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帽子古人稱什麼

帽子古人稱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20 19:22:15

① 古代里能遮住臉的帽子叫什麼

帷帽【wéi mào】
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②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什麼

「帽子」在古代的文言文里被稱做:冠、冕、弁、幘

③ 古代的這個帽子叫什麼的

古代把帽子叫做冠、冕,冠、冕是男人戴的,女人戴的不叫冠、冕。女人戴的的帽子一般叫做巾幗,這個應該叫做幗。

④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頭巾,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⑤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5)帽子古人稱什麼擴展閱讀: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⑥ 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徵什麼

首先說一下,不是古人都愛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種就帶哪種的。因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時貴族男子戴的帽子稱為:冠。它的樣式和作用與後世並不一樣。
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先秦時期,天子和諸侯大夫在祭祀的時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說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稱,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較為尊貴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人戴冠,車有車蓋,所以古人把「冠蓋」作為貴人的代稱,冠蓋也作為仕宦的代稱。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釋名·釋首飾》說:「士冠,庶人巾。」

⑦ 古代男人的帽子叫啥

1、脫帽,古時表示謝罪,後來表示敬意,叫 免冠。
2、丟掉烏紗帽,比喻自動辭去官職,叫 掛冠。
3、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准備做官,叫 彈冠。
4、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連稱,叫 衣冠。
5、舊時婦女出嫁時戴的帽子,叫 花冠。
6、古代士大夫帶的高帽,叫 峨冠。
7、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 儒冠。
8、古代希臘人用來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優勝者的帽子,叫 桂冠。

⑧ 為什麼古人叫頭上的帽子叫烏紗帽

在早期的中國,並沒有「帽」這種稱呼,《儀禮》中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東晉成帝時,皇帝讓在宮廷中做?漫x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做「烏紗帽」。後來,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的半透明帽子,也叫烏紗帽。當時,這種帽子很快就在民間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而且無論官民貧富都可以戴,但這種帽子還 未成為官職的象徵。 在《通典.禮十二》上記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烏紗帽,並且成了官職高低的分別。根據文獻上的記載,隋朝文武官員的服飾有四種,而烏紗帽上的玉飾則顯示官職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級官員,玉飾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佩帶玉飾了。 不過,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大臣們在朝廷上交頭接耳,就下詔書修改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並裝飾不同的花紋用以區別官階高低。如此一來,朝臣們只要腦袋一動,軟翅便會隨之擺動,皇上居高臨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時烏紗帽則成為官員的象徵。在《明史.輿服志》上載:「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便正式成了當官的代稱。而自明世宗開始,烏紗帽的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翅的長度縮短,其寬窄也改變了,官階越高,雙翅就越窄,官階越低,雙翅則越寬。 到了清初順治皇帝入關後,由於收留了眾多明朝的降臣,為攏絡人心,就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著明朝朝服,並戴明朝烏紗帽。但等到清皇室統治權鞏固後,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全改為紅纓帽。可是,至今人們仍然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 所以,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而官員戴烏紗帽則起源於東晉,但成為「官服」的一個組成部份,卻是開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在宋朝修改後加上了雙翅,一直到明朝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當官的代稱了

⑨ 中國古代頭飾,你了解多少

服飾從頭開始。

首服,是用於頭部的服飾部件。中國古代冠帽始於先秦時期的頭衣,即頭上用品和飾物的總稱。冠帽是我國古人使用的一種束發工具,同時處於禮儀和審美的需要,又是一種頭上的裝飾品,它被視為“禮教”文化的象徵[1]88。自古以來,首服是人們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客觀上推動了首服的發展。

在中國的服飾史中,首服在整個服飾中具有的地位,是識別身份與社會品級地位的重要標志。自周朝開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從冠上能夠識別出帝王與諸侯、將軍與士兵、文武百官、社會諸流的等級區別,然而普通老百姓則無資格佩戴。

各種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場合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或俗成模式,以區別人們身份的高低、貴賤。這類等級體制,一直應用到我國封建社會,貫穿整個古代首服的發展史,並且首服的種類日漸復雜,式樣愈加繁多,名稱有數百種之多。表現形式劃分,將近現代漢民族服飾中的首服分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類。

一、帽

帽,亦作“冒”,又稱“帽子”。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上古之人居而野處……觀鳥獸有冠、角及種種胡須,就仿效之作冠冕發髻流蘇,從而有了各種發飾。冠冕、巾帕。”在遠古時期,中國古人“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禮儀與裝飾的需求,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部造型加以模仿,改製成冠戴在頭上,將鳥獸的須胡變化成纓,再用笄貫插在發上使之穩定。帽,需經剪裁縫製成一定形狀,覆蓋於人的頭部。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頭帽是最為常見的形式,其外觀花樣變化多端,細部刻畫生動有趣,裝飾講究。虎頭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現實描摹,而是通過對具有靈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進行創造的。

虎頭帽是一種民間模仿動物形態而創造服飾品的習俗延續,是以情感為紐帶,通過一定的藝術誇張,希望能讓孩童健康、活潑地成長和對未來的祈盼,表現漢民族護生的民俗心理特徵。造型稚拙,形象生動可愛,整個造型交織著情和愛。還有一種是以民間宗教內涵為祈佑工具的表現,在小帽上綴上很多的金屬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諸神在保護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頭之用。古時平民不戴冠,多是在發髻上覆以巾,在勞動生產之時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謂一物兩用。古書稱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頭,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縑帛為之,古尺兩尺兩寸寬,又常稱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樣式。巾的造型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多樣化,更具裝飾性,為文人士大夫階層所喜好,成為這一階層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樣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種形制,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前裹、後裹,上翻、下折等變化,構成了豐富的式樣。按外觀造型將巾類首服分為“紐髻式”“韜發式”和“裹首式”三種形式。

所謂巾類紐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發髻。

巾類韜發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條狀包裹發髻。其中形式又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從前向後裹的幘;第二種,從由後抄前,系結於前額的“幧頭”。

巾類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於首,於顱後系結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頭巾和五代之前的襆頭。

近代,包頭成為在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特色首服。清代葉夢珠在其著作《閱世篇》中對包頭作了這樣的描述:“今世所稱包頭,亦即古之纏頭也。古或以錦為之。前朝冬用烏綾;夏用烏紗。每幅約闊二寸,長倍之……”。

南地區的包頭樣式只要是三角包頭,它的形式感和構圖感都很獨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時形似等腰梯形,短邊一般為60~70厘米,長邊一般為100~110厘米,寬25~28厘米。斜邊略帶弧形。在上面的兩端各連接一個寶劍頭的帶子,或者是有流蘇的繩子,長度大約10厘米,目的是用來收縛頂端。

而若將包頭縛戴端正,則整個呈立體三角形,頭後上方還有一小空心三角形,發髻由此露出;頭巾的餘下部分則在肩頸部垂掛下來,形成兩只又長又尖的尾部開叉、互相交疊、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稱之為“三角包頭”。

⑩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有小冠、進賢冠、涼冠。
1、小冠:也稱束髻冠,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進賢冠:也稱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3、涼冠: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復制。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040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03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2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191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11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12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346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98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01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