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宋朝文人帽子長什麼樣子

宋朝文人帽子長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2-07-31 07:12:51

『壹』 中國宋代士人戴的冠冕有哪些

長翅帽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趙匡胤發明長翅帽

『貳』 蘇軾發明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

東坡帽

東坡帽是南方人用來防日曬雨淋的「竹笠」。之所以稱「東坡帽」,據說是經蘇東坡親自改造製作而成的。東坡帽在斗笠外沿處圍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免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戴「東坡帽」的多為婦女。

東坡帽的樣式
從表面上看,它與一般的竹笠相似,只是大了點;但仔細觀看,則可發現於笠沿處圍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免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戴「東坡帽」的多為婦女。幾十年前,我在廣東
東坡帽
的惠州和海南的儋縣(古稱儋州)的田間見過這種很特別的「帽子」,經詢問當地人才曉得叫「東坡帽」。因為惠州和儋縣都是蘇老先生的流放地,兩地相隔千山萬水,布帽的制式和名稱卻毫無二致,故非妄言。蘇老夫子從民本出發,如此情系農民,真是用心良苦。
他被貶謫到廣東的惠州和海南的儋縣(古稱儋州)時,就將南方人用來防日曬雨淋的「竹笠」做了改動,因而又有了另一種的「東坡帽」。這種「東坡帽」樣式和當地居民戴的斗笠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地方是比一般的竹笠大點,在笠沿處加上了一圈幾寸長的黑布或藍布,以防止陽光直射到人的臉龐。當地百姓一下就接受了東坡改革之後的這種帽子,這種東坡帽不是朝堂士大夫附庸風雅的裝飾物,而是勞作在田間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必不可或缺的工具。因為惠州和儋縣都是蘇老先生的流放地,兩地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東坡足跡所至之處,東坡的印記自然留下,因而兩地帽的制式和名稱自出一轍。
東坡發明的帽子還不只是這兩種,在海南的時候他就利用椰子殼製成「椰子帽」。元符二年(1099),被貶謫到儋州的蘇東坡隨著對環境的逐步適應,與當地黎漢百姓來往的日趨密切,他那灑脫達觀、入鄉隨俗的情懷便常顯露出來。他別出心載地用椰子殼做了一頂帽子,還賦《椰子冠》詩一首:
天教日飲俗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東坡帽的來源
蘇東坡性格豪放,為人瀟灑,不拘小節,喜歡寬松。他愛與朋友談詩論文,看書作畫,品茶飲酒,而且經常穿著便衣串門走戶。為了衣著穿戴方便,寬松舒適,他不但經常內穿和尚的衲衣,外套長袍,而且還為自己設計了一種筒高沿短、脫戴方便的高帽子。由於自身的人格和氣質魅力,他的這種穿戴方式,形成了一種自然高雅的學士文人的風度之美,引人注目,人皆欣賞。於是上至京師王公貴人、下至各地官紳之士,群起仿效,把蘇東坡設計的帽子叫「東坡帽」。這種「東坡帽」在宋朝畫家的作品中,多處可見。由宋入元的大文豪趙孟頫所畫的「蘇軾立像」和由明入清的大畫家八大山人朱耷所畫的「東坡朝雲圖」,蘇東坡都是頭戴此種便帽。

『叄』 為啥宋朝文官帽子後面有一根細細長長的,像翅膀的東西

其實這根東西名叫襆頭,宋朝時期為了防止百官上朝時湊在一起交頭接耳而演變成又直又長的樣子。襆頭的出現要追溯至漢朝時期,不過那個時候它尚且被稱為幅巾。幅巾其實就是方巾,素來有蓄發習慣的古人為了防止勞作時頭發散落而妨礙勞動,故而習慣於拿方巾將頭發給包裹起來。在用方巾將頭發包裹起來之後不免要在腦後打個結加以固定,打結之後便會出現兩根帶子。這便就是襆頭的起源。

在該制度的影響下,宋朝的經濟以及儒家文化都得到了非常快的發展。而儒家文化的發展則進一步影響到宋朝古人的審美,宋朝人也因此變得更加講究對稱美,該時期襆頭的外形演變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不過也有人說宋朝襆頭之所以又長又直,其實是為了防止文官交頭接耳。

『肆』 宋代官員的官帽上都有長長的「翅膀」是為啥

據說,有這樣一則故事:某天,宋朝的宰相寇準微服私訪,到京城郊外一帶視察民情。他身穿青衣,戴小帽,儼然一副窮酸書生的樣子,跟老百姓交談的時候,也輕聲細語,不擺官威、官架。可是,他與一個老丈人談話時,這個老漢畢恭畢敬,甚至跪地迎送。寇準有點疑惑,自己明明是微服出行,難道泄露了?

於是他向老漢發問,“我不過是一介書生,老丈為何如此恭敬?”老漢說,“相公可是朝廷命官,老漢怎敢怠慢?”原來,老漢先前看到寇準穿過窄巷時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上了帽子,這一看就是經常戴長翅帽的習慣。可見,宋朝的官員戴長翅帽是經常性的,久而久之成了習慣,這種習慣也有別於普通人。

其目的正是為了加強皇權,不可謂不高明,這跟劉邦當皇帝後讓叔孫通教樊噲等人禮儀一樣,君臣有別,如此才能體會到做皇帝的威嚴,其本質正是皇權獨尊。

『伍』 宋朝大臣們上朝時戴的帽子很奇特,為何會這樣設計

盡管長翅帽在宋朝發展得非常成熟和完善,但是它並非誕生於宋朝。事實上,在唐朝末期的時候,長翅帽就已經出現,只是到了宋朝才得到了完善的發展。但無論發展成什麼樣子,它們都屬於漢服的一部分。漢服這個概念其實相當廣泛,因為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漢族的服裝樣式是一直在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的。比如說秦漢時期的服飾,和隋唐乃至之後的服飾就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其中對於男子來講,尤其是成年男子,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衣著變化就是加冠,加冠代表著男子已經成年。

像東漢時期,考慮到場合和禮儀問題,男子開始戴頭巾。而且由於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戴的頭巾樣式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到了西晉之後,五胡亂華之後,北方游牧民族對漢族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二者的文化進行交流與碰撞,漢服的樣式也因此受到了影響。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隋朝。



總結

總而言之,無論戴的是什麼樣的帽子,我們都可以從它的樣式、材質等特徵來分析出哪個朝代的特徵。比如唐朝文化交融,經濟強盛,因此襆頭種類繁多,而且精美無比;宋朝崇尚程朱理學,因此以簡單樸素為主。而帽在我國的歷史當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早在夏商周時期,"帽"就已經開始成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這個時期的"帽"是只有統治者才可以佩戴的,其餘的人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而佩戴不同的與"帽"具備同等作用的物品,例如"巾"。而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衣冠制度;等到漢武帝推翻秦朝,進一步統一中國,官帽體系也就此而形成。

由此可見,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自有記載以來,"帽"便已經作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而出現;隨著皇權不斷地集中、加強、鞏固,"帽"也隨之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從樣式到材質等一點一點展現出封建帝制等級不斷地森嚴。除了權利階級以外,翅帽的不斷變化同時也反映出了文明的發達程度。隨著文明越來越發達,人們的審美水平會不斷提升,對於翅帽的款式要求也會越來越精緻。因此除了是階級的產物以外,更是文明的產物。"帽"是我國一種相當特殊的歷史文化,幾千年來,從未斷絕。

『陸』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宋朝時期的管帽兩旁有兩個類似長耳朵的東西,有人說這樣的造型是因為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在早朝時交頭接耳而發明的。這種說法其實有誤,因為這種帽子被稱為「長翅帽」,在唐末時期就已經出現,只是到了宋朝是得到了完善。

帽子,是我國一種比較特殊的歷史文化,從歷史發展以來就不曾斷絕過,直到今天,帽子的作用和款式更加的豐富多彩。

『柒』 宋代官員的帽子為啥長了翅膀

據我所知,宋代官員的帽子長了翅膀,是因為趙匡胤為了不讓官員交頭接耳故意設計的。

宋朝影視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帽子。從皇帝到小官,每個人的官帽上都長著兩個翅膀。此前火爆的《清平樂》更是如此。每次看上朝的劇情時,滿屏都是長翅膀的帽子,他們一不小心轉過頭來,帽子的翅膀就戳到了同事的臉。那麼宋朝官員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翅膀呢?傳說這件事與趙匡胤 有關。

有一天,寇準口成年人戴著普通的帽子在深民間,想看看人們的感情,還能找到老人對生活條件的體貼詢問。當寇準放標准化微笑時,真心問老人是否幸福時,老人跪下來敬禮,寇準頓時感到震驚,他沒有穿官服,說話也很溫柔,怎麼能讓老人這么驚訝呢?寇準還想堅持微服私訪的感覺,問老人,我說是讀書人,為什麼,快起床。這位老人堅決不能勝任。他剛才說看到你走過狹窄的胡同時左右張望。你應該害怕狹窄的胡同里的牆摸你的帽子。這是常年戴著長翼帽子的冠納里才能擁有的習慣,平民們推測你一定是寇準。

『捌』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8)宋朝文人帽子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玖』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宋朝官員戴的帽子很特別,帽子兩邊有長長的“翅膀”,這種官帽也就是長翅帽了。長翅帽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帽子兩邊各穿出一尺多的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據說趙匡胤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發明的。

寇準一聽非常吃驚道:“我和你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那老者道“您剛才路過狹窄的巷子時,側身走路,左顧右盼,生怕碰到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常戴著長翅帽,又怎麼能有這樣的習慣呢!”

『拾』 為什麼北宋時官爵的帽子都有兩個很長的耳朵

常看宋朝歷史劇的朋友們經常會看到,官員的紗帽後面都拖著兩根長長的“翅膀”,為何有這種官帽?其實宋朝並不只是皇帝才帶這種帽子,大臣上朝的時候也需要佩戴這種帽子,學名為“長翅帽”,好似有兩個長長的翅膀。長翅用鐵片和竹篾做成骨架,開始的時候“翅膀”也就一尺長,大概30CM,後來越做越長。關於這個帽子的發明者你知道是誰嗎?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旦戴上這種長翅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行為方式,在此說一個與長翅帽有關的趣聞軼事:

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7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34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6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42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63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64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9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22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53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