堡牲畜交易所也保留了「牛」城本色,這里定期舉辦大型馬術表演,還有遊行和牛仔式的聚會。
牛仔文化也為得州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休斯敦的「得州之味」牛排館是每位崇尚牛仔文化的遊客必到之處。在得州的旅遊景點,牛仔帽、馬靴等牛仔裝備必不可少。尤其是質量上乘的牛仔帽,更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紀念品。
?
F. 美國的西部牛仔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形象
談到美國西部的牛仔,我們的眼前立馬會出現一群帥氣瀟灑的形象,他們頭戴著牛仔帽,脖上系著牛仔巾,身上穿著牛仔衣,腳上穿著牛皮靴,手中揮持著套索,騎著馬肆意的賓士著……他們充滿了野性,充滿了冒險精神;他們快意恩仇,伸張正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這些形象多是我們從小說和電影方面獲取信息而形成的固有形象。那麼歷史上,美國西部牛仔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牛仔們長途趕運牛群的牛群數量眾多,為了有效管理,牛仔們往往把牛群當做同大規模的行軍,牛仔們要進行分工管理。一般來說,首先挑選兩個富有經驗的人擔任總指揮,負責整個團隊的統籌管理工作。然後選出一個通訊員,負責從前後左右各個方位傳遞關於牛群的消息。還要選出負責巡邏的「游騎」,在隊伍兩旁護衛的「翼騎」以及在隊伍後面照看老牛、小牛和病牛的「尾騎」。這樣的分工極大的提高了管理牛群的效率。
牛仔們的生活十分艱苦,他們往往風餐露宿,日曬雨淋,無法想影視作品中那樣時常保持著瀟灑的形象,他們往往塵垢滿面,穿著寬松下垂的毛織襯衣和長褲。他們都伙食也極為單調,主要是沒有營養的豆子、豬肉乾和咖啡等。
綜上所述,美國西部的牛仔與我們印象中的差別較大,他們與牛群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生活艱辛,但他們機智勇敢和沉著冷靜以及開拓進取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
G. 牛仔帽的介紹
最早的牛仔帽為因應美國中西部的氣候,多以毛氈(F e l t)製作,可以御風擋雨,以功能性為主;時尚牛仔帽,則是取牛仔帽帥氣野性的外型,以裝飾性為主,牛仔帽則是不流失的經典,使用材質上也有很大的變化。
H. 西部牛仔為什麼非要戴帽子穿靴子
西部牛仔的工作行頭套索、牛仔巾、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現代牛仔的裝束和電影里並沒太大區別。因為牛仔的這些行頭當中,每一件都有它的存在價值,而不僅僅是擺設。
套索
套索是每個牛仔必不可少的經典裝備,分為較簡陋的草編套索和比較考究的牛皮或其他動物皮製成的套索兩種。作為一名真正的牛仔,能否熟練使用套索,與衡量他是否有高超的馬技、百步穿楊的槍法同等重要,往往是他們能否被錄用的關鍵。套索通常被牛仔繞成圈掛在馬鞍頭上或拴在牛仔大腿前的馬鞍邊,隨時可以取下使用。套索通常的用法是:一頭纏在堅固的馬鞍頭上,另一頭是個活套,用來套在被追逐的牛或其他牲畜的脖子或腿上。除此之外,套索還有許多獨特的功能,比如用它將運貨的馬車拉上陡峭的山坡,托運圓木,套住牲口的角或腳將它從陷入的泥沼或洞穴中拖救出來等。當牛群「炸群」時,牛仔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騎馬追上領頭牛,准確甩出套索套住它的頭頸或腿,將其拉倒在地加以制服,這樣才能阻止瘋狂的牛群繼續狂奔。
牛仔巾
牛仔的頸間通常都圍著色彩鮮艷的印花大方巾。印花大方巾大都用棉布或絲綢製作,底色比較單一,主要有紅色,也有藍色和黑色,上面印著各種小圖案,色彩鮮艷圖案美麗的絲綢印花大方巾最為牛仔們所鍾愛。印花大方巾幾乎成為牛仔生命的象徵,被人們戲稱為「西部牧區的旗幟」,它的用途十分廣泛,擦汗、洗臉、包紮傷口、遮擋灰塵、傳遞信號,同時,它亮麗的顏色,也是富有個性的裝飾。牛仔們對自己的大方巾都倍加珍惜,每到有水的地方,牛仔都要把大方巾仔細清洗干凈,然後頂在頭上或握在手中,策馬前行,讓風吹乾。牛仔死後,同伴都要在其臉上蓋上一塊他生前最喜愛的干凈的印花大方巾,使他在另一個世界的孤寂旅途中仍有最忠實的夥伴。
牛仔帽
牛仔帽美國的牛仔帽來源於墨西哥牛仔們常戴的一種被稱之為「斯特森」式的寬沿高頂氈帽。這種帽子頂部向下凹陷,而兩側帽沿則稍稍往上翻翹。除了戴上它的人顯得瀟灑干練外,牛仔帽還具有多方面的實用功能,不僅可以遮擋風霜雨雪、烈日冰雹,還是現成的水瓢、飯碗、枕頭。西部電影中可以看到牛仔帽的演變和多樣性。20世紀20年代的西部片明星喜歡把褶伸展到帽邊;50年代到60年代的明星,像詹姆斯·斯圖爾特和史蒂芬·麥奎因,他們的帽邊做了誇張的捲曲;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每次在西部片里出現,總是會伴隨他特有的那種平坦直邊的黑色牛仔帽,最傳神的就有他在《黃昏三鏢客》里的經典造型——一張臉埋在了斜斜的帽子後面,一角露出抽了一半的雪茄煙,神秘而傳奇。
牛仔衣
早期的美國牛仔一般都穿光亮的皮套褲而非牛仔褲。帶穗的皮套褲是牛仔在野外工作的必須,不僅保護雙腿不受荊棘傷害,冬天還可以防寒,還可以在上面劃火柴!牛仔很少穿短袖,一是防曬,其次是防止劃傷。一般穿緊身無袖的皮製短上衣,內穿束袖的、花色各異的,主要以蘇格蘭方格絨布製作的襯衣。牛仔襯衣有胸前口袋和過肩設計,兩用翻領可以配領帶飾。這種裝束不僅穿脫容易,干起活來也顯得利索方便、精神十足。牛仔的上衣內有許多口袋,使牛仔們可以將需要隨身攜帶的各種必需品分門別類裝進衣袋裡。而在西部片中,牛仔的襯衣大多被美化了,有的在前面增加了花邊裝飾或飾以流蘇,有的還穿著製作得十分花哨的麂皮襯衫。
牛仔靴
馬靴在美國西部幾乎和日用品一樣普遍,不管是牛仔還是一般的居民都穿,材質有牛皮、鴕鳥皮、鱷魚皮、蛇皮等等,經過壓花、上色,靴子綁高底薄,鞋跟結實,不僅腳感好,還非常美觀。一雙質量上乘的西部靴,可以穿二三十年不變形。高筒皮套靴是牛仔們走南闖北的必備。這種靴高及小腿中部,古巴跟形,系明線,大多採用雙色調,同時採用漂亮的皮雕或貼皮圖案來裝飾,既防水保暖,又耐磨耐穿,鮮亮迷人,套上它行動迅速敏捷,十分適合整日驅趕牛群和逐水草而居的牛仔之需。牛仔靴後面一般都裝配上踢馬刺。有的還在靴子上懸綴一種撞擊時會發出各種清脆悅耳聲響的裝飾品,當他們騎馬或走起路來就會傳出叮叮當當的聲音,顯示出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無比威風。
I. 牛仔帽的實用性究竟在哪呢
所有的西方傳統帽子,基本都是羊毛氈帽,無論牛仔帽或者各種禮帽。而羊毛氈帽的實用性,基本都是建立在溫帶氣候條件下的遮陽,擋雨也確實可以擋雨。
在天氣炎熱的地區,羊毛氈的帽子很熱,還容易捂出疹子,所以只能在涼爽氣候戴。要說保暖性,還是基本有一些的,雖然比不上那種厚毛皮的,但是基本的禦寒還是沒有問題。
說起擋雨,有一次我帶圓頂禮帽,碰到下雨,整個帽子全打濕了,但是頭發是乾的,所以肯定可以擋雨。一頂羊毛氈帽子,和一件風衣外套,加一雙靴子,可以保證你外面淋濕之後,回到屋子裡脫掉帽子和外套,裡面仍然是乾爽的。
防風其實是和保暖相呼應的,只要能擋住風,頭就沒有那麼冷。
J. 牛仔服的來歷
1、來歷: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
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
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
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里一種歷久不變的標志性元素。
2、發展:
利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
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
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
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
(10)牛仔們為什麼要戴牛仔帽擴展閱讀:
一、牛仔服簡介:
1970 年代曾風靡全世界,現已成為全球性的定型服裝。其面料多用堅固呢製作,款式已發展到牛仔茄克、牛仔褲、牛仔襯衫、牛仔背心、牛仔馬甲裙、牛仔童裝等各種款式。
牛仔服以其堅固耐用、休閑粗獷等特點深受各國人民喜愛,雖然它的整體風格相對模式化,但其細部造型及裝飾則伴隨著流行時裝的周期與節奏,不斷演繹和變化。
其實,牛仔褲雖然產生於美國,但並不是牛仔們的最先發明,也不是牛仔最典型的服裝。當年牛仔的形象是:頭戴墨西哥式寬邊高頂帽-—牛仔帽,身穿短緊身、口袋多、緊束袖的牛仔衣;頸圍鮮艷的大方巾;足蹬長筒皮靴——牛仔靴。而今日流傳最廣的是牛仔褲。
牛仔曾被譽為當年西進運動中的「馬背英雄」。他們是一群勇敢、耐勞、機敏、富有開拓精神的勞動者。為了勞動的需要,牛仔服使應運而生。
它的最大特點是堅固、多用。牛仔帽白天可以遮烈日風雨,休息時可以折起來當枕頭,渴了還可以捲起來舀水狂飲:牛仔衣穿上方便利落,口袋可裝很多東西;高筒靴不怕泥濘載道。
是為了長途跋涉和勞動的方便。
最有特色和用途最多的是牛仔的印花大方巾。牛仔們雖已放棄佩帶大方巾的習慣,但不久前大方巾還是他們形影不離的必需品。
印花大方巾是在單一的底色上印著一些色彩鮮艷的小圖案,最常見的底色是紅色,也有藍色和黑色。大方巾的材料分棉布和絲綢兩種。絲綢的更為牛仔所喜愛。
二、分類
1、按褲型分類,可分為:
(1)直筒型: 牛仔褲最基本的款式,如Levi's501、EDWIN503、Lee101等牌號
(2)瘦窄型: 強調體姿優美的款式,如Levi's606、EDWIN502、Lee301等牌號
(3)小喇叭褲管型: 考慮到穿高幫鞋時的方便,褲管稍大,如Levi's517、EDWIN101F、Lee102等牌號。
(4)大喇叭褲管型: 七十年代風行一時的款式,膝蓋以下的褲管極大,如Levi's646等牌號
(5)經典的紅布邊褲: 如EDWIN505牌號
2、按腰際線的高低,可分為:
(1)高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肚臍以上,70-80年代在華人地區廣泛流行
(2)中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肚臍以下,胯骨以上,是如今最為常見的牛仔褲款式。
(3)低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胯骨以下,低腰牛仔褲多為女士款式,但追求性感效果的男士牛仔褲也常有低腰或中低腰款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