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清代孩子帽子上有什麼裝飾

清代孩子帽子上有什麼裝飾

發布時間: 2022-07-26 23:22:00

❶ 古代帽子上鑲嵌的綠色的圓的東西是什麼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瑪瑙等材料製成,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鑽孔後縫綴在帽子前端。明、清時期較為流行。清邃園《負曝閑談》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兒上一塊碧霞璽,鮮妍奪目。」其中「一塊碧霞璽」,即指「帽准」。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縐紗皮襖。。。。。。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准也沒有一顆」。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二回:「俚幾對珠花同珠嵌條,才勿對,單喜歡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來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現與帽子是分不開的,其本身的實質就是帽飾,民間俗稱帽花。帽花是指裝飾於帽上的飾物,多用於小孩出生或小孩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節日,大小排列成組。還有一些婦女用的帽花,以團花、團壽、團鶴、福祿壽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圖案為主。多為老年婦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壽時兒媳贈送的祝壽禮物。

帽正與一種便帽的關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於京城了。清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

❷ 都有不同的寓意,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2)清代孩子帽子上有什麼裝飾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

❸ 清朝宮中女人頭上帶的帽子上的花有什麼用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的首飾。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由於滿族婦女發式是由軟翅頭發展到兩把頭,進而成為架子頭,最後產生大拉翅,頭上的發式也越來越寬大.於是一種覆蓋面較大的頭飾——頭花,便應運而生。頭花大多由珍珠、寶石為原料,因此,需要一個穩定的依託,即在簪的基礎上做了某些相應的改動。如在針梃的頂端焊一個十字形橫托,並於十字橫、豎交叉點做頭花的主體。起裝飾作用的花草枝葉、鳥獸蟲蝶、吉字祥符等環抱四周,簇擁著主體。這樣互相搭配既使構圖的主次關系明顯,又使以珍寶為原料的頭花本身合理的分擔了承受能力。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滿族婦女除了旗頭、簪子外,還普遍喜歡在發髻上插飾花朵,將碩大的花朵戴在頭上歷來是滿族的傳統風俗。撲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記載了滿族婦女「野花滿鬢,老少無分」.「五旬以上」猶「滿髻插花,金釧寶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顛發盡禿,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猶滿插花朵」。在遼北地區,有些滿族婦女甚至在發髻上插一個內裝清水的小瓶,瓶內再插上數枝鮮花,生氣盎然,反映了她們對美的強烈追求。清前期,國家正值上升時期,人們的生活消費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上。滿族婦女為了滿足美的慾望,常將應時的鮮花戴在頭上還有一種「金銀花縷」。即用紙胎為表,有的似銅絲為質,裝成各種各樣的花朵,高不過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將近一尺,並選用極精緻的珠翠做裝點。順治初年,滿族軍營中的隨軍家屬,常用這種金銀花飾飾於發髻之上。隨著清王朝政治的確立,國家政權日益鞏固,滿族婦女所插戴頭花也隨之擡高了身價。雖然鮮花遍地,但婦女們更喜歡珍寶質地的頭花。這些女性們頭上戴仡與其說是為了美飾,莫不如說是為了炫耀。
清晚期,國庫困窘,國力日衰,人們生活自然受到影響,為了撙節開支,頭花也由昔日的純金變成鍍金、包金,珠寶大花變成了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點翠首飾在我國流傳久遠,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到乾隆時代已達頂峰。它以色彩艷麗、富麗堂皇而著稱但製作起來非常繁雜。據了解,先用金、銀片按花形製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隨圖案花形的邊緣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間凹下去的部分塗上適量膠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鳥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了膠的底座上。翠鳥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然而翠鳥嬌小,羽毛柔細,制一朵頭花需要許多翠鳥。因翠鳥毛光澤好顏色鮮亮,再配上金光閃閃的凸邊,做成頭花後戴在頭上與其他首飾相比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現在北京故宮內珍藏的金屬類首飾,以乾隆時期的居多。如紅寶石串米珠頭花、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珊瑚貓蝶頭花、金累絲雙友戲珠頭花、金嵌花嵌珍珠寶石頭花、點翠嵌寶石花果頭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頭花、點翠嵌珊瑚松石葫蘆頭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藝製成的。它即沿用歷史傳統技巧,又突出乾隆時期的特點,使蟲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權都用細細的銅絲燒成彈性很大的簧,輕輕一動,左右搖擺,形象活潑逼真,充滿動感。還有一種金屬焊接作底托與針梃,珠寶花用銅絲紮成一束的頭花,也以靈活多變受到後妃們喜愛。它是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枝、葉枝,再將寶石做成的花瓣、葉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葉、枝權等不同的單枝,然後再按照圖形將各部位擺好,將單枝紮成一束,最後集中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與針梃扎牢。這樣的頭花戴在頭上效果甚佳,為女性增加了楚楚動人的嬌態。此外,金屬鑲嵌頭花,金累絲頭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細而被前人喜愛,使後人贊嘆。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一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製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❹ 釘在清朝帽子上的薄翡翠請問有什麼用

那個叫做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值得注意的是,正統王朝都無使用帽正的習慣,只有在清廷帽正才大肆流行。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❺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那個「頂珠」,究竟是什麼

頂戴花翎,帽子最高處的「頂珠」,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1.八品、九品——鏤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用鏤花金頂。不同的是,八品用陰紋鏤花金,而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員,使用的也是金頂。不同的是,七品頂珠為素金。

3.六品——硨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員頂珠為水晶。水晶是無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結晶,屬貴重礦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員的頂珠為青金石,在中國古代稱為「繆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藍寶石

三品官員使用的是藍寶石,相比一品官員的紅寶石,藍寶石的產量和種類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紅寶石

❻ 清朝皇太子的頭飾一般是怎樣的

梳辮子,辮尾垂以流蘇,或玉飾,這沒有固定的等級分別。等級主要體現在帽子上。
帽子主要分為服冠,暖帽和涼帽,因為清朝雍正都都是秘密立儲,真正意義上的太子只有一位,所以太子的也不清楚,只知道皇子的。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珍珠,紅寶石為主。紅寶石為冠頂,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
朝冠是上朝或大宴等正式場合佩戴的官帽。皇子冬朝冠:皇子冬朝冠,熏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皇子夏朝冠:皇子夏朝冠,織玉草或藤絲竹絲為之,綠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

❼ 清朝男子帽子上的那小塊玉叫什麼

樓主說的是瓜皮帽前面正中的那塊玉吧,那個叫帽正,顧名思義就是戴帽子的時候防止帽子戴歪了用的。

❽ 清朝人戴的帽子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點:瓜棱形圓頂,下有帽檐,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檐用錦,頂後垂有紅縵。清中期還在帽上用捻金線施綉,加綴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變化,帽頂尖的叫做「盔襯」,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淺而缺的叫做「兔窩」,胎軟而能折疊的名「軍機六折」。到清末,帽頂結子收小如豆大,結色用藍,帽檐作多層重疊,有的重疊至七八層之多。


樣式:

清代瓜皮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則多用實地紗,顏色以黑色見多,夾里用紅,富者用紅片金或石青錦緞緣其邊。講究點的人,也有在顏色和紋飾上與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正如當時《竹枝詞》所雲:「瓜皮小帽趁時新,金錦鑲邊窄又勻。」這種小帽式樣很多,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雖然仍以六瓣合縫為之,但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

平頂大都做成硬胎,內用硬紙板為襯並絮以棉花。尖頂大都為軟胎,取其便利,不戴時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軍機六折」。帽子又有「結子」,俗稱「算盤結」,都用紅色或黑色絲絨線編成,有喪則用黑色或白色。結子的大小也隨時而變,一度崇尚櫻桃般的小結,轉而又流行大結。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結子的,其結子小如豆粒.又重藍色,戴時喜將帽子偏傾於前而半覆於額前。至宣統時,帽檐有重疊多至七八道者。

為區別帽子的反正,還要在帽緣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綴一明顯的「標志」,如四方形裝飾物,此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質料取決於戴帽人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貴族或有錢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瑪瑙、翡翠、珊瑚、貓眼等各種名貴的寶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寶以炫其富貴與顯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燒籃、料器(玻璃)、小銀片……等為帽正。當時的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八旗的紈絝子弟,為求美觀,往往還要在帽疙瘩上掛一縷一尺多長用紅絲繩做成的紅穗子,稱做「紅縵」。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開菊宴雙美激新郎聆聽言一心攻舊業」中,作者寫安公子回到家裡,就是換上「一頂片金邊沿鬼子欄桿的寶藍滿平金的帽頭兒,腦袋後頭搭拉著大長的紅穗子」。可見這種帽子的式樣在當時還是比較盛行和普遍的。

❾ 古代(清朝)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分別都穿什麼衣服戴什麼裝飾比如頭巾啊,謝謝

清朝服飾概述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在清朝時,此劇一度著重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描寫,刻意減弱民族沖突。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

❿ 誰知道古代帽子前面裝飾的那東東叫啥啊

《禮記·玉藻》中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龍卷是鄉有龍紋的袞服;玉藻是將玉珠穿在五色絲線上做成的垂飾,也叫垂旒。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後各懸掛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顆玉石,共長12寸。周代的玉旒是用紅、白、蒼(深藍色)、黃、黑這五種顏色的玉石互相間隔穿成的,漢代以後的玉旒就全部使用白色的珍珠來穿了。冕版要前俯後仰,表示君主有謙恭的美德;12串玉旒是極數,表示君主的地位最高,玉旒則是遮蔽臉靣,提醒君主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涵養,以免政治流於嚴酷;耳邊的垂飾是在提醒君主不可聽信讒言,要"充耳不聞"。總之,冕的這些部件表現了古代國君"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而放小過,無求備於一人"的政治哲學。參考資料:http://www.shineblog.com/user1/10257/archives/2005/99116.shtml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230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27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90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415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68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61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567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16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474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