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送葬戴白帽子是什麼

送葬戴白帽子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31 11:55:18

㈠ 葬禮完成後,白帽子為什麼要撕開

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達爾禮拜。戴斯達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

人之本來乃土也,返本還原,復歸於土,謂之自然;清凈者,乃人之血肉,葬於大地,逆可化而成土。」人活著的時間如此有限,穆斯林還是要不時地借作為人生終極禮儀的的葬禮,來警示自己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

㈡ 喪禮戴在頭上的白布叫什麼

喪禮中所著孝服,亦據與死者關系親疏、輩份有別。孝服包括冠、服、鞋及孝衫等。喪服中冠即孝帽,分兩種:

一種是用穀草紮成一個圈,圈上扎十字交叉的架兒,用白紙剪穗條纏起來,再綴上核桃大小的棉花球;

另一種用麻布或粗白布縫成口袋形並從後邊留一個2寸長的口子,戴頭上後再繫上「包頭」。包頭系用白布疊成4指寬的帶子,長短尺碼不等,一般為6尺。男的系在孝帽外邊,活扣兒在左;女的直接系在頭上,活扣兒在右,有的以死者性別區分左右。系扣餘下部分自然下垂。兒子兒媳的包頭系在腦門上兩邊耷拉著。送紙及送葬時,包頭散開蒙在頭上。

身上裡面穿素服,外邊穿「孝衫子」。孝衫子系用麻布或粗白布製成,邊兒散著不縫,無扣,身長到腳。有的不剪開再縫在一起,而乾脆用一塊白布披在身上,腰帶均由麻繩代替。布鞋均用白布鞔起來,祖父母、父母均亡則全鞔(有的後跟留一三角形露鞋面),一在世一亡故則鞋後跟留點縫隙,其他關系均留縫隙,且關系越遠,留口兒越大。

「入土為安」後,孝衫、孝帽、包頭卸下,鞋外鞔的白布不拆,留存時間基本與前述「五服」服期同。喪禮中只有姑爺喪服與眾不同,是將「包頭」系在腰間,孝帽掖在「包頭」下。民國前,有的在喪禮後一年中,亡者兒穿麻衣,女穿黑衣沿白邊,綴白扣,白腿帶扎腿,腰系白腰帶。小孩與死者超過三代,只系白布條或黃布條。

㈢ 人死後出殯時兒媳婦頭上頂著白布是怎麼回事

人死後出殯時,兒媳婦頭上戴著白布,這是披麻戴孝媳婦兒頭上頂白,不是帽子白帽子,如果是孫子輩的,上邊會別一個藍色的行不白布,上邊上一個藍色的小鋪,這代表是孫子輩的

㈣ 人死了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指當長輩去世之時,子孫後代們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色,用以表示對他們的哀悼之情。

披麻戴孝給死者送行這是一種孝敬死者、尊敬死者體現。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次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

按規定,血緣關系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系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系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

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4)送葬戴白帽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喪家開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論。長子為主孝,其他兒子、兒媳及女婿次之,家門戶族開到侄兒侄女輩。

無兒無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認叫的戴孝,不然就無人抱靈牌或捧遺像。

主孝孝布與棺材蓋齊長,其餘的略短一些。戴時用麻絲纏捆,即所謂「披麻戴孝」。孝子對來人要搭禮叩頭,若有要事到別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孝子所執「哭喪棒」,若父死,用竹做;若母死,用泡桐木做。這是取古言「父死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死節在內,故杖取乎桐」的說法。

現在的城鎮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老人謝世最講究哭,男的多嚎啕大哭,聲嘶力竭;女的數數答答,如訴如泣。

也有左鄰右舍前來「趕哭」的。開場白大都是:「爹呀娘呀,你死得好苦呀……」。以後的內容可以任意發揮,盡吐心曲。

凡死者親友,都可到靈堂前上香,點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滅。雙手插入香米里,跪下叩頭四個,站起拱手作揖。上香時,主孝要陪跪。

半夜時分,炒一盤雞蛋,切一盤刀頭肉或死者生前最喜歡吃的東西,拿一雙筷子倒三盅酒,筷子一頭挨著靈桌,一頭搭著碗沿。主孝先將酒灑在地上,跪下叩頭四個,然後燒紙叫「叫飯」。

撤下盤盅,香主司將一大把香點燃發給奠酒的。死者的晚輩都可以參加,儀式與上香類似,只多一「篩酒」動作。女性只做「拜拜」不作揖。

㈤ 人死了為什麼要戴白色的帽子,的人稱呼什麼

人體是會發光的。而且死人也會發光,並且發黑光,只是普通人看不見。由於白色能反射所有的光,白色的帽子就是為了將死人的光反射回去,使其它人不受死人的影響,所以戴白色的帽子。稱孝帽子。

㈥ 披麻戴孝,頭戴白帽有紅絨球的人是什麼意思長孫嗎還是什麼

漢族葬禮風俗 主喪、儐相、孝子 主喪者稱「喪主」,是操辦喪葬事宜的主人。由於喪禮儀程繁瑣,清規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會造成禮儀不全和失禮,一是對死者不恭,二是對弔唁者不禮,所以在發生喪事時,必須請有威望、有經驗、閱歷深、會辦事的長者幫忙料理。古代對指引賓客、贊禮的人員稱「儐相」,由於喪主悲痛,孝子忙於跪接親友,故喪事安排、禮儀施行,均由儐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兒子、孫子、重孫,其中長子、長孫、長重孫為正孝子,他們的孝服與一般不同,特點是孝布較長,鞋上罩一層白布,在後跟半寸左右現出鞋的本色,腰間系草編的繩帶,手持哭喪棒。服重孝者則披麻戴索,俗稱「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喪棒」,亦稱「喪杖」、「哀杖」。哭喪棒用竹或木製成。其中父喪用竹杖,稱「苴杖」,母喪用桐木杖,稱「削杖」。原喪杖是用於孝子拄扶,因孝子過度哀傷,造成身虛體弱,行走困難,設杖以扶持。後來逐漸演變成俗,為喪禮中的一種規定。原喪杖長一米,主要用於扶拄,後演為三十公分,主要用於喪禮儀俗。

成服 即喪禮大殮後,死者親屬按同死者關系的親疏,穿著應持的喪服,叫「成服」。古代為亡者服喪的喪服分五等,稱「五服」。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之內的親屬稱「五屬」,五服之外,就不再是親屬關系。「斬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級,服喪最重,最低的一級是「緦麻」,服喪最輕。由於等級不同,守孝期和喪服不同。「斬衰」守孝三年,「齊衰」守孝一年。隨著社會的變革,到了清末以後,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種(l) 「重孝」:子女為父母、妻為夫、承重孫(子亡,長孫按子成服)為祖父母,著素服、束麻繩、頭戴孝箍,女頂白長巾,服穿麻邊白鞋。停靈、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頂白布短手巾,孫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為舅父母,侄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頂白布手巾,停靈期服孝,其後則除。(3) 「全破孝」:內外親弔客,每人一條白布手巾,葬後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孫輩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縫一用紅絨紮成的圓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稱「封鞋」,鞋跟處不封死,留一寬縫,加縫紅布一條;鞋臉正中各縫一紅線球。孫女無帽,則頭扎一白布寬頻,於前額正中部位縫紅絨球一個,鞋同孫男,這三個絨球稱「纓兒」。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孫、外孫女服孝時也要帶纓,紅線球按男左女右,綴於孝帽和封鞋的偏側,裕稱「歪纓」。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紅線球出售,則紅線球就改為麻制紅線球。建國後又改孝服為佩帶黑紗,紅絨球則綴在黑紗上。

對請來的抬殤人員及其它幫忙人員,一律給孝帽。

報喪 人死後,由死者的兒孫、侄兒、侄孫們分頭給與死者有往來的親朋、故舊報信,稱「報喪」。報喪分「口傳」與「文告」,口傳即報喪者分別奔赴親友家,將死者的故因、亡故時間簡略向親友說明,然後告之分孝情況以及開吊、送葬日期。有的報喪特別講究,孝子報喪須赤腳敞頭、披麻。到親友家須叩頭報喪,路遇親朋故舊,也須叩頭。到一家,必須在這一家吃三個熟雞蛋,才能離開。有時親友不在家,報喪者必須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後才好離開。孝子在村中挨戶「報喪」時,要戶戶下跪,路遇長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稱「訃告」,也稱「訃聞」、「訃音」、「訃文」、「訃式」等,由古代「赴告」演變而來。古代諸候以崩薨禍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訃」。

隨著社會的發展,書面報喪又出現了新的形式―― 訃帖,內容與訃告同,但訃告可貼可送。而訃帖篇幅小,只宜投送個人。訃告、訃帖都須在死者出殯前送出,以便親友及時做好吊喪的准備。訃文用白紙書寫,白為凶事的代表色,顯得肅穆、悲痛。

下報單與奔喪 死者的子孫奔走親友家報喪時,因重孝在身,不能進親友家門,要等候於門外,當親友出來時,突然閃出,跪地磕一響頭,泣告喪情,稱「下報單」。

奔喪之俗歷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親友,聽到亡故噩耗,急忙趕回料理喪事或前往弔唁。

開孝、呈白 喪家報喪或發訃告於親友,葬前一、二天,親友便帶上花圈、香燭、紙錢、輓聯等來喪家弔唁。待親友、鄰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於頭上,表示吊喪開始。親友前來弔孝,要先到靈床前行禮,禮畢,喪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條,巾長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為之。致吊者接孝巾後,立即頂之於頭,或系之於腰,否則被視為失禮。

題主 題材頭 題材蓋 亦稱「寫木主」、「寫主牌」。古代喪禮規定,除幼喪和凶死者外,人死後,都要為其設神位,以饗祭祀。死者入殮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廟前,喪家要擇日請本族或當地有名之士,為木主題主,以便長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寫銜名、謚號,背面寫其經歷、生卒時間、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點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暫寫為「王」字,待日後舉行點主儀式時補上一點,也有在題主時一並完成的。加點時須請地方紳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紅筆在「王」上加點,變成「神主位」,點後將筆向後一甩數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筆在點上復點一次,俗稱「點主」。點後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後跪,磕頭,然後轉身將主牌放置棺頭。如果開吊設祭堂,則神主牌供奉靈堂內,等出殯時再將其供奉在主屋堂櫃上,或列人宗廟內。

靈柩出殯前,喪家請題主的祭官,在棺頭、棺蓋上題字。題材頭時,先讓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題材頭的絹和白布,雙手獻上嶄新的毛筆。然後,孝子執硯跪於前,祭官題材頭神位。材頭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與年輕人之分,字數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須拈「生」字.似男性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時故先考某公諱某靈柩」,宮式門眉扇形框中,均題「安樂宮」三字。丙邊楹聯大都書寫「孟坡頭上金童送,奈河橋邊玉女迎」、「金童持壺春常在,玉女舉案日月長」等。有的植材蓋上留有碗口大的圓圈,用以題字,稱「題材蓋」,題字仍請祭官書寫,題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題蓋,寓鎮壓之意;一是按性別書寫,男性老人多書寫:「佑啟我後人」、「是之謂不朽」等,女性老人則寫:「坤德後嗣昌」、「坤柔順利貞」等。也有少數寫七個字的,男性多題:「大德錫類昌後嗣」, 女性多題:「王母瑤池添寶座」等,寫法以吉徉為主。

大開門 發葬的前一天,稱作「大開門」。這天太凡親友均趕來??或儐相的安排下,還不時到村口迎接弔客。死者的孫子、重孫,趴在靈堂兩旁,向前來弔唁的親朋回拜謝吊。中午喪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飯、四菜一湯。有的人家弔客多,從中午就開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續到晚席。黃昏時上廟送湯.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結束後,吹鼓手哀樂陣陣,直至深夜,舉行辭靈儀式。

扎社火 又稱扎紙扎,此俗是由唐宋時期的隨葬器物演變而成的,此俗在喪葬中十分盛行,舊時富豪者不但扎「對山以庫」或「金山銀庫」, 「鹿鶴羊馬」及「車轎」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門房、茶房、轎廳、大堂、卧室、及千種傢俱、裝飾、用品,無不精美齊備,還有婢僕數輩,其形與生人住宅無異。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馬,死者女性,必扎轎,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這些紙扎藝術品到了上廟或出殯時,均付之一炬。迷信認為被焚燒的「社火」,到陰間就變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實際上,這是一種浪費人力、財力、糟蹋紙扎藝術的陋俗。

上廟 人死後,喪家要謁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謁土地廟,死之三日,謁城隆廟,多燒楮鏹,稱作上廟。

舊時,每個村莊都有一所「土地廟」,廟中有土地爺、土地奶奶,以及蠶神、穀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認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從『生死簿」上劃去名字,然後由閻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廟,為了不使鬼魂挨餓,死者子孫必須一日三餐往土地廟送「漿水飯」,也即「送湯」。同時為了死者順利通過各道「關卡」,少受罪,還要給廟神敬獻香燭,磕頭拜祭,用各種食品、酒類、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賄賂它們予以照顧。

做佛事 為了超度亡靈,祈求免除冤孽災禍,人死後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懺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喪家念「焰口經」。焰口,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其腹大如山,喉細似針,一切飲食到了口邊,即化為火,炭,也有的說是渴望飲食、口比火焰,故稱「焰口」。請和尚放焰口,少則四、五僧,多則幾十僧,要設誦經的經堂和和尚起居的經廂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於客席,有素齋,在誦經中要不時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潤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點,晚上要吃夜飯。

做佛事視喪家經濟情況,富豪者,送殯念經、逢七念經、百日念經、除孝念經。一般人家只在出殯前一天。此俗純屬迷信活動,建國後已經逐漸被淘汰。

辭靈 即向死者靈魂告別,此儀在出殯前一天夜晚舉行,一般在夜間十二點以前,舊時稱幾更幾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殯,死者「上路」,為最後分手,此儀十分隆童,鼓樂喧天,哭聲一片,在儐相或支事的安排下,舉行辭靈儀式,根據支事(也稱禮贊)喊的禮儀程式,逐一進行。古代在行禮上十分講究,什麼情祝什麼禮,都有嚴格規定,古代九拜之禮是:

一曰稽首: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地,左手按在右手上,頭緩緩低至於手前面的地上,並停留較長時間。這是子對父的拜禮。

二日頓首:也稱叩頭,行禮方法與稽首同,為平輩間拜禮。

三曰空首:又稱拜,或拜手。行禮時,屈膝跪地稽手於胸前,與心相平,然後手至地,接著俯頭至手。所謂「空」,即頭不著地,此禮為男子常拜之禮。

四日振動:行禮時屈膝跪地,兩手相擊,後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喪俗拜禮,行禮時,先行空手禮,緩行頓首禮。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喪俗拜禮,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服五年喪服者所行之拜禮。.

另外還有奇拜、哀拜、肅拜三種,這是人際交往時的正常拜禮,不為喪俗所用。辭靈儀結束,眾親友散去,此時,死者的長女要向靈堂兩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關事宜,俗稱「教童子」,其內容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針在紙人的耳朵上戳一個洞,以防站棚人是聾子,到了陰間聽不到使喚。因次日清晨出殯,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稱伴夜,伴亡,喪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別」前的奠念。亦有前來弔唁的親友一起伴柩過夜的。

引魂 亦稱「討五俗」,古代喪俗。把裝有糧食的瓶子與口袋放進棺材隨葬,謂之「引魂」。此俗始於商封時期,後民間沿襲成為用裝有糧食的瓶子和口袋隨葬,使死者不受飢餓。

選吉穴、打金井 相墓,選吉穴是喪葬禮儀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間認為祖上墓穴選擇的好壞,對下代影響極大,如果祖墓葬在風水寶地上,則下代高官厚祿,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風水不好,則家境敗落,人丁也不興旺,故在殯葬時一定要請風水先生或陰陽先生選擇「吉壤」,陰陽先生根據晉代郭璞所傳的《 葬書》 相墓術,用羅盤為卜具,觀其「陰宅」周圍的地形,風向,水流等形勢,以避禍得福為標准,選擇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陰陽先生選擇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時,第一鍬土須收藏一邊,然後一直至挖好為止,井的大小、深淺,視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後,棺蓋離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時,如果發現「四對頭」,則需重新在墓地上擇「吉穴」。「四對頭」是:「生對頭」、「死對頭」、「硬對頭」、「軟對頭」。如果打井時,發現有蛇、蟻、鼠、黃鼠狼等的巢穴,稱生對頭;如果發現有古墓和朽骨等,稱死對頭;如果發現塊石、大塊砂礓等,稱硬對頭;如果井下生水,稱軟對頭。如遇上述四對頭一者,則需另外擇地打井,民間俗稱「四不葬」。

抬殤出殯 又稱「抬重」、「舉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員稱「殤夫」。出殯前,喪家就要請好殤夫,出殯前夜,喪家要專設酒席款待殤夫,死者家屬向殤夫安席,以示請之幫忙。殤夫以抬杠抬送靈柩,抬殤人員的多少,視棺材的大小,墓地的遠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規定,棺材在起重後必須一口氣送至墓穴,中途不準落地,抬時須十分謹慎,切忌發生事故,否則系對死者不敬,對喪家不吉利。因此,殤夫必須在抬殤中輪換,為了使出殯不發生事故,喪家一直跟隨員柩左右,不時問殤夫作揖,以求他們平安抬到墓地。

出殯通常在清晨舉行,凡准備隨棺下地的人員,早晨必須進食,不得空腹,而且不準吃豆腐。負責舉重的殤夫,先准備好「龍杠」、「茼索」,並捆綁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將靈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門口,然後由長孝子頭頂「亡人牌位」,兩旁由表兄弟扶架,從靈堂內將「牌位」請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頭。叩畢,孝子分跪在供桌兩旁,向吊喪的親友行禮,禮畢,仍由長孝子將「亡人牌位」用頭頂著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櫃上),永遠供奉,或以後供入祖祠。這一儀俗稱「回靈」。回靈結束,接著「請棺」,即將棺柩從正屋內「請」到外面來。請棺時,孝子在棺頭扶棺,閨女、兒媳等在棺尾痛哭,舉重人員分兩邊,用手托棺底,將棺柩抬到外面,放在兩條長板凳上,並將喪盆、倒頭飯、引魂燈(亦稱倒頭燈)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門外。棺柩抬至大門口,殤夫在棺上綁好「龍杠」,孝子跪在棺前,眾親發再次向棺柩磕頭,孝子回謝,禮畢,即「起程」。殤夫將棺柩拾起,長孝子雙膝跪倒,頭頂喪盆,靈柩啟動,長孝子將喪盆摔碎,俗稱「摔老盆」。同時,殤夫將置棺的兩長板凳向前推倒。這時鼓樂齊鳴,哭聲一片。前面紙幡、紙人、紙馬引路,吹鼓手緊跟,後面孫子扛著「柳魂枝」,再後是撒紙錢的,接著,孝子在棺頭領棺,後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著墊棺用)和送葬的親屬、弔客及抬筐的人,最後是送葬的婦女,他們一路啼哭,送葬隊伍浩浩盪盪。

擺路祭 庄鄰戚友,為死者在必經的路上設祭,稱「路祭」。在喪家發喪之前,舉行路祭者必須事先送去祭貼,以便到時停柩。設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設置一方桌,桌上擺香燭祭品,送葬隊伍遇到祭桌後,立即停柩,祭喪者在棺頭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禮。,路祭有二種,一是一家設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並行跪拜禮;一是幾家共同設祭,凡參與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時,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頭行四叩首禮,然後示意將桌上的祭品灑在棺前,完畢再跪拜,接著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頭右旁,向路祭者磕頭回謝,祭畢,繼續起棺行進。

下葬

墓穴挖好後,即舉行「落葬」儀式。落葬時,鼓樂齊鳴,先將陪葬物品放於坑底,並在坑底撒銅錢等硬幣,孝子們從坑底將銅錢等檢起一、二枚帶回,然後將杠索解下,用繩索兜住棺底,將棺緩緩放落坑內。

棺落葬後,鼓樂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時,孝子也解下孝巾,脫下鞋子,將挖墓穴的第一鍬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時,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時走的路),二不準回頭張望,三是到家後,不能先進屋,要攔門吃塊糕點,然後將土倒在門後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後,將送葬的紙扎,包括幡、轎、馬等焚化,焚化時須將放在轎內的四個「轎夫」取出,放於轎之四角,一起焚燒。另外將一對站棚人的腳下支架折斷,:「某某上轎」、「某某騎馬」。

等孝子離開墓地後,舉重人員即用一根紅線從棺頭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線的中間系一方孔銅幣,用以測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並將「引魂燈」(倒頭燈)放在棺頭,丟上一盒火柴,然後堆土封棺,直至墳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並將「柳魂枝」插在墳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間,同時把「倒頭飯」扣在墳頂上。殯葬完後,眾人紛紛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頭三岔路口時,必須從燒松枝或鋪蓋的火堆上跨過。

葬畢,陰陽先生和吹鼓手則各奔東西,送喪人一一磕頭,脫孝而歸。但兒子、兒媳必須同時在前行走,看誰先到家裡,迷信認為,誰先跨進家門坎,便為吉利。回家後,孝子們分吃「倒頭飯」,其他人必須經燒鋪蓋的火堆上跨過,並吃專人等候分發的糕點、糖果、然後才能進門。

繞縞子 棺柩送走以後,喪家立刻將死者的鋪蓋、平時用過的東西及掛在門旁的縞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殤夫回來路過此處,即點火焚燒。此間,要用鍬、銑等工具將鋪蓋挑起來燒,除蘆席留下一個角外,其餘東西都必須燒透燒盡。迷信認為,燒過東西,死者在陰間里就可享用,如果燒不透,則會變成殘缺,死者也就無法享用了。送葬回來的人必須從火堆上跨過,並將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龍杠」,俗說可以避邪免災。殤夫回來後,喪家設酒筵款待,飯畢,死者兒女們都分得死者一件遺物,其他親友飯後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喪事正常開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稱「小開門」,只有至親近族吃便飯,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開門」,主要酒席在這一天。往往弔客過多,從中午開席直至晚上才能結束,這叫「流水席」。送葬回來後,吃的是「回靈席」,如果是老喪,民間稱「白喜事」,也稱「喜喪」,在酒席上,有「偷餐具」習俗。即散席後,參加筵席的親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湯匙、小碗等。相傳喜喪碗、匙「偷」之吉利,帶回去留給子孫用,一可避邪免災,二可以添壽。為了滿足吊喪者「偷」碗和匙的習俗,喪家特意准備一小批小棍具,並假裝不知道。任其「偷」拿。

謝喪 即孝子感謝吊喪者,有的除吊喪時謝吊外,還在葬後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攜地氈,領到附近的親友住處,作「踵謝」。叩拜過,領者高喊「謝金子啦!」鋪下地氈,孝子磕頭拜謝。如果路途遙遠,則用謝柬謝喪。

圓墳 又稱「暖墳」、「暖墓」。喪家於死者葬後第三天,至新墳上添土、奠紙、舉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墳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家人要哭繞新墳三匝而後歸。

㈦ 戴白色帽子有什麼說法

有些地方的風俗習慣是家裡的老人過世子孫要戴白帽

㈧ 回族回族葬禮上所發的白帽子有何講究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達爾禮拜。戴斯達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

㈨ 貴州辦喪事什麼樣的身份要戴白帽子

孝子,或者是比死者輩份小的都需要戴白帽子,披麻戴孝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7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34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6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42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639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64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9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22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53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