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後帽子叫什麼
A. 慈禧太後徽號的全稱
慈禧太後徽號的全稱: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祟熙。
詳細介紹:
明清時對皇太後和太皇太後所上的尊號稱徽號,同時對尊號與徽號加以區別。《明史·禮志七》:「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後或母妃為皇太後、則上尊號。
其後,或以慶典推祟皇太後,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徵號。」清代的慈禧太後,其算號徽號為「慈禧端佑康頤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祟熙皇太後」。
其中「皇太後」為尊號,而「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祟熙」為徽號。宋代以後的元明清,上尊號的意義有本質變化,上尊號的對象已完全轉變成對皇太後的尊親之義。《明史.禮志》不再記載皇帝上尊號的禮儀,只記載對皇太後的《上尊號徽號儀》,清代也如此。
(1)慈禧太後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
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B. 請問一下慈禧太後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還有那種帽子,還有她小拇指上戴的尖的東西叫什麼名字
穿的衣服大部分時候應該是朝服,是在正式場合用的,部分時候是旗袍, 平時穿的
帽子就叫帽子嘍,圓的叫帽子, 扁的別名扁方
指尖上套的是養指甲用的, 作用是保護指甲, 叫義甲, 或者甲套吧
C. 清朝的皇後服飾是什麼樣的
頭上的叫帽子,腳上的叫鞋子
D. 聽人家經常說什麼「扣高帽「但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指什麼呀
扣高帽也叫戴高帽,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抬高別人,不管是故意的還是實在的。
什麼叫「戴高帽」?此典故源於何處?
戴高帽不知始於何時?《北史·熊安生傳》謂:「宗道暉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於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清代乾隆年間學者翟灝撰《通俗篇》卷25「服飾」類「好戴高帽」條,引述此條史料後,加按語曰:「今謂虛自張大,冀人譽己者,曰好戴高帽子,蓋因乎此。」按翟灝的說法,好戴高帽的陋習,典出北魏時。因為宗道暉是北魏時的一個自我感覺極好,行為方式有些怪異的儒士,他戴的高翅帽,特別是他穿的一雙很大的鞋子,使他在北方聲名遠播。此說能否成立?有待進一步考證。值得注意的是,從翟灝的按語來看,乾隆年間就有「好戴高帽子」的說法,喜歡別人吹捧自己。當然,這並非說,好戴高帽子這種陋習,從乾隆時才開始。管窺所及,有文獻可查的,至遲在明中葉,這種陋習已在社會上普遍漫延開來。好戴高帽子陋習產生的前提,是以高帽為尊榮社會心理的普遍化。明朝初年,官員「烏紗矮冠」,並不以高帽為榮。但到明中葉,則風氣大變。如正德時兵部尚書王敞,「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杠,人呼為『三高先生』」。(《客座贅語》卷一)。可見烏紗帽由矮變高了,高帽子吃香。封建社會是官本位社會。既然手中大權在握的官老爺以戴高帽為尊榮,社會風氣必然隨之一變。
喜歡別人給自己戴高帽子,以及喜歡替別人戴高帽子,實在是國人的劣根性。小民百姓的互相抬舉,雖亦無聊,但畢竟處於無權地位,影響所及,不過家院之內,村莊之上,無傷大雅。官員們,包括其最高領導核心皇帝老兒,及其御用文人,戴起高帽來,則影響大矣!遠的不說,明清兩朝皇帝死後,不知道給他們頭上戴了多少高帽!以明成祖朱棣來說,成了「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與其父朱元璋對著干,從其侄朱允火文手中奪權,實屬謀反,殺了很多人,並株連九族,大搞「瓜蔓抄」,仁在何處?孝在哪裡?晚清慈禧太後,惡名昭著,她的尊號居然是長長一大串,甚至有馬屁精上疏,建議把「萬壽無疆」四個大字也放到尊號里去,簡直肉麻之至。
好戴高帽之風,古雖有之,於今為烈。「文革」去今未遠,人們記憶猶新,在神化個人時期,多少高帽每日滿天飛舞?而今又安在哉!
時下正值社會轉型期,世風浮躁,亂戴高帽,司空見慣。眼前即有頗典型一例:某社科院出版了一套該院學術委員文庫,上海某報居然吹噓這套書是「黃鍾大呂,發達九地,宏篇巨著,其可不傳」。在「官大學問大」的歪風下,我看這套文庫沒有一部能當得上「黃鍾大呂」、「宏篇巨著」,不是「其可不傳」,而是可傳者甚少。該委員中某人對考古學一竅不通,只是曾任該所黨委書記,也被該報戴上「考古學家」的高帽,簡直不值一哂。
戴帽需量頭而戴。不合尺寸的高帽,越高越玄,別說大風,一陣小風,足可吹落。願國人早日走出戴高帽的歷史風洞!幸甚,幸甚。
E. 慈禧一生賜死三大鐵帽子王,恩封三個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誰
慈禧一生恩封三個鐵帽子王分別是恭親王、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而她賜死的三大鐵帽子王又分別是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敦和庄親王載勛。
恭親王奕䜣因為幫助慈禧奪權被慈禧恩封鐵帽子王,而醇親王奕譞因為後繼君王出自他那一脈,所以也被慈禧恩封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在慈禧後期擔任大清朝重要官員,而且在對外談判中都是慶親王奕劻出面調解,因此他受到慈禧太後的信任,最後恩封鐵帽子王。
F. 清朝時宮廷里的花盆底兒鞋和女人頭上戴的那個像大帽子似的東西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那種大大的「帽子」叫做「大拉翅」,大拉翅是慈禧太後發明的,那種發型是在晚清流行開來的,一些清宮劇里出現的大拉翅,是不符合歷史的。比如說宮鎖心玉里,晴川守陵時就戴著大拉翅,那時是康熙時期,怎麼會出現大拉翅呢?還有老版還珠里也是戴大拉翅,乾隆時期不可能有大拉翅,最多有兩把頭。真正歷史上的大拉翅:
G.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7)慈禧太後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H.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哪八個
清朝時期世襲的親王郡王 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岳托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允縝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忻。奕忻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濘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I. 清朝宮廷女子頭上戴的裝飾叫什麼。 她們腳上穿的鞋叫什麼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至於她們穿的是特製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間,這種鞋叫花盆底鞋,這些鞋子由於底部厚而且面積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須要慢且穩當,無形中增添了從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J.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代皇帝在正式場合戴的有兩種,吉服冠和朝冠。估計你說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不同於電視劇,實際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時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於大朝會、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場合使用,平時的正式場合多用吉服冠。中國古時候沒有帽子一詞,中原地區稱「冠」,滿族人稱「頂子」,清代帽子樣式設計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的風俗,又沿襲了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下圖為雍正像,左吉服,右為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