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娶媳婦帽子怎麼弄

娶媳婦帽子怎麼弄

發布時間: 2022-08-01 19:27:20

A. 蒙古習俗的老式婚俗是怎麼樣的

蒙古族婚嫁風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婚戀習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辦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新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娶親: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內蒙族婚俗特點:

多求則貴,少求則賤

蒙古族的婚俗是從求親開始的,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諺語說:「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蒙古訂婚送禮多

如果蒙古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托媒人帶著象徵和諧、甜蜜、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著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著哈達、奶酒、糖塊之類禮品求婚,一般要進行數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訂婚禮後,男方還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將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這件婚事便確定下來。當接近婚期,男方要給女方送一次禮,一般是煮整羊一隻,還有酒、茶、哈達。女方對送禮者熱情招待,雙方祝酒,口頌吉祥語句,對歌慶賀。

新郎受掰羊脖考驗

鄂爾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後,總會被女方家當作上賓熱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這時,男方祝頌人會悄悄地離開宴席領著新郎來到新娘的房間里。待他倆在客位上坐下以後,陪娘們就會端上來一個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並請新郎把羊脖子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大小。為了戲弄新郎,陪娘們早就將一根紅柳棍或一根鐵棍子巧妙地插進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點,他就會識破其中奧妙,取出柳棍或鐵棍,很容易地將羊脖子掰斷。有的新郎則不識其中秘密,因而費盡力氣,弄得滿頭大汗,像狗咬烏龜一樣,又著急,又羞愧。而陪娘們則趁機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懷惡意的語言挖苦,取笑新郎。

娶親路上巧爭先

娶親路上,依照習俗,彼此都想搶先到家,男女雙方互相追逐戲逗。有時,女方的送親人搶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沒法,只好下馬揀帽,這樣就耽誤了時間。有時,聰明的男方也有辦法,在離新郎家不遠的地方設一桌酒席,款待送親人,女方盛情難卻,只好下馬喝酒,男方趁機搶先到家。一路上這樣縱馬奔騰,你追我趕,氣氛熱烈。

不拜天地拜爐火

娶親的日子,由男方殺雞占卜選定。當天,由女方父母與介紹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備酒、肉招待。新娘到後與新郎一起握刀殺一隻雞,看雞肝紋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則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殺一隻,待殺到雞肝出現吉象紋路為止。接著,新娘新郎舉行喝酒儀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邊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還共同招待介紹人和所有客人。然後雙方客人以及來賀喜的親戚朋友一起不斷地飲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達旦。

不同地區蒙古婚俗:

1.厄魯特蒙古婚俗

厄魯特蒙古婚俗大致有這樣幾個過程:相親,定親,下哈達,拜天地成親。首先,男方的父母帶問安酒到女方家,以示問安,相認。第二步,男方選親友中有聲望的人,帶著酒到女方家提親,確定婚姻關系,並商定彩禮數目和送哈達日期。此後,姑娘直到結婚不能見男方和其家人。第三步,下哈達,也就是送彩禮。厄魯特人送哈達,根據定親酒席上商定的彩禮種數,按所定日期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辦小規模的酒宴,確定嫁娶吉日和一些事宜。

婚禮是最高儀式,女婿在大婚的頭一天到女方家住,參加姑娘酒宴和娛樂。女婿去時騎馬,身帶弓箭,也有陪伴者和迎親隊。第二天早茶後,迎親和送親隊出發,姑娘坐篷車,女婿按一定的目標,射三支箭之後打馬先行,到家報信准備。迎親隊伍走到途中時,男方派人送酒肉茶之類,以便途中午餐。姑娘到了新家後,陪姑娘的嫂子給姑娘梳妝打扮,把做姑娘時梳的多條小辮子放開,從正中分梳成兩條辮子,戴上銀簪等飾品,身著艷服、外套長襟坎肩。然後,在院內設桌,男女新人拜天地成親,婚宴即開始。第二天早上,新媳婦熬奶茶,喝了新媳婦熬的茶後送親者回,只有嫂子留住,陪新媳婦至第三天省親為止。

2.布里亞特蒙古婚俗

先定親後結婚,其過程是:

求親:無論父母做主還是自由戀愛,都經求親這一步。求親先由男方氏族的長者選吉日,帶著哈達早上到女方家,向佛桌磕頭問安,接受女方家敬茶之後,講明來意,並向佛桌講清,要將誰家的女兒聘為誰家的兒媳婦等。交待清楚後,把哈達獻在佛龕上。女方家同意並接受了哈達之後,雙方商議婚禮的有關事項。

姑娘走親戚:婚禮之前數日,姑娘到自己的親戚家串門作客、住宿。姑娘串親戚要邀請男友女友各兩名,被邀請的男女同伴從姑娘串親始至結婚,對姑娘進行照顧和服侍。結婚的頭天,姑娘回自己家,辦姑娘喜宴並聯歡,以綿羊薦骨部肉招待,唱薦骨禮儀歌,教導姑娘到婆家後過好日子,預祝幸福美滿。

婚宴:選擇適當的季節和吉祥的日期舉辦婚宴,男方提出婚禮日期,並經雙方商議確定。而後,女方邀請親友鄰居,講明誰於某月某日娶媳婦敬請光臨,或誰於某月某日嫁女兒請您作客送親。邀請時,要摘下帽子,攤開雙手彎腰,以示敬重。婚禮當日,女方送姑娘到婆家,圍房轉三圈,男方在西南方,女方在東北方分別下馬。

這時,男方的男女親家分別迎接,接馬相互問安,行見面禮敬請入席。雙方從族親中選長者為首席胡達(男親家),並排坐主位,其左側雙方首席胡達貴(女親家)並排入席,右側由雙方娘舅親並排入席,其他客人分年長或輩份依次入席。先上奶茶、糕點,而後上熟羊頭、馬頭,羊、馬頭面向客人敬獻,客人用右手拿起刀交換到左手,從右側動刀割肉,先敬天地,而後向右側傳,傳到半圈之後交給獻者,他再獻餘下的半圈,撤下後上羊薦骨部、肋等肉。婚禮一天即可結束,酒用的不多,有禮有序地進行。未被邀請者不允許參加。結束時,女方長輩向女婿贈送服裝,男方給來賓贈禮物。

布里亞特人新婚,男方備新蒙古包,搭在父母氈包的東側稍向後。包內東半部放碗櫃,中間是鐵爐等炊具,中心靠後供佛。女方備四季用的服裝、床、被褥、枕頭、毛胡來車(物品櫃車)和備銀鞍等馬具的馬,有條件的還可給一定的陪嫁牲畜。

姑娘省親:布里亞特姑娘每年正月之後專門回娘家探親,第一年可以住一個月,以後漸漸減少。當探親的女兒回去時,娘家煮羊或牛的薦骨部、脛骨為主的熟肉以及奶製品、糕點、糖果等禮品帶回去。如因姑娘年歲大等原因不省親時,娘家將特製肉食、糕點專程送去。

3.巴爾虎蒙古婚俗

在過去,巴爾虎青年男女結成夫婦多由父母做主,即使當事人情投意合,也必須經過父母同意。父母替兒女找對象,主要條件是看對方家庭經濟情況,因此,「門當戶對」是過去訂婚最普遍的。其次是喇嘛看卦。青年男女成婚,一方面要聽父母的意見,另一方面也要取得喇嘛的同意,如看雙方八字是否合適。萬一不合,一對相愛的青年男女便很可能不能成為夫婦了。

父母同意和經喇嘛看卦以後,就是訂婚,亦有兩個步驟:一是看八字,當某一家的男子看上另一家的女子後,他便請媒人(多半是他們的親友)拿著男方八字去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家也願意,便也拿出女子的八字,和男方八字統交喇嘛看,是否同意。如果喇嘛也同意了,便仍舊請他擇日訂婚;訂婚這一天,男方的父兄帶著酒和緞子來到女方家,請求訂婚,並請女方親友吃酒,共同商議婚事。得到女方應允後,男方把緞子放在佛前作證,並給女方倒酒,訂婚即告完成。

以往男女結婚都較早,十五、六歲結婚是普遍的。在締結婚姻上,多限於親戚朋友的范圍之中,最明顯的是表親婚姻,也就是說舅表兄弟姊妹與姨表兄弟姊妹是很好的配偶。但直系關系、有不治之症、同姓者不能結婚。

結婚儀禮必須花一筆錢,按經濟情況不同在儀禮的鋪張上也各有差別。較富有者的彩禮多半為牛羊,一般為40多頭牛或十幾只羊,富裕者有達百餘只的。這些彩禮多在結婚以前送到女方家,但也有婚後才送的。女方父母當女兒要出嫁時,必須給她預備出嫁時的東西。一般有牲畜、箱子、櫃、床,數目不等。最富裕的家庭甚至給出嫁的女兒預備新蒙古包,以及贈送女婿馬匹、衣服等。

結婚前一日,女方親友早給新娘預備了一件藍色或黑色的衣服,肩上有旗並有銀飾,另外還有一頂帽子。新娘在哭泣中穿上這件衣服。另外有十幾個女子陪伴她去向附近親友家辭行。每到一家便哭一次,表示很留戀。這時,親友也為她殺羊擺酒,表示挽留,甚至還留姑娘住一夜。這一天在新娘的自己家裡,由她的父親作席,招待來到家裡的男方的父兄和新郎。作席的材料多為男方帶來,通常以牛羊為主,數目不一定,最多達二、三十隻。男方在結婚前一日,由父兄親友陪著新郎來女方家。除新郎的父兄帶羊和酒以外,新郎多半還帶上弓箭。新郎進包以後,給佛爺點燈,叩頭。繼之便向女方父兄親友叩頭,為他們裝煙,及至吃酒,還為他們倒酒。

結婚日,即男方到女方家的第二天。新娘坐上馬車,新郎在她馬車頂上向前射一箭,意思是把鬼怪射走了。在回男方家還有10來里的地方,早有人在迎接。之後,又在男方家的包中作席。新娘在進包時,也向佛爺叩頭,以及拜見男方父兄親友。吃酒時也為他們斟酒。一直到筵席散後,新郎新娘還要送這些親友至門口。把親友們送走後,他們才回到包里來吃合歡酒,這時有小孩在陪著他們。

結婚以後,新娘到親友家中去串門,介紹自己,讓這些人認識她。同時在結婚後不久,有的是在3天以後,有的則在20天以後,去娘家一趟。完成了這些禮節,新娘便和其他的姑娘一樣勞作起來。

巴爾虎、布里亞特婦女在未結婚之前,其發式都梳單瓣(布里亞特甚至有編8瓣之風),婚後梳雙瓣,新巴爾虎婦女還有在婚後理去前額頭發(戴頭飾)再梳雙瓣的習俗。1949年以後,特別是80年代以來,蒙古族的婚姻風俗雖還保留著若干舊的習慣(特別是在牧區),但已有了較大改變,趨向簡單和比較講究實際,如去飯店等,並逐步向現代方面轉化。

B. 結婚時女方要給男方買一頂帽子是啥意思

這有很多成意思了,看你是咋理解的,可能是當天了,怕南方冷了,然後給男方買一頂帽,也可能是那個意思

C. 出殯後孝帽子怎麼處理

下葬時,孝子孝女的麻套都扔到墓穴里,當然包括孝帽一起埋掉。但是黑紗要等到五七以後才摘,隨紙貨一起燒掉。
喪葬孝服孝帽的規定:
一、兒子兒媳(干兒媳)閨女孝衫八尺,白褲一條,男孝帽一尺半道布五尺,媳婦含干兒媳 ,頭孝五尺(布一破二)閨女同。
二、親叔伯,親侄,侄女,孝衫七尺半,道布四尺半,孝帽一尺四寸,女的頭孝四尺半,一破三。
三、親叔伯,男孝衣七尺,道布四尺,孝帽一尺。
二、頭孝一破三,女的三尺八寸。
四 親孫、親孫女,孝衣帽同親侄一樣。
五 不出五服的男 孝帽一尺三,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六 曾孫帶黃帽,玄孫紅帽
七 親戚,女婿,妻侄,外甥都有孝帽,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九寸寬,娘家人的孝不分輩,男女都有頭孝。
1、兒子的道布五尺,凡父母有一方健在的,應一邊長一邊短。父母雙亡的道布兩邊一樣長。有父左短右長,有母左長右短。
2、親戚的頭孝,均由長媳發給,發一人磕頭一個,客多者就跪到地上發了。但男孝由長子發,也是發給誰給誰磕頭。
3、另給大兒媳撕五尺長布,一破二,束腰,背饜食罐用,布歸大兒媳。
4、出殯當天媳婦娘家在禮桌上放禮布一塊(100尺)兩口分開各半,披到身上50尺,事後可做為兩條被子里用

D. 小女孩瓜皮頭怎麼紮好看

結婚是婚姻三步曲中最為重要的一部。結婚典禮儀式這天,男方家稱作「娶媳婦」,女方家稱作「聘閨女」。同稱為喜事。在這天早晨,男女雙方各在自家門口貼紅喜字,男方家門口貼雙喜,女方家貼單喜。男方家要選請2至4人去女方家迎親。舊時迎親要提著酒和24個喜饅頭給女方家。還有一個押轎的童男子(大多11至13歲),不能空轎去女方家接親。娶親的人有騎馬去的,也有去抬轎的,動身遲早,根據拜堂的時辰和離女方家遠近而定。娶親人跟隨花轎鼓匠,吹打到了女方家後,女方家要端出茶點熱情招待,並付給各位喜錢。這些錢都在小紅紙包里,一人一份,吃喝片刻,新娘在屋裡由親人(一般是嫂子或姐妹)幫著穿戴鳳冠和霞帔,這些鳳冠霞帔是男方家租憑花轎時一起租來的。上轎前吃幾個雞蛋,也叫吃喜蛋,一是為了喜慶,也是為了解飢渴。新娘胎穿戴好,腳不再著地,由哥哥或姐夫把新娘從炕上抱到轎子里,有2至4人新親,送至男方家。當新娘上轎時,男方這邊也忙個不亦樂乎,新郎頭戴禮帽,禮帽上插象徵吉祥的的柏枝,身穿旗袍,外套馬褂,口含一塊冰糖,當花轎抬放到男方家大門口時,鞭炮齊鳴,鼓樂高奏,主持曲禮式的司儀,手拿芭斗殼子,(柳編小筒),領著兩位攙親的人,和一個端胭脂盤子的小姑娘走到簾前,撩起新娘蓋頭,先擦顏粉,再用雞蛋滾兩個紅臉蛋,並把裝有大米小米紅豆綠豆和銅錢、銀戒指的「寶瓶」遞到新娘手中,然後新娘在禮贊聲中、抱著有紅綢的寶瓶,由一邊一個攙親的人扶下轎,司儀手中拿芭斗殼內裝著碎乾草節、高梁、黑豆、銅錢、紅棗、花生等,邊揚撒筒里的東西,邊唱「下親歌」。「一把草,一把料,新媳婦下轎子,新人下轎貴人攙,鋪天蓋地撒金錢,撒金錢,鋪金路,新人雙腳踩黃布」。新娘胎下轎後,踩著黃布往前走,歌詞隨著院子大小快慢連續唱:「新人下轎喜重重,腳踩黃道步蹬雲。一撒金,二撒銀,三撒青龍把路引,四撒白虎躲藏,五撒盈門喜慶,六撒金玉滿堂,七撒福壽安康,八撒麒麟送子,九撒子孫興旺,十撒撒到桌前,請出新郎拜堂」。當新郎到了高桌前,拜堂開始。下親人唱道:「遠遠望見一鳳凰,鳳凰落在脊柱上級,今天本是良辰吉日,新娘新郎拜花堂」。鼓匠吹著輕快的曲子,下親人喊道:「就位」、「舉高」、「跪好」、「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親友!夫妻對拜」!禮畢後,新郎新娘站起來,下親人所插的東西都放在新郎胳膊下,放一件說一句吉慶話。一拔箭,一元復始;二拔箭,二字平安;三拔箭,三陽開泰;四拔箭,四時如意,「鏡子不是一塊銅,生下小子坐朝庭,養下女的坐正官。剪子剪,尺子盤,生下小子中狀元,養下女子戴鳳冠!」「鹿角有福,千年不窮萬年富」。「秤桿吊著一串錢,裝到我的兜里買包煙。「念念有詞之後,新郎新娘按男前女後次序,然後入洞房。挑蓋頭,方知新娘的真面目。結婚典禮為三天,頭一天叫拜堂,第二天叫「認大小」,第三天叫「回三」。在提倡婚事新辦中,婚禮較以前從簡了許多,花轎不坐了,路近的就由接親人陪同走到婆家,後來有了自行車,有的新娘就由新娘用自行車接到家中,鳳冠不戴了,新娘只需穿色澤鮮艷裝即可,新郎新婚的穿著隨時代變化,五十年代後期新郎不穿馬褂,不戴瓜皮帽子,改穿制服,或中式對襟上衣,新娘穿紅衣、花衣者居多,還有穿列寧服的,六十年代末期到「文革」十年,婚禮更加樸素,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破四舊典禮儀式簡而又簡。到了八十年代初,市場經濟活躍,生活水平提高,婚禮大辦風驟然颳起,熱鬧非凡,大小汽車接送,迎送親人增多,新郎多穿西服扎領帶,胸前帶紅花,新娘花團錦簇,滿頭紅色粉色的塑料花、娟花,新娘在典禮儀式上的服飾中西結合,有紅禮服、白禮服、紅旗袍、紅色連衣裙、紅色套裙等。過去宣化境內,新娘到,要放鞭炮,到了九十年代,城內禁止燃放鞭炮,辦事改為請樂隊,樂隊有民樂隊,有管弦樂隊,民樂隊一般在迎新娘時跟隨,一路吹吹打打,而管弦樂隊一般是在舉行婚禮時恭候在餐館門口,新娘下車,步入紅地毯,奏《婚禮進行曲》。九十年代後期,迎親車輛發展使用奧迪、帕薩特,甚至使用賓士、林肯等高級轎車10多輛,一路上男方還要將所有上下水井蓋放上紅紙,以示吉利。新娘到達餐館時有的還要改坐轎子可謂中西合璧,古今結合。過去,宣化娶媳婦大多在家裡舉辦宴席,男方家要提前搭灶棚,請廚師,請人幫忙,如果自家房子不夠擺席,還要臨時借用左鄰右舍的房間,到了八十年代後期九十年代初,在家辦宴面的漸少,圖方便省事,大多在餐館里辦,所以每逢三、六、九,餐館總是好買賣。隨禮,也叫「隨份子」,一個人結婚,要告知親朋好友,同事同學。這些人得知婚禮舉辦的具體日期時,都要攜禮前往祝賀。隨的禮有錢有物,早些時人們要買有紀念意義的禮品,大禮有被面、鏡子,小禮有臉盆、毛巾,隨禮錢由原來每份子幾角錢到後來五元,十元漲到九十年代中葉一般禮錢五十元至百元。在農村隨禮的禮錢數額要寫在紅紙賀禮單上,貼在牆上,其目的既有祝賀性,也有炫耀性。婚禮最為隆重的儀式就是筵席,筵席的檔次規格豐儉取決於男方家經濟條件,通常老百姓大多認可為十二、十六、十八個菜,所謂席面的好壞, 要看有沒有雞、魚、海味,席面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稱「四喜丸子」。一般說,新親桌的席面要比其它桌的菜要好,另外,新親桌可點菜、添菜,有個舊習俗就是新親若招待的不好,要「發桌子」的,所以這一天,新親挑什麼禮,男方都要盡力應承。隨著人的思想覺悟提高,「鬧席」的新親已不多。農村還有些遺風。參加婚禮的女新親,吃罷飯或坐席途中,要主動送廚師一個紅包。有時廚師會主動過來問一下飯菜如何,實際上此時也是向新親索取紅包之時。

E. 貴州鳳岡縣紅帽子粑是什麼做的,怎麼流傳下來的

紅帽子粑是貴州的一種糕點,它之所以能夠流傳開來,是因為它是貴州一個少數民族叫做仡佬族人在擺宴席時吃的一種美食,而且它的顏值非常高,白白的糯米糕上點綴上一點紅米,看起來非常有食慾,而且這個紅米的紅帽子也不是隨便戴的,這象徵的是清代官員頭戴的尖尖的紅頂子,在仡佬族人進行婚娶、建房、向高齡老人祝壽時,會吃紅帽子粑。

紅帽子粑最早就是象徵清代官員的紅頂子,也是寓意著這家人能出大官、陞官發財的意思,但是後來貴州人常常在三幺台的宴席上吃,現在也儼然成為了一種習慣。

F. 父親戴帽子原文

父親出身在50年代,對那個時代的生活我了解的很少,我只知道父親兄弟三人,大伯和叔叔都有工作只有父親務農,在我的家鄉二兒子要留在父母身邊盡孝,這也就不足為奇了。父親沒讀過多少書,只認識簡單的一些字。說起他的童年,他會說:「那個時候日子太苦了,到學校去,連一隻鉛筆也買不起,今天沒有這個明天沒有那個,最後被老師罵的再也不敢去學校了!」父親說這些的時候臉上是慣常的的笑容,好像講的是別人的故事,從他的臉上看不出內心是否起過波瀾。
父親年輕的時候頭發濃密而烏黑,卻從來捨不得讓自己的頭發見見陽光——他一直戴著帽子。 父親說最初戴帽子是因為十多歲的時候替生產隊趕馬車,整夜整夜的在路上需要一頂帽子禦寒。戴慣帽子之後就不能摘下了,不管多熱的天,摘下帽子就感覺頭頂冷颼颼的。小時候我與父親很親近,常常坐在他的膝蓋上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或者故意的扔出很遠,然後用手揪父親的頭發,常年藏在帽子下的頭發溫暖而柔軟,像父親臉上的笑容。懂事之後我也曾試圖勸父親摘掉帽子,讓他黑亮的頭發得以見天日,可是每次都熬不過半天父親便又將帽子戴了回去。
我記事的時候雖然已經「包干到戶」很多年,我們卻依然家徒四壁。父親常年戴一頂洗的發白的藍色中山帽,要走親戚的時候父親會把帽子摘下來讓母親洗洗干凈。夏天帽子曬在火辣的陽光下半天就幹了,可是冬天就比較麻煩,母親晚上臨睡前幫他洗了帽子掛在火爐旁邊,半夜還要起來翻弄好幾次。那時候一頂帽子不會超過兩塊錢,可父親無論怎麼省都省不出一頂帽子來。
有一年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家裡的糧食吃光了,父親帶我趕著驢車去十公里外的另一個村莊借糧食。父親坐在車轅上趕車,我坐在後面。父親跟我講起他替生產隊趕車時候的事。那時候的馬車多是進山拉煤,往返一趟要三四天,夜晚在路上不能睡覺,特別是冬天的夜晚非常難熬,實在冷得不行了就停下馬車,在附近找些荒草乾柴點著了取暖。所幸一切都匱乏的時代漫山遍野卻不缺可以取暖的荒草乾柴。父親說這些的時候眼睛望向遠處眼神縹緲,好像一切都隨他的記憶,穿越時空回到了很久以前。我從車里站起來扶著父親的肩膀,他頭上的帽子因為多年的風吹日曬和洗滌,像他講述的故事一樣帶著歲月泛白的痕跡,與帽子下面露出的他的黑發極不相稱。注意到我的舉動,父親回過神來,卻又說:「那時候我過得是好日子,一天2斤糧票,還給記工分,別人吃窩窩頭,我吃的是白面烙餅。」語氣里帶著一點自豪,末了又帶出一點凄迷。
後來開始流行鴨舌帽(那個時候「萬元戶」正在興起,大家又將這種帽子稱之為「萬元戶帽」),五塊錢一頂,父親很想買一頂,卻總是覺得一頂帽子沒有家裡柴米油鹽重要,也沒有兒子說媳婦、女兒讀書重要。這樣拖了很久,幾乎街上都是清一色的鴨舌帽,很難再看到中山帽了,父親才狠下心為自己買了一頂新帽子。我清楚的記得那個下午,我放學回家,一頂深灰色的鴨舌帽戴在父親的頭上,我指著他說:」新帽子!」他蹲下身子將帽子摘下來戴到了我頭上,像舉行一個庄嚴的儀式,他說:「來,丫頭也戴戴萬元戶的帽子!」他臉上的笑容在閃光,好像戴上那頂帽子就真能成了萬元戶,事實上是父親的日子沒有因為一頂帽子而變新,一切都還是舊樣子。
哥哥結婚那年,父親又為自己買了一頂新帽子,畢竟娶兒媳婦是頂大的一件喜事。哥哥婚禮前一天晚上突然下雪了 ,父親徹夜未眠,請人搭帳篷,搬桌椅,料理一切,第二天新帽子下是一雙布滿血絲的雙眼。雪一直沒有停下,厚的沒過我的膝蓋。新媳婦接進家門後,去鄰居家接我回來吃飯的父親,在路上拉著我的手說:「結婚的日子下雪是個好兆頭,將來你哥哥一定會過上好日子的!」他疲憊的聲音里跳躍著期盼,雪一片片落下來,落在他的新帽子上,像是一種無聲的回答。
哥哥有了自己的新生活,我還在讀小學,家裡的生活因為哥哥娶親而變得更加拮據。父親的新帽子一直放在櫃子里,走親戚或者出去辦事才會拿出來戴一次,平時他依舊戴著那頂洗的看不出顏色的鴨舌帽。那幾年為了還清哥哥娶親欠的錢以及支付我的學費,父親幾乎整日奔波在外,凡是能掙錢的事都得出去做,修路、下礦、淘金,他希望的新生活沒有為他換上一頂新的帽子,反而讓他的頭頂頭發慢慢變得稀疏。我上初三那一年的暑假,出去勤工儉學,半個月時間里,每天工作九個小時,回到住處已經累的筋疲力竭,我無法想像父親在礦井裡的生活。拿到錢之後,第一件事是給父親買一頂新帽子。當父親接過我遞上的新帽子和剩餘的錢時,他沒有戴上新帽子,而是把頭上的帽子帽檐往下拉了拉,我看不見他的表情。
父親一直的期望是我能考上中專院校(那個時候的中專是分配工作的)吃上國家飯,他也一次次的暗示我,如果上不了中專就只能在家勞動了。中考我以幾分之差落榜,最終沒能按父親的期望走過那根「獨木橋」。當學校老師在父親面前說不讓我上學就可惜了的時候,父親只是沉默著,或者苦笑著。老師的思想工作和我的眼淚都敗給沒錢的事實,沒有為我爭取來繼續求學的機會。那段日子與父親在一起我總感覺我的天空飄著烏雲,壓得很低,壓得父親的帽檐總是遮著眼睛不敢與我對視。
後來我輾轉離開家鄉,一年回一兩次家,每次回去父親還是戴那頂帽子,只是帽子摘下來的時候,頭頂的頭發已經寥寥無幾了。帽子下的那張臉日趨衰老,額頭和眼角的皺紋輕易的就掩藏了他一生的故事。父親很少再講起他的過往了,與人聊天,若我在場定然會說起那時候,沒能讓我好好讀書,定然會說起當時條件是如何不允許。我能從他的話語里聽出深深的愧疚和歉意,每當這時我就笑著說:「那時候如果你讓我上學,我可能還過不上這樣的日子呢,現在我可以工作讀書兩不誤了!」而父親總是搖搖頭,吐出一個拖著長長尾音的「唉!」
前幾日,父親來烏市看我,火車到站是早上六點多,先生開車去接父親,我在家陪女兒。女兒醒來第一句話是:「媽媽,外公來了么?我剛夢見他來了,我還問外公好了!「我詫異,女兒出生之後和父親就見過一次面,那時候她才六個月大,定然不會記得父親的樣子。」是嗎?那你夢見的外公長什麼樣子?「我笑著問。「媽媽,你別笑,我真的夢見了,外公戴著帽子!」我不語,也許女兒這么多年一直看父親抱著她的照片,心中還是有些印象的。父親來了之後,向來見到生人膽怯的女兒居然第一時間迎上去說:「外公好!」我趕緊拉過女兒問:「夢到的外公跟你看到的外公一樣嗎?」」其他都一樣,就是帽子不一樣!「女兒篤定的說。我看看父親,忍不住笑了,父親戴了一頂大紅色的太陽帽,顯得他那黑黝黝的臉龐更加的黑,但是也更加有精神了。我把女兒的話轉告於父親的時候,父親有些難為情的說:「年紀大了,頭頂頭發也掉光了,過完年我就買了頂紅色帽子戴上了。」後面的話欲言又止,我知道父親的意思,紅色帽子當然是取鴻運當頭之意。
父親的帽子從他十多歲開始,伴他走過了半個世紀,每一頂帽子都寫滿故事,好多故事就像那些舊帽子一樣被掩埋在時光長河裡不知所終,卻總有那麼幾個故事佇立在生命之路上,任歲月亮出風霜刀劍它自巋然不動。

G. 怎樣用孝布折帽子的

紙和孝布的折法一樣,下面是以紙張代替孝布折法:

1、首先准備一張報紙,將其展開。

H. 用一塊布做帽子的做法

前幾天石家莊突然降溫,可是我還沒有來得及給二寶准備帽子和圍巾。家裡有的只有一頂帶沿帽,這個帽子後腦勺露著,感覺有點冷。怎麼辦啊?因為下雨,也不方便帶著小寶去店裡買,突然靈機一動,趁小寶睡覺給他做一套吧。

量好頭圍,頭頂到耳朵下面的長度。准備好兩塊布以頭圍為寬,頭長的二倍為長,都留出縫份。做圍巾的可以稍微寬松點,長度可以稍微短點。

現在告訴大家製作方法。

1、兩塊布都分別合起來,從反面把作為帽長的二倍那邊縫合起來,成一個筒狀。圍脖的就算完成了。

2、再拿做帽子那塊的一邊寬縫合起來。另一邊寬度開口初縫邊。如圖:

3、把帽子布翻到正面,把縫當成一點平分出四個點。我當時分出八個點,做成了八個角感覺不好看,就變成了四個角。親們可以根據自己喜歡去做。想縫幾個角就平分幾個點就可以。

4、把四個點相鄰的合並,把布的開口處縫合。最後出來四個角。

5、把平著縫合的一端往角的那一端從裡面塞進去,如圖

6、塞好了,漂亮的小帽子就完成了。

7、圍脖也是對折把正面朝上塞進去。

帽子圍脖都做好了,是不是既簡單又漂亮。媽媽們還可以用自己不喜歡了的純棉背心秋衣直接剪裁,還可以用大寶穿小了的背心秋衣改造。做手工既讓媽媽心情愉悅,有成就感,也可以舊物改造,最主要寶寶戴上媽媽的愛心牌帽子不用受凍啦,真的很不錯啊。

嘻嘻,突然覺得我真是個好媽媽好媳婦啊,不出門,寶寶有帽子戴了,關鍵還給老公省錢了。正好做好了,寶寶醒了,給大家上個真人秀吧,我家林寶可愛嗎?

5258閱讀
搜索
自製新生兒帽子
歐式嬰兒帽圖紙教程
嬰兒帽尺寸對照表
80個帽子縫制圖譜
兒童帽子布兜做法圖解
海盜帽裁剪制圖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75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345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5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41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63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64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94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218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53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