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帽子怎麼畫
A. 求解釋!白居易《柘枝伎》詩:「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
柘枝舞伎戴尖帽, 帽側上翻, 兩側存飄帶, 帽飾有鈴、珠之類, 腰間系帶, 且帶上存玉鈿, 身著紅色窄長袖衣, 隨鼓聲旋轉舞動, 半脫外袍, 並將下擺分系於前後, 足穿飾雲紋紅色靴。
柘枝妓
唐代:白居易
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紅蠟燭移桃葉起, 紫羅衫動柘枝來。
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
看即曲終留不住,雲飄雨送向陽台。
B. 帽子,為什麼不能是綠色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來講這個事
愛卿們有沒有發現
從一開始小藍車小綠車各種花色車出現
到現在共享單車已經是一家家倒閉??
除了運營不當,朕還發現了一個玄學!
在古代,色號可不能隨便用
古人在「五行」的基礎上形成了「五色」觀
也就是
金、木、水、火、土五德
分別對應著
而這五種顏色就被稱為「五正色」
*據荀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青色應該是偏向於藍色系,而不是綠色系,雖然這里的藍指的是一種草。
於是「陪你干正色」偶像組合就誕生了
這個組合
讓此後各代王者「色心大起」
成為「好色之徒」,不斷為他們打call!
「正謂黃赤青白黑,五方正色也。」
——《禮記》
「陪你干正色」之所以這么受歡迎
一方面,是由於古代染色技術有限
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維護禮制
五正色是尊貴之色
而由五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間色
就是卑賤之色
「尊尊卑卑,不得相逾」
孔子就曾為了維護周禮
極力貶抑紫色(紫色是間色)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
由於五正色跟五行相掛鉤
各位統治者就開始搞色兒!
【相剋之前女友色號我不要】
漢朝以前
朝代流行色遵循的是相剋理論
也就是
由於春秋戰國國家太多
秦始皇直接忽略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史記秦始皇本紀》
【飯圈撕X】
當然,有偶像就免不了飯圈撕X
漢初劉邦認為秦朝太作所以短命
漢朝應該繼承周朝火德
漢武帝劉徹又改尊黃帝,改為土德
到光武帝復漢正式用相生理論
此後的爭議折騰了好幾次
相生和相剋都有帝王接受
但基本上,如果知道朝代屬於哪一德
就可以推斷這個朝代流行什麼顏色了
比如,宋朝為火德,皇帝喜歡穿紅色
宋徽宗畫像
此前大熱的綜藝《國家寶藏》上
李晨所飾演的宋徽宗穿著黃龍袍
曾引發爭議
其實,宋朝皇帝不是不可以穿黃色
只是相對於黃色
宋朝皇帝還是更常穿的是紅色
緣由就在於此!
《國家寶藏》李晨所飾演的宋徽宗
在飯圈撕X過程中
青色這個偶像是比較安靜的
這是因為青色也是比較容易獲得
相對而言,是比較低賤
在元朝《元典章》的規定中
娼妓之家長和親屬男子必須裹青頭巾
後來,青頭巾就擴大為指妻子出軌的男人
青頭巾也漸漸演變為「綠帽子」
【黃色C位的確定】
C位,即center,中間位置的意思
一般是最受歡迎的成員站在中間
而黃色這個顏色就做到了
隋唐時期
黃色的地位已經開始上升
唐高宗時曾有一次「禁黃令」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
著名的「黃袍加身」
讓黃色的地位又上升
雖然如此,但宋朝皇帝還是應援赤色
到明朝朱元璋建國後,開始全面禁黃
黃色成為帝王專用色
「士庶服雜色盤領衣,不得用黃」——朱元璋
所以,共享單車這件事大概就是這樣
「五色」觀只是作為朝代流行色的一種解釋
在具體場合、用品等方面
古人都會根據實際需要而做出更改
用色也不會只有一種
註:本文中擺星星的姿勢來自德田有希
All Rights Reserved 朕說
少女手游(下)
*N卡是抽卡手游里稀有度最低的卡
C. 古代人的頭飾
圖片
http://club.travel.sohu.com/r-qiwen-108099-0-0-0.html
轉自鄒光坤
古代婦女頭飾簡介
摘要: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徵。皇帝要帶皇冠,大臣的官帽業各有品級,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樣,按照品級,對號入座;武官的頭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勛的多少和權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樣也有差別。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帶帽子的,都是用布束發而已。
不僅身份,就連年齡也可以顯示在中國古代的頭飾上。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歲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帶帽子就是成年的標志,可見中國古代對帽子的重視。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D. 讀禪經 白居易 的解釋是什麼
《讀禪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抒情詩。詩的前半部分寫他到禪院讀經,指責世人追逐的那些荒誕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經的真正含義。後半部寫雖他難以精熟於如何修養本性,但他認為佛家的精義與儒家之道有相通之處,並表達了他對禪院的清靜幽雅的流連。
E. 文官頭戴烏紗帽成為做官的標志從哪本書開始
烏紗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
1.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東晉成帝時(公元334年),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後來到南朝劉宋時,有一位宗室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帽邊的帽子,也叫「烏紗帽」。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於是無論官民、不管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己。
2.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據《通典》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當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
據《中華古今注》載,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過詔書說:「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用的一種帽子。唐代白居易《感舊紗帽》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說明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不過,宋代烏紗帽仍然是民間比較普通的便帽。
宋朝烏紗帽
3.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據《明史·輿服志》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為官員特有的標志性服飾。清代剃發易服後烏紗帽被頂戴所取代,但烏紗帽的稱呼沿用下來。
F. 請問明代男的戴在頭上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個叫方巾
G. 文言文《白居易》
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下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作樂府及詩百餘篇,規諷時事,流聞禁中。上悅之,召拜翰林學士,歷左拾遺。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貴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貶江州司馬。初以勛庸①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久之,轉中書舍人,知制誥。河朔亂,兵出無功,又言事,不見聽,乞外,除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卜居履道里,與香山僧如滿等結凈社。疏沼種樹,構石樓,鑿八節灘,為游賞之樂,茶鐺酒杓不相離。嘗科頭②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自號醉吟先生,作傳。酷好佛,亦經月不葷,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時人慕之,繪《九老圖》。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③行賈售於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雲。公好神仙,自製飛雲履,焚香振足,如拔煙霧,冉冉生雲。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本文有刪節)【注】①勛庸:這里指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②科頭:不戴帽子,裸露發髻。③雞林國:朝鮮半島古國名。【附文言文參考譯文】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遊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於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麼東西都貴,要想『居』於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閱白居易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時,他就又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進士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為校書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皇帝讀了他的詩後非常喜歡他,召見他並且授任他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惱十分怒。不久就有傳言說:「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誇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後來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司馬。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屍街頭,其實並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於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後,又調任中書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發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採納,於是請求外調,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後,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後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為忠誠耿直遭到排斥,於是就縱情喝酒作詩。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凈社。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為遊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曾經有一次光著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著,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閑。自己號稱醉吟先生,並且還為此作了篇傳記。白居易十分喜歡佛教,也常常幾個月不吃葷,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等人宴飲集會。這些人都是年紀大卻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請,當時人們很羨慕他們,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幅《九老圖》。 白居易的詩以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為主,不推崇艱澀難懂,每寫成一篇,必定讓他家裡的老婆婆先讀一讀,詢問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錄下來。後人評價白居易的詩作就像崤山以東的百姓談論農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實的話。雞林國的商人把他的詩作賣給他們的國相,每篇都是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雞林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白居易與元稹關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謂如膠似漆,寫詩追求的音韻也相同,天下人把他們並稱為「元白」。元稹死後,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並稱為「劉白」。白居易喜歡神仙,曾經自己造了一雙飛雲鞋,點起香舉起腳,好像在騰雲駕霧,雲霧冉冉降臨。剛來九江時,居住在廬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煉制丹葯。這座草堂如今還保存著。
H. 日邊紅杏倚雲栽
意為探春將嫁得貴婿,紅杏指探春,倚雲說明她是倚靠他人,這本是句形容紅杏嬌艷的詩,但想一想紅杏倚雲就越發嬌艷,且有凌雲之勢,女子也只有嫁個好人家一途可出人頭地了。
I. 唐朝十大詩人,為什麼排名第一不是白居易
1、詩聖杜甫「聖」是儒家的說法,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杜甫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卻終生憂國憂民,雖未實現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抱負,卻成為一代詩宗。杜甫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等都非常擅長,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對後世影響巨大,後世的詩人無不受其影響。如果說李白是詩中的「老子」,其才乃天縱,無法模仿,那杜甫就是詩中的「孔子」——萬世師表。2、詩仙李白「仙」是道家的說法,也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李白排第二不是說他不如杜甫,而是因為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更大。韓愈、白居易、蘇軾等這些文學巨子無不受杜甫影響,而李白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渾然天成,後人很難模仿。
7、詩星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也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與王維並稱「王孟」。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8、詩豪劉禹錫劉禹錫是中山靖王之後,不知與劉備有什麼關系 。劉禹錫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9、詩家夫子王昌齡王昌齡到底是「詩家天子」還是「詩家夫子」呢?個人觀點還是「詩家夫子」的可能性比較大,畢竟古代「天子」可不是能隨便叫的。無論是天子還是夫子,王昌齡的七絕詩都冠絕一時,同時被稱為「七絕聖手」。七絕至王昌齡而定,王昌齡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10、詩鬼李賀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又一位享譽盛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作想像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來托古寓今,因此被稱為「詩鬼」。李賀與李白、李商隱並稱唐代詩壇「三李」。如果說李白是仙才,李賀則是鬼才。這些詩人的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