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實驗為什麼每人要戴帽子
❶ 當年中國的科學家為什麼戴一頂白色的帽子
不是所有科學家都那樣吧 你說的是不是農作物的科學家 詩人顧城也帶過白帽子
❷ 工人在工地上為什麼一定要帶安全帽科學原理是什麼
戴安全帽是為了工人的安全,阻止重物墜落砸傷頭部。
安全帽的頂部是圓頂形,當作業人員受到高處墜落物、硬質物體的沖擊或擠壓時,減少沖擊力,消除或減輕其對人體頭部的傷害。在沖擊過程中,從墜落物接觸頭部開始的瞬間,到墜落物離開帽殼,安全帽的各個部件(帽殼、帽襯、插口、拴繩、緩沖墊等)首先將沖擊力分解,然後通過各個部分的變形作用將大部分沖擊力吸收,使最終作用在人體頭部的沖擊力減弱,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❸ 生物實驗探究
(32)幼苗是怎麼長大的?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之一
這是讓我犯難的一節課:課本的文字內容並不多,但講起來卻不好講,因為幼根的生長、枝條的發育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這個動態的過程表現在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上對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
比如,課本上沒有根尖的結構圖,只有這樣幾句關鍵的話:「如果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你會發現,伸長區下部細胞較小,越往上細胞越大。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伸長區的細胞來自分生區。分生區的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不斷補充生產區的細胞數量。伸長區的細胞不斷長大,占成為成熟區的細胞。由此可見,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短短的一段話包含了多少信息?既有根尖的結構,要讓學生搞懂「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各部位的細胞特點,還要讓學生明確個部分的發展變化,既理性又抽象,這對於初一的孩子來說的確不容易,教師的教學就更難了。
再看「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內容更少,前面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柳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說明枝條是芽發育成的,很美的詩句,但在這里卻難以有心情欣賞了,因為後面只有一幅圖,左邊是葉芽的結構圖,右邊是一段枝條,中間有三條連線,將其中的三部分相連,分別是「發育成葉、發育成莖、發育成芽」,別無其他的文字來說明插圖,後面有一段文字為:「芽中也有分生組織。芽在發育時,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它是由幼嫩的莖、葉和芽組成,枝條上的芽又能發育成新的枝條。」就是這樣簡單的一段話,卻要講清楚分生組織在那裡,具體什麼部位、怎麼發育成幼嫩的莖、葉和芽的,實非易事。
怎麼設計這節課,著實為難了好半天,也和同教研組的老師研討,難點太多,該怎樣來解決這節課中的難點?還是盡可能聯系生活實際,輔以圖片進行,教學方法只能以講授為主了。
考慮到這節課中要想理解根的生長、芽的生長,必須要有細胞分裂、生長和細胞分化的知識作基礎,而這部分知識是上學期的學習內容,現在基本上沒有印象了,有必要先進行復習,於是,在上課伊始,我說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第二節,植株的生長,想想看:一株幼苗要長大,重點應該是那些器官的生長?生長的方向是怎樣的?學生很容易的回答出根莖葉的生長,根向下生長,莖向上生長,木本植物還會長粗。我再問:植物體是由什麼構成的?「細胞」,那植株的生長說到底應該和細胞有關系吧?「是」。那會牽扯到細胞的那些生理特點呢?學生稍一思考就答出了「細胞發生分裂、生長和分化等過程」,由此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細胞分裂時細胞數目不斷增多,細胞生長使細胞體積增大,但細胞分裂和生長到一定程度會發生細胞的分化,又問學生細胞的分化是指那些方面發生類變化?由於這部分知識學生印象很模糊了,有的班級學生很快想到了是在形態、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發生變化,但有的班級學生想不起來,只好舉例到:「人的發育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的,這一個細胞經過多次分裂會變成一團細胞,但後來細胞卻逐漸的變化,有的去形成眼睛,有的形成耳朵,」說得這里,學生馬上說「想起來了,是在功能上發生了變化」,另外的學生又補充「還有形態方面的變化」和「功能發生變化」,由此才理解了細胞分化的概念。「那麼分化的結果是什麼?」「形成組織」,「再形成器官,到植物體」。在此基礎上,我總結到:植物體的生長,無論是根的生長還是芽的生長,實際上都是細胞發生分裂、生長和分化的過程,並在黑板的一邊板書了以下內容:
**** 分裂:數目增多 --細胞分化
細胞 ———————— ———→組織—→器官
**** 生長:體積增大
基礎性的知識解決了,應該進入這節課的學習了,我先問學生上次實驗之後是否繼續觀察種子發芽後的生長變化,得到了肯定回答,我又問道,你觀察到根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馬上有學生說「上面長出了很多毛茸茸的東西來」,那些毛茸茸的是什麼呢?有學生喊道「根毛」,我出示了投影圖片,並明確說那就是根毛,結果學生很驚訝道「原來真的叫根毛呀!」我開玩笑道:估計當時給它命名的科學家就是這樣想的,所以就叫根毛了。既然課本上提到了根尖,我就要告訴學生「從生有根毛的部位到根尖端的一段叫做根尖」,繼而提出,為什麼幼根會逐漸長大深入到土壤中去呢,究竟是什麼部位的細胞在進行分裂和生長呢?這時出示了根尖縱切面圖,讓學生觀察各部位的細胞特點,我則告訴學生不同部位各有其名字:
最尖端的部位細胞排列不規則,就像一頂帽子戴在根尖上,叫做根冠,猜猜它有什麼作用?「保護」。正確。人戴帽子保護人體重要的器官——大腦,那根冠保護的部位細胞那麼小,是什麼呢?猜猜這個部位的細胞為什麼那麼小、細胞核很大?學生想到了它應該屬於分生組織,能不斷分裂新的細胞,我就告訴學生那個部位就叫做分生區,作用正如大家所說,分裂產生新細胞。隨後又給學生講到分生區產生新細胞使根向下生長,同時上部的細胞開始伸長——即細胞生長,形成了伸長區,而原來的伸長卻停止了生長,細胞開始發生了分化,外面的細胞向外突出形成了根毛(邊講邊畫板圖),這時學生「噢,原來是這樣」露出恍然大悟狀,我繼續講到:裡面的細胞是否也發生了分化呢?還是採用畫圖的方法邊畫邊告訴學生,裡面有的細胞上下聯通形成了一種組織,學生立刻想到了是輸導組織,那麼這個部位就是成熟區。講到這里,也就順便讓學生猜猜成熟區外面有大量根毛,裡面形成了輸導組織,作用是什麼?學生也就不難猜出「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了。這時我讓學生總結一下「跟為什麼能向下生長的原因」,學生就很容易的總結出「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和伸長區細胞的伸長」了。為了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加以鞏固,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見過移栽幼苗或者花草?學生說見過。那麼移栽的時候通常是直接拔出來栽到別處嗎?「不是,是要挖出來,還要帶著一些土」,為什麼不直接拔出來?學生就聯系剛才學到的知識,說是怕根尖部分拔斷了,就不容易成活了。
到此,根的生長問題算是解決了,該解決莖的生長了。為什麼小樹會長高,並且會長成參天大樹?春天樹木開始了生長,長出了新的枝條,這都是從哪裡開始生長的?學生很容易理解是從芽開始的,於是就出示了一段枝條讓學生觀察並思考:這段枝條上有什麼?「有葉、芽、莖」,那麼他們都是又芽的什麼部位發育來的?由此需要先了解芽。
芽那麼小,假如讓學生觀察的話需要採集很多的標本,關鍵是沒有時間到山上採集,再者觀察會花費很多的時間,過去的舊教材上是學生觀察實驗,實施新課程了,把過去的數節內容合並到一節中,連芽的結構名稱課本上都刪去了,估計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吧,所以,也就沒有設計讓學生觀察,但要講清楚芽的某個部位發育成莖、某個結構發育成葉,哪裡有分裂增生能力,不講芽的結構就根本沒法進行,不得不在這里加上葉芽的結構了。
我首先問學生,枝條上的芽具體著生在什麼部位上?學生很容易的說出是在頂端和側面生葉的部位,那麼頂端的就叫做「頂芽」,側面的呢?「側芽」。我再問學生,春天很多樹木先開花,而那些開花的芽是不能發育成枝條的,他們就叫「花芽」,那能夠發育成枝條(也就是莖和葉)的芽叫什麼呢?學生就說是叫做「枝芽」,我作了糾正:「葉芽」,然後就結合葉芽的縱切面結構圖引導學生一起分析:
葉芽的頂端有一部分細胞分裂能力很強,屬於什麼組織呢?「分生組織」,對,這部分小不斷分裂增生,使得芽不斷地向上長,整個葉芽的位置也就不斷的上移,給它個名字,叫做「生長點」(板書:生長點);生長點下部中間的軸會不斷伸長(包括細胞的分裂也有細胞的生長)將來就長成植物的莖,也給它個名字吧,學生所叫「芽莖」嗎?我說叫做「芽軸」並板書了「芽軸」,學生「哦」了一聲;葉芽周圍的那些一層層片狀的結構將來發育成葉,就叫它們是「幼葉」(板書:幼葉);什麼結構會發芽成側芽呢?學生指著圖上「芽原基」的位置說,就是那麼小突起。我肯定了學生說得很對,就是在幼葉和芽軸之間的夾角處有小的突起,那個部位的細胞會分裂生長將來就成了側芽了(講道這里,學生恍然大悟般的「哦,原來是這樣!」)。我說給它個名字吧,要不怎麼敘述呢?學生根據剛講過的「幼葉發育成葉」,就猜想到:「它將來發育成側芽,那就叫幼芽吧。」我說它的本名不是「幼芽」,而是一個很別扭的蘇聯人的名字,學生就在猜「叫什麼基吧」,我把「芽原基」三個字寫到黑板上,學生說果然啊,我告訴學生,雖然讀起來有點別扭,但是很好記的。猜猜看:「原」是什麼意思?「原來,原始」,那「基」是什麼意思?「基礎,基本」,那連起來分析一下呢?學生就自己在說「芽原來的基礎」、「芽最原始的、基本的部分」,我肯定了學生的解釋,學生也就感到不難理解了。最後,我又告訴學生,在生長點的周圍,往往還有些很小的突起將來會發育成幼葉,猜猜它叫什麼名字?根據「芽原基」的經驗,學生就猜測是「葉原基」,我說真厲害,猜對了!學生興奮不已,竟然真的是「葉原基」!
由此,芽發育成枝條的知識總算是讓學生搞明白了,時間也差不多了,趕緊回頭讓學生總結一下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就只剩下三五分鍾的時間了,再講「居間生長」來不及,乾脆不講了,讓學生將這節課所學知識進行一下梳理、消化,我就到學生中間轉一轉看看學生學習中是否有問題,我很高興地看到,學生都主動地把葉芽的結構名稱標到課本上了,並舉起課本讓我看看標記的是否正確。有的學生對於亞的生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驚訝地問我:「老師,要是把生長點去掉還能不能長?」我告訴學生,生長點很小,是包在幼葉里的,正常情況下,很難只破壞生長點而不破壞整個芽的。學生馬上又問道:「要是把整個芽去掉了,植物會死嗎?」我沒有給予回答,旁邊就有學生說了,「不會死,會向周圍長」,我也讓學生結合自然界自己熟悉的現象分析「為什麼有的植物可以長得很高、橫直,而有的植物長得不高,但樹冠很大?」學生正疑惑間,下課鈴響了,看來,下次上課還要簡要解釋一下頂芽發芽和側芽發育的關系了,雖然課本上把這個內容去掉了,但學生在學習芽的生長時必然會聯想到這一點,需要解釋一下。
下課了,心裡一點也不輕松,因為我對這堂課不是太滿意。由於內容太復雜、太抽象,那些結構名稱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雖說在上學期學習「組織」部分的內容是牽扯到了根尖的分生區,當完整的根尖的結構沒有學過,對於芽的結構,課本上的插圖也沒有標名稱,所以根本無法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習,也沒法自學,所以,基本上屬於「以講授為主」的課堂,也就是「滿堂灌」了,雖說學生課堂上的氣氛也很積極,但效果怎麼樣,我心裡沒數,這么難的內容,他們是否能夠理解?
學生的評教本送過來了,沒想到學生普遍認為「老師的課講得生動」、「能把復雜的知識聯系實際,把難點講明白」、「聽得津津有味」,我的心裡也有些釋然了。看來,根據內容的需要,有時候需要老師「滿堂灌」時候就要「滿堂灌」,假如這樣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學習的話,理解起來肯定會有難度,也許可以讓學生死記硬背把它記住,但是否真的明白就很難說了。但應注意的一點是,假如某章節內容真的需要「滿堂灌」式的教學,一定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主動構建知識,否則,只有教師的語言精彩,學生聽的也高興,但學生是比較被動的接收知識,沒有思維的共鳴的,那就不能算是「有效的」「灌」了。那麼,除了這樣的「灌」,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同時,我也在思考:今天的內容學生理解了,但究竟能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多深的印象呢?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4–1
組別:第八組
撰寫者:陳昭蓉 94230021
組員: 李怡儂 94230001
陳昭蓉 94230021
吳昶嫻 94230032
王瑞鳳 94232005
顏惠真 94232011
一. 實驗目的:了解植物細胞的大小與單位面積的數量
二. 原理:利用測微器量取植物細胞的大小與單位面積的細胞數量
三. 實驗步驟:
(一) 測微器的使用
1. 在目鏡兩鏡片之間放一片目鏡測微器。
2. 在載物台上放一物鏡測微器,此長方玻璃片上刻有100小格的1mm線段,即物鏡測微器上每一小格長度是0.01mm。
3. 選擇適當的放大倍率物鏡,在目鏡的檢視下,將物鏡測微器線段的左端與目鏡測微器線段的左端重疊對齊,在檢視右側重疊處兩測微器的格數,利用算式計算目鏡測微器每一小格的長度。
4. (物鏡測微器格數∕目鏡測微器格數)╳0.01mm=目鏡測微器每一小格的長度。
(二) 植物細胞的大小與細胞數量的量取
1. 取水蘊草和紫錦草的葉片各一片,分別置於載玻片上,滴水一滴,上覆蓋玻片,量取細胞的長與寬,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計算細胞的面積。
2. 將目鏡測微器旋轉一圈,計算水蘊草和紫錦草的下表皮在目鏡測微器線段范圍內的細胞數,利用圓面積內細胞數來換算單位面積的細胞數量。
四. 實驗結果:
1. 植物細胞的大小
材料 長 寬 面積 平均面積
水蘊草 重復1 0.10mm 0.01mm 0.0010mm² 0.0011mm²
重復2 0.08mm 0.01mm 0.0008mm²
重復3 0.08mm 0.02mm 0.0016mm²
紫錦草 重復1 0.20mm 0.13mm 0.0260mm² 0.0240mm²
重復2 0.23mm 0.10mm 0.0230mm²
重復3 0.23mm 0.10mm 0.0230mm²
2.植物細胞數量
材料 細胞數量 視野半徑 視野面積 單位面積細胞數 平均面積細胞數
水蘊草 重復1 2*6個 長0.2mm寬0.1mm 0.02mm² 12∕0.02=600 (600+900+900)/3=800個
重復2 3*6 18∕0.02=900
重復3 3*6 18∕0.02=900
紫錦草 重復1 9*5 長1.0mm寬0.7mm 0.70mm² 45∕0.70=64 (64+71+71)/3=69個
重復2 10*5 50∕0.70=71
重覆3 11*5 55∕0.70=71
五. 問題討論
1. 水蘊草葉片細胞與紫錦草的下表皮細胞大小、單位面積細胞數量何者較大、多?
2. 紫錦草的下表皮還可以看到哪些細胞?
六. 討論結果
1. 紫錦草的細胞面積較大,水蘊草的單位面積細胞數較多。
2. 紫錦草的下表皮還可以看到氣孔和保衛細胞。
❹ 《蘇珊的帽子》老師為什麼要讓每個學生都戴一頂帽子感受到什
頭發沒有了,怕被同學嘲笑;讓她戴帽子不顯得突出,保護了她的自尊心;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像蘇珊那樣遇到困難,我們應對他們伸出援手。
❺ 實驗室可以戴鴨舌帽嗎
不要戴。
普通的化學實驗一般不帶帽子,如果是高規格的化學實驗,一般需要佩戴防靜電服/防化學液體/防塵的防化服,這類服裝的帽子和衣服是連在一起的,起到防護工作人員的目的。ps:顏色與製作材料和染料有關,並不是同一規定必須用什麼顏色的。
相關如下
在細胞間做實驗時都帶帽子或頭套,在實驗室門口處應設掛衣裝置,個人便裝與實驗室工作服分開設置。
實驗室的牆壁、天花板和地面應平整、易清潔、不滲水、耐化學品和消毒 劑的腐蝕。地面應防滑,不得鋪設地毯。
實驗檯面應防水,耐腐蝕、耐熱。實驗室中的櫥櫃和實驗台應牢固。 櫥櫃、 實驗台彼此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 以便於清潔。實驗室如有可開啟的窗戶,應設置紗窗。實驗室內應保證工作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強光。應有適當的消毒設備。
❻ 實驗室工作人員不戴帽子違規嗎
實驗室是一定要戴帽子的,就跟醫生護士上班一定要戴帽子是一個道理,因為實驗室的環境要求非常嚴格,不戴帽子肯定是違反相關規定。也不允許進入實驗室。
❼ 同學們為什麼要戴著五花八門的帽子
因為是節日習俗
❽ 人類在進行第一次核試驗的時候為什麼就知道要佩戴防護眼鏡進行防護
見西方近代科學發展史。
是西方花了好幾代人的努力和學習,鑽研自然科學,所得出的
倫琴發現了肉眼看不到的x射線
盧瑟福
赫茲
普朗克普朗克粒子
狄拉克量子力學
薛定諤概率量子力學—波動力學
玻爾茲曼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
麥克斯韋建立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創立了經典電動力學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電磁說。
愛因斯坦把前面的進行總結,思考整理
費米奧本海默原子彈的最終實驗者其中包括華裔吳健雄也參與了曼哈頓計劃
中國按照這個速度是永遠趕不上西方的,是永遠。
因為沒有開放的學術輿論進行研究,討論,本土永遠出不了,偉大的科學家。這是註定的
就算是擁有原子彈也沒用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西方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科技發展到頭了,可是偏偏那個時期,發明了電子計算機。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
我想說的是原子彈只是人類打開宇宙力量中的一環。而宇宙的能量是無限的
也就是說,只要不斷的深入對宇宙的研究。原子彈的壟斷將會被徹底打破。未來擁有原子彈並不能代表什麼。
重要的是誰擁有那批像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科學家,並重用他,很顯然
中國連最基礎的教育思想都與西方天壤之別,打壓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是不可能出現大批的優秀科學家的,
❾ 有機實驗室需要哪些必要的防護裝備
實驗室,一個專用於試驗用途的場所,也是科學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我們在科研試驗的同時,身邊也隱藏著很多的「殺手」,比如異物沖擊、溶劑灼傷、中毒等等
實驗過程中,有些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有害蒸氣或氣體,從而對工作人員造成呼吸道的傷害,這樣就需要佩戴個人呼吸防護用品,比較常見的有3M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具體需要按現場有毒氣體的危害程度來選擇,如果毒性較大,建議選擇防毒面具。
眼睛及臉部防護
1.防護眼罩或防化眼鏡:眼睛及臉部是實驗室中最易被事故所傷害的部位,因而對他們的保護尤為重要。實驗室工作環境內,涉及到溶液試劑的實驗人員必須戴安全防護眼鏡。
2.洗眼器:當化學溶劑濺入眼睛後,應立即用使用洗眼器徹底沖洗。沖洗時,應將眼皮撐開,小心地用自來水沖洗數分鍾,再用蒸餾水沖,然後去醫務室進行治療。洗眼器一般可以選用壁掛式洗眼器或攜帶型洗眼器。
3.面屏:面部防護用具用於保護臉部和喉部。為了防止可能的爆炸及實驗產生的物體飛濺造成沖擊傷害,可佩戴有機玻璃或聚碳酸酯材質的防護面罩或面屏。
身體防護
人員進入實驗室都必須穿防化服,其目的是為了防止身體的皮膚和衣著受到化學葯品的污染。
防化服最基本的性能就是能夠對一般化學葯品耐腐蝕,如果是選用的可重復使用的防化服,在使用後還需用相應的溶劑沖洗保存,防止防化服表面附著的化學物質的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