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博戴什麼帽子
『壹』 有誰知道幾個男孩女孩的名字,最好是姓楊的
楊柏羽
楊涌
楊伊然
楊美宏
楊國通
楊妙語
楊馨囊
楊天樂
楊晨宇
楊清青
楊雪含
楊姍姍
楊洛涔
楊祖名
楊鑄刀
楊章齊
楊峰
楊煜帆
楊一昕
楊冠一
楊鑫鑫
楊世敏
楊正書
楊韋
楊利
楊家瑋
楊慶富
楊利強
楊池珉
楊刈韜
楊蟑
楊麗錦
楊梓沖
楊栩捷
楊昱昊
楊麗華
楊興邦
楊洪斌
楊宗洛
楊毛狗
楊子涵
楊芮朗
楊松琪
楊亞明
楊采漪
楊佳惠
楊棟才
楊弘偉
楊妮
楊鐵軍
楊卓帆
楊振華
楊翠華
楊舒皓
楊龍柱
楊繼亮
楊永崢
楊涵辰
楊世琦
楊法
楊錦程
楊軼曾
楊沁汶
楊蕭峰
楊永航
楊瓏丹
楊鳴禎
楊子辰
楊升凱
楊新寧
楊波延
楊中華
楊邦里
楊麗霜
楊竟誼
楊政偉
楊鵬
楊賢澤
楊麗君
楊朧一
楊哲由
楊舜天
楊清瀾
楊淑華
楊育偉
楊楠
楊卡爾
楊紫彤
楊勤勤
楊中壕
楊菌菌
楊春林
楊諺
楊永翊
楊飛
楊亞仁
楊以珊
楊耀天
楊少笙
楊舜洪
楊宜楊
楊訶
楊晨航
楊向敏
楊潯忻
楊月
楊美眉
楊儆霄
楊大鍾
楊志博
楊祥雲
楊敏聰
楊佳斕
楊楓芹
楊芳勤
楊銅銅
楊淼
楊屹
楊志棠
楊藝瑾
楊筱筱
楊享京
楊丹藝
楊炙民
楊天沐
楊紹謙
楊茗釗
楊紅坊
楊丹尼
楊江上
楊子墨
楊秀華
楊文駿
楊宣旭
楊瑋伯
楊天宇
楊星熠
楊韻歆
楊梓淋
楊恆宇
楊歆哲
楊翠蘭
楊荔清
楊磊宗
楊慶初
楊語恩
楊緒珩
楊延瑞
楊輝
楊麗容
楊振濤
楊彬
楊環勝
楊佳運
楊永康
楊瀟予
楊卓翰
楊栩瑋
楊秦
楊浩凱
楊博員
楊金戈
楊蓮義
楊佑溥
楊甜凝
楊查郵
楊月笑
楊汶思
楊心宜
楊巧靈
楊樂鳳
楊瞻
楊義平
楊玉櫪
楊燃
楊夢圓
楊恬
楊旭
楊四建
楊紀忠
楊祖民
楊汀辰
楊丹深
楊明暉
楊子塋
楊振中
楊思遠
楊淑涵
楊存斌
楊勿勤
楊綺安
楊翰鈺
楊佑俊
楊步
楊楠崎
楊書蘊
楊雯琦
楊川澤
楊軍慶
楊文淵
楊炮
楊應
楊琦凡
楊佳一
楊賢權
楊高鍵
楊遇
楊榮康
楊連忠
楊捷凱
楊青葉
楊秦榮
楊天森
楊程成
楊碧芸
楊家嫻
楊勝博
『貳』 請問一下這幅圖畫描寫的是什麼
這好像是幾個小朋友在做游戲!!
這個游戲的名字叫安鼻子!!也叫貼鼻子!
貼鼻子游戲小學作文1
今天下午第一節課後,張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大的娃娃頭,一男一女,有眼睛有耳朵,可是就是沒有鼻子,這是干什麼呢?上課了,我們才知道,老師是讓我們玩貼鼻子的游戲。
游戲開始了,第一位上來的是戴雨奔。老師先把她眼睛蒙上,再轉三圈後,她拿著鼻子開始貼了,可是她方向全錯了,差一點貼到老師身上,在老師的幫助下,她總算朝著黑板了,可是離娃娃的臉還遠呢。同學們急得大叫:「往右,往右……」可是雨奔好像耳朵聾了一樣,沒有按照同學們說的去做,直接把鼻子貼上去了,結果把鼻子都貼到眼睛上了。同學們笑得都直不起身子,她自己看了,也忍不住笑了。
接著上來的是張若谷和王子揚,他們比雨奔好不了多少,不是太左邊了,就是太右邊了,同學們嗓子都喊啞了,可他們半天還沒移動位置,性急的蘇佩瑤乾脆自己跑上來,推著張若谷走,還拉著她的手,直接把鼻子貼上去了。男同學看了,也不甘示弱,趕緊上來幫王子揚,也把鼻子端端正正地貼在娃娃的臉上。教室里再次傳出一陣陣笑聲。
貼鼻子的游戲有趣。
貼鼻子游戲小學作文2
說起「貼鼻子」,那可是有趣的游戲。那天王老師真得讓我們玩得很開心。
星期一下午一上課,王老師就拿來了一個沒鼻子的大頭娃娃像,貼在了黑板上。它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彎彎的眉毛,櫻桃小嘴,顯得非常可愛。可惜的是沒有鼻子,它那雙大眼睛望著我們好像在說:誰可以給我貼一個漂亮的鼻子?
游戲開始了,老師說:「看誰貼的又快又准」。老師的話間剛落,同學們就爭先恐後的舉起手來,說:「我來」「我來」,可老師偏偏選上了胡昕月。只見胡昕月滿臉歡笑的走向講台,站在老師指定的位置上,用手比劃了一陣,好像在測算什麼,不一會就對老師說:「好了!」老師給她帶上了一個頭盔。讓她在原地轉了兩圈,於是她就東搖西晃的走向了黑板。她先用手摸了摸那張像,又用手指量了一下,就把「鼻子」輕輕往畫上一貼,還沒等她轉身,班裡就鬨堂大笑起來,她自己摘下了頭盔後也笑得合不攏嘴。原來她把鼻子貼了個180度大轉彎——鼻孔朝上!我想:要是它洗臉的話,那它不是把水倒到鼻子里了嗎,鼻孔出氣時就可以當「水槍」了。嗨,還得到一把免費的「槍」呢!
後來又有許多同學貼了鼻子,不是貼斜就是貼歪,沒有一個貼正的,逗的同學哈哈大笑。
在歡聲笑語中我們下課了。游戲也只能結束了。這可是我們最開心的游戲了。
貼鼻子游戲小學作文3
今天是周六,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作文活動課,活動課上玩的是「貼鼻子」游戲,我和xxx一隊。
第一輪,我先出場,xxx當指揮官。當我被蒙上眼睛時,眼前一片漆黑。我原地轉了三圈,就向前走去,「砰」的一聲,我撞到了一張桌子。他大叫著:「向左轉,向左轉!」我聽他的馬上向左轉,但轉過頭了,「啪!」「我的書!」沒想到這次,我又把xxx的書撞到地上去了,xxx又急得大叫:「轉太多了,向右一點!好,再往前走,再向右一點點……」我暈頭轉向地只能聽xxx的了……
貼完了以後,我摘下蒙著眼睛的布!當看見自己貼的地方時,我心裡想:嘻嘻,一定是我贏,因為我貼的和正中間就相差幾毫米!但最後是卻是對手獲勝了,好可惜呀。我問老師:「這是為什麼?明明是我貼得更靠近中間啊!」老師說:「黑板上畫的那張臉是向左邊側的,你貼到正中間反而讓臉向右邊歪了。xxx貼得雖有點歪,卻正好使這張臉顯得更加可愛、調皮了,使那張臉就像活了一樣」。
啊,原來是這樣,貼鼻子也是有學問的呀!
貼鼻子游戲小學作文4
一天,我呆在家裡,覺得很納悶。忽然,我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就是和姐姐一起玩貼鼻子的游戲。我把想法告訴了姐姐,姐姐爽快地答應了。
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沒有鼻子的`小丑娃。而姐姐則找了個磁石代替鼻子。開始貼鼻子了。姐姐先用布蒙上我的眼睛,我慢慢地走向黑板,左摸摸,右摸摸,找了個位置把鼻子定下。這時,姐姐哈哈大笑。我扯下布一看,小丑娃不但沒有鼻子,嘴角還長了一顆痣。姐姐得意地說:「看我的。」只見姐姐很快地走到黑板跟前,隨便找個地方定下鼻子。我看了,忍不住笑出聲來。姐姐趕緊揭下布一看,也笑起來,原來小丑娃不但沒安上鼻子,倒成了獨眼龍。小丑娃好像顯得特別生氣。
這時,爸爸聽到了笑聲,走過來,問:「什麼是這么好笑?說來聽聽。」我和姐姐眨了眨眼,走到爸爸面前,把爸爸的眼睛蒙上,將「鼻子」塞到爸爸手上。爸爸領會了我們的意思,慢慢地走近黑板,找准位置安下鼻子。「小丑娃有鼻子啦!」我們歡呼起來。
貼鼻子游戲小學作文5
在眾多的游戲中,我最喜歡玩貼鼻子,今天我們就在習作課上玩兒了一次貼鼻子的游戲。
只見張老師先在白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圓,作為娃娃的小臉,再在娃娃的臉上畫了一對月牙似的眉毛,畫了兩個小黑點作為眼睛,又在臉的正下方畫了一張櫻桃小嘴,一張可愛沒鼻子的娃娃臉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張老師問:誰先來給娃娃貼上鼻子?大家都紛紛舉起手來,張老師先讓平時粗心大意的楊博文來貼,張老師給楊博文一個鼻子貼,又給他了一個眼罩,楊博文連鼻子貼應該貼在什麼地方也不看一眼,就直接戴上眼罩,走到後面轉了兩圈,然後又搖搖晃晃地走向前方,他摸到了娃娃臉外面,毫不猶豫地把鼻子貼貼上去,他剛把眼罩取下來時,大家都鬨堂大笑,還有幾個同學笑得都趴在地上了,楊博文也不好意思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終於輪到我了,我首先用手比了比鼻子貼應該貼在哪裡,然後才戴上了眼罩走到後面原地轉了兩圈,再筆直地向前走,鐺我一下子就把鼻子貼貼到一個地方,我摘下眼罩一看,不由變得垂頭喪氣,原來鼻子貼貼到了老師寫的一首詩的上面,和娃娃臉相差十萬八千里,就這樣,我也沒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我們班上體育委員寇長易親自出馬了,只見他和我一樣先用手比了比鼻子貼應該貼在哪裡,然後才戴上眼罩走到後面原地轉了兩圈,再飛快的走向前方,把鼻子貼貼到了一個地方,教室里立刻變得鴉雀無聲,因為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我喜歡玩貼鼻子。
貼鼻子游戲小學作文6
這兩天,我們的課餘生活豐富極了。聽陳老師說,是為了緩解期末復習緊張及疲勞的局面。這下好了,我們又開心地玩起了游戲—貼鼻子游戲。
下午,第二節課,貼鼻子游戲開始了,黑板上畫著一個小丑,它戴著一頂尖帽子,睜著圓眼睛,長著胖臉蛋,就是缺少一個鼻子,這就要看誰能把他的鼻子貼上去。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要求去貼鼻子。陳老師第一個叫了孫玲玲,並用圍巾蒙住了她的眼睛,然後把用半個乒乓球做成的鼻子交到她的手裡。孫玲玲一步一探,走到了黑板前,捏著鼻子在黑板上挪來挪去,同學們瞪大眼睛、伸長脖子、踮起腳尖,興致勃勃地瞧著她。可孫玲玲先把鼻子擱在帽子上了,一會兒又放在腦門上,教室里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後來,她摸索著東一貼西一下,又把鼻子貼到了下巴上。這時,同學們立刻鬨堂大笑起來。孫玲玲解下圍巾,看到自己出了洋相,也笑得前仰後合。
伴著歡快的笑聲,同學們一個個到前面去貼鼻子,小丑的鼻子一會兒長到耳朵上,一會長到眼睛上,有趣極了。我們好開心喲!
貼鼻子游戲小學作文7
暑期班上課了,老師發下講義,同學們一看到「游戲」兩個大字,全班沸騰了,我也樂在其中,玩的游戲叫「貼鼻子」。
老師畫了兩個「圖圖」,要我們畫上嘴巴和鼻子,老師還沒有說話,但已經看到無數雙手高高舉起。我非常幸運,當了這次玩游戲的「主角」,我大踏步走上講台,心裡一下子緊張起來。
我與另一位同學一起用衣服把眼睛蒙上,原地轉了三圈。三圈後,我走著小碎步,來到黑板前,用手摸索著,希望能找到眼睛,但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我心想還是大膽些吧,隨便找個地方畫得了!我在一個地方畫了個鼻子,台下一片寂靜,我暗自高興,覺得自己畫對了。我這時又想畫嘴巴,可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鼻子畫哪兒了,我左摸右想,過了一會兒,我隨便畫了個嘴巴。於是,老師叫我們摘下眼罩看看自己的「成果」,我迫不及待地摘下了眼罩,鼻子畫得很准確,嘴巴則畫到九霄雲外去了,引起了同學們的一陣鬨堂大笑。我看著旁邊這位同學,嘴巴不禁成了個「O」字,她畫得沒有0.01毫米誤差,引起了一陣掌聲,跟我有著巨大的反差,真是太強了!
雖然沒有畫准嘴巴和鼻子,但我覺得這還是一次有趣的「貼鼻子」游戲。
『叄』 數學家的故事大約100字(9則)
1、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么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2、高斯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小學時計算1+2+3+...+100的值。當時高斯上小學,老師在班上出了這樣一道題,叫大家算。那個老師以為至少要20分鍾以後才會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誰知屁股還沒坐穩高斯就說算出來了。老師很驚訝,問他怎麼算的,他就說先算1+100=101,2+99=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因此結果是5050。
還有一個故事,是高斯19歲的時候,本來他打算學法律的,結果不經意間解決了一個2000年的數學難題,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圓規17等分圓周。高斯還證明了當且僅當N=2^(2^n)+1時,能夠用尺規N等分圓周。從此高斯對數學的興趣大增,並走上了數學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偉大的數學家。
3、歐拉
歐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城,小時候他就特別喜歡數學,不滿10歲就開始自學《代數學》。這本書連他的幾位老師都沒讀過,可小歐拉卻讀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事後再向別人請教。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這在當時是個奇跡,曾轟動了數學界。
小歐拉是這所大學,也是整個瑞士大學校園里年齡最小的學生。在大學里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微積分權威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並逐漸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約翰·伯努利後來曾這樣稱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我介紹高等分析時,他還是個孩子,而你將他帶大成人。」兩年後的夏天,歐拉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學士學位,次年,歐拉又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1725年,歐拉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4、陳景潤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
5、牛頓
「我一定要超過他!」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
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肆』 2015年四月二十八(陽歷六月十四號)下午五點零八分出生,楊氏,男寶
有什麼內涵。
『伍』 求數學家的小故事。。。。急
1、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是,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2.陳景潤 (1933—1996)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俏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來。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這是他的主要成就)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一生沒有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個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學皇後是數學,「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冠上寶石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個國家語言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了,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於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3.華羅庚
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斗終生! 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 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
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
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這里。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復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復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4.祖沖之(算不算?)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5.陳省身
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人,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少年時代即顯露數學才華,在其數學生涯中,幾經抉擇,努力攀登,終成輝煌。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里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後主持、創辦了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情系故園,每年回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一個夢想: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數學大國。
陳省身9歲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這時他已能做相當復雜的數學題,並且讀完了《封神榜》、《說岳全傳》等書。1922年秋,父親到天津法院任職,陳省身全家遷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馬路宙緯路。第二年,他進入離家較近的扶輪中學(今天津鐵路一中)。陳省身在班上年紀雖小,卻充分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華。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科那一年還不滿15歲。他是全校聞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學遇到問題都要向他請教,他也非常樂於幫助別人。一年級時有國文課,老師出題做作文,陳省身寫得很快,一個題目往往能寫出好幾篇內容不同的文章。同學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餘的都送人。到發作文時他才發現,給別人的那些得的分數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愛運動,喜歡打橋牌,且牌技極佳。圖書館是陳省身最愛去的地方,常常在書庫里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看書的門類很雜,歷史、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他都一一涉獵,無所不讀。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父親都認為物理比較切實,所以打算到二年級分系時選物理系。但由於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既不能讀化學系,也不能讀物理系,只有一條路——進數學系。
數學系主任姜立夫,對陳省身的影響很大。數學系1926級學生只有5名,陳省身和吳大任是全班最優秀的。吳大任是廣東人,畢業於南開中學,被保送到南開大學。他原先進物理系,後來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轉到了數學系,和陳省身非常要好,成為終生知己。姜立夫為擁有兩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興,開了許多門在當時看來是很高深的課,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等。二年級時,姜立夫讓陳省身給自己當助手,任務是幫老師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級的,後來連二年級的都讓他改,另一位數學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報酬10元。第一次拿到錢時,陳省身不無得意,這是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啊!
考入南開後,陳省身住進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從學校回家都要經過海光寺,那裡是日本軍營。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揚威的模樣,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開。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個烏煙瘴氣的地方,令他萬分厭惡。從家返回學校時,又要經過南市、海光寺,直到走進八里台校園,他才感到鬆了口氣。
【名人軼事】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俏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來。
『陸』 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2.陳景潤 (1933—1996)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俏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來。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這是他的主要成就)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一生沒有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個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學皇後是數學,「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冠上寶石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個國家語言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了,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於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3.華羅庚
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斗終生! 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 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
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
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這里。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復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復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4.祖沖之(算不算?)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5.陳省身
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人,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少年時代即顯露數學才華,在其數學生涯中,幾經抉擇,努力攀登,終成輝煌。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里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後主持、創辦了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情系故園,每年回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一個夢想: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數學大國。
陳省身9歲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這時他已能做相當復雜的數學題,並且讀完了《封神榜》、《說岳全傳》等書。1922年秋,父親到天津法院任職,陳省身全家遷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馬路宙緯路。第二年,他進入離家較近的扶輪中學(今天津鐵路一中)。陳省身在班上年紀雖小,卻充分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華。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科那一年還不滿15歲。他是全校聞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學遇到問題都要向他請教,他也非常樂於幫助別人。一年級時有國文課,老師出題做作文,陳省身寫得很快,一個題目往往能寫出好幾篇內容不同的文章。同學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餘的都送人。到發作文時他才發現,給別人的那些得的分數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愛運動,喜歡打橋牌,且牌技極佳。圖書館是陳省身最愛去的地方,常常在書庫里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看書的門類很雜,歷史、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他都一一涉獵,無所不讀。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父親都認為物理比較切實,所以打算到二年級分系時選物理系。但由於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既不能讀化學系,也不能讀物理系,只有一條路——進數學系。
數學系主任姜立夫,對陳省身的影響很大。數學系1926級學生只有5名,陳省身和吳大任是全班最優秀的。吳大任是廣東人,畢業於南開中學,被保送到南開大學。他原先進物理系,後來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轉到了數學系,和陳省身非常要好,成為終生知己。姜立夫為擁有兩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興,開了許多門在當時看來是很高深的課,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等。二年級時,姜立夫讓陳省身給自己當助手,任務是幫老師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級的,後來連二年級的都讓他改,另一位數學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報酬10元。第一次拿到錢時,陳省身不無得意,這是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啊!
考入南開後,陳省身住進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從學校回家都要經過海光寺,那裡是日本軍營。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揚威的模樣,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開。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個烏煙瘴氣的地方,令他萬分厭惡。從家返回學校時,又要經過南市、海光寺,直到走進八里台校園,他才感到鬆了口氣。
6.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鍾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學數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因為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准,他看你的話,你數學不好,他不願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願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麼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眾多的華人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後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
59回答者: 弟弟愛姐姐2 - 試用期 一級 2009-2-7 15:04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
相關內容
• 著名數學家的故事
• 數學家的故事大約100字(9則)
• 數學家的故事
• 有關數學家的故事簡短些
• 偉大數學家的故事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數學家 故事
其他回答 共 10 條
檢舉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 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柒』 楊姓,這樣取名好聽
楊姓取名大全,姓楊 好聽 名字(男孩)
楊柏羽
楊涌
楊伊然
楊美宏
楊國通
楊妙語
楊馨囊
楊天樂
楊晨宇
楊清青
楊雪含
楊姍姍
楊洛涔
楊祖名
楊鑄刀
楊章齊
楊峰
楊煜帆
楊一昕
楊冠一
楊鑫鑫
楊世敏
楊正書
楊韋
楊利
楊家瑋
楊慶富
楊利強
楊池珉
楊刈韜
楊蟑
楊麗錦
楊梓沖
楊栩捷
楊昱昊
楊麗華
楊興邦
楊洪斌
楊宗洛
楊毛狗
楊子涵
楊芮朗
楊松琪
楊亞明
楊采漪
楊佳惠
楊棟才
楊弘偉
楊妮
楊鐵軍
楊卓帆
楊振華
楊翠華
楊舒皓
楊龍柱
楊繼亮
楊永崢
楊涵辰
楊世琦
楊法
楊錦程
楊軼曾
楊沁汶
楊蕭峰
楊永航
楊瓏丹
楊鳴禎
楊子辰
楊升凱
楊新寧
楊波延
楊中華
楊邦里
楊麗霜
楊竟誼
楊政偉
楊鵬
楊賢澤
楊麗君
楊朧一
楊哲由
楊舜天
楊清瀾
楊淑華
楊育偉
楊楠
楊卡爾
楊紫彤
楊勤勤
楊中壕
楊菌菌
楊春林
楊諺
楊永翊
楊飛
楊亞仁
楊以珊
楊耀天
楊少笙
楊舜洪
楊宜楊
楊訶
楊晨航
楊向敏
楊潯忻
楊月
楊美眉
楊儆霄
楊大鍾
楊志博
楊祥雲
楊敏聰
楊佳斕
楊楓芹
楊芳勤
楊銅銅
楊淼
楊屹
楊志棠
楊藝瑾
楊筱筱
楊享京
楊丹藝
楊炙民
楊天沐
楊紹謙
楊茗釗
楊紅坊
楊丹尼
楊江上
楊子墨
楊秀華
楊文駿
楊宣旭
楊瑋伯
楊天宇
楊星熠
楊韻歆
楊梓淋
楊恆宇
楊歆哲
楊翠蘭
楊荔清
楊磊宗
楊慶初
楊語恩
楊緒珩
楊延瑞
楊輝
楊麗容
楊振濤
楊彬
楊環勝
楊佳運
楊永康
楊瀟予
楊卓翰
楊栩瑋
楊秦
楊浩凱
楊博員
楊金戈
楊蓮義
楊佑溥
楊甜凝
楊查郵
楊月笑
楊汶思
楊心宜
楊巧靈
楊樂鳳
楊瞻
楊義平
楊玉櫪
楊燃
楊夢圓
楊恬
楊旭
楊四建
楊紀忠
楊祖民
楊汀辰
楊丹深
楊明暉
楊子塋
楊振中
楊思遠
楊淑涵
楊存斌
楊勿勤
楊綺安
楊翰鈺
楊佑俊
楊步
楊楠崎
楊書蘊
楊雯琦
楊川澤
楊軍慶
楊文淵
楊炮
楊應
楊琦凡
楊佳一
楊賢權
楊高鍵
楊遇
楊榮康
楊連忠
楊捷凱
楊青葉
楊秦榮
楊天森
楊程成
楊碧芸
楊家嫻
楊勝博
楊晶
楊嘉鈺
楊淘
楊幼林
楊浩竣
楊敏朝
楊瑞騏
楊智升
楊爽
楊郅浩
楊奇諾
楊月祺
楊億音
楊凡奇
楊宇通
楊靖晗
楊壽學
楊雨司
楊為彬
楊真
楊懿栩
楊長霖
楊意
楊翱鑫
楊死
楊浩祥
楊潁瑾
楊聖依
楊淅蔚
楊毅
楊正一
楊力甲
楊宏偉
楊子欽
楊依兒
楊傾安
楊季
楊榆睿
楊馨苒
楊金川
楊宇嬴
楊紅世
楊小雨
楊錦滔
楊雲薇
楊芸菲
楊維均
楊永志
楊興鏵
楊小鳴
楊洲炯
楊詠航
楊禹昊
楊惠茵
楊明堂
楊銘
楊梓雲
楊罡淮
楊趙浚
楊海
楊培峰
楊才勇
楊秀菊
楊智涵
楊柔秀
楊思敏
楊與同
楊蠑
楊漢錚
楊天祺
楊福臣
楊筠宣
楊見
楊熹蕊
楊文峰
楊馨苑
楊筱釗
楊鸝
楊心逸
楊浩田
楊天璇
楊愛平
楊文豪
楊雷
楊井平
楊博學
楊一潤
楊梅香
楊釗
楊安宸
楊振
楊占濤
楊瑞發
楊皓元
楊曉溪
楊志斌
楊瑞澤
楊利濤
楊智揚
楊新富
楊勝芝
楊雅辭
楊宇
楊成瑜
楊蘋
楊思賢
楊濟傑
楊位弘
楊硯青
楊夢槐
楊印山
楊玉誠
楊擁軍
楊海成
楊長宏
楊含絮
楊澈鈺
楊邱函
楊智康
楊忻祺
楊祖儀
楊顏昱
楊麗娉
楊曉綺
楊雨虹
楊己博
楊建寧
楊聆
楊佳
楊部才
楊以順
楊冰清
楊家慶
楊爾雅
楊玉奎
楊俊男
楊旭
楊建林
楊迪新
楊振我
楊宸
楊廷煒
楊艷剛
楊亞男
楊百一
楊美伊
楊澤榮
楊順平
楊晏青
楊朝余
楊茈海
楊飄飄
楊迪
楊心
楊文惠
楊忠起
楊馨元
楊翠
楊斯寒
楊俊竹
楊思之
楊繁博
楊子桫
楊昆
楊寶鑫
楊技華
楊銳之
楊豆
楊甜甜
楊凱琬
楊雯慧
楊柳存
楊潤山
楊德勝
楊茂志
楊曉健
楊一科
楊熠凡
楊景浩
楊文宸
楊曉龍
楊雯卓
楊錦協
『捌』 跪·``·~~~~~~~~~求個各類型名言 諺語 俗語 成語 寓言故事 歇後語 對聯 笑話 謎語 詩句 詩文 古文
你這個問題太廣了,1萬字根本寫不下,給你個例子:與虎有關的成語、故事、諺語、詩詞、對聯、歇後語、歌曲、笑話、謎語、寓言
話說在東方紅一年冬天有3個傢伙進山打獵,他們本來是想打些山雞野兔之類的獵物,在深山老林里轉悠,也不知道是第幾天,就見前方風聲呼嘯,3人聽得前方虎嘯陣陣,摸過去一看遠處飄起大片大片的漫天雪霧,朦朧中虎影躍動,原來是3隻老虎在玩鬧戲耍,事後得知是一公兩母,難道虎老爺是一妻一妾?
三個傢伙心中大喜,琢磨著這下可發財了,抬手就是一槍,天知道子彈是否命中打哪裡去了,巨大的響聲驚動了老虎,但見那隻雄老虎直奔這仨而來,估計是它說了句「你們撤退我掩護」,那兩只母虎沒了蹤影,此後再無音訊。根據事後公安、林業等部門對現場的勘察,見那雄虎的足印在雪地上的痕跡,一個比一個距離長,到最後一躍時足印之間竟有十幾米的距離,老虎的爆發力著實驚人,人們無不搖頭咋舌嘆息感慨。
老虎一躍咬住了一個傢伙的胳膊,那傢伙凄厲慘叫,老虎的習性是咬住了就不鬆口,其他人忙開槍射擊,老虎寡不敵眾英勇犧牲。事後大家分析,老虎撲咬獵物從來都是目標咽喉,估計是在老虎撲上來的一剎那,那傢伙下意識的用胳膊擋了一下,所以沒要了命。
偷獵者雖然得手,卻也付出代價,那兩人把傷者抬下山,到醫院救治,還和人吹牛說打了老虎,研究怎麼分錢,旁人提醒,還分錢哪,這是犯法的事情,趕緊跑路吧,警察聞訊而來,大結局是三個人都被判刑,好象還挺重,受傷的倒霉蛋最背運,據說虎牙有毒,胳膊沒保住截肢了,成了殘疾。
這一事件據說在當年還挺有名,教授專家們說嚴重影響了野生東北虎的繁衍,百姓們也說可惜了那雄虎,哪怕是母老虎少一隻呢,現在沒了傳種的,估計得去俄羅斯那邊找對象了。
那老虎的屍首當地政府處理了,最重要的虎皮可能送某個博物館了,具體情況我岳父沒說,虎骨加工成虎骨浸膏,我岳父買了幾瓶,當年好象才幾十塊一瓶,那東西我見過,是種透明的液體,也不知道是怎麼加工的,據說一瓶可以加工出很多產品,虎骨酒?膏葯?可能現在還在我家冰箱里放著,我們留著也沒用,設想過把它賣了,也不知道現在是否還能交易,近年中國加入了野生動物保護協議,禁止了一切與虎有關的交易,估計也也沒人買了。
虎皮羊質
虎狼之國
餓虎攢羊 攢:趕。飢餓的老虎追趕一隻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餓虎見羊 飢餓的老虎見到一隻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餓虎逢羊 逢:碰到,遇到。飢餓的老虎遇到一隻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縱虎出柙 〖解釋〗放虎出籠。比喻放走強有力的敵人,貽患無窮。
縱虎出匣 〖解釋〗放虎出籠。比喻放走強有力的敵人,貽患無窮。同「縱虎出柙」。
以肉喂虎 〖解釋〗比喻白白地送死。
養虎自遺患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
養虎自貽災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同「養虎自遺患」。
養虎自嚙 〖解釋〗比喻姑息敵人,終致損害自己。嚙,同「嚙」。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解釋〗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
三夫成市虎 〖解釋〗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同「三人成虎」。
人中龍虎 〖解釋〗比喻人中豪傑。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 〖解釋〗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捋虎須 〖解釋〗捋:撫摩。比喻觸犯有權勢的人或冒著很大的風險。
拉大旗作虎皮 〖解釋〗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畫虎刻鵠 〖解釋〗①比喻好高鶩遠,終無成就。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變了壞事。
畫虎不成反類犬 〖解釋〗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虎踞龍蟠 〖解釋〗形容地勢雄偉險要。同「虎踞龍盤」。
虎踞鯨吞 〖解釋〗比喻豪強割據和相互兼並。
虎據龍蟠 〖解釋〗形容地勢雄偉險要。同「虎踞龍盤」。
虎盪羊群 〖解釋〗老虎沖進羊群中。比喻以強凌弱,為所欲為。同「虎入羊群」。
虎黨狐儕 〖解釋〗比喻凶惡狡黠之輩。
虎超龍驤 〖解釋〗比喻群雄奮起,互相角逐。
虎變龍蒸 〖解釋〗指乘時變化而飛黃騰達。
狐藉虎威 〖解釋〗比喻仰仗別人威勢或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同「狐假虎威」。
打死虎 〖解釋〗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初生之犢不畏虎 〖解釋〗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幹,無所畏懼。
初生之犢不懼虎 〖解釋〗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幹,無所畏懼。
一山不藏二虎 【出處】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解釋】比喻兩人不能相容【示例】【故事】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解釋〗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擔風險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捉虎擒蛟 蛟:蛟龍。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龍。比喻本領大。
眾虎同心 許多虎一條心做事。比喻眾多有本事的人團結一致,力量會更大。
魚魯帝虎 謂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泛指文字錯訛。
鷹揚虎噬 如鷹飛揚,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揚威,窮凶極惡。
鷹視虎步 見「鷹視狼步」。
鷹瞵虎視 像鷹和虎一樣兇狠貪婪地注視著。形容心懷不善,伺機攫取。
鷹瞵虎攫 見「鷹瞵虎視」。
引狼拒虎 見「引虎拒狼」。
引虎入室 猶言引狼入室。
引虎拒狼 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進另一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力,其禍患將更甚。
以肉餧虎 比喻白白地送死。
以肉啖虎 見「以肉餧虎」。
一虎不河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原謂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後在元劇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顧一切。
羊落虎口 羊已被老虎吃到嘴裡。比喻落入險境,很難倖免。亦作「羊入虎口」。
養虎自嚙 嚙:咬。養老虎,咬傷自己。比喻縱容敵人而自受其害。
養虎自殘 見「養虎自嚙」。
養虎自斃 見「養虎自嚙」。
養虎貽患 同「養虎自遺患」。
楊虎圍匡 《史記·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楊,通「陽」。後因以「楊虎圍匡」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養虎為患 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養虎傷身 飼養老虎,自傷其身。比喻縱敵留患。
養虎留患 同「養虎自遺患」。
燕頷虎須 形容相貌威武。
燕頷虎頭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將、勇士。
燕額虎頭 同「燕頷虎頭」。
綉虎雕龍 比喻文章的辭藻華麗。
熊腰虎背 腰粗壯如熊,背寬厚如虎。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
熊據虎跱 比喻群雄割據的形勢。
柙虎樊熊 柙中的虎,樊內的熊。比喻被囚的惡人。
握蛇騎虎 比喻處境極其險惡。
豕虎傳訛 同「豕亥魚魯」。
身寄虎吻 謂把身子置於老虎嘴邊。比喻處境極其危險。
三言訛虎 猶三人成虎。
如龍似虎 形容勇猛有活力。
如狼如虎 見「如狼似虎」。
如虎生翼 同「如虎傅翼」。
如虎傅翼 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強者愈強,惡者愈惡。
如虎得翼 同「如虎傅翼」。
敲山震虎 見「敲山振虎」。
敲山振虎 謂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前怕龍,後怕虎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潛龍伏虎 潛藏的蛟龍,潛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猛虎深山 喻勇武而勢盛。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
猛虎出山 像兇猛的老虎出山一樣。形容動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離山」。
龍爭虎戰 同「龍爭虎鬥」。
龍睜虎眼 形容蠻橫霸道。
龍戰虎爭 同「龍爭虎鬥」。
龍躍虎踞 喻超逸雄奇。
龍行虎變 《易·干》:「飛龍在天……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又《革》:「大人虎變。」孔穎達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後遂以「龍行虎變」喻帝王革故鼎新,創制建業。
龍翔虎躍 喻奮發有為。
龍驤虎嘯 喻氣概威武。
龍驤虎跱 雄踞貌。
龍威虎震 形容氣勢奔放雄壯。常形容書法筆勢的遒勁有力,靈活舒展。
龍跳虎伏 猶言龍騰虎卧。喻筆勢。
龍騰虎擲 同「龍騰虎蹴」。
龍騰虎躑 同「龍騰虎蹴」。
龍騰虎嘯 聲勢壯盛貌。
龍騰虎踞 勢力強盛,雄據一方。
龍騰虎蹴 喻勇猛沖擊,勢不可當。
龍跧虎卧 猶言龍蟠虎踞。喻山勢逶迤起伏。
龍盤虎拏 虯曲蒼勁貌。
龍蟠虎繞 猶言龍盤虎踞。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龍蟠虎踞 象龍盤著,象虎蹲著。形容地勢雄偉險要。特指南京。
龍蟠虎伏 雄踞貌。
龍拏虎擲 猶言龍爭虎鬥。
龍拏虎跳 猶言龍爭虎鬥。
龍拏虎攫 猶言龍爭虎鬥。喻筆勢遒勁、奔放。
龍精虎猛 喻精力旺盛,鬥志昂揚。
龍江虎浪 形容慣於興風作浪。
龍化虎變 《易·革》:「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後因以「龍化虎變」比喻變化莫測。
龍虎風雲 ①《易·干》:「雲從龍,風從虎。」後以「龍虎風雲」喻英雄豪傑際遇得時。②指君臣遇合。
龍飛虎跳 喻筆勢遒勁奔放。
龍幡虎纛 將帥之旗。
龍蹲虎踞 猶言龍盤虎踞。
龍馳虎驟 謂群雄逐鹿。
麟角虎翅 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間不可多得的人才。
離山調虎 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地。
老虎頭上搔癢 比喻不自量力。
狼吞虎噬 像狼虎那樣吞食咬嚼。比喻極為貪婪殘忍。
狼吞虎餐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狼飧虎咽 亦作「狼餐虎咽」。
狼前虎後 前門趕走狼,後門來了虎。比喻壞人接踵而來。
狼顧虎視 如狼虎視物。形容威嚴而兇狠。
狼蟲虎豹 ①泛指兇猛的動物。②比喻惡人歹徒。
狼餐虎咽 見「狼餐虎咽」。
狼飡虎咽 見「狼餐虎咽」。
狼餐虎噬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殘酷剝削搜括。
狼飡虎食 同「狼餐虎咽」。
駿波虎浪 形容迅猛洶涌的波浪。
拒狼進虎 見「拒虎進狼」。
酒龍詩虎 見「酒虎詩龍」。
九閽虎豹 同「九關虎豹」。
酒虎詩龍 比喻嗜酒善飲、才高能詩的人。
九關虎豹 比喻兇殘的權臣。語本《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
鯨吞虎噬 像鯨魚和老虎一樣吞食。多比喻吞並土地財物。宋·范仲淹《上執政書》:「前代亂離,鯨吞虎噬,無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為不急之務。」明·張景《飛丸記·明廷張膽》:「他謀多中傷,威權明仗,鯨吞虎噬,誰敢攔擋?」清·徐芳《諾皋廣志·寒空僧》:「先君子常言以橋
假虎張威 猶言狐假虎威。
虎擲龍拿 擲:掙扎跳躍。指龍虎互相爭斗。比喻激烈的搏鬥。
虎穴狼巢 虎和狼的窩巢。比喻極其危險的地方。
虎兕出柙 兕:犀牛一類的野獸。柙:關獸的木籠。虎、兕從木籠中逃出。比喻惡人逃脫或作事不盡責,主管者應負責任。
虎視耽耽 象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
虎略龍韜 略:指傳說中黃石公所撰的《三略》。韜:指《六韜》。《三略》、《六韜》是古代兵書。泛指兵書、兵法,也指兵家權謀。
虎狼之勢 形容極兇猛的聲勢。
虎窟龍潭 窟:洞穴;潭:深水池。龍居住的深水潭,虎棲身的巢穴。比喻極其凶險的地方。
虎而冠 冠:把帽子戴在頭上。比喻生性殘虐的人。
虎步龍行 原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同一般。後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
割肉飼虎 飼:喂。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既舍棄生命也無法滿足對方的貪欲。
甘冒虎口 謂甘願冒著生命危險。
鳳嘆虎視 形容談吐文雅,器宇軒昂。
馮河暴虎 猶言暴虎馮河。
放虎遺患 謂放掉老虎,必留後患。
餓虎擒羊 像餓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樣。形容動作迅猛。亦作「餓虎吞羊」、「餓虎撲羊」。
斷蛟刺虎 相傳晉周處曾射蛟殺虎,為民除害。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後以「斷蛟刺虎」謂武藝高強,行為俠義。
雕虎焦原 《屍子》:「中黃伯曰:余左執太行之而右搏雕虎。」又:「莒國有石焦原者,廣尋,長五十步,臨百仞之溪,莒國莫敢近也。有以勇見莒子者,獨卻行劑踵焉。」後以「雕虎焦原」謂壯士履險。
打虎牢龍 猶言打鳳牢龍。
刺虎持鷸 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垂餌虎口 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險地。
除狼得虎 比喻除去一害又來一害。
鴟視虎顧 見「鴟視狼顧」。
豺狼虎豹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種猛獸。也比喻兇殘的惡人。
豺虎肆虐 豺、虎:兩種兇殘的野獸。比喻壞人像兇殘的野獸般橫行不法。
杯弓市虎 指捕風捉影,疑慮重重,自相驚擾。參見「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兩虎相爭 兩只老虎相互爭斗。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鬥。
縱虎歸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坐山觀虎鬥 比喻對雙方的斗爭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取好處。
照貓畫虎 比喻照著樣子模仿。
與虎謀皮 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引虎自衛 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鷹揚虎視 象鷹那樣飛翔,如虎一般雄視。形容十分威武。
與虎添翼 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雲龍風虎 虎嘯生風,龍起生雲。指同類的事物相感應。
羊質虎皮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養虎遺患 遺:留下;患:禍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後患。
羊入虎群 比喻好人落入壞人的手中,處境極端危險。
燕頷虎頸 頷:下巴頦。舊時形容王侯的貴相或武將相貌的威武。
卧虎藏龍 指隱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也指隱藏不露的人才。
委肉虎蹊 委:拋棄;蹊:小路。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比喻處境危險,災禍即將到來。
舄烏虎帝 因「舄」與「烏」、「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經傳抄,容易寫錯。指文字抄傳錯誤。
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笑面虎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兇狠的人。
為虎作倀 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
為虎傅翼 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畏敵如虎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投畀豺虎 畀:給與。原指那種好搬弄是非的人,要把他扔出去喂豺狼虎豹。形容人民群眾對壞人的憤恨。
勢成騎虎 騎在老虎背上,要下來不能下來。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難,但迫於形勢,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談虎色變 色:臉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後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生龍活虎 形容活潑矯健,富有生氣。
三人成虎 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乳犢不怕虎 比喻年輕人沒有畏懼,敢做敢為。
如虎添翼 好象老虎長上了翅膀。比喻強有力的人得到幫助變得更加強有力。
如狼似虎 象狼和虎一樣兇狠。比喻非常凶暴殘忍。
喬龍畫虎 形容假心假意地獻殷勤。
驅羊攻虎 驅:趕。驅趕羊群去進攻老虎。形容以弱敵強,力量懸殊,必遭覆滅。
前怕狼,後怕虎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
騎虎難下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做一件事情進行下去有困難,但情況又不允許中途停止,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龍跳虎卧 比喻文筆、書法縱逸雄勁。
龍吟虎嘯 象龍在鳴,虎在嘯。比喻相關的事物互相感應。也形容人發跡。
龍潭虎窟 窟:洞穴。潭:深水池。龍居住的深水潭,虎棲身的巢穴。比喻極其凶險的地方。
龍爭虎鬥 形容斗爭或競賽很激烈。
兩虎相鬥 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鬥。
老虎頭上撲蒼蠅 比喻自己找死。
龍驤虎步 象龍馬昂首,如老虎邁步。形容氣慨威武雄壯。
魯魚帝虎 指文字傳抄錯誤。
龍盤虎踞 盤:曲折環繞;踞:蹲、坐。好像盤繞的龍,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龍潭虎穴 龍潛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極險惡的地方。
開柙出虎 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後多比喻放縱壞人。
狼吞虎咽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龍驤虎視 象龍馬高昂著頭,象老虎注視著獵物。形 容人的氣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對聯 虎入雪地跡可循,鶴立霜橋翅難展.歇後語 老虎進村:沒人敢理
老虎栽跟頭:腰板挺硬
老虎戴轡頭:沒人敢去騎
老虎嘴邊的胡須:誰敢去摸
老虎下山:來勢兇猛
老虎上山:誰敢阻攔
老虎擰尾巴:發威
老虎打屁:聞都不敢聞
老虎死了發疹:不倒威
老虎跳舞:張牙舞爪
老虎上街:人人害怕
老虎長了翅膀:神了
表現老虎的生態習性的有:
老虎打哈欠:口氣真大
老虎藏在洞里:威風不顯
老虎走路:不要伴,獨來獨往
老虎進山洞:瞻前不顧後
老虎不吃素:專啃硬骨頭
老虎不吃豬:世上沒見
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腳
老虎吃骨頭:好牙口
老虎吃櫻桃:饞紅了眼
老虎吃太陽:白張了嘴
老虎吃棒子:刁(叼)棍
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飛飛)
老虎爬樹:不會那一套,荒唐
表現老虎的兇猛、暴烈的有:
老虎吃羊:弱肉強食
老虎吃兔子:一口吞
老虎吃頭羊羔:不吐骨頭
老虎打架:不敢勸,沒得勸
老虎鼻上插蔥:兇相(象)
老虎窩里孩子哭:怪娘養的
老虎的兒子:別看他(它)小
表現老虎人面獸凡,假裝人相的有:
老虎戴瑪尼珠:假充活佛(藏語)
老虎戴喇嘛帽:想著法子吃人
老虎當和尚:人面獸心
老虎背十字架:假裝耶酥
老虎披著皮:裝樣(羊)
老虎吃草:裝驢
具有特殊的象徵義、比喻義、引伸義的有:
老虎屁股上拔毛:斷後
老虎尾巴掛炮竹:轟出去了
老虎陰山卧:躺下裝死
老虎追得貓上樹:多虧留了一手
老虎的朋友:沒善獸(錫伯族)
老虎跳山澗:玄(懸)起來了
老上洞里菩薩堂:莫名其妙(奇廟); 誰人敢進(敬)
老虎窩里出狸貓:一代不如一代
老虎進山神廟:老腐敗(虎拜)
老虎進口袋:自己找死
老虎嘴裡拔牙:冒險;凶多吉少
笑話 武鬆快步走下景陽崗,崗下的眾獵戶都圍了上去,七嘴八舌道:"你膽子真大呀,怎麼一個人就過了崗子了?難道沒有遇到老虎嗎?"武松笑道:"不就幾只華南虎嗎?也值得大驚小怪?它們都老實的象小貓,呆在樹叢里一動都不肯動。要不是現在講究保護瀕危動物,我就隨手抓兩只回去給小孩玩啦。"
其二。威虎山原始森林,一組巡邏的土匪發現了楊子榮。土匪一小心翼翼對黑話:"蘑菇哪路,什麼價?"土匪二大驚失色邊退邊叫:"虎,虎,虎!"楊子榮暢懷大笑:"哈哈哈哈哈,好大的膽子,那是只華南虎!"
其三。甲:"美國佬恨我們不讓他們停泊香港,回去時故意讓小鷹號航母通過台灣海峽,向我們中國大陸示威呢!"乙:"怕它個鳥!毛主席早就告訴我們,美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派都是華南虎。"甲疑惑:"不是紙老虎嗎?"乙信誓旦旦:"我考查過原文,的確是華南虎。"
『玖』 數學家的故事
1、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是,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2.陳景潤 (1933—1996)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俏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來。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這是他的主要成就)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一生沒有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個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學皇後是數學,「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冠上寶石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個國家語言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了,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於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3.華羅庚
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斗終生! 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 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
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
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這里。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復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復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4.祖沖之(算不算?)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5.陳省身
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人,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少年時代即顯露數學才華,在其數學生涯中,幾經抉擇,努力攀登,終成輝煌。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里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後主持、創辦了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情系故園,每年回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一個夢想: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數學大國。
陳省身9歲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這時他已能做相當復雜的數學題,並且讀完了《封神榜》、《說岳全傳》等書。1922年秋,父親到天津法院任職,陳省身全家遷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馬路宙緯路。第二年,他進入離家較近的扶輪中學(今天津鐵路一中)。陳省身在班上年紀雖小,卻充分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華。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科那一年還不滿15歲。他是全校聞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學遇到問題都要向他請教,他也非常樂於幫助別人。一年級時有國文課,老師出題做作文,陳省身寫得很快,一個題目往往能寫出好幾篇內容不同的文章。同學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餘的都送人。到發作文時他才發現,給別人的那些得的分數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愛運動,喜歡打橋牌,且牌技極佳。圖書館是陳省身最愛去的地方,常常在書庫里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看書的門類很雜,歷史、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他都一一涉獵,無所不讀。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父親都認為物理比較切實,所以打算到二年級分系時選物理系。但由於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既不能讀化學系,也不能讀物理系,只有一條路——進數學系。
數學系主任姜立夫,對陳省身的影響很大。數學系1926級學生只有5名,陳省身和吳大任是全班最優秀的。吳大任是廣東人,畢業於南開中學,被保送到南開大學。他原先進物理系,後來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轉到了數學系,和陳省身非常要好,成為終生知己。姜立夫為擁有兩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興,開了許多門在當時看來是很高深的課,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等。二年級時,姜立夫讓陳省身給自己當助手,任務是幫老師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級的,後來連二年級的都讓他改,另一位數學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報酬10元。第一次拿到錢時,陳省身不無得意,這是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啊!
考入南開後,陳省身住進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從學校回家都要經過海光寺,那裡是日本軍營。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揚威的模樣,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開。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個烏煙瘴氣的地方,令他萬分厭惡。從家返回學校時,又要經過南市、海光寺,直到走進八里台校園,他才感到鬆了口氣。
6.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鍾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學數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因為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准,他看你的話,你數學不好,他不願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願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麼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眾多的華人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後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