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漢武帝帽子前珠子叫什麼

漢武帝帽子前珠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3 03:04:56

Ⅰ 為什麼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前後都有幾串珠子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後的珠子叫旒。

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則無魚;而且,冕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搖頭晃腦,冕旒就會嘩嘩作響,有失威儀。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1)漢武帝帽子前珠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其實皇帝頭上的叫「冠」,一般冠還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長方形的東西就叫做「廷」了,像門簾一樣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在耳朵上面還有東西,有著玉做的兩塊「黈纊」,但是特別小,就是一個小的圓珠子,大小剛剛夠堵住耳朵。

不僅皇帝是「掛珠簾」,一些朝代的諸侯也會帶著相似的裝飾。然而上面的珠數不一樣,帝王所帶的冕旒,一般是前後各12串,每一串上有12顆玉石,周朝時諸侯王公所戴的冕旒數量次於帝王。

發展到後來,冕旒成為帝王的專屬了。雖然冕旒上的冕板的大小可以不一,但有基本的形式,就是前低後高,寓意著謙恭勤勉。

Ⅱ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麼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份象徵;二是「蔽明」(屏蔽眼睛)。

一、身份象徵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二、「蔽明」(屏蔽眼睛)

對於旒蔽明的作用,東方朔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他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這是理論思想基礎。所以,作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遮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2)漢武帝帽子前珠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明代魯王朱檀九旒冕出土

1971年,明代魯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筒徑18.5厘米。為藤蔑編制,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

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魯荒王這個九旒冕前後共垂著9道旒,每道上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垂懸九旒正是明代親王冠冕的定製。

Ⅲ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

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3)漢武帝帽子前珠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製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後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赤舄,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Ⅳ 為什麼君王的帽子前面吊著12根玉石珠串

這象徵著皇帝的權力,征著古代奴隸或封建君主的最高權力和政治思想。原意是提醒你不要看,不要被眼睛蒙蔽。當然這12旒玉石珠串同時也經歷過朝代的變化。

12根玉石珠串是為了保持君王的威嚴以及提醒君王的義務。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不同的朝代在形制和場合上都發生了變化,從12旒改為5旒,通常是5旒,每根有九顆珠子,象徵著「九五之尊」。同時按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因此這也是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的。

Ⅳ 皇帝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麼用

珠子叫做 旒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Ⅵ 古代帝王頭上帶的前後都有珠簾的東西叫什麼

叫做旒。

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人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

(6)漢武帝帽子前珠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起源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Ⅶ 古代君王冕旒上為什麼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麼

中國古代舉行大祭奠儀式時,君王、諸侯和卿大夫一定佩禮冠,在其中冕旒極其高貴,只能君王才可以穿戴。相信大夥兒都有在影視作品中見過這類冕旒,許多人想知道為何皇上冕旒上要加垂珠,把自己的臉給遮擋住一點。

事實上這里邊也是有許多講究,冕旒前後的玉串全部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每旒長12寸,一共有12塊五彩玉,每一塊玉間隔一寸,其目的便是為了防止臣子能見到皇上的臉。

玉珠的料一定是白玉,綖板前後分別有垂珠,代表君王目不斜視,是非分明。並且旒冕左右耳旁也各垂一個黃色的珠玉,走路時珠玉在後部晃動,提示君王勿信讒言,四字成語「充耳不聞」同樣是由此而來。與此同時旒還有一個功能,便是提示君王儀容端正,如果君王左顧右盼,那麼旒就會盪來盪去,具有提示功能,讓君王維持肅穆,與此同時臣子們也沒法隔著冕旒注視君王。

Ⅷ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起什麼作用呢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為旒,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

旒的作用:

1、「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2、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旒(共十八旒),上大夫七旒(共十四旒),下大夫五旒(共十旒)。



(8)漢武帝帽子前珠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1、冕冠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於周代,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纊。」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2、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周朝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的基本樣式以及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後代所沿用。唐代進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滅以後,在滿清主導的剃發易服下,冕冠也隨之消失,代之以朝冠。


Ⅸ 古代皇帝頭上戴的帽子(前面有許多珠子)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叫什麼

叫做旒,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你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7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34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49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415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63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63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9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21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52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