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人喜歡什麼帽子
❶ 求英國傳統服裝的資料!!
主要有圓頂硬禮帽、燕尾服。
圓頂硬禮帽是毛氈帽的一種,在1850年由英國人詹姆斯·寇克發明。起先設計的出發點是利用硬式材質來保護頭部,但在19世紀後期開始普及。
主要原因是這種圓頂硬禮帽有些類似上流社會配戴的高頂絲質禮帽,但價格又不那麼高昂,毛氈的質料也容易清洗,因此頗受社會小康階層歡迎。
燕尾服歐洲男士在正規的特定場合穿著的禮服。其基本結構形式為前身短、西裝領造型,後身長、後衣片成燕尾形呈兩片開衩,源於歐洲人馬車夫的服裝造型。色彩多以黑色為正色,表示嚴肅、認真、神聖之意。
(1)蘇格蘭人喜歡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圓頂硬禮帽簡介:
在英國倫敦,圓頂硬禮帽曾是英國紳士與文化的象徵。在1960年代才逐漸式微,今日多數的英國年輕人沒有看過圓頂硬禮帽做為正式禮服的樣子。
在北愛爾蘭每年7月12日的遊行時,橙黨都會戴上圓頂硬禮帽做為傳統服飾,不過平日他們是不戴這種帽子的。
圓頂硬禮帽在西方有英式與美式兩種講法,英式經常稱為Bowler Hat。美式則講Derby Hat。
在南美洲高原的許多傳統部落中,女人戴圓頂硬禮帽是相當常見的。
燕尾服發展:
燕尾服起源於英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騎兵騎馬時,因長衣不便,而將其前下擺向後捲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花色的襯里,沒想到這卻顯得十分美觀大方。
於是,許多其他兵種相繼仿效。十八世紀中葉,官吏和平民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服裝作為一種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國。到了十八世紀晚期,燕尾服已經在歐美大部分國家風靡起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尾服發展成兩種樣式。其一為英國式。英國式主要為高翻領,且是對稱的三角形,扣上扣時為對襟形狀。它一般與白色的短外褲一同穿,如是穿緊身褲,就應以黑皮靴相配。
燕尾服穿著風俗
燕尾服的後衣片長垂至膝部,後中縫開衩一直開到腰圍線處,形成兩片燕尾。後背兩側有公主線構成,使其造型合體,腰部有橫向切斷線,與前面的衣擺切斷線相接,在橫切斷線下連接著燕尾部分,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男裝基本裁法的繼承。
後腰橫切斷接縫上裝飾著兩粒包扣,後中縫和兩側的公主線均採用劈縫做法,不緝明線。
燕尾服的袖子很細,袖山很高,袖窿較小,在袖根內側的腋窩部分有一塊做成雙層的三角形墊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里子一般為黑色緞子,袖裡子則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紋綢。為了使胸部富有體積感,同時又有柔和的懸垂感,在前胸要用彈性較好的馬尾襯,後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襯或縮絨襯,駁頭上要用八字形的針腳來納,以增加駁頭的折返彈性。
與燕尾服相搭配的禮服褲也不同於一般的西褲,立襠較深,一般不用腰帶,而用背帶。褲子前面有兩個活褶,褲腿從臀到膝較寬松。褲長略長一些,但沒有卷褲腳。
外側褲縫處裝飾兩條與燕尾服駁頭同色同質的絲帶。兩側的褲兜為直開兜,前腰省的旁邊有單開線的表兜,一般沒有後褲兜,要有也只是一側有,是雙開線的挖兜。因使用背帶,故褲子前後都裝有背帶扣。後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這里保留著過去定做時代的痕跡。
❷ 為什麼二戰時盟軍的帽子很多都是歪著戴的呢請熟悉外國的高手講解下。
你這個是貝雷帽,本來就是設計成歪著戴的,但歪得還不厲害。英國蘇格蘭人的帽子才叫歪得厲害。見圖:
同時,英軍這種制服也是中山裝的原型。
❸ 蘇格蘭的男子真的穿裙子嗎
蘇格蘭是一個有著自己的風俗、傳統的民族,那兒最引人注目的風俗就是:男子愛穿裙子。
我們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男子都不穿裙子,只有婦女才穿裙子。而在蘇格蘭,這個普遍規律卻不成立,因為蘇格蘭的男子不僅穿裙子,而且穿的還都是鮮艷的花格短裙。
這種蘇格蘭短裙又叫基爾特,是蘇格蘭男子的民族服裝。裙子很短,長度是從腰部到膝蓋。節日里,在蘇格蘭的大街小巷,很容易看見一身漂亮裙裝的蘇格蘭男子。他們都穿著鮮艷的花格短裙;腰上掛著一隻黑白色相間的小包;頭上戴著黑色的帽子,帽子的左邊還插著一根白色羽毛。看起來非常獨特、新鮮。
蘇格蘭短裙通常用花呢製成,布面的圖案是連續的方格。蘇格蘭男子穿花格短裙,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了,蘇格蘭人認為:男子穿裙子,最能表現蘇格蘭獨有的民族特色。
可是到了1707年,英國強行將蘇格蘭並入了自己的版圖。蘇格蘭人民渴望民族獨立,因此他們就以身著與眾不同的民族服裝,來表示不忘自己的民族。
為了讓蘇格蘭人民忘記自己的民族習慣,順從英國政府的統治。1746年,英國政府下令,禁止蘇格蘭男人穿花格短裙,第一次違反者處6個月的監禁;第二次違反者處7年徒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禁裙令」。
「禁裙令」一公布,立刻遭到了蘇格蘭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保留自己民族的傳統,蘇格蘭人民與英國政府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經過30年的不斷反抗,1782年,英國政府不得不取消了「禁裙令」。
現在,每當喜慶的日子,蘇格蘭男子就會穿上美麗的花格短裙,吹奏起美妙的音樂,跳起舞來。他們是在以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民族情感,並紀念祖先反抗「禁裙令」的英勇事跡呢。
❹ 為什麼電視劇里的法官要帶羊毛卷一樣的帽子
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戴假發是英國法庭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在一些受英國司法制度影響深遠的前英國殖民地地區,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具有不列顛特色的文化烙印,比如中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假發呢,許多研究歷史的人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但都很難說服所有的人。
有人說,在中世紀時,過度的勞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員們過早地掉光了頭發,為了在公眾面前掩飾自己的「聰明絕頂」,假發遂流行,約定俗成成為英國法庭的一景。
有人說,法官戴假發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師戴假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飾和保護作用,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辯護結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認可。但這與其說是合理的解釋,不如說是與律師有過節的人編出來詆毀他們的笑話。因為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表明:有57%的律師對戴假發表示不滿,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這些由馬鬃編成的假發套造價非常昂貴卻很不衛生,一般一頂假發就要用一輩子,有一個律師世家有一頂發齡達94年的老古董,傳了四代人,堪稱傳家之寶。
根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發與普通假發是有區別的。在英格蘭,司法假發的每一邊有三個捲曲而王室人員卻只有兩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很微妙的隱喻意義不得而知。但蘇格蘭人卻老愛和英格蘭人鬧別扭,因為在蘇格蘭,情況剛好顛倒過來,王室人員用三個捲曲的假發而司法人員只有兩個捲曲。
假發的製作成本昂貴在於人工而不是材料,因為馬鬃的取得並不難,而假發的製作可是個精細活,而且沒辦法通過機器或生產流水線進行批量生產。
生產一個假發需要一位熟練的工匠花大約44個工時的勞動,包括編織和打卷。成品一般有四個顏色:白色、金黃色、淺灰色和灰色,在一些英國的老殖民地,如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區,白色非常流行,而在英國本土,金黃色和灰色最為流行。
一般一個法官的假發要超過1500英磅(摺合人民幣約18,000元,哇噻,不便宜哦),而最普通的假發,也不低於300英磅。
一般人寧願忍受生虱子,也不會像女士們更換帽子一樣經常換假發,其原因並不在於捨不得買多頂假發。而是基於一種說法:假發戴得越久,越老越臟,顏色越深,說明你吃法律飯入行的時間越長,而在司法界,資歷和年齡可是個寶,如同醫院老醫生最吃香一樣。從某個意義上,頭齡越老的假發也就成為律師們招攬生意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發則是富有審判經驗的招牌。
一位法學院學生在取得律師資格之後,家人或朋友給他的最好的禮物就是由某位名家製作的假發。許多從事假發製作的匠人都是子承父業,甚至是世家,其製作假發的歷史,比某些英國貴族的家族譜系還長。
定製假發也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過程,因為許多名匠的預約期已經是在幾年之後,即使能馬上定製,在製作過程中,你的腦殼需要至少被尺子量過十二次,這並不是匠人們故意折騰你,而是精緻工藝的要求。
當然你也可以買一個現成的,但畢竟不如量體裁衣般溫柔地吻著你那聰明的腦袋,更何況隨便買來的假發在許多法律人看來,如同穿牛仔服出席一個莊重的宴會一樣無禮。英國人素以保守精神著稱,司法界更是如此,司法要求的是精確甚至刻板,強調的是穩定與平衡,而對個性化的東西兼容性較小。
許多假發匠人世家對於每一個售出的假發都有記錄,要求購買者簽名備案,幾百年下來,在這些記錄中可以找到許多名人的親筆簽名,因為許多知名政治家在成名之前大多是從事律師工作的。
假發的保管也是個細致活,一般每一套假發都配有一個通風的鐵盒子或木盒子,有些盒子甚至是另一件獨立存在的藝術品,價值遠超過於假發本身。最早時,在英國人頭上還經常長虱子的年代裡,假發在保存時會被撒上一些葯粉,用來防虱子。
最後一個與中國有關的問題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假發所用的原材料馬鬃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這也是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中中方出口商品中除茶葉外的一項重要交易品,因為歐洲馬匹的鬃毛不易進行紡織而且容易折斷,而鬃毛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漂白和清洗,也只有中國馬所產的鬃毛能經歷過種種考驗。
提起英國的法官或律師,腦海里自然而然的浮現出那灰白的稍帶捲曲的假發。對於英聯邦的法制傳統之外的人,雖然假發已成為英聯邦法律人符號特徵,但這樣的裝扮並不會油然生出庄嚴肅穆的威風,相反,常常是一種怪怪的感覺,讓觀者不時的替他們捏著一把汗,擔心會不會隨著大律師頗有風度的鞠躬而滑脫下來,當庭出個洋相。美國第三任總統托瑪斯?傑斐遜就曾說,「(英國法官)像躲在棉絮下面向外窺視的老鼠」。這個儀表還嚇得一個出庭作證的孩子大哭不止,導致英國專門審理涉及青少年案件的特別法庭完全取消了假發。
假發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古埃及和古羅馬帝國的文獻就有相關記載。然而在歐洲上層社會的流行,一般認為是1620年前後,路易十三為了掩蓋自己的禿頂而戴假發,引起經常出入宮廷的貴族效仿,隨後風靡歐洲,以至於連婦女都戴著各式的假發出席社交場合。到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這一時髦又由英王查理二世傳到英倫三島。十七世紀的英國人薩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的日記,真實的記錄了假發在英國流行的歷史。1663年11月2日,佩皮斯得知國王和公爵都將戴假發的傳聞,第二天就急不可耐的將頭發剃光,定作了假發。佩皮斯寫道:「告別自己頭發還是有些許傷感,但一切結束了,我就要戴假發了」。由此可見,假發在英國流行,榜樣起了很大的力量。
榜樣之外,假發的流行還有一個原因。據壟斷英聯邦假發行業的埃德和拉芬斯克洛夫工廠(Ede & Ravenscroft)介紹,由於十七世紀的歐洲缺乏供暖系統,人們不便洗熱水澡,為了防止寄生蟲的滋生,最好的辦法就是留短發而以長長的假發替代。
❺ 蘇格蘭服飾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還記得吧,今年4月,英國的查爾斯王子穿著傳統的蘇格蘭短裙,一臉幸福地拉著卡米拉的手,在眾人面前亮相。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系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在英語中,蘇格蘭短裙被稱為「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關於此短裙的起源,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工作服。傳統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在砍樹時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蘇格蘭短裙由此誕生。
但是,也有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將蘇格蘭短裙作為軍隊的制服了。
「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也一直在流傳。一種解釋是:只有在跳舞的時候才需要穿內褲;如果穿有襯里的蘇格蘭裙,內褲似乎就成了累贅;穿沒有襯里的毛料蘇格蘭裙,內褲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內褲取決於天氣、個人習慣以及要出席的場合等。
另一種解釋是個典故。據說,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的一次保衛戰中,蘇格蘭部隊的一個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對方的士兵見此情況,以為他們的敵人都瘋了,便調頭而逃。從此,「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便傳開了。
講完了裙子裡面的奧秘,還要提一下蘇格蘭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階級的說法,說「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真的一點兒也不誇張。據說,英國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著不同的蘇格蘭家族。黑灰格被稱為「政府格」。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製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在17世紀和18世紀,蘇格蘭高原部落之間的戰爭終年不休,戰場上的男人們便以所穿的格子圖案來辨認敵我,有點兒像現在的「軍服」。
下次如果有機會,我們應該仔細欣賞一下查爾斯王子身上的短裙。
斐濟:男人穿裙子女人穿褲子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斐濟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斐濟位於西南太平洋的中心,地跨東、西兩個半球,180度經線貫穿其中,因而成為世界上既是最東又是最西的國家,全年平均氣溫為22攝氏度至30攝氏度。
在斐濟國內,我們可以欣賞到男人穿裙子的「風景」。斐濟人的服飾別具特色,在城市的大街上和酒店的海灘上,到處可以看到身穿大花襯衣和齊膝的毛料裙子的男人。這種裙子是當地男人的家居服,被稱為「solo」。此外,在蘇瓦島上,還可以看到高大威猛的男警察們穿著「solo」在大街上指揮交通的颯爽英姿。那種裙邊剪成三角形的裙子,充滿了南太平洋島國的原始美感。而奇怪的是,女警察們卻穿著褲裝,遠沒有男警察們那樣「嫵媚」。
斐濟人有戴花的習慣,所以你經常可以欣賞到頭戴鮮花、身穿裙子的「驚艷」男人。
還有哪些男人穿裙子
在圖片資料中可以看到,古埃及的男人也穿裙裝。埃及是個比較熱的地方,人們的衣著比較簡單,用亞麻纖維織布,做成衣服。一般,男人們只穿一件白色短裙,腰部以上不穿衣服。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他們會加上一件外套。這樣的服飾,自國王以至於百姓都相去不遠。有地位的男子有時還會化妝、畫上眼線,戴假發。
仔細算來,世界上穿裙裝的男子不在少數:印度南部的圖塔人男子系圍裙,北美洲的易洛魁人男子穿鹿皮短裙,霍比人男子穿白棉布短裙,泰國泰族男子穿統裙,等等。我國少數民族中也有部分地區的傣族男子穿裙子,在上海的松江、青浦等地也曾有男人穿的裙裝出現。
都市時尚:男人也該穿裙子
現代都市中的男子,有沒有要穿裙子的願望呢?
在美國紐約,曾有100名男子舉行過一次別開生面的「裙裝秀」。他們穿著中長裙、迷你裙甚至芭蕾舞裙,一起走上紐約街頭,大聲呼籲「男人也應該有穿裙子的權利」,號召結束男人只能穿褲裝的時代。
義大利時尚前衛的男士們已開始在家中穿裙子。雖然僅限於在家中,卻已是男人們的重大突破。
在中國香港、台灣的演藝圈,男士著裙裝也成了潮流。已故香港藝人張國榮曾以裙裝打扮舉辦個人演唱會;余文樂穿蘇格蘭短裙與關心妍一起為某品牌婚紗拍攝廣告;馮德倫穿蘇格蘭短裙扮刀鋸美男玩魔術……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一些時尚聚會中,男人穿裙子已不再讓人瞠目結舌。
1984年,一位名為瓊-保羅·高第爾的服裝設計師為男士設計了第一條裙子。高第爾曾經這樣說:「一個男子所穿的衣服並不帶有男子的權利,他的男子氣概在他的頭腦中。」
還有一些男性穿裙子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為了便於勞動。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許多男性建築工人身穿蘇格蘭短裙和靴子,敲敲打打地蓋著房子。工人們說,從來沒想到,穿裙子工作會這么輕松,而且通風良好,因此,越來越多的工人換下了厚重而悶熱的牛仔褲,穿起了裙子。
裙子正在對男人們搖動著「橄欖枝」。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一群群穿著裙子、昂首挺胸地走來走去的男人嗎?
對於這個問題,一種觀點認為,陽剛的男人穿上裙子可以呈現出溫柔細膩的一面,也有利於刺激全球消費,使市場的需求大大增加,益處多多。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服飾與社會息息相關。以前,男人普遍穿著裙裝,後來寥寥無幾,說明男裙在社會競爭中已經被淘汰了;現代社會的工作節奏之快,也使男人普遍穿裙子的難度系數大大增加。
❻ 蘇格蘭男子的服裝特色
蘇格蘭男子在喜慶的日子裡穿方格短裙。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系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准,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在英語中,蘇格蘭短裙被稱為「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關於此短裙的起源,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工作服。傳統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在砍樹時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蘇格蘭短裙由此誕生。
但是,也有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將蘇格蘭短裙作為軍隊的制服了。
「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也一直在流傳。一種解釋是:只有在跳舞的時候才需要穿內褲;如果穿有襯里的蘇格蘭裙,內褲似乎就成了累贅;穿沒有襯里的毛料蘇格蘭裙,內褲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內褲取決於天氣、個人習慣以及要出席的場合等。
另一種解釋是個典故。據說,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的一次保衛戰中,蘇格蘭部隊的一個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對方的士兵見此情況,以為他們的敵人都瘋了,便調頭而逃。從此,「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便傳開了。
講完了裙子裡面的奧秘,還要提一下蘇格蘭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階級的說法,說「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真的一點兒也不誇張。據說,英國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著不同的蘇格蘭家族。黑灰格被稱為「政府格」。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製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在17世紀和18世紀,蘇格蘭高原部落之間的戰爭終年不休,戰場上的男人們便以所穿的格子圖案來辨認敵我,有點兒像現在的「軍服」。
❼ 為什麼外國的法官審判案子時戴了個綿羊帽
樓上兩位是搞笑吧。英美法系的法官帶假發是源於他們從來就將法律看得很神聖(就像正義女神),帶假發使得法官有別與常人從而給人庄嚴神秘的感覺使得法官不同於常人,從而保證審判的中立和公正。這只是通說,簡單來講是這樣。作為文化現象肯定還有更具體復雜的說法。
❽ 蘇格蘭人的愛好,蘇格蘭人在送禮物時偏向與哪些東西謝謝!
風笛是主要的。 花啊 每個國家都可以送花的
❾ 英國的蘇格蘭人的傳統服飾或特色服飾是什麼
方格裙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
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准,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在外國遊客看來,蘇格蘭人穿的方格裙並無多大區別,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採用的面料都是以方格為圖案,卻各有不同的設計。有的以大紅為主底,上黑綠色條紋構成的方格;有的以墨綠為底,上面有淺綠的條紋。有的格子較小,有的格子較大。有的鮮艷,有的素雅。過去,每種設計都在官方登記備案,各民族之間不能隨便亂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格裙樣式越來越多,估計不下千餘種。今天每當蘇格蘭高地的居民喜慶聯歡會時,總是穿上漂亮的方格裙,披上斗篷,頭戴黑毛高冠,左邊插一支潔白的羽毛,腰前配一支黑白相間的飾袋,穿著白鞋罩,短毛襪,長僅及膝的褲子,奏起歡快的風笛,跳起「辛特魯勃哈斯」舞蹈,一股濃郁的蘇格蘭民族風情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