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方習俗墳頭不做帽子
Ⅰ 葬禮的相關習俗是什麼
針對不同民族 不同地區 風俗習慣的差別很大 正所謂「十里不同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葬禮程序的實例
設某人享年81歲,男性,軍人出身,子孫滿堂。
更衣,著軍裝,穿壽鞋。身蓋黃綢,面蒙白綢巾。
衣服上的紐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帶將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結」
初步整容:五官復位,口內置金元寶或一枚硬幣。左手握一隻金元寶(均為仿製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屍體用紅線綁好,主要是手、腳。家若有貓、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屍體。(以免死者靈魂被附於動物身上)運至殯儀館。
家設簡易靈堂
遺像:已事先准備好放大照片一張,購專用像框一個。置黑綢帶。
供桌供奉:五穀一碗(用五樣谷類),香爐一個,備香若干,時鮮水果、糕點舊式也供奉米飯一滿碗,上插筷子一雙,供大饅頭,等。
明燈:采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
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別墅、金銀庫逝世當日晚,由家屬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派出所辦理注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出殯。
家屬著裝
直系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准備的物品: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幣、一寸照片兩張。
要帶的物品:靈堂內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證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殯前,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於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於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志。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後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後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後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進入殯儀館後:
領取屍體,辦理火化手續。
在辦火化手續之前,選好骨灰盒和一小型靈位牌。靈位牌可請工作人員代寫。注意男、女的寫法:先考、先妣。屍體取出後舉行「開光」儀式。屍體從冷藏櫃內取出時,長子抱頭,其他人抱身,將屍體放到停屍車上。如需要移動時,仍是長子在屍體頭部。開光前將屍體身上的紅線剪開,將燒紙灰放入紙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內,再將屍體放入紙棺。意為子女給的上路錢。
殯儀員指導孝子(長子或長孫)開光。孝子持一棉簽,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為開光。意為使其身體各功能復活。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殯儀員說一句,孝子復述一句,然後在該部位上擦一下。例:開鼻光,聞花香;……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開堂。開光辭男女略有不同。
開光時,家屬不能哭,更不能將眼淚落在屍體身上。開光後,將屍體交給工作人員化妝。
舉行悼念儀式或告別儀式。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擬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將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給工作人員。儀式結束後,屍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燒東西。
將遺像和靈位版供奉好,擺上五穀和水果、糕點,共五樣(有的地方是四樣),放鮮花、白酒、香煙等。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後按輩份依次上香。按先長後幼、先近後遠的順序。
燒東西。先燒紙幾張,然後將死者的衣物等燒掉,再將供品都燒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後「燒七時」再燒。
燒東西時,將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將白花,孝帶除去。直系親屬改帶黑紗。
除留下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去吃喪宴。喪宴廳外備幾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從殯儀館回來的人在進入宴會廳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塊糖。
喪宴開始前,家屬列隊,殯儀員主持。主持宣布:家屬對各位親朋來參加葬禮表示感謝,給大家鞠躬,然後由家屬代表講話。主要內容是感謝,略備薄酒,請大家享用。
喪宴進行中,主要晚輩血親要到各桌敬酒。
領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幣七枚,擺成北斗星狀。然後選大塊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後一快應是頭蓋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張。
骨灰寄存,結束。
Ⅱ 清明上墳可不可以戴帽子
戴帽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一般在掉念親人的時候都是摘下帽子或者眼鏡,還是不帶帽子比較好,更能顯示出自己的一份尊重。
Ⅲ 回族去游墳必須要帶禮拜帽嗎
對的,這是一種禮儀和尊重
Ⅳ 墳頂上的帽子有何意義
證明這個墳沒絕後清明節祭掃,後人在祭奠祖先時要擺放祭品:點心、水果以及酒,現在也時興放上一束鮮花。要燒一些紙錢(燒紙)。此外,在墳上添些新土,因為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淋,墳土流失,要保持墳的大小,自然就要每年添上一些新土。這也是那些沒有後人的墳逐漸小了,最後成了平地的原因。在添墳的之後要做的事是作一個祭台,用以擺放祭品;再一件是作一個「帽子」放在墳的頂端。
關於墳帽子的講究:1.必是父母雙故合葬的墳。單一的墳不放帽子,只是鏟一鍬土壓上一張燒紙。過路的人憑有無「帽子」就可以知道墳里葬的是雙親還是單親;2.必是嫡子孫負責放置。無後則可由侄子代行其禮。這事不能「越俎代庖」的。數年前,曾有過一次給叔嬸的墳上「戴帽子」,隨後在給叔嬸燒紙錢的時候,突來一個旋風將紙錢全部刮飛。自然是叔嬸不能接受侄子的孝道,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兒子,他們在等兒子來給送帽子呢。3.帽子的形狀與製作。用鐵鍬在地上先鏟去地表的陳土,在土塊四周豎直下鍬將土塊切成一個四稜柱體,然後在土塊一側將稜柱體挖出,底部修理平整,搬到墳的頂部。墳頂事先稍作平整放上一張燒紙。帽子的邊長大約在25--30厘米,所以從哪一面看都接近正方形。注意的是製作時要盡可能選有草根的土,以防散裂。
Ⅳ 上墳時候,墓碑後面的土坡叫什麼名字,為什麼要給它戴個「帽子」
既然你都說是墳了,後面的山坡,應該說是土包自然就叫墳。如果沒有那土包,則稱為墓。合起來就是我們所謂的墳墓了。墓碑則是代表墳墓的主人家名。就跟我們的樓牌號碼是一個道理。
至於上面為什麼要給它戴個帽子,那不是帽子,那叫壓墳,一般都是石頭壓的黃紙。代表這個墳是有人來祭奠的。不是無主孤墳。
Ⅵ 以前我爺爺死了埋下去之後,我們那邊的習俗要在墳頭上再壘一個墳頭 像帽子一樣的土堆。然後那個墳頭壘好
呵呵了,這都是迷信懂嗎,信的是科學
Ⅶ 墳上兩個錐形體個向上一個向下的土塊俗稱墳帽是啥意思
證明這個墳沒絕後清明節祭掃,後人在祭奠祖先時要擺放祭品:點心、水果以及酒,現在也時興放上一束鮮花。要燒一些紙錢(燒紙)。此外,在墳上添些新土,因為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淋,墳土流失,要保持墳的大小,自然就要每年添上一些新土。這也是那些沒有後人的墳逐漸小了,最後成了平地的原因。在添墳的之後要做的事是作一個祭台,用以擺放祭品;再一件是作一個「帽子」放在墳的頂端。
關於墳帽子的講究:1.必是父母雙故合葬的墳。單一的墳不放帽子,只是鏟一鍬土壓上一張燒紙。過路的人憑有無「帽子」就可以知道墳里葬的是雙親還是單親;2.必是嫡子孫負責放置。無後則可由侄子代行其禮。這事不能「越俎代庖」的。數年前,曾有過一次給叔嬸的墳上「戴帽子」,隨後在給叔嬸燒紙錢的時候,突來一個旋風將紙錢全部刮飛。自然是叔嬸不能接受侄子的孝道,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兒子,他們在等兒子來給送帽子呢。3.帽子的形狀與製作。用鐵鍬在地上先鏟去地表的陳土,在土塊四周豎直下鍬將土塊切成一個四稜柱體,然後在土塊一側將稜柱體挖出,底部修理平整,搬到墳的頂部。墳頂事先稍作平整放上一張燒紙。帽子的邊長大約在25--30厘米,所以從哪一面看都接近正方形。注意的是製作時要盡可能選有草根的土,以防散裂。
Ⅷ 清明掃墓墳頭上用土堆的像帽子的有講究嗎
是的,在我們老家有講究的,那是以古人的頭。
Ⅸ 三月份添墳用不用添墳帽子
三月份添墳用不用添墳帽子,取決於當地的喪葬習俗,您可以咨詢一下當地上歲數的老年人,他們對本地風俗習慣比較了解。
Ⅹ 關於各個地方的死人地方的習俗
一、中國人土葬
人死後多為土葬。舊時喪葬儀式復雜而繁瑣,而且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彌留之際,子女必須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稱「送終」。瞑目時,燒草鞋、雨傘、包袱、香紙、錫箔,叫做「送盤纏」。將遺體置門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側,頭墊七塊瓦片,面蓋草紙,口含一枚紅紙包好的銅錢,腳後點一盞青油燈。同時差人帶一把雨傘往親友家報喪。到親友家,將雨傘頂朝上,豎於門檻上,親友接到凶訊,即備禮前往吊喪。女婿送壽桃、粽子、豬頭、全雞、全鵝;一般親友送香紙、壽被、輓聯、綢緞被面等。入殮,俗叫「落材」。殮棺前給死者梳洗更衣,然後由長子捧頭,女兒或女婿捧抱進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將親友送來的「壽被」一一蓋上,並由女兒、媳婦報送者姓名,最後合棺,謂稱「封材」。
出殯儀式最為隆重,富裕人家,出殯前要請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場,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殯日,要請有地位者宣讀祭文,焚燒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見弔孝親友。出殯時,女婿舉墳頭傘、背紙錢袋前導。親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隨後。一路鳴鑼擊鼓、吹嗩吶、散紙錢,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後,以磚為廓。晚上備「白事酒」宴請送喪親友,回贈每人毛巾一條,或白布五六尺,謂「謝孝」。建國後,喪禮的封建迷信內容大多廢除,葬儀從簡,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紗、小白花,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年後,城鎮逐漸通行火化,農村仍以土葬為主。
二、 愛斯基摩人的冰葬
這是北美愛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後不願成為家庭的累贅。當他們預感到死神將要來臨時,就對兒子說,自己年老睏倦,想要睡覺,需要一張獸皮。兒子會意,即准備一個冰洞,讓父親躺進去,用獸皮蓋好,然後用冰塊封住洞口, 父便安然死去。五天以後,兒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認為這樣父親的靈魂便可離開冰洞,升入天堂。
三、 古巴人戴帽悼亡
在古巴熱那河流域部分地域,不論男女,平對任憑刮風下雨,一概不戴帽子;如果家中親人世,則戴帽一星期喪示悼念。
四、 大洋洲的架船天葬
這是大洋洲新愛爾絲島欽達須地區通行的葬禮。當地居民將「天葬」與「水葬」結合起來,人死以後,屍體被加以裝飾,放到一隻小船之中。然後,其他人將這只盛屍船架在樹杈上,實行天葬。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屍體便腐化。別人把剩下的骨骸,或者收集起來埋入地下,或者分散到家中,或者分散到森林之中。
五、多貢人的洞葬
馬里多貢族的喪俗。多貢人世居山區,其村落的某一處山岩頂端要建有用石塊壘成的小型尖塔。塔旁是一深不可測的山洞,用以安葬死去的人。多貢人對去世者要舉行洞葬儀式。親友鄉鄰攀上壘有小塔的山頂,並用繩子把屍體拽上去再吊入安放死者的山洞。此時「洞葬」就完成了,既不蓋土,也不火焚。
六、美國阿米族人一墓兩碑
這是美國阿米族人的葬俗。人們平時穿一身黑色衣服,而死後卻全身換上白色衣服。死者在家裡停放三天後才埋莽。墳墓上立兩塊石碑,一大一小,大的立在頭部,小的立在足部。
七、 墨西哥人的死前懺悔
這是墨西哥阿斯特克族的習俗。老人在離開人世前,要向祭司懺悔,把自己一生中所犯過失甚至罪惡全部都說來,求得神的寬恕。平民百姓要到祭司家懺梅,上層人物在自家懺悔。懺悔的日子越接近死期越好。懺悔前,懺悔者把香料投入爐中,並用手指觸地,表示向火神、大地宣誓,接著開始敘自己的一生,交代自己所犯一切過失。懺侮完畢,祭司要對懺悔者進行懲罰,用尖尖的木刺刺穿他的舌頭。有時木刺多達八十根。懺悔儀式過後,懺侮者如釋重負,不再擔心死後受到懲罰,可安心等待死亡了。
八、加譯爾半島的絕屍葬
這是大洋洲聖克里斯托巴爾島、加譯爾半島居民的葬俗。當地人認為死人的精靈會在村中游盪、作祟。因而,人死後,舉行過葬儀准備下葬的時候,要將屍體加以捆綁。有的是用繩子把死者腳指纏使,也有的是用席子把屍體包裹扎縛,然後,再埋入墓穴。認為這樣死人的精靈就很難出來擾亂村民的生活。
世界各國的喪葬忌諱
由於世界各國風俗民情不同,喪葬中的忌諱也各有不同。
在美國和英國,人們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中,節哀是知禮的表現,所以在喪禮中一般不大哭大鬧,表現得很有節制。在波士頓,吊喪的客人,不準吃3塊以上的三明治,如果吃了,就會認為不尊重被吊者或者是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