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怎麼樣了
㈠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呢
1911年,禮親王世鐸已經被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清廷「少壯派」趕到弼德院當顧問去了,對醇親王一系一肚子意見,什麼都沒說,他說了也不算,就這么看著隆裕皇太後宣布宣統帝退位。
鄭親王昭煦:
自從鄭親王端華和胞弟肅順在辛酉政變中被慈禧處死後,鄭親王一系雖然「鐵帽子」沒有丟,但是已經完全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空桶子」親王,除了領親王俸祿什麼差使也沒有。
1911年時,第十代鄭親王昭煦只有11歲,他能有什麼意見?他就算有意見,又有誰會聽他的呢?
睿親王魁斌:
載灃這個人,很復雜,他的生平經歷我就不介紹了,在1911年的時候他才在和奕劻、袁世凱斗爭中輸得乾乾凈凈,被迫「歸政太後」,辭掉了攝政王的職務。所以,在宣統帝退位與否的問題上,就算他持反對意見,也不好意思明說了。
㈡ 大清王朝「鐵帽子王」到底有多牛
大清王朝自開國時起為了刺激大家不斷努力,因此特意封了八位親王。而民間百姓認為這些人地位尊貴,而且可以世襲,所以又把他們稱為“鐵帽子王”。但其實這種理解並不正確,首先“鐵帽子王”這個身份可以世襲確實沒有錯,世代都可以享受一定標准榮華富貴,能保證自己一生衣食無憂。但是這些人並沒有什麼免死金牌,而且只要其中某一代人犯了錯誤,那麼這份尊貴身份要麼被剝奪,要麼直接被降級為郡王。但凡能夠成為“鐵帽子王”,都必須是皇族血統之人,他們這些人可以參政議政,可以進入國家中樞擔任相應職務,但並沒有如老百姓想像當中那樣有什麼特權,說白了他們只不過就是皇帝下面一個身份高貴之人。
1、可以參政但並沒有特權
大清王朝二百多年總共只封了十二位“鐵帽子王”,而且早期時就已經定下規矩,“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繼承。但實際上這二百多年間,很少有哪一個位是能長久將這份榮耀傳遞下去,要麼是因為子孫凋零,要麼是因為其中某一代人犯了錯,皇帝將這個爵位收回或者降級。
㈢ 鐵帽子王的官銜是什麼他在清朝的地位怎麼樣呢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個朝代,清朝是比較出名的一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了,清朝的歷史大概有200多年。在清朝的眾多官職中,有一個官銜叫做鐵帽子王,在這200多年間一共出現了12個,在清朝前期的時候出現了8個,這些基本上都是立下了戰功的皇族,因為功勞而得到的封賞。而後面還有4個鐵帽子王,是歷代的皇帝封賞的,這些鐵帽子王在清朝的地位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還能夠傳承下去。
擁有鐵帽子王這個封號還享有一些特權,例如能夠一直不降級,並且鐵帽子王的地位比一般的親王都要高,待遇非常優厚,一年的俸祿大概是10000兩左右。鐵帽子王還有自己專門的王府,非常的榮耀。鐵帽子王在去世之後喪葬的規格比一般的親王也要高出很多,去世之後還能夠受到黃色的摩拜,也會有皇室的人前來祭祀。
㈣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公元1912年,隆裕太後頒布遜位詔書,標志著大清王朝正式結束,也標志著兩千年封建史結束。
㈤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鐵帽子王的態度怎樣
鐵帽子王是清朝的獨特叫法,鐵帽子王是曾經跟隨先帝一起打下清朝江山,為了賞賜他們因此封他們為鐵帽子王,他們的地位非常高,死後可以配享太廟,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滿清入關後一共分為12個鐵帽子,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其中一位。
有些人為了支持大清政府拒絕在溥儀的退位詔書上簽字,甚至是為了聯系日本人維護滿清政權,還將自己的女兒送了出去,但是這是民主共和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即使這些親王如此反對,也是做無用功。也有贊同溥儀退位的皇親國戚,這些人大多都是收到了袁世凱給予的好處。除了這兩種極端做派的人,隨著時間的變化也出現了中立派,這些中立派讓他們發現溥儀退位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因此只好默不作聲。
㈥ 清朝第一位改嫁皇帝的妃子,生下鐵帽子王,最後如何了
皇帝身邊的女人都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日子過得並不太平,甚至比普通人家的日子都過得委曲。皇帝身邊的女人即使皇帝死了,也不能走出皇宮,但也有一些經歷特殊的女人。
據史料的改嫁給清朝皇帝的女人一共有三個,她們都是出自皇太極後宮,分別是貴妃娜木鍾、淑妃巴特瑪·璪和側妃葉赫那拉氏。這三人以側妃葉赫那拉氏的命運最讓人揪心。
有句話說,命運不由人。葉赫那拉氏一生四次嫁人,在不同身份的男人之間輾轉,著實是一個苦命的女人呀。不過,上天沒有完全刻薄她,她所生的兒子碩塞後來在清朝初年的統一戰爭中屢屢戰功,被封為和碩承澤親王,成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後來這個爵位改封和碩庄親王,並在雍正年間轉移到了康熙第十六子允祿一脈中了。
㈦ 奕劻為什麼能成為鐵帽子王他是如何做到的
奕劻是清朝最後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擔任過軍機大臣和內閣總理大臣。起先,他只是一個窮貝勒,有時連上朝穿的官衣,都得去當鋪贖取。後來倚仗慈禧的撐腰,成了身家上億兩白銀的晚清第一巨貪。他苦心積攢的巨額財富,卻並未讓子孫長享富貴。
奕劻倚仗慈禧的寵幸,權勢日盛,大肆賣官鬻爵,收受賄賂。當時有一幅諷刺的漫畫,畫了一個老頭,頭戴雙眼花翎的草帽,戴著大眼鏡,身著袍褂朝珠,手裡拿著一把農民用的耙子,在地上摟銀元寶,可見當時人們對奕劻有多痛恨。奕劻貪污了一生,也被世人謾罵了一世。死後墓室被人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座殘破的獅子像。他的上億家財也被自己的兒子們揮霍殆盡,他們將文玩字畫、玉器、名貴瓷器、貴重木器委託在北京開設的“品德洋行”代為拍賣。
㈧ 清朝第一代「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是怎樣
㈨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清朝有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優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其二,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其三,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稱鐵帽子王府。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勛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徹底結束了裂土分封制度,有效維護了大一統政治。然而這一制度,只是保證了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的特權,註定落後。隨著清朝末年革命的爆發,以及最後民國的建立,清朝的鐵帽子王,也就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文獻通考》)
㈩ 清朝鐵帽子王是一種怎樣的爵位擁有什麼權利
清朝最初的八位鐵帽子王就是清朝的八旗旗主,最初的這些鐵帽子王權力還是非常大的,八旗旗主的地位在清朝的地位原本就非常的高,所以鐵帽子王還是非常有權力的,雖然鐵帽子王都是王爺。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鐵帽子王其實是清朝對對宗室的嚴格管理,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