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古代衙役戴的帽子叫什麼

古代衙役戴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7 05:38:07

⑴ 古代君臣頭上戴的是什麼

皇帝頭上戴的是: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諸侯在重大儀式上戴的前後墜有玉珠的禮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能夠看到。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並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說後、妃了)

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手裡拿的是: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
(望採納,謝謝)

⑵ 宋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這種帽子叫做長翅帽,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

(2)古代衙役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管帽的起源是在晉朝,當時發明出來的管帽,並不只是官員才能配戴,平民百姓皆可佩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管帽就成了朝廷官員才能帶的帽子。

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大臣們在朝廷上交頭接耳,就下詔書修改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並裝飾不同的花紋用以區別官階高低。

明朝時烏紗帽則成為官員的象徵。在《明史.輿服志》上載:「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便正式成了當官的代稱。

而自明世宗開始,烏紗帽的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翅的長度縮短,其寬窄也改變了,官階越高,雙翅就越窄,官階越低,雙翅則越寬。

⑶ 請問唐朝官員的帽子是怎麼一回事

古代官員的服飾極為講究,不僅透露著身份,還表現了一定的美學。就比如唐朝男子的官帽,是有一定的形狀固定的,不僅挺括,還美觀,象徵著身份,其實唐朝的官帽一開始是由裹頭發的頭巾演變而來的,我們在有關於唐朝的影視劇中所看到的官帽,都是按照歷史史書上的記載還原的,所以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其中有很大參考價值的大型影視劇有《神探狄仁傑》、《武媚娘傳奇》、《大唐榮耀》、《貞觀之治》等。

這是因為李世民非常喜歡在日常生活中也戴襆頭,於是人們便學著皇帝的這個行為。要知道,平民百姓最喜歡學宮中的風氣,所以在一些宮廷劇中,後宮主張節儉,也就是為了宮外的百姓不要學習奢靡之風。在唐朝的時候,雖然都是襆頭,但是不同時期的襆頭也不太一樣,比如前期的襆頭還是有很多頭巾的特點,那就是軟腳的,而後期的襆頭都是硬腳,這樣為了更方便的佩戴。

⑷ 《神探狄仁傑》中,那個唐朝的帽子有兩個「揪兒揪兒」,叫什麼啊為什麼衙役的「揪兒揪兒」是朝上的

「唐朝帽子」叫 襆頭
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⑸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5)古代衙役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⑹ 古代官員的帽子為什麼稱為「烏紗帽」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⑺ 唐代冠服制度的唐代冠帽制度

襆頭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發。在關西秦晉一帶稱為絡頭,南楚湖 湘一帶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說或稱之為陌頭。使用時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發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 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所以樂府詩《日出東南隅行》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之句。東漢以來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則用較完整的幅巾包 頭。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將幅巾戴法加以規范化,並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北周書·武帝紀》說,「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將幅巾疊起一角從前額 向後包復,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所餘一角自然垂於腦後,就像現在有些女子包頭巾的包法。但在陝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陰隋墓、河南安陽馬家墳201號隋墓 出土的陶俑,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角於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作裝飾,這種形式就成為初期的襆頭了。宋代俞琰《席上腐談》卷上, 說:「周武帝所制(襆頭)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正與上述的情況相符。更進一步的襆頭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所說:「襆頭一謂之四腳,及四 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為什麼要在四角接上帶子呢,原因是先前的襆頭戴在頭上,頂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帶子,兩角在腦 後打成結後自然飄垂可成為裝飾,另兩角反到前面攀住發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觀。武漢東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襆頭,已可見到發髻隆起的外觀。到了唐 代,社會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風尚,所以又在襆頭內襯以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襆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宋郭若 虛《圖畫見聞志》卷一「巾子裹於襆頭之內。」這種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就是一種帽坯架,它可以決定襆頭的造型,開始是平頭小 樣,《舊唐書·輿服志》談到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以後襆頭造型不斷變化,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 英王踣(bó箔,仆倒)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 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這些襆頭式樣,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畫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壽墓壁畫、咸陽底張灣貞觀十六 年(公元642年)獨孤開遠墓出土陶俑的襆頭,頂部較低矮,裡面襯的可能就是平頭小樣巾。禮泉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及西安羊頭鎮總章元 年李爽墓出土陶俑,襆頭頂部增高,似襯高頭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樣,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見到。天寶年間襆頭頂部像兩個圓球, 該式樣在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豆盧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見到。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 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
襆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神龍 二年(公元706年)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中有這種形象。唐神龍年間(公元705年至706年)襆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 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襆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襆頭。到五代時,翹腳襆頭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說「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 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後蜀)始以采漆紗為之,湖南馬希范二角左右 長尺余,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漢)始仕晉為並州衙役,裹襆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襆頭腳改稱 襆頭角,這種兩只長角橫直平展的襆頭,叫作展角襆頭,展角並不固定在襆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襆頭起初由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 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歷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 所取代。明丘浚《大學衍義補》胡寅注指出,「古者賓、祭、喪、燕、戎事,冠各有宜。紗襆既行,諸冠盡廢。稽之法象,果何所側?求之意義,果何所據?」襆頭 從民間實用的包頭布起步,它的流行,沒有法象作什麼根據,也沒有什麼牽強的寓意,而它在中華服飾史中存在的時間竟那麼悠長,這對於發掘民族服飾文化演變的 規律,是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的。
進賢冠
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 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古代禮制講進賢冠,常說它前高7寸,後高3寸,長8寸。這里的長是指帽梁的長,與前高7寸,後高3寸的帽緣相接,就 成為前高後低的斜勢,形成前方突出一個銳角的斜俎形,稱為展筒。展筒的兩側和中間是透空的。在西漢,這種冠帽只罩套在頭頂的發髻上,用帽頍系於頜下以 固定之,戴上之後並不牢固。東漢時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幘,等於在冠下加了帽座。幘在古時本是勞動人民用來紮裹頭發不使散亂所用,兩端有帶子可以從頭上系於 頜下。秦時武士用赤帕裹頭,從前額向後腦包裹時疊出一條裝飾邊,稱為顏題。西漢時戴幘並不把頭頂全包住,因為幘也常是空頂的。據《續漢書·輿服志》記 載,公元前48年劉?#93;(shì音是)當皇帝(即漢元帝),因他的額上有壯發,常戴幘以為掩護,群臣仿之。這時的幘質料和做工當然就講究起來。到公元9年王 莽篡漢,他頭頂禿發,故把軟幘襯裱使之硬挺,將頂部升高作成介字形的帽屋,這樣可以把禿頂掩住,這種有介字形帽屋的幘就是介幘。《續漢書·五行 志》說延熹年間(公元158年至166年),京師幘顏短耳長,就是前低後高的式樣。《續漢書·輿服志》又說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時,又 把顏題增高、顏題延長到後腦部位時再升高立起,使兩邊縫接處豎立成三角形尖耳狀,稱之為耳,在耳的下方即帽圈的後面縫上披幅,名為收。東漢的進賢 冠可說是展筒與介幘結合的冠式。從出土人物雕塑和繪畫資料來看,晉代的進賢冠,冠耳已急劇升高,其高度與展筒的最高點相齊,展筒外廓由原來的〓形變化成∧ 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漸擴大並由尖角形變成圓弧形,而展筒則逐漸降低縮小,把介幘的屋與進賢冠的展筒融成一體,形成一種由顏題、帽屋及帽耳組合的新冠帽, 即唐代的平巾幘。
平巾幘和武弁
平巾幘是和介幘、平上幘一個系統的首服。幘本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額頭上的布。王莽時做成有硬挺的頂部,可以覆罩整個頭部,接著出現了頂部呈介字 形屋頂的幘,是為介幘。此外,東漢時用一種平頂的幘作戴冠時的襯墊物,稱為平巾幘。西晉末年,出現了一種前面呈半圓形平頂,後面升起呈斜坡形尖突,戴時不 能覆蓋整個頭頂,只能罩住發髻的小冠,就是平巾幘(也稱小冠)。《宋書·五行志》講到晉末輿台所戴的平巾幘很小,而衣裳博大,成為風流時尚。《隋書·煬帝 紀》說大業二年規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幘、穿袴褶《隋書·禮儀志》說平巾幘就是把武弁施以笄導。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瓷俑,手按儀刀,著〓襠甲,頭戴平巾 幘,是寶貴的形象資料,可知這時武弁和平巾幘是同一種冠式。唐代的平巾幘,幘身加大,幘後部的耳升高向外擴大,從正面角度看外廓像一個元寶的剖面,它與大 袖襦、大口褲、蹲襠鎧配套,腳踏高頭履,儀態威嚴。陝西禮泉唐李貞墓、陝西咸陽唐豆盧建墓出土陶俑,均有這種冠式和服飾打扮。其後更進一步增加紋樣,同時 幘身中間的方形屋消失,變為弧狀,如西安唐蘇思勖墓門線雕武士所戴,形式漸與進德冠相近。
籠冠與貂、蟬
漢代的武弁大冠,是古代形如覆杯、前高後銳,以白鹿皮所做的弁和幘的復合體。但漢代武弁大冠不用鹿皮製作,而用很細的繐(細紗)製作,作好後 再塗以漆,內襯赤幘。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與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均曾出土漆〓紗弁,這種冠式在沂南東漢畫像石墓門橫額上也可見到。咸陽楊家灣 西漢墓從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幘,也就是武弁大冠。西漢時武官一般不戴金屬的胄,而戴武弁大冠,東漢時,武士多穿甲胄而不戴武弁大冠,但出現了籠 冠,就是以一個籠狀的硬殼套在幘上,從造型看,是漢代武弁大冠的發展。南北朝戴籠冠的人物,在《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北朝各石窟禮佛圖、供養人像, 陶俑中都可見到。隋代的籠冠,外廓上下平齊,左右為略帶外展的弧線,接近一個長方形。唐貞觀(公元627年至649年)到景雲(公元710年至711年) 間的籠冠,外罩呈梯形,唐籠冠造型吸收進賢冠的特點而趨華麗,漸與通天冠、梁冠中的某些裝飾靠攏,最後演變為籠巾。
漢代中常侍所戴武弁大冠,有黃金璫附蟬及貂尾的裝飾。晉與十六國時期的金璫附蟬,據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及甘肅敦煌前涼汜心容墓,遼寧北票北燕 馮素弗墓等處出土實物,都是在金片上鏤出蟬形,再焊上金粟珠。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金蟬,蟬形與幾何紋組合鏤雕成一個裝飾牌,蟬目用灰石珠鑲嵌,背面再焊上 一片大小形狀相管金片,這金片就是所謂金璫吧。《隋書·禮儀志》引董巴《輿服志》說:內常侍右貂、金璫、銀附蟬,則隋代蟬紋應該是用銀製作的。簪 貂尾的圖像,在敦煌莫高窟235窟唐垂拱二年壁畫,湖北鄖縣李欣墓壁畫中均有發現,但都是將貂尾直接插在平巾幘上的,平巾幘外未罩籠冠。在籠冠上插貂尾的 形象在北魏孝昌三年寧氏石室線雕人物中也有發現。到了宋代,不再簪貂尾而用雉尾代替,元明時期改插鵬羽。
鶡冠
鶡冠在戰國秦漢時期已經作為武官的冠帽,在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金銀銅鏡上已有騎馬執劍身披甲衣,頭上戴弁,弁上插雙鶡尾的人物形象,西漢磚刻騎 射人物也有於武弁上插雙鶡尾的。山東嘉祥武氏祠東漢畫像石孔子弟子圖中的子路,於平上幘上戴一種雄雞冠,為勇士冠。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 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的記載相符。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的武士頭戴鶡冠,鶡鳥棲於冠頂,而唐代的鶡冠陶俑,把冠耳變作兩只鳥翅形,而鶡 鳥自冠前頂部作展翅俯沖的姿勢,頗為華貴生動,鶡的造型似雀。冠頂飾鷹的金冠,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戰國時期匈奴墓已有出土。
通天冠與進德冠
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在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畫像石刻有身份榜題的王慶忌、吳王、韓王、夏桀等人物,頭上所戴都應是通天冠,其形狀與漢畫中 的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進賢冠是前壁與帽梁接合,構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頂端更高出一截,顯得巍峨突出。學術界認為通天冠正前方 高出的這塊前壁就是金博山,《隋書·禮儀志》稱它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傾斜,上面飾有蟬紋。唐代的通天冠,據新疆伯茲克利石 窟盛唐壁畫和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卷首畫所畫,其特點之一是顏題成為很規范的帽圈形。其二是整個帽身向後旋轉傾斜而不是向 前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縮小成圭形,上飾王字或附蟬。其四是在冠上飾有珠玉裝飾。其五是帽身飾有等距離的直線紋,就是通天冠的梁數《舊唐書·輿服志》 說通天冠有十二首,唐·王涇《大唐郊祀錄》卷三說十二首是天的大數,大概是應在12個月份的數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有 24梁,這大概是晚唐時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與漢代的通天冠相比,則漢時古樸簡陋,而唐代則變成十分華麗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與宋明一脈相承。進 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華貴,為重臣所戴。

⑻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花翎
清官員、貴族冠飾。清制,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以孔雀翎為冠飾,綴於冠後,稱花翎,除因軍功賞戴者外,離職即摘除,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圓花紋)之別,除貝子、固倫、額駙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外,品官須奉特賞始得戴用,一般為單眼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

⑼ 「烏紗帽」是中國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被人們用來比喻什麼

官位

烏紗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自東晉開始,到滿清入關剃發易服廢止,在中國風行一千餘年。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⑽ 《清平樂》里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清平樂》以宋仁宗和皇後曹氏為主線,講述了發生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故事。在這部服飾高度還原宋代服飾的電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劇里的皇帝、官員,還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們都極愛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著中,帽飾成為了一種不可缺少的服飾。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種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狀上大有差異。而不同的帽子,則由不同身份的人來佩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種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的確,在我們現在看來,原本輕便的襆頭帽,加上兩個長長的襆頭腳之後,變得笨重且不易行動起來。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為舉止更會端正小心,這也更符合文人學士的氣質。

《宋史·輿服志》中曾記載宋朝有過好幾次的服飾改革,但顯然官員的直腳襆頭卻貫穿整個宋代。這與直腳襆頭適應宋代的服飾美學有極大的關系,整個宋朝受儒學影響極大,而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則是儒學影響服飾的一個體現。尤其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這時候彰顯等級貴賤的服飾就流行開來。直腳襆頭一方面區分了官員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員中只有高品級官員才能戴直腳襆頭,所以更體現了等級差異性。

此外直腳襆頭的兩個襆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有極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審美文化。

不過等到了元明時期,這種有長襆頭腳的直腳襆頭就漸漸被時代淘汰了。明代的專屬官帽烏紗帽就是由直腳襆頭改良而來的,帽翅長度變短。到了清代,官員改成佩戴冠帽,曾經全民戴襆頭的景象不復存在,而「襆頭」國民之帽的地位也煙消雲散了。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30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301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1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7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94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60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5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7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8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