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清代官兵為什麼戴帽子

清代官兵為什麼戴帽子

發布時間: 2022-08-18 04:49:28

『壹』 清朝官兵服裝問題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 旗 軍和綠營軍。八 旗 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八 旗 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製:八 旗 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盪盪的大軍都是綠營兵。

順治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間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於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武/力鎮/壓,故鎮/壓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雍正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 /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史載「勇」也是兵的一種。市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就是戰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貳』 清朝士兵 的帽子是什麼顏色的 所有的...

八旗兵。紅白藍黃,鑲紅,鑲白,鑲藍,鑲黃

『叄』 戴軍帽的意義何在

首先:和軍裝配套。其次:軍容嚴整。最後:體現軍人的責任,頭頂軍徽,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肆』 中國軍服用了60多年的軍帽,至今現在,為何仍在使用

在軍服的設計過程中,沿用了蘇式軍服很多特點。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那種常見的冬季帽開始進入中國軍隊。當時,到了冬季,官兵們都會戴上這種冬季棉帽子。在上世紀60年代,戴解放帽和冬季帽可是一種時尚,反應這類型的電視劇很多。在歷史的發展中,中國軍隊先後又換發了65式、85式、87式軍服,以至於現在使用的07式。很多老物件都已經退役,比如解放帽、領章、武裝帶等等,但是冬季帽至今仍在使用。

『伍』 清朝入關以後,官兵的頭盔上,怎麼有根很長的盔槍

在清時期的各種影視劇中,經常出現清軍隊的身影,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問題。從清時期軍隊的盔甲來看,它與唐宋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頭盔,清時期的頭盔上,出現了一根很長的盔槍。尤其是進入清朝時期,這一情況更加嚴重,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然而,隨著政權的穩定,清朝的高級官員開始奢侈起來,如乾隆皇帝的頭盔上,加裝了如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等寶物,並採取了捏絲鏤空工藝,非常華麗。為了顯示威嚴,盔槍也被大大加長了。上行下效,清代各級官員的盔槍也都開始逐漸加長。有的清朝軍官,開始在盔槍上鑲嵌各種裝飾物,出現了玩物喪志的苗頭。清代中後期,清軍頭盔上的盔槍已經呈現出細長的樣式,與各種影視劇中的盔槍基本相同。由於和頭盔不成正比,被網友們戲稱為“清軍避雷針。”

『陸』 古代官人的帽子有什麼意義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

全部。關於冠的記載很多,如《後漢書·輿服志》中說:「上古衣毛而帽皮」,是指用獸皮縫制

帽形,戴在頭上,起到禦寒和裝飾的作用,沒有任何貧富貴賤之分。在《禮記·曲禮上》載曰:

「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行「冠禮」,表示已成年。進入階級社

會後,帽子作為「禮」的象徵,成為統治階級權利和地位的標識。古代冠制是中國服飾制度的一

『柒』 為什麼太監要戴帽子

太監戴的帽名為巧士冠,是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

而帽子上的並不是紅色流蘇,而是是頂戴花翎上面的紅色帽緯。

太監的服飾是清代宮廷中的制度。太監所穿戴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著亦不相同。一般來說,賞有太監頂戴的稱為老爺;無頂戴的稱為師傅。太監頭目,都收徒弟。下班後,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為。大小太監,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鉤黑帶。


(7)清代官兵為什麼戴帽子擴展閱讀:

太監隸屬內務府管轄,擔當掃灑傳膳雜役,各領頭太監都按制授予品級。太監不得越四品,凡系人員,非奉差遣不得出皇城,職事之外不得干預一事。

太監按等級分為: 大總管 副總管 帶班首領 御前太監 殿上太監 小太監

而歷史上有名的太監有:趙高 高力士 李輔國 董貫 張讓 王振 魏忠賢 李蓮英等。

參考資料鏈接:中國古代宦官制度-網路

參考資料鏈接:清朝宦官-網路

『捌』 有關清朝的服飾!

一下內容摘自
末日王朝的背影:明清禁衛軍密檔(精選)
作者:
王鏡輪(中國古代內章制度史專家)
向斯(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專家、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館長)
============================

皇家禁衛軍雖產生於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末年,但它畢竟是一支皇家直屬衛隊,其官兵的嚴格挑選和待遇的優厚以及特殊的軍營旗幟、軍服、軍械,無一不體現著皇家的氣派,充分顯示出皇家特有的富貴和威嚴。

1.飄揚的龍旗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十二月初受命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的貝勒載濤、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立即著手組建禁衛軍,僅僅過了兩個月,也就是宣統元年(公元1909)閏二月初七日,訓練大臣載濤便率領大臣制定了詳細的禁衛軍旗幟和服制,上奏後馬上獲得通過。

龍旗皇家禁衛軍設標本署和各隊營,在禁衛軍旗幟上包括兩種旗:禁衛軍標旗和禁衛軍馬隊旗。

皇家禁衛軍標旗是禁衛軍的象徵,它的構圖別致,用料考究,色彩和圖案將皇家氣派體現得淋漓盡致。禁衛軍標旗旗面分成四個等份,每個等份一個顏色,實際上是八旗的四原色:黃、白、紅、藍,以此四個等份的四色旗是皇家軍隊的標志。

禁衛軍標旗旗幟中,靠近旗桿一側的上半方格內是黃色旗面,黃色系皇家專用的顏色,皇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許擅用此色,否則便會以犯上違制和覬覦神器而治罪。黃色旗面內精心綉繪著火球、彩雲,突出的主要位置則繪制了一條矯健騰飛的五色飛龍,五色飛龍差不多佔滿了整個黃色旗面--這明黃的顏色、火球、彩雲和五色飛龍便是中國皇帝和皇室的標記。

禁衛軍標旗旗幟黃色格下方是白色格,白色格旗面上用滿文、漢文正書禁衛軍標數。清廷自順治皇帝之後,將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三旗由皇帝直接統轄,稱為上三旗。因此,黃色和白色也因上三旗的尊貴而地位特殊,倍極尊崇。和黃色格、白色格對應的便是紅色格、藍色格,四色格組成的禁衛軍標旗迎風獵獵,十分威武。

禁衛軍標旗旗幟的邊緣都鑲綴著柔軟、鮮艷的金色穗,穗絲長六寸,金燦燦的色澤和四色旗面交相輝映,在富貴、華麗中透出一種神聖和威嚴。標旗旗桿堅硬、筆直,桿尖如矛。標旗旗桿和旗面的連接處扎飾一條紅色的穗帶。穗帶顏色紅艷,長度是旗面寬度的2/3,帶上寬3寸,下寬4寸,在獵獵的風聲中這條紅色的穗帶在四色旗面和金色穗的映襯下如同一條紅色的火焰,在五色飛龍旁飄動。

皇家禁衛軍馬隊旗是用飄動感極好、柔軟耐用的上等綢子做成的。禁衛軍馬隊旗旗面也是分成四個等份,由四色構成旗面:黃色、白色、紅色、藍色。馬隊旗旗面的構圖、色彩、質地、鑲飾大致和標旗相同,只是在一些部位略有區別。馬隊旗由四色組成,每色旗旗寬都是2寸,四色合起來構成完整的馬隊旗旗面,寬是8寸,長為1.4尺。馬隊旗尾端較獨特,向里收縮,成為等邊三角形。馬隊旗旗桿是紅色的,用竹子製成,旗桿的兩端包裹銅質的箭頭,如長矛般的鋒利。

2.軍服

軍隊的凜然軍威和嚴整軍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官兵的偉岸、健壯,武藝非凡,英氣勃勃;二是軍營的旗幟火熱、艷麗,威嚴神聖,獵獵生風;三是軍服別具一格,從質地、構圖、造型、裝飾到色彩、帽徽、領章以至襟扣,上下對稱,左右呼應,協調和諧,融為一體。皇家禁衛軍更是如此,也更注重官兵的選擇,旗幟的威嚴和軍服的整肅鮮明。

專司禁衛軍訓練的欽派大臣、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貝勒載濤,從接手組建禁衛軍開始,對軍服的製作就十分用心,始終給予極大的熱情,密切關注。載濤組織專司服飾的武官認真研究,擬定禁衛軍服飾。載濤確定了禁衛軍服飾設計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禁衛軍)出備扈從,入供宿衛,責任綦重,體制宜隆。即衣履服裝,必須整肅鮮明,自成一部,既便易於識別,亦可壯夫觀瞻。"

禁衛軍訓練大臣載濤要求禁衛軍軍服要別出心裁,整肅嚴明,自成一部,目的是既便於識別,一看便可知是皇家禁衛軍,同時又要壯夫觀瞻,就是一眼便給人威嚴雄壯、天子之師不可一世的感覺。訓練大臣載濤認真研究過各國陸軍、禁旅服飾,組織武官們反復斟酌,吸取列強各國陸軍服飾的可取之處,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閏二月初七日正式制訂出了既區別於中國陸軍軍服,又壯夫觀瞻的皇家禁衛軍服制,並獲得通過,朝廷下令照此製作遵行。

皇太極盔甲禁衛軍軍服分三等九級,從軍帽、軍服、皮鞋、皮靴到帽徽、領章、肩章、臂章、刀繸、參謀帶、值日帶、裹腿、馬刺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兵穿用相應等級的服飾,使宗室和官兵有別、官佐上下有別、武官和士兵有別、不同科目的官兵有別、各個營隊的士兵和匠夫有別,標志顯著,等級分明,任何人都不得越級穿用和混淆,否則便按軍法以違紀懲處。

皇家禁衛軍軍帽最初擬定是用瓦灰呢製作,夏季則加土黃布帽罩。到宣統元年(公元1909)最後確定帽制時,訓練大臣提出夏季的軍帽不必在瓦灰呢上加土黃布帽罩,乾脆以土黃布製作夏季軍帽,這樣,軍帽便分兩種。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正式奏准通過夏季軍帽用土黃布製作。瓦灰呢軍帽和土黃布軍帽自此就成了皇家禁衛軍的標志之一。

皇家禁衛軍軍帽帽前是黑漆遮檐,帽牆堅實挺括,蓬起的帽頂頂圈周圍用一道紅色的細線緣邊。禁衛軍各級上等軍官在軍帽上有顯著的標志,就是軍帽帽牆上全部綴飾紅邊,十分醒目。禁衛軍各個不同兵種各有固定的顏色加以標示,以示區別:禁衛軍步隊營用紅色,馬隊營用白色,陸路炮隊營和機關炮隊營用黃色,工程隊營用藍色,輜重隊營用紫色;軍醫用綠色,軍樂用灰色,馬醫用茶色,軍需用黑色,執法用駝色,書記用藕荷色。

禁衛軍各個營隊用不同的顏色,目的是便於區別,統領官員一目瞭然。不同營隊的禁衛軍官兵表現在軍帽上便是帽牆上按各科固定的兵種顏色定色,分別加邊。禁衛軍官兵軍帽前部帽牆的適中位置綴飾帽正。軍帽的帽子頂篷自左至右向下傾斜,看上去極富動感。禁衛軍軍帽分軍官、軍佐、目兵三種帽袢:軍官帽袢是用金線皮里扁絛,軍佐帽袢是用銀線皮里扁絛,而目兵帽袢則是用黑漆皮里扁絛,兩端都是用黃銅小圓龍紐活套。

禁衛軍帽正就是禁衛軍特用的帽徽。皇家禁衛軍帽徽是用紫銅製成的,帽徽分為內層、中層、外層。帽徽內層呈橢圓形結構,深鏨金十字格。內用四色:黃色、白色、紅色、藍色。帽徽中層也是橢圓形的,全用金色。上鑄兩條小蟒從左右圍抱。帽徽外層呈八角形,八個銳角清晰、分明,和諧對應,每個銳角內有八道火焰,都是三棱凸紋造型。禁衛軍帽徽是皇家衛隊的統一標示之一,不論官佐還是目兵,都統一綴用,不分什麼三等九級。

皇家禁衛軍的軍服用料也和軍帽相同:用瓦灰呢製作軍服,夏季用土黃布軍裝。瓦灰呢軍服適用於冬季和春、秋季節,官佐的軍服都是在瓦灰呢上作黑絨紅邊,而目兵則全部是本色紅邊。軍服是開襟式的,紫銅六扣,明系,兩肩都綴不同等級的肩章。夏季土黃布軍裝,官佐和目兵,衣領都用一個顏色,沒有什麼區別。禁衛軍軍服兩只袖子和軍褲左右兩旁,都加綴一道紅色細線,不分官佐目兵,不分等級。這也是皇家禁衛軍服飾上的另一個共同標記。

禁衛軍的領章是用紫銅製作的,呈圓形結構,圓內上鏨蒼勁有力的飛鷹,下鏨鮮活生動、生氣勃勃的洋荷花。禁衛軍領章同禁衛軍帽正一樣,也是皇家禁衛軍的獨有標志之一,不論禁衛軍官佐還是目兵,不分上下級別,都統一綴用佩戴。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調整了禁衛軍領章的使用規定,奏准通過頒發軍中執行:軍中中級以下武官,右領添綴紫銅製作的拉丁字碼標營號數,以便區別。

禁衛軍肩章分出不同的花樣,主要包括官佐肩章、目兵肩章兩大類。禁衛軍官佐肩章分上等、中等、下等,三等肩章都以綴星數目區分:上等官佐肩章用瓦灰呢作章底,中用三條寬5分的金辮鑲成滿金花片,肩章寬15寸;中等官佐、下等官佐肩章都用各相應兵科作章底,肩章周圍都留出寬1分的本色邊一道,中等官佐肩章綴三條4分寬的金辮,下等官佐綴兩條6分寬的金辮;上等第一級,綴三顆星,星呈品字結構,第二級綴兩顆星,星平行呈一字形,第三級綴一顆星。禁衛軍官佐肩章呈長方形,靠里的尾端是正方形結構,靠外的上端去掉了兩個角,呈現 形狀。

禁衛軍各科目兵肩章都各用相應本兵科底。最初擬定禁衛軍軍樂隊一等樂兵和護目、號目、醫目、正目肩章的尾端橫綴三道黑呢條,二等樂兵和護兵、號兵、醫兵、副目肩章尾端橫綴二道黑呢條,三等樂兵和正兵、副兵肩章尾端橫綴一道黑呢條。經商議以後由訓練大臣最後奏准確定:三等樂兵、正兵、號兵、護兵和槍匠、炮匠、鐵匠、皮匠、木匠、掌匠等各匠肩章尾端橫綴一道黑呢條;二等樂兵、護目、號目、匠目、副目綴二道黑呢條;一等樂兵綴三道黑呢條。而學習樂兵、醫兵、副兵肩章尾端都不綴黑呢條。

禁衛軍各營隊目兵肩章上,最初擬定上釘紫銅洋碼標或工字、輜字等營號,步隊四標目兵肩章上釘紫銅拉丁字碼標號。後來,經由訓練大臣最後奏准確定:禁衛軍目兵肩章上刺紫銅色絲線紋拉丁字碼標號或工字營號、輜字營號等;步隊四標目兵肩章的字碼統一改為,凡是禁衛軍步隊營、馬隊營、炮隊營和工程隊營、輜重隊營各營目兵肩章都刺紫銅色絲線拉丁字碼標號或工字營號、輜字營號等。這樣,禁衛軍全軍各營目兵肩章標記基本上協調一致。禁衛軍目兵肩章靠里的尾端也是正方形,而靠外的上端部分則呈三角形,這和官佐肩章上端部分呈 形有所不同。

禁衛軍除了領章、肩章之外,還有各種臂章,是禁衛軍中的特別兵種的兵匠佩戴,目的是便於區別,以利提高效率。佩戴臂章的禁衛軍兵匠包括:號兵、駕車兵、槍匠、炮匠、鐵匠、木匠、皮匠、掌匠、篾匠、繩匠等,他們都在左臂各戴一個標志著各兵、匠固定符號式的特別臂章--號兵是左臂綴戴喇叭式臂章,駕車兵是戴車輪式,槍匠是準星式,皮匠是皮刀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禁衛軍各營隊兵匠臂章都是用紅色的呢片製作而成,顏色鮮艷奪目,極好辨認。
皇家禁衛軍武官和士兵在常用的軍服之外,還有外套。用瓦灰哈喇製作的官佐外套,外套的袖端都有一道紅色的細條緣邊,這是武官的外套標志,而禁衛軍目兵的外套袖端則沒有紅線緣邊。雨衣也是禁衛軍官兵必備的服飾,也是分武官和目兵兩類雨衣:禁衛軍官佐雨衣分夏式雨衣和冬式雨衣,夏用雨衣是用黃膠布製作的斗篷式雨衣,開襟式的暗牛角扣上下六個,冬用雨衣則是用瓦灰呢製作的;禁衛軍目兵雨衣也分夏用雨衣和冬用雨衣,目兵夏用雨衣系黃帆布做成,而冬用目兵雨衣也繫上好的呢外套。

禁衛軍特種目兵匠夫的服飾和營隊官兵有所不同,也是用不同的顏色和用字加以區別,以便於辨識。禁衛軍交通隊營藝師頭戴紫銅鑄成的"師"字帽正,藝師下的藝士則頭戴紫銅鑄成的"士"字帽正。一看黑漆遮檐上的紫銅"師"字和"士"字,便知道是交通隊營的藝師、藝士,一望即知。藝師、藝士的帽子冬天用藍色大呢,夏天用藍羽毛,藍呢軍帽上緣以紅線。

禁衛軍從訓練處、協司令處、標本署到各營隊排棚,都有伙夫兵。伙夫兵是專管燒水做飯的,誰也離不了。禁衛軍伙夫兵軍帽帽正是用紫銅鑄成的"伙"字,一看便知道是皇家禁衛軍的伙夫。禁衛軍步隊營、馬隊營、炮隊營、工程隊營、輜重隊營、交通隊營都有駕車兵。駕車兵軍帽帽正是紫銅鑄的"車"字。伙夫和駕車兵的服飾一樣,夏季用青布草衣,冬季用青布棉衣,帽子也是用青布製作,軍服兩肩都不綴肩章,每人在左臂上各佩戴相應的臂章,用醒目臂章色彩和顯著的符號表明他們的身份。

禁衛軍軍樂隊是又一支特種部隊,他們的服飾也較為特別。最初擬定的軍樂隊官兵服飾是官佐和兵目軍服,冬季、夏季都著紅衣藍褲,軍帽也和軍服一致。宣統元年(公元1909)四月,由訓練大臣奏准確定為:軍服軍衣夏天公布大紅羽毛,冬天用大紅呢;軍服軍褲夏天公布藍羽毛,冬天用藍呢;軍褲兩旁中心位置各加一道紅色的直條;軍帽頂部周圍緣一道灰色的細邊,再用灰色的寬邊綴飾軍帽帽牆。

禁衛軍參謀官軍帽、軍服和相應級別的武官一樣,參謀官佩戴參謀帶作為區別。參謀帶是禁衛軍的特製的一種佩帶,全帶用金絲編制而成,包括兩條粗帶,四條細帶。參謀帶上有帶環,是用黃銅鍍金製造的,帶環頭上綰瓦灰呢片,環頭是半月形造型,環底平鑿六個小孔。參謀官佩參謀帶,值日官佩值日帶,官佐佩刀糹遂、刀帶。禁衛軍官佐刀糹遂都是用銀白絲線製作的,包括糹遂帶、糹遂兩個部分,糹遂的造型類似於長形圓鍾。皇帝宗室禁衛軍官佐刀糹遂,加一個黃結,覺羅加一個紅結,一目瞭然,知道是宗室、覺羅身份。禁衛軍軍官刀帶是黑皮紅里,而軍佐刀帶則是黑皮藍里。

禁衛軍訓練處是禁衛軍參謀總部,訓練處的一應人員都穿軍服。按照訓練大臣奏準的《禁衛軍章程》規定,訓練處從訓練大臣、軍咨官、執事員、書記員、四科監督到司事生、司書生等,都是只領薪水,不領公費餉銀。所以,從軍咨官、各科監督至以下各訓練處官員,每次只發一份冬季、夏季軍服,而訓練處的夫役則比照各營隊伙夫的規定,分季度發給。

皇家禁衛軍軍用皮鞋、皮靴都是用黃皮製作的。最初擬定禁衛軍軍中協司令處、標本署、各營隊副官、管帶官以上禁軍高級武官都穿黃皮長筒靴;馬隊營、炮隊營等隊官以下中、下級武官和目兵都穿短筒黃皮靴。後來,由訓練大臣奏准重新規定:禁衛軍一應乘馬的武官和馬隊的目兵,都穿長筒靴;炮隊、輜重隊、步隊、工程隊等一應步行的官佐目兵都穿短筒靴;各營隊隊官以下武官穿整幫式皮鞋,目兵則穿開口式皮鞋。軍中所有穿皮鞋的官佐目兵,都必須用黃線布裹腿,布寬五寸,長五尺七寸,裹纏從膝蓋到踝骨部位。禁衛軍軍靴後圍還套半腰圓形馬刺,是用純銅製作的,十分威武。

藤牌皇家禁衛軍還專門設計有訓練大臣徽章和射擊徽章。訓練大臣徽章是專門為負責禁衛軍訓練的訓練大臣設計和佩戴的,徽章系純金製造,造型呈圓形,分內、中、外三圈,外圈邊緣是起伏有致的齒輪狀,高低錯落。訓練大臣徽章上有篆書滿文字樣:訓練大臣。訓練大臣佩戴訓練大臣金質徽章,旨在顯示訓練大臣在禁衛軍中的崇高權威,是訓練大臣的權力標志之一。專司訓練禁衛軍的訓練大臣貝勒載濤在上呈的奏章中明確地指出:"惟訓練大臣督飭全軍,整理戎政,非有特別章記,不足以昭識別而辨等威。"

訓練大臣的金質徽章是皇家禁衛軍最高指揮官的辨等威的權力標志,是皇家賜賞的特別章記。與此同時,訓練大臣載濤出於激勵禁衛軍官兵精通射擊技術,提高戰鬥力,特別奏請設計了禁衛軍官兵的特別章記:射擊徽章。射擊徽章寬約一寸六分,長約一寸八分,分成四個等級:優等、一等、二等、三等。禁衛軍射擊各等徽章都是正面內鏨二支小槍,小槍長九分,槍口朝上,槍底在下,呈左右交叉圖形。交叉的兩支小槍使徽章正面分割成四個部分:上部內鏨一隻蒼勁有力的飛鷹,飛鷹展開雙翅,頭部向右偏去,彷彿是振翅俯瞰天下;下部、左部、右部內四個等級的構成各有不同--優等徽章是各鏨5枚豎形子彈,一等各鏨3枚橫形子彈,二等各鏨2枚橫形子彈,三等各鏨1枚橫形子彈。射擊徽章上部的飛鷹全部鍍金,閃閃發光,栩栩如生,下部、左部、右部的子彈和交叉的槍支都是使用本色。

『玖』 為什麼很多電視劇清朝的官兵不是身穿八旗軍服、而是一些藍色布衣頭戴紅須白帽

完全符合史實的服裝太貴
出於成本之類的考慮
才會使用批量化道具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2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30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1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77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9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9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5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7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8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