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牛仔怎麼煉成的
❶ 一件好的牛仔衣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一件好的牛仔衣無論是從面料、設計款式、時尚潮流以及做工精細度都是很重要,也是應該具備的條件。
❷ 怎麼成為一名合格的西部牛仔
首先,到西部去。
然後,買一大堆牛和一匹馬。
你騎馬放牛,你就是牛仔了。
放好你的牛,你就是合格的牛仔了。
❸ 牛仔面料的成分是什麼
牛仔布主要成分是全棉和混紡;全棉的自然是百分百棉,混紡的是棉加少量化學纖維如氨綸。牛仔布也叫作裂帛,是一種較粗厚的色織經面斜紋棉布,經紗顏色深,一般為靛藍色,緯紗顏色淺,一般為淺灰或煮練後的本白紗。又稱靛藍勞動布。始於美國西部,放牧人員用以製作衣褲而得名。
現代牛仔布為了提高彈性,增加了一定的氨綸混紡,但是含量很低,一般不超過3%,不然就成了橡皮筋的感覺了。正宗的牛仔布不可能再有其他成分的。
重量
布重的單位為(克/平方米,即g/㎡) 紗支粗細的單位為(英支,即S)。
重型布的重量在450g/㎡以上 ,編織為7×6S。
中型布的重量在340-450g/㎡(10-13盎司/平方碼)之間,編織為10×10 S。
輕型布的重量在200-340g/㎡(6-10盎司/平。
色彩
主要有溴靛藍(市場俗稱翠藍)牛仔布和硫化黑牛仔布,以及採用硫化染料拼色的咖啡、翠綠、灰色、卡其、硫化藍牛仔布,還有少量的以納夫妥染料或活性染料染色的大紅、桃紅、妃色牛仔布等等,
❹ 牛仔是什麼由來為什麼叫牛仔是什麼材料加工層的棉綸、聚酯纖維是什麼材料都是石油加工成分嗎
下午好,牛仔一詞來源自美國英語中cowboy的直接翻譯,由於早期美國中西部平原地區風沙揚塵很大需要耐磨布匹原料,由棉布纖維和靛青加工成的深藍色布料受到市場青睞所以就成為了牛仔褲標准配色。棉綸是天然棉花纖維和腈綸、滌綸、丙綸等化學合成纖維進行混紡後形成的高強度己內醯胺復合布料,聚酯分為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形成的PET和聚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PU兩種結構前者硬度好後者彈性佳,以上兩種介質中有一部分來源自石油工業提取物,聚醯胺結構的合成綸不耐酸,聚酯結構不耐鹼但這兩者都能耐受大多數有機溶劑。
❺ 牛仔褲是什麼材料做的阿
牛仔褲一般採用勞動布、牛筋勞動布等靛藍色水磨面料,也有用仿麂皮、燈芯絨、平絨等其他面料製成的,統稱為「牛仔褲」。
最早出現在美國西部,曾受到當地的礦工和牛仔們的歡迎,在當代仍然十分流行。牛仔褲因為耐磨,有的面料柔軟,穿在身上時尚而舒適,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牛仔褲又稱「堅固呢褲」。一種男女穿用的緊身便褲。前身褲片無襇,後身褲片無省,門里襟裝拉鏈,前身褲片左右各設有一隻斜袋,後片有尖形貼腰的兩個貼袋,袋口接縫處釘有金屬鉚釘並壓有明線裝飾。
(5)合格的牛仔怎麼煉成的擴展閱讀
特點
牛仔褲可謂是一年四季永不凋零的明星,被列為「百搭服裝之首」。牛仔褲的面料和花色也越來越多,比如直筒褲和微喇叭褲能讓腿粗的女人顯得健美修長,緊身褲能讓胖女人變得苗條、瘦女人變得性感等。
由於牛仔款式的發展也更加多元化,時裝化、休閑化的發展趨勢。大量的配飾五金,皮革,針織、色布拼接等製造工藝在中國快速的發展和使用。
版型也從最早的直筒發展出來了修身、韓版、小腳、小直筒、袴褲哈倫、休閑、商務、連體、復古、喇叭等各種新種類。當然也有缺點其是褪色和變形。
❻ 牛仔褲的主要成份是哪些
真正的牛仔褲是由100%的棉布做成的,甚至其縫線也是棉的;也可以用聚酯混紡面料代替棉布,不過不怎麼流行。最常使用的染料是人工合成的靛青。傳統的鉚釘是銅制的,但是拉鏈和鈕扣是鐵制的。設計師的標牌由布料、皮革或塑料製成,有些也會用棉線刺綉在牛仔褲上。
從牛仔面料種類來講可分平紋,斜紋,人字紋,交織紋,竹節,暗紋,以及植絨牛仔等。從成分來講,牛仔分精梳和普梳,有100%全棉,含彈力(萊卡)的,棉麻混紡的,以及天絲。
採用不同原料結構的花色牛仔布:
1、 採用小比例氨綸絲(約占紗重的3-4%)作經紗的包芯彈力經紗或緯紗, 織成的彈力牛仔布;
2、 用低比例滌綸與棉混紡作經紗,染色後產生留白效應的雪花牛仔布;
3、 用棉麻,棉毛混紡紗制織的高級牛仔布;
4、 用中長纖維(T/R)制織的牛仔布。
(6)合格的牛仔怎麼煉成的擴展閱讀:
清洗
由於牛仔褲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在清洗時又與洗衣機內壁發生碰撞,往往會產生褪色問題。正規的牛仔褲用靛藍染色,基本無環境問題;而使用其他染料(甚至塗料)染色的牛仔褲則可能發生環境污染。
另一方面,由於洗滌之後會產生褶皺,亦存在「永遠不洗」的消費者。為了保持衛生和防止掉色,可以在洗之前將其翻面,用中性洗滌劑或牛仔褲專用洗滌劑清洗。並且,日光暴曬亦可能發生變色或掉色,故也有人洗完後仍然里外反著陰干。
❼ 牛仔褲的品質
這個主要是它的一個牛仔褲,含棉的一個質量吧,也就是說含棉的。他的程度越高,就說他這條牛仔褲的話越好。
❽ 牛仔褲的面料
牛仔褲是很特殊的一類服裝,它的主要特點是壽命很長,而且產品的價值隨著壽命的增加也在不斷地增加,也就是說越舊的牛仔褲,其實是應該越值錢的,同時也 更漂亮。越洗越漂亮,越舊越有味,是牛仔褲不同於一般服裝的顯著特點。要達到這個目的,面料的質地無疑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面料不好的牛仔褲,不只是產品壽命短,穿著不貼身不舒服,而且易變型、掉色,在穿著過程中也達不到越舊越有價值的效果。同時,牛仔褲的附加值也是靠洗水來體現的,而洗水的好壞及效果,完全是依賴於面料的質地,沒有好的面料,是根本不可能做出很高檔的洗水效果來。可以說,一條牛仔褲的檔次高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面料的檔次來決定的。消費者在購買牛仔褲時不考慮面料因素,是很不成熟的表現。
真正的牛仔褲是由100%的棉布做成的,甚至其縫線也是棉的;也可以用聚酯混紡面料代替棉布,不過不怎麼流行。最常使用的染料是人工合成的靛青。傳統的鉚釘是銅制的,但是拉鏈和鈕扣是鐵制的。設計師的標牌由布料、皮革或塑料製成,有些也會用棉線刺綉在牛仔褲上。
從牛仔面料種類來講可分平紋,斜紋,人字紋,交織紋,竹節,暗紋,以及植絨牛仔等。
從成分來講,牛仔分精梳和普梳,有100%全棉,含彈力(萊卡)的,棉麻混紡的,以及天絲。除了上述傳統產品以外,還有花色牛仔布:
採用不同原料結構的花色牛仔布;
(1)採用小比例氨綸絲(約占紗重的3-4%)作經紗的包芯彈力經紗或緯紗, 織成的彈力牛仔布;
(2)用低比例滌綸與棉混紡作經紗,染色後產生留白效應的雪花牛仔布;
(3)用棉麻,棉毛混紡紗制織的高級牛仔布;
(4)用中長纖維(T/R)制織的牛仔布;
採用不同加工工藝制織的花色牛仔布
(1)採用高捻緯紗制織的樹皮縐牛仔布;
(2)在經紗染色時,先用硫化或海昌蘭等染料打底後再染靛蘭的套染牛仔布;
(3)在靛蘭色的經紗中嵌入彩色經紗的彩條牛仔布;
(4)在靛蘭牛仔布上吊白或印花;
【牛仔布後整理工藝介紹】牛仔布後整理工藝是使牛仔布具有獨特風格的關鍵工序。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新型助劑的開發,牛仔布後整理加工已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由傳統的漂洗、石磨發展到纖維素酶石磨整理、生物拋光整理和純棉的免燙整理,在牛仔布上進行各種功能整理,賦予牛仔服裝拒水、阻燃、抗紫外線、健康等功能,使牛仔服裝的品質及檔次向多功能型轉變,並具有高的附加值及經濟效益。
對於養牛的發燒友來說,一定都知道牛仔褲脫漿的意思了,但相信大多數的網友還是不太了解,那麼先來說一下脫漿的概念:就是指牛仔褲在出廠前一般會經過上漿處理,以使牛仔褲保持一定的硬度,達到定型的效果,但當客戶購買後,隨著水洗次數的增多,牛仔褲就會逐漸變軟,這就可以說是脫漿了。
對於一條好的品牌牛仔褲來說,脫漿是個很關鍵的步驟,如果做得不夠徹底,漿糊沒完全脫掉的話,就會影響到牛仔褲面料棉質和顏色!一般的養牛老玩家都是使用洗衣機脫漿的的方法,在常溫下,洗衣機放好清水,將牛仔褲子翻轉,並把扣子扣好!將褲子在強力洗滌狀態下攪30~50 分鍾(不放任何洗滌液之類的)!然後觀察水,如果出現很多白色泡沫,就證明這是漿被徹底脫下了。
漿脫干凈以後,褲子的顏色會變藍一點,這就證明原來工業化染料中的雜質(也就是臟的部分)被分離開了。剩下的就是透徹的藍色,褲子表面會出現毛絨,這種毛越豐富越長就代表牛仔褲運用的棉花越優秀。因為棉花的好壞是要看蓬鬆度和纖維長短的,纖維越長、蓬鬆度越好,這也就證明棉線的韌度會越棒。
至於這樣脫漿後的牛仔褲,剛開始看上去會是徹底縮水的狀態,感覺比較小,所以請記住,千萬不要不等褲子沒干透就上身,美其名曰:定型,這只是那些玩了沒幾條的,就故作玄虛把養牛看做是很神秘的小朋友做的事情。其實就按平常穿就可以了。開始穿肯定會緊一些,扣不上扣子也不要緊,因為這個狀態下的棉線是鎖緊的,隨著穿起牛仔褲的時間,棉纖維會再度拉開,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穿開了。這個時候,如果正好,那以後就可以放心的養牛了。 為使衣物有潔白或鮮艷的外觀和柔軟的手感,需對衣物進行漂洗,即在普通洗滌過清水後,加溫到60°C,根據漂白顏色的深淺,加適量的漂白劑 (Bleaching agent),7-10 分鍾時間內使顏色對板一致。衣物漂白對板後,即以大(小)蘇打( Na2CO3,NaHCO3)對水中的殘余漂白水進行中和,使漂白完全停止。待過清水後,在50°C水溫中加洗滌劑,熒光增白劑,雙氧水等作最後的洗滌,中和PH值,熒光增白等,最後進行柔軟處理即可。
漂洗可分為氧漂和氯漂。氧漂是利用雙氧水在一定PH值及溫度下的氧化作用來破壞染料結構,從而達到褪色,增白的目的,一般漂布面會略微泛紅。氯漂是利用次氯酸鈉的氧化作用來破壞染料結構,從而達到褪色的目的。氯漂的褪色效果粗獷,多用於靛蘭牛仔布的漂洗。漂白對板後,應以海波對水中及衣物殘余氯進行中和,使漂白停止,漂白後再進行石磨,則稱為石漂洗(Bleach stone wash )。 比如固色、加柔軟劑、做塗層、樹脂整理、防皺處理等等。
❾ 牛仔布是如何製造的
牛仔布的製造工藝比較獨特,它是先用靛藍染經紗和上漿,然後再織造的一種產品。
(1)染色與上漿。牛仔布經紗的靛藍染色有繩狀染色、片紗染色和懸環式染色三種。前兩種和漿紗連接,後一種染色後再進行上漿。
①繩狀染色和上漿:
在球狀整經機上,將350~400根經紗整理成長度為1萬~1.5萬米的多股繩狀條,然後將12~36股繩狀條並排送入連續染色機,經染色後再烘乾並繞成條筒。在長鏈軸整經機上,繩狀經紗再分散繞成單根經紗。然後,將這些經紗送入上漿機上漿,並根據所需總經根數繞成織軸。
繩狀染色的缺點是染色、氧化和水洗都不很充分,而且設備龐大,一般佔地約1000m2 ,高度達8m左右。
②片紗染色和上漿:
片紗染色俗稱經軸染色。就是經紗經整經後成片紗而不是成多股繩狀送入染色機。這種染色的特點是經紗排列均勻,上色既快又均勻,氧化充分,便於水洗。染色後色光純正、均勻和鮮艷。另外投資少,佔地約為繩狀染色機的一半。缺點是棉紗單根排列,易產生纏軸,特別是在液面下不易被發現。由於染色速度較慢,也可採用兩台染色機與一台漿紗機配伍生產,這樣可提高一倍效率,即雙經軸片紗染色機。
片紗染色機目前生產的工廠有瑞士的薩拉齊(Sulzer)公司和德國齊而(Zell)公司等。
③懸環式染色:此法採用一隻染槽,經紗在這個槽內反復多次循環染色,一直達到深度要求為止。染色和上漿的工藝過程為:經紗→進紗→鹼煮(或潤濕)→水洗→靛藍染色→透風氧化(靛藍染色透風氧化的過程循環進行六次)→水洗四次→烘乾→儲紗→上漿→烘乾→上軸。
鹼煮(或潤濕):
由於靛藍在棉纖維上的上色率低,而且在高溫染色時牢度差,保險粉耗量高和色光偏暗紅,所以採用室溫多次染色。此為牛仔布的著色特點。
透風氧化溫度為室溫,進行80~100s。為了獲得純正的色光,靛藍染色後不用氧化劑而採用透風自然氧化。由於靛藍有易還原不易氧化的特性,所以也採用反復多次氧化。
水洗溫度為室溫。在水洗過程中一方面去除浮色、余鹼和雜質,另一方面還可以繼續氧化,使其氧化充分。
為了節約靛藍染料,可用硫化黑打底而不用鹼煮工序,先染成淺灰再套染靛藍。染後若成品色光偏紅,可降低氫氧化鈉用量,色光偏綠則降低保險粉的用量,在一般情況下不致破壞靛藍的隱色體狀態。
(2)織造。目前世界上牛仔布的織造廣泛採用無梭織機,約佔80%以上。無梭織機中以片梭織機為最多,其次是劍桿織機,最少為噴氣織機。用片梭織機加工的厚重牛仔布可達551g/m2 ,用噴氣織機織的只能達到407g/m2 。
由於牛仔布的經紗和緯紗色澤不同,所以緯紗條干不勻等紗疵會明顯暴露在布面上。另外,有時緯紗用原紗,由於黃白紗也能造成緯檔,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可以採用混緯裝置,或者將緯紗染成淺灰色。
織造採用大經軸,大卷取。這是由於紗支粗,周轉量大,了機周期快,所以必須採用大經軸,一般直徑為800mm,卷布軸通常為560mm。如卷取脫離機體,採用大卷裝可達1500mm(可容牛仔布約600m),但需有專用運載工具和驗證設備。織造時緯紗張力的變化亦可產生布面橫檔。雖然無梭織機單一引緯可以避免有梭織機梭與梭之間張力差異,但還需增加儲紗裝置,消除筒紗大小的張力差和筒紗卷繞質量上的張力差。儲緯器提供給鉗緯器的紗線張力應是一致的,這對彈力織物尤為重要。
牛仔布的紗支粗、幅度寬、經紗張力大。為了開口清晰,綜框運動必須是積極式的。有的無梭織機仍用彈簧回綜,對粗厚織物不適宜。因此可選用外踏板裝置,踏板開口運動通過復式踏板,可准確地控制綜框運動。踏板的運動通過轉子桿、踏綜桿和綜框傳動連桿來傳動,並配備梭口水平裝置,可將所有綜框調為同等高度。
織造時經向張力的變化也能造成緯向疵點(尤其是緯向斷頭)。採用外踏板裝置可解決此問題。因為當緯紗斷頭找織口時,經向送經、卷取和打緯均不作運動。踏板可單獨運動,經向張力不會發生變化。這種裝置在Picano174PGWMA劍桿織機上備有單獨電動機傳動,Toyoda-SulzerPU130MWE10D,R片梭織機上通過手輪傳動,均為專利裝置。
(3)後整理。牛仔坯布的縮水率在10%以上,通過預縮處理才能降至3%以下。一般要求縮水率在1.5%~2%之內。
工藝流程:
刷毛(單面或雙面)→燒毛(單面或雙面)→退漿→浸漬整理(1道或2道)→拉幅(至要求幅寬)→拉伸(3/1或2/1斜紋組織的牛仔布做此整理,以防止織物扭曲)→烘燥(用12~24隻烘筒,回潮率15%~20%)→拉幅定形(用布鋏式)→預縮整理(給濕—收縮—軋光,收縮率約11%~15%)
其中退漿用BF—7658酶效果好,手感柔軟且無損色澤。
製成服裝後再用火山石、次氯酸鈉、酸進行洗滌、摩擦、磨毛等處理,製成石磨洗、雪花洗(又稱大理石洗)、磨毛等品種。目前又有加纖維素酶的生物洗等新產品出現。
❿ 牛仔褲是用什麼材質做成的
一般採用勞動布、牛筋勞動布等靛藍色水磨面料,也有用仿麂皮、燈芯絨、平絨等其他面料製成的,統稱為「牛仔褲」。 最早出現在美國西部,曾受到當地的礦工和牛仔們的歡迎,在當代仍然十分流行。牛仔褲因為耐磨,有的面料柔軟,穿在身上時尚而舒適,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又稱「堅固呢褲」。一種男女穿用的緊身便褲。前身褲片無襇,後身褲片無省,門里襟裝拉鏈,前身褲片左右各設有一隻斜袋,後片有尖形貼腰的兩個貼袋,袋口接縫處釘有金屬鉚釘並壓有明線裝飾。具有耐磨、耐臟,穿著貼身、舒適等特點。
牛仔褲也叫作裂帛褲,原來是指用一種靛藍色粗斜紋布(Denim)裁製的直襠褲、褲腿窄,縮水後穿著緊包臀部的長褲。因其最早出現在美國西部,曾受到當地的礦工和牛仔們的歡迎,故名牛仔褲(Jeans)。
初期時的牛仔褲大多用勞動布(又名堅固呢)裁製。衣縫沿邊緝雙道桔紅色的縫線針跡,並綴以銅釘和銅牌商標。隨著時代的變遷,牛仔褲的發展已今非昔比。時裝化已是牛仔的主要發展方向。
(10)合格的牛仔怎麼煉成的擴展閱讀
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
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893年--懷特肯.賈布森(Whitcomb Jobson)發明了拉鏈。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2年--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26年--世界上第一條拉鏈牛仔褲問世。
1937年--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裡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
1947年--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為隨應時尚潮流,褲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樣。
1955年--開始生產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5年--DBcooper品牌問世。
1983年--由於織機技術的改進,使得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2014年--DBcooper正式進入大中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