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澳網為什麼戴帽子

澳網為什麼戴帽子

發布時間: 2022-06-20 15:10:31

㈠ 溫布爾頓 網球公開賽的由來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簡介
[編輯本段]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錦標賽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之後,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整個賽事(大滿貫賽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場的)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如3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4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和35歲及以上的女子雙打比賽。

●歷史
[編輯本段]
溫網於1877年首次於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溫布爾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塊場地舉行。當時僅有男子單打比賽。到了1884年,全英俱樂部增加了女子單打和男子雙打比賽。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在1913年加入。錦標賽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場地。如同其他3項「大滿貫」賽事,溫布爾登在1968年網球公開時代到來之前,只對頂級的業余選手開放。英國人對錦標賽甚為驕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悶和幽默的來源:英國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里(Fred Perry)之後再未獲得過單打冠軍;而最近一次英國女子單打冠軍則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亞·韋德(Virginia Wade)。

●球場
[編輯本段]
主要球場叫做「中心球場」(Centre Court),是舉行決賽的地方。由於比賽過程中倫敦天氣的不可預知性,球場配有可折疊的屋頂,預計到2009年完工。一號球場在1997年經過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鄰中心球場的原址搬到了一個新的可容納更多觀眾的專用場地。原來的一號球場據說擁有獨特的氛圍,是許多選手的心愛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對其移址感到悲傷。一號球場通常舉辦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賽,如單打的四分之一決賽,它還擁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來讓聚集在場外亨曼山上觀戰的球迷欣賞比賽。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在這塊山坡上為沖擊冠軍的本土球員加油助威,但是遺憾的是,1936年之來,英國的球員再沒有舉起過冠軍獎杯。
二號球場擁有「冠軍墳墓」的稱號,因為在此地進行比賽的種子選手通常被排名較低的對手所淘汰。曾經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輪還差點將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傳統
[編輯本段]
綠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2周。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但歷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舉行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
男子單打冠軍將獲得一座18英寸高的鍍金獎杯。女子單打的獎品一個為直徑約19英寸的銀盤,通常被稱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還有其他一些活動獎品。2005年比賽的獎金(雙打獎金將被平分)為:
☆男子單打:630,000英鎊
☆女子單打:600,000英鎊
☆男子雙打:218,500英鎊
☆女子雙打:203,250英鎊
☆混合雙打:90,000英鎊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獎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獎金則是相同的。
對於比賽觀眾,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眾著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眾依然不能穿著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眾的視線。
下雨也幾乎已經成為溫網的一項傳統:幾乎每年的溫網都必定會碰上雨天;而且由於是草地球場,一旦下雨必須由球童們拉起雨罩保護球場,這也成了一項年年上演的經典畫面(雖然在可折疊屋頂完工後,中央球場將不會再受下雨影響)。

溫網獎金錶
[編輯本段]

列項 2007年(英鎊) 2008年(英鎊) 增長率
總獎金額 11,282,710 11,812,000 4.7%
男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男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女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女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男雙冠軍 229,000 230,000 3.2%
男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女雙冠軍 222,900 230,000 3.2%
女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混雙冠軍 90,000 92,000 2.2%
混雙亞軍 45,000 46,000 2.2%

歷屆男單冠軍
[編輯本段]

在賽會歷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過冠軍,而費德勒也五次捧起了銀質獎杯。這個獎杯從1887年開始沿用至今,杯上刻著「全英草地俱樂部單打冠軍」。
年度 冠軍 亞軍
2008 納達爾(西班牙) 費德勒(瑞士)
2007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2006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2005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2004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2003 費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亞)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亞) 納爾班迪安 (阿根廷)
2001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拉夫特(澳大利亞)
2000 桑普拉斯(美國) 拉夫特(澳大利亞)
1999 桑普拉斯(美國) 阿加西(美國)
1998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7 桑普拉斯(美國) 皮奧林(法國)
1996 克拉吉塞克(荷蘭) 華盛頓(美國)
1995 桑普拉斯(美國) 貝克爾(德國)
1994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3 桑普拉斯(美國) 考瑞爾(美國)
1992 阿加西(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1 史蒂希(德國) 貝克爾(德國)
1990 艾伯格(瑞典) 貝克爾(德國)
1989 貝克爾(德國) 艾伯格(瑞典)
1988 艾伯格 (瑞典) 貝克爾(德國)
1987 卡什(澳大利亞) 倫德爾(捷克)
1986 貝克爾(德國) 倫德爾(捷克)
1985 貝克爾(德國) 庫蘭(愛沙尼亞)
1984 麥肯羅(美國) 康諾斯(美國)
1983 麥肯羅(美國) 劉易斯(紐西蘭)
1982 康諾斯(美國) 馬克安諾(美國)
1981 馬克安諾(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80 比約博格(瑞典) 馬克安諾(美國)
1979 比約博格(瑞典) 塔那(美國)
1978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7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6 比約博格(瑞典) 納斯塔塞 (羅馬尼亞)
1975 阿什(美國) 康諾斯(美國)
1974 康諾斯(美國)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73 科德斯(捷克) 馬特維利(前蘇聯)
1972 史密斯(美國) 納斯塔塞(羅馬尼亞)
1971 紐康比(澳大利亞) 史密斯(美國)
1970 紐康比(澳大利亞)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69 拉沃爾(澳大利亞) 紐康比(澳大利亞)
1968 拉沃爾(澳大利亞) 羅切(澳大利亞)

歷屆女單冠軍
[編輯本段]
在賽會歷史上女金剛納夫拉蒂諾娃曾9度封後,格拉芙也曾7次笑傲群芳。
年度 冠軍 亞軍
2008大威廉姆斯 (美國)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7大威廉姆斯 (美國) 巴托麗 (法國)
2006 毛瑞斯莫(法國) 海寧(比利時)
2005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2004 莎拉波娃(俄羅斯)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3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2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1 大威廉姆斯 (美國) 海寧(比利時)
2000 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1999 達文波特(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98 諾沃特娜(捷克) 陶茲亞特(法國)
1997 辛吉斯(瑞士) 諾沃特娜(捷克)
1996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5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4 馬丁內茲(西班牙)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93 格拉芙(德國) 格拉芙(德國)
1992 格拉芙(德國) 塞萊斯(美國)
1991 格拉芙(德國) 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0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加里森(美國)
1989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8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7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86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4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3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安德里亞-耶格(美國)
1982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1 埃弗特(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古拉貢(澳大利亞) 埃弗特(美國)
1979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8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7 維德(英國) 康諾斯(美國)
1976 埃弗特(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5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4 埃弗特(美國) 莫羅佐娃(俄羅斯)
1973 比利-簡-金(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2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1 古拉貢(澳大利亞)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1970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比利-簡-金(美國)
1969 瓊斯((英國) 比利-簡-金(美國)
1968 比利-簡-金(美國) 特加特(澳大利亞)

㈡ 網球中所說的溫網,什麼叫溫網,為什麼

溫網之所以叫溫網,是因為和澳網、法網、美網一樣,是因為舉辦地的原因,溫網在溫布爾登舉行,因此成為「溫網」。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是網球四大滿貫之一。溫網舉辦地在英國倫敦郊區的溫布爾登,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之後,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也是四大滿貫中唯一的草地比賽。整個賽事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

㈢ 什麼是溫網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 資料:
每年的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都於6月最後一周至7月初定期舉行,緊鄰法國網球公開賽。它是現代網球史上最早的比賽,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溫網是由全英俱樂部和英國草地網球協會於1877年創辦,首次正式比賽在該俱樂部位於倫敦西南的溫布爾登舉行,當時名為"全英草地網球錦標賽",後來根據賽地的名稱而改成了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

1884年,大賽

組委會在僅有的男子單打比賽之外設立了女子單打、男子雙打,1899年又增加了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1901年開始溫網接受外國選手參賽,但是只限於英聯邦下屬國家參加,1905年溫網正式全面開放,包括美國、法國等國家的網球好手才有機會登陸大不列顛比賽。1968年國際網聯同意職業選手參加該項比賽。

雖然比賽是在英國本土舉行,但是英國選手在溫網的成績一直欠佳,他們一共獲得了11項冠軍,但是基本上全都集中在20世紀30年代。近代的英國網球好手亨曼雖然努力多次,但仍然沒有機會穩定男單冠軍,而本屆比賽,只有一位英國選手參賽,他就是小將穆雷,但是有傷在身的穆雷能夠走得多遠,連英國人自己都不看好。

在百年多的溫網歷史里,眾多的網球高手創造了很多驚人的記錄,1980年,瑞典球員博格成為第一個溫網五連冠的選手,1985年,17歲的德國球員貝克爾成為溫布爾登歷史上最年輕男單的冠軍,同時他也是第一個非種子選手冠軍和第一個德國籍男單冠軍。1987年,美國球員納芙拉蒂洛娃成為第一個女單六連冠的選手,1990年,她的紀錄達到了9次奪冠。1996年,瑞士的辛吉斯成為溫布爾登123年來最年輕的冠軍,她贏得女雙桂冠的時候才15歲零282天

溫網男單歷屆冠軍:費德勒四冠 桑天王七冠

2006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納達爾(西班牙)

2005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羅迪克(美國)

2004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羅迪克(美國)

2003 冠軍:費德勒(瑞士) 亞軍:菲利普西斯(澳大利亞)

2002 冠軍:休伊特(澳大利亞) 亞軍:納爾班迪安(阿根廷)

2001 冠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亞軍:拉夫特(澳大利亞)

2000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拉夫特(澳大利亞)

1999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阿加西(美國)

1998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7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皮奧林(法國)

1996 冠軍:克拉吉塞克(荷蘭) 亞軍:華盛頓(美國)

1995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94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3 冠軍:桑普拉斯(美國) 亞軍:考瑞爾(美國)

1992 冠軍:阿加西(美國) 亞軍: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1991 冠軍:史蒂希(德國)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90 冠軍:艾伯格(瑞典)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89 冠軍:貝克爾(德國) 亞軍:艾伯格(瑞典)

1988 冠軍:艾伯格 (瑞典) 亞軍:貝克爾(德國)

1987 冠軍:卡什(澳大利亞) 亞軍:倫德爾(捷克)

1986 冠軍:貝克爾(德國) 亞軍:倫德爾(捷克)

1985 冠軍:貝克爾(德國) 亞軍:庫蘭(愛沙尼亞)

1984 冠軍:麥肯羅(美國)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83 冠軍:麥肯羅(美國) 亞軍:劉易斯(紐西蘭)

1982 冠軍:康諾斯(美國) 亞軍:馬克安諾(美國)

1981 冠軍:馬克安諾(美國) 亞軍:比約博格(瑞典)

1980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馬克安諾(美國)

1979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塔那(美國)

1978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77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76 冠軍:比約博格(瑞典) 亞軍:納斯塔塞 (羅馬尼亞)

1975 冠軍:阿什(美國) 亞軍:康諾斯(美國)

1974 冠軍:康諾斯(美國) 亞軍: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73 冠軍:科德斯(捷克) 亞軍:馬特維利(俄羅斯)

1972 冠軍:史密斯(美國) 亞軍:納斯塔塞(羅馬尼亞)

1971 冠軍:紐康比(澳大利亞) 亞軍:史密斯(美國)

1970 冠軍:紐康比(澳大利亞) 亞軍: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69 冠軍:拉沃爾(澳大利亞) 亞軍:紐康比(澳大利亞)

1968 冠軍:拉沃爾(澳大利亞) 亞軍:羅切(澳大利亞)

歷屆溫網女單冠軍:女金剛10問鼎笑傲群雄

2006 冠軍:毛瑞斯莫(法國) 亞軍:海寧(比利時)

2005 冠軍:大威(美國) 亞軍:達文波特(美國)

2004 冠軍:莎拉波娃(俄羅斯) 亞軍:小威(美國)

2003 冠軍:小威(美國) 亞軍:大威(美國)

2002 冠軍:小威(美國) 亞軍:大威(美國)

2001 冠軍:大威(美國) 亞軍:擊敗 海寧(比利時)

2000 冠軍:大威(美國) 亞軍:達文波特(美國)

1999 冠軍:達文波特(美國) 亞軍:格拉芙(德國)

1998 冠軍:諾沃特娜(捷克) 亞軍:陶茲亞特(法國)

1997 冠軍:辛吉斯(瑞士) 亞軍:諾沃特娜(捷克)

1996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維卡里奧(西班牙)

1995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維卡里奧(西班牙)

1994 冠軍:馬丁內茲(西班牙) 亞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93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納沃特娜(捷克)

1992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塞萊斯(美國)

1991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0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加里森(美國)

1989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8 冠軍:格拉芙(德國) 亞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7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格拉芙(德國)

1986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84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83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安德里亞-耶格(美國)

1982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81 冠軍:埃弗特(美國) 亞軍: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冠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9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8 冠軍: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7 冠軍:維德(英國) 亞軍:斯托弗(荷蘭)

1976 冠軍:埃弗特(美國) 亞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5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4 冠軍:埃弗特(美國) 亞軍:莫羅佐娃(俄羅斯)

1973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埃弗特(美國)

1972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1 冠軍:古拉貢(澳大利亞) 亞軍: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1970 冠軍: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亞軍:比利-簡-金(美國)

1969 冠軍:瓊斯((英國) 亞軍:比利-簡-金(美國)

1968 冠軍:比利-簡-金(美國) 亞軍:特加特(澳大利亞)

㈣ 反戴球帽風格為何如此受追捧

㈤ 澳網球童帽子什麼牌子

RalphLauren
澳網組委會,為幫助球童和場地工作人員,抵禦澳洲夏季強烈的日照和紫外線,專門設計的遮陽帽。可以讓佩戴者最大限度的脖子、肩膀、臉頰部位在長時間酌曬之後,減少傷害。

㈥ 關於加斯奎特

姓名:加斯奎特(Richard Gasquet)
性別:男
國籍:法國
生日:1986.6.18
出生地:貝濟耶(法國)
常住地:巴黎(法國)
身高:6英尺1(1.85米)
體重:165磅(75公斤)
輝煌戰績
贊助商:Lacoste
球鞋:Lacoste
球拍:HEAD MicroGel Extreme Pro
握拍:右手、單手反拍
轉入職業時間:2002年
2008年終世界排名:25
單打最高世界排名:7 (9-Jul-07)
雙打最高排名:45 (7-Apr-08)
單打冠軍頭銜:5
雙打冠軍頭銜:2
2008年戰績:32勝22負
職業戰績總戰績:162勝106負
職業生涯總獎金:$3,805,626
教練:Guillaume Peyre
最喜歡
最喜歡的電影:Gladiator
最喜歡的食物:pizza
最喜歡的球員:sampras
最喜歡的足球運動員:Zinedine Zidane
最喜歡的地方:Paris
最喜歡的比賽:Roland Garros
最喜歡的電視節目:Morning Live
最喜歡的飲料:Coca Cola
最喜歡的零食:chocolate
興趣愛好:football, rugby, video games, going out with friends……
最家庭
父母:Francis and Maryse Gasquet(網球老師)
兄弟姐妹:0(獨生哦)
最八卦
女朋友:0(你們還有機會)
訓練地點:Centre National de l'Entrainement
聯系Richard:First of all through this website!
Otherwise you can whether write to the FFT :
Fédération Française de Tennis
Richard Gasquet
2, avenueGordon Bennett ,75016 Paris-FRANCE
whether contact his agent:
IMG France Richard Gasquet
54, avenue Marceau , 75008 Paris-FRANCE
出生資料:Richard Gasquet was born the 18th june 1986 in Béziers in France.
Measurements: 1m80, 71 kg
Physical caracteristics:chestnut-brown hair, brown eyes,right-handed.
Racket Brand: Head iPrestige.
Strings pressure: 23 kg.
對於大多數球迷來說,他們熟悉加斯奎特都是從4月的蒙特卡洛大師賽開始的。不滿19歲的他在四分之一決賽中掀翻費德勒一鳴驚人,而之前敗在他手下的洛佩斯、曼提拉和達維登科也都是屬得上的紅土好手,剛剛收拍的漢堡大師賽則見證了加斯奎特的再一次爆發,他一路打進了決賽,要知道到目前為止他今年只參加了13場ATP賽事。
對於加斯奎特的勝利,法國人並不像其他外國人那樣吃驚。事實上,他們在幾年前就已經把加斯奎特看作法國下一個超級巨星人選。早在三年前,這位習慣反戴帽子的球員就已經初露鋒芒,2002賽季,他一舉囊括三項大滿貫賽事少年組冠軍,由此帶著在少年組贏得的榮譽開始闖盪職業賽場,在蒙特卡羅大師賽第一輪,當時只有15歲的弱冠少年一舉擊敗了阿根廷人斯奎拉里,加斯奎特就此成為十多年來在ATP賽場贏得勝利的最年輕的選手。緊接著,加斯奎特出現在了羅蘭·加洛斯的賽場,他在首輪與後來冠軍科斯塔之間的四盤大戰讓法國人近乎瘋狂。
加斯奎特只比納達爾小15天,兩人之前在網壇的發展可謂齊頭並進,不過近兩年來納達爾的進步要比加斯蓋特快許多。在蒙特卡洛擊敗費德勒之後,加斯奎特在半決賽中不敵納達爾,目前加斯奎特在與納達爾的職業賽場交鋒記錄中以1比2落後。橫向較量中,加斯奎特已經被納達爾拉開了一段距離,在縱向比較中,加斯奎特似乎也有被比自己小兩個月的同胞孟菲爾斯後來居上的趨勢,不過今年進入紅土賽季以來的表現讓法國球迷有理由相信,他仍然將是今年法國軍團征戰法網的領軍人物。
漢堡大師賽與冠軍的失之交臂對於加斯奎特來說也沒準是個吉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只有2000賽季的庫爾滕一人在漢堡奪冠之後問鼎法網冠軍,也許「漢堡定律」會幫助加斯奎特在法網走得更遠,畢竟去年漢堡的亞軍科里亞險些就奪得了去年羅蘭加洛斯的王者。
2009年5月,被曝吸毒及興奮劑丑聞,面臨禁賽,在此之前,加斯奎特的排名已經落後於他的三位法國同胞西蒙、特松加和孟菲爾斯,昔日法國網球一哥光環褪色,其個人前景暗淡。
年份 澳網 法網 溫網 美網 大師杯
2002年 / 第一輪 / / /
2003年 第一輪 第一輪 / / /
2004年 第一輪 第一輪 第一輪 / /
2005年 第三輪 第四輪 第四輪 /
2006年 第一輪 第二輪 第一輪 第四輪 /
2007年 第四輪 第二輪 四強 第二輪 小組賽
2008年 第四輪 / 第四輪 第一輪 /
2009年 第三輪 /

㈦ 最差的場地為什麼是澳網

四大滿貫分別是四種不同的場地,籠統地說,是三種場地:澳網和美網的硬地,法網的紅土(泥地),溫網的草地。
硬地也分快速硬地和慢速硬地,這就是澳網和美網的區別。
澳網的場地是慢速硬地,美網的場地是快速硬地。
美網的所有球場均為硬地球場,這也使得美國公開賽的比賽球速總是非常地快。
1988年始澳網採用的是一種名為Rebound Ace的硬地地板,屬於典型的慢速硬地,球落地後會有較高的彈跳。以後便不斷受到批評,原因是每年一月的澳大利亞正值夏日,這種材料在過熱的天氣條件下黏性很大,還容易對運動員造成傷害。
2007年澳網過後,組委會決定將場地材料改為Plexicushion,這種新場地的丙烯酸合成材質稍微提高了球速。與此同時,場地顏色也從單一的淺綠色變為了由深淺區分的藍色。
但是澳網的硬地球速問題一直以來就受到眾多硬地高手的詬病,瑞士天王費德勒甚至直言不諱澳網的球速越來越接近法網,這也是納達爾在澳網能夠取得好成績的佐證。

㈧ 請問四大網球公開賽之首是哪個啊

一般認為是溫網
[編輯本段]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簡介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簡稱「溫網」)是網球運動中最古老和最具聲望的賽事。錦標賽通常舉辦於6月或7月,是每年度網球大滿貫的第3項賽事,排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之後,美國網球公開賽之前。整個賽事(大滿貫賽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場的)通常歷時兩周,但會因雨延時。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在不同場地同時進行。溫布爾登還舉辦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的青年比賽。此外,溫布爾登還為退役球員舉辦特別邀請賽,如3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45歲及以上的男子雙打和35歲及以上的女子雙打比賽。比賽時間一般為六月底或七月初。

[編輯本段]●歷史
溫網於1877年首次於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溫布爾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塊場地舉行。當時僅有男子單打比賽。到了1884年,全英俱樂部增加了女子單打和男子雙打比賽。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在1913年加入。錦標賽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場地。如同其他3項「大滿貫」賽事,溫布爾登在1968年網球公開時代到來之前,只對頂級的業余選手開放。英國人對錦標賽甚為驕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悶和幽默的來源:英國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里(Fred Perry)之後再未獲得過單打冠軍;而最近一次英國女子單打冠軍則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亞·韋德(Virginia Wade)。
[編輯本段]●球場
主要球場叫做「中心球場」(Centre Court),是舉行決賽的地方。由於比賽過程中倫敦天氣的不可預知性,球場配有可折疊的屋頂,預計到2009年完工。一號球場在1997年經過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鄰中心球場的原址搬到了一個新的可容納更多觀眾的專用場地。原來的一號球場據說擁有獨特的氛圍,是許多選手的心愛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對其移址感到悲傷。一號球場通常舉辦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賽,如單打的四分之一決賽,它還擁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來讓聚集在場外亨曼山上觀戰的球迷欣賞比賽。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在這塊山坡上為沖擊冠軍的本土球員加油助威,但是遺憾的是,1936年之來,英國的球員再沒有舉起過冠軍獎杯。
二號球場擁有「冠軍墳墓」的稱號,因為在此地進行比賽的種子選手通常被排名較低的對手所淘汰。曾經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輪還差點將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編輯本段]●傳統
綠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在比賽中,球員的比賽服裝的顏色只能是白色。
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2周。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但歷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舉行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
男子單打冠軍將獲得一座18英寸高的鍍金獎杯。女子單打的獎品一個為直徑約19英寸的銀盤,通常被稱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還有其他一些活動獎品。2005年比賽的獎金(雙打獎金將被平分)為:
☆男子單打:630,000英鎊
☆女子單打:600,000英鎊
☆男子雙打:218,500英鎊
☆女子雙打:203,250英鎊
☆混合雙打:90,000英鎊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獎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獎金則是相同的。但從2007年開始,男女單打實行同工同酬,當年女單冠軍大威廉姆斯與男單冠軍費德勒獲得了相同數量的獎金。
對於比賽觀眾,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眾著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眾依然不能穿著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眾的視線。
下雨也幾乎已經成為溫網的一項傳統:幾乎每年的溫網都必定會碰上雨天;而且由於是草地球場,一旦下雨必須由球童們拉起雨罩保護球場,這也成了一項年年上演的經典畫面(雖然在可折疊屋頂完工後,中央球場將不會再受下雨影響)。
[編輯本段]溫網獎金錶
列項 2007年(英鎊) 2008年(英鎊) 增長率
總獎金額 11,282,710 11,812,000 4.7%
男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男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女子冠軍 700,000 750,000 7.1%
女子亞軍 350,000 375,000 7.1%
男雙冠軍 229,000 230,000 3.2%
男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女雙冠軍 222,900 230,000 3.2%
女雙亞軍 111,440 115,000 3.2%
混雙冠軍 90,000 92,000 2.2%
混雙亞軍 45,000 46,000 2.2%
[編輯本段]歷屆男單冠軍
在賽會歷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過冠軍,而費德勒也六次捧起了銀質獎杯。這個獎杯從1887年開始沿用至今,杯上刻著「全英草地俱樂部單打冠軍」。
年度 冠軍 亞軍 比分
2009 費德勒(瑞士) 羅迪克 (美國) [3:2]
2008 納達爾(西班牙) 費德勒(瑞士) [3:2]
2007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3:2]
2006 費德勒 (瑞士) 納達爾 (西班牙) [3:1]
2005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3:0]
2004 費德勒 (瑞士) 羅迪克 (美國) [3:1]
2003 費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亞) [3:0]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亞) 納爾班迪安 (阿根廷) [3:0]
2001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拉夫特(澳大利亞) [3:2]
2000 桑普拉斯(美國) 拉夫特(澳大利亞) [3:1]
1999 桑普拉斯(美國) 阿加西(美國) [3:0]
1998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3:2]
1997 桑普拉斯(美國) 皮奧林(法國) [3:0]
1996 克拉吉塞克(荷蘭) 華盛頓(美國) [3:0]
1995 桑普拉斯(美國) 貝克爾(德國) [3:1]
1994 桑普拉斯(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3:0]
1993 桑普拉斯(美國) 考瑞爾(美國) [3:1]
1992 阿加西(美國) 伊萬尼塞維奇(克羅埃西亞) [3:2]
1991 史蒂希(德國) 貝克爾(德國) [3:0]
1990 艾伯格(瑞典) 貝克爾(德國) [3:2]
1989 貝克爾(德國) 艾伯格(瑞典) [3:0]
1988 艾伯格 (瑞典) 貝克爾(德國) [3:1]
1987 卡什(澳大利亞) 倫德爾(捷克) [3:0]
1986 貝克爾(德國) 倫德爾(捷克) [3:0]
1985 貝克爾(德國) 庫蘭(愛沙尼亞) [3:1]
1984 麥肯羅(美國) 康諾斯(美國) [3:0]
1983 麥肯羅(美國) 劉易斯(紐西蘭)
1982 康諾斯(美國) 馬克安諾(美國)
1981 馬克安諾(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80 比約博格(瑞典) 馬克安諾(美國)
1979 比約博格(瑞典) 塔那(美國)
1978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7 比約博格(瑞典) 康諾斯(美國)
1976 比約博格(瑞典) 納斯塔塞 (羅馬尼亞)
1975 阿什(美國) 康諾斯(美國)
1974 康諾斯(美國)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73 科德斯(捷克) 馬特維利(前蘇聯)
1972 史密斯(美國) 納斯塔塞(羅馬尼亞)
1971 紐康比(澳大利亞) 史密斯(美國)
1970 紐康比(澳大利亞) 羅斯沃爾(澳大利亞)
1969 拉沃爾(澳大利亞) 紐康比(澳大利亞)
1968 拉沃爾(澳大利亞) 羅切(澳大利亞)
[編輯本段]歷屆女單冠軍
在賽會歷史上女金剛納夫拉蒂諾娃曾9度封後,格拉芙也曾7次笑傲群芳。
年度 冠軍 亞軍
2009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8大威廉姆斯 (美國)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7大威廉姆斯 (美國) 巴托麗 (法國)
2006 毛瑞斯莫(法國) 海寧(比利時)
2005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2004 莎拉波娃(俄羅斯) 小威廉姆斯 (美國)
2003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2 小威廉姆斯 (美國) 大威廉姆斯 (美國)
2001 大威廉姆斯 (美國) 海寧(比利時)
2000 大威廉姆斯 (美國) 達文波特(美國)
1999 達文波特(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98 諾沃特娜(捷克) 陶茲亞特(法國)
1997 辛吉斯(瑞士) 諾沃特娜(捷克)
1996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5 格拉芙(德國) 桑切斯(西班牙)
1994 馬丁內茲(西班牙)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93 格拉芙(德國) 格拉芙(德國)
1992 格拉芙(德國) 塞萊斯(美國)
1991 格拉芙(德國) 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0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加里森(美國)
1989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8 格拉芙(德國)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1987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格拉芙(德國)
1986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4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3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安德里亞-耶格(美國)
1982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81 埃弗特(美國)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古拉貢(澳大利亞) 埃弗特(美國)
1979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8 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7 維德(英國) 康諾斯(美國)
1976 埃弗特(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5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4 埃弗特(美國) 莫羅佐娃(俄羅斯)
1973 比利-簡-金(美國) 埃弗特(美國)
1972 比利-簡-金(美國) 古拉貢(澳大利亞)
1971 古拉貢(澳大利亞)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1970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比利-簡-金(美國)
1969 瓊斯((英國) 比利-簡-金(美國)
1968 比利-簡-金(美國) 特加特(澳大利亞)

㈨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的傳統

綠色和紫色是溫網的傳統代表色,而參賽的選手須穿著「白色」的球衣,是四大滿貫賽中唯一有規定球員衣著顏色的。此外,女選手在整個賽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報比分時),而男選手則直呼其姓。
比賽於每年6月最後一周至7月第一個星期舉行,歷時兩星期。從傳統上講,賽事中的周日無比賽。第一周內舉行早期賽事,而第二周則舉行「16強」、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
溫網和法網的男子冠軍獎金比女子較多;而在美網和澳網中,男女獎金則是相同的。但從2007年開始,男女單打實行同工同酬,當年女單冠軍大威廉姆斯與男單冠軍費德勒獲得了相同數量的獎金。
對於比賽觀眾,草莓配奶油是他們在觀看比賽期間的傳統零食。此外,對於觀眾著裝規定雖然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比賽時男性觀眾依然不能穿著短褲,女性則不能戴帽子,因為這樣可能阻礙後排觀眾的視線。
英國鬱郁蔥蔥的草地是近代網球的發源地,136歲的溫布爾頓公開賽在四大滿貫中歷史最悠久。溫網的歷史讓她特別有厚重感,不過其他網球賽事比,溫網的特色非常明顯,這在很多人看來甚至是非常怪。

㈩ 澳網(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為什麼1986年被停辦

1977年,澳網由通常的1月改到12月舉辦,使得在那一年舉辦了兩屆比賽。但由於緊鄰聖誕節,賽事時間的改變並沒有起到預先設想的效果,所以到了1986年,原定於年底比賽推遲到第二年1月舉辦。後來這一賽期一直沿用至今。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036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09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19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187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07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0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34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981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29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