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翅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Ⅰ 《清平樂》里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清平樂》以宋仁宗和皇後曹氏為主線,講述了發生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故事。在這部服飾高度還原宋代服飾的電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劇里的皇帝、官員,還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們都極愛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著中,帽飾成為了一種不可缺少的服飾。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種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狀上大有差異。而不同的帽子,則由不同身份的人來佩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種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的確,在我們現在看來,原本輕便的襆頭帽,加上兩個長長的襆頭腳之後,變得笨重且不易行動起來。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為舉止更會端正小心,這也更符合文人學士的氣質。
《宋史·輿服志》中曾記載宋朝有過好幾次的服飾改革,但顯然官員的直腳襆頭卻貫穿整個宋代。這與直腳襆頭適應宋代的服飾美學有極大的關系,整個宋朝受儒學影響極大,而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則是儒學影響服飾的一個體現。尤其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這時候彰顯等級貴賤的服飾就流行開來。直腳襆頭一方面區分了官員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員中只有高品級官員才能戴直腳襆頭,所以更體現了等級差異性。
此外直腳襆頭的兩個襆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有極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審美文化。
不過等到了元明時期,這種有長襆頭腳的直腳襆頭就漸漸被時代淘汰了。明代的專屬官帽烏紗帽就是由直腳襆頭改良而來的,帽翅長度變短。到了清代,官員改成佩戴冠帽,曾經全民戴襆頭的景象不復存在,而「襆頭」國民之帽的地位也煙消雲散了。
Ⅱ 明朝的官帽 圓翅是文官的 方翅是武官的 對嗎
兩旁插著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徵,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如果在帽子兩旁插著尖翅,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如《四進士》中的顧讀;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標志。
清初順治入關,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但等到清室統治鞏固,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即頂戴花翎。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時至今日,仍將罷官現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故事
寇準戴烏紗留習慣
微服私訪被識破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
當他和一個老者談話時,老者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說:「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者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可想當時戴長翅帽的感覺一定很難受。
鏈接
紗帽最早分烏白
戲劇裡面有典型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用白紗製作,稱白紗帽,品級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至唐代改用烏紗製作,但有時仍稱白紗帽。
唐代規定官員上朝聽詔或宴見賓客時須戴烏紗帽,配穿白裙子、白襪子和黑皮鞋。明代規定戴此帽時須穿圓領衫,束腰帶,此即為當時官員的朝服。明代烏紗帽的形制為前低後高,腦後有二翅,整個帽形狀渾圓,戴此帽時先要用網巾束發。
烏紗帽在文學作品和戲劇舞台上的表現為:帽形微圓,前低後高,是純黑色的。兩旁插著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徵,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如果在帽子兩旁插著尖翅,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如《四進士》中的顧讀;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標志。
烏紗帽從布制到藤製
烏紗帽最早的做法非常簡單,就是簡簡單單一塊布,百姓們也戴得起。後來正規的烏紗帽用藤編織,以草巾子為里,紗為表,然後塗上漆。再後來作為官服用的烏紗帽,由於紗布經油漆後堅固而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硬翅。
Ⅲ 古代文官帽子和武官帽子有什麼區別
在古代武官和文官的帽子,相對來說是有不同的區別的
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Ⅳ 知識考場:1-京劇表演中,戴加上套翅的帽子的是哪類人物
京劇戲裝的樣式(節選)
頭盔分冠、帽、盔、巾四類。
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盔頭,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Ⅳ 古戲帽下翅的意思
帽翅功俗稱閃帽翅,在戲曲中,紗帽是古代官員戴的一種帽子,正式名稱叫做襆頭。帽翅是紗帽上的一種裝飾,分為方翅(為正派官員所用)、尖翅(為兇殘奸詐官員所用)、圓翅(為昏庸糊塗官員所用),附屬在相紗(古代宰相專用頭盔)上的扁長帽翅,又稱扁擔翅。 戲曲演員利用耍帽翅來表達角色心理活動,稱為帽翅功。耍帽翅完全由脖頸及後腦勺控制,需刻苦磨練方能運用自如。此外,帽翅上的彈簧也要長短軟硬適度,便於演員控制。蒲劇五大名家之首的閻逢春先生首創的·以後由閻更平先生移植到秦腔里,在<<徐策跑城>>里首次運用.為婺劇,晉劇等劇種也曾效仿。
Ⅵ 京劇白蛇傳里的法海角色頭戴什麼帽子
京劇各行角色頭上戴的,總稱「頭盔」,包括帽、盔、巾、冠四類。單以帽 來說,又可分許多名目,常見的有天官帽、烏紗帽、羅帽、氈帽等。天官帽兩層平頂金底,左右加如意翅,裝滿珠玉緘球點綴,是大臣中位居 極品的名相戴的,如《逍謠津》中的曹操。
烏紗帽黑色,上下兩層,前矮後高,左右加翅。 由於帽翅的式樣不同,又 分「方紗」 「尖紗」、「圓紗」。「方紗」的翅是尖形,一般用在正派生角方面, 所以又稱「忠紗」。《群英會》中的魯肅和《販馬記》中的趙寵戴的就是「忠 紗」。
「尖紗」的翅是方形,一般用在奸詐的凈角方面,所以又稱「奸紗」。如 《一捧雪》中的嚴世蕃戴的便是。 「圓紗」的翅是圓形,是給小宮中的壞人用的, 如《刺湯》中的湯勤。羅帽帽面分素與花,帽胎分軟與硬。
氈帽是京劇中老百姓戴的。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戴的便是。
Ⅶ 宋代官員佩戴官帽,帽子兩邊為什麼會有長長的兩根翅膀
宋朝的官員之所以佩戴官帽有翅膀,是因為這個翅膀可以防止大臣們竊竊私語,讓他們之間不串通,從而不會禍亂朝政。
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在一些大臣還有皇帝上朝的時候,他們都會佩戴管帽,管帽又被稱為烏紗帽,是通體黑色的,然後兩邊有翅膀的一個帽子。這樣的帽子在古代可以說是自己官位的一個象徵,如果有了這樣的帽子,就可以說明這一個人是在朝廷有官職的。
當時的宋太祖是有比較大的權利慾望,他看到大臣不顧他在下面竊竊私語,當然是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帽子。官員們戴上了這樣的帽子,既可以保證了宋太祖的顏面,又保證了朝廷的紀律。
Ⅷ 戲曲中的奸臣帶什麼帽子例如曹操
戲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為是奸臣,就要違背規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戲曲中,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嚴嵩等也是這樣。
Ⅸ 宋朝的烏紗帽為什麼兩側各有一根長翅
這叫:方翅烏紗帽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宰相寇準去河南開封一帶體察民情,微服私訪。然而,當恭敬溫和,毫無官架子的寇準向一位老漢問話的時候,老漢卻嚇得兩腿發軟,幾乎說不出話來。寇準不知為啥,對他說:「我不過是個平凡的書生,老人家何必如此懼怕,不妨隨便一些。」老漢回答道:「相公是位官爺,草民怎敢無禮呢?」聽到此言,寇準一驚,連忙審視自己,不覺得自己何曾露出「馬腳」。問清後才知道,原來自己走過窄巷的時候,總是側著身子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帽子。這一切都被細心的老漢看到了。如果不是當官的常戴長翅的官帽,不會有這種動作。
所以說這兩根小翅倒是幫了趙匡胤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