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清朝的一品官的帽子叫什麼名

清朝的一品官的帽子叫什麼名

發布時間: 2022-08-22 03:06:24

『壹』 在歷史中,清朝官員的帽子究竟是什麼樣的

清朝的帽子,名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花翎”

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

『貳』 清朝的官員的品級對應怎樣的官帽和官服

清王朝在管理其官員上,採用的是等級森嚴的九品官制。這種制度把各級文武官員先劃分為九個級別,每個級別稱為品,每品又分為「正」和「從」兩級。這樣從正一品開始,之下依次為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等等,直至從九品,合為九品十八級。有低級官員不能列入九品之內者,稱做「未入流」,附於從九品之後。各品官員的官服,沿襲明朝之制,在其前胸和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綉成的「補子」,也叫「背胸」,所以當時的官服也叫補服。補子上所綉的圖案一般是文官為飛禽,武官為走獸,依官員的品級和文武職別相異,這就形成了官服的多種圖案。同時,各品官員的帽頂,採用的是黃金縷花為座,其上飾有東珠和寶石。東珠又稱北珠,是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中所產的珍珠,顆大光潤,絢麗多彩。寶石是一些產量稀少而極為貴重的非金屬礦石,一般硬度較大,透明度高,色澤艷麗,閃光耀眼。這種帽頂的裝飾,依官員的品級有別。這樣,各品官員的官服圖案與官帽頂飾各不相同,用以顯示和區別官員們的級別。

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紅寶石是含鉻而紅色透明的剛玉,常見的有玫瑰紅、大紅和暗紅等,血紅和鴿血紅為稀世珍品。

正、從二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錦雞,武官前後均綉獅。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珊瑚。珊瑚是由生長在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娶集而成,形似樹枝,質地堅硬,多為紅色,亦有白色或黑色的,以艷紅為最名貴。

正、從三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孔雀,武官前後均綉豹。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藍寶石。藍寶石是含鈦而藍色透明的剛玉,色彩奪目,與紅寶石一樣同為珍貴的寶石。

正、從四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雁,武官前後均綉虎。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青金石。青金石的硬度較大,具有很強的玻璃光澤,顏色美觀,常呈極為鮮艷的深藍、天藍、紫藍及淡綠藍等色彩,作為帽飾閃光耀眼。

正、從五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白鷳,武官前後均綉熊。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水晶。水晶一般是指無色透明的石英晶體,但常因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而分顯各色,分別稱為薔薇水晶、黃水晶、煙晶、茶晶、紫晶、墨晶等等。

正、從六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鷺鷥,武官前後均綉彪。彪即指小老虎。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硨磲。硨磲是熱帶海域中的一種軟體動物,其貝殼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呈黃綠青紫等色彩,極為美麗,可作為裝飾品。它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同為中國古代七寶。

正、從七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鸂鶒,武官前後均綉犀牛。鸂鶒是古書上指象鴛鴦的一種水鳥。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顆,上銜素金,常稱素金頂。

正、從八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鵪鶉,武官如武七品,前後均綉犀牛。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陰文金頂,無其他裝飾。

正、從九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練雀,武官前後均綉海馬。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陽文金頂,無其他裝飾。

從九品以下未入流的低級官員,其官服圖案及帽頂裝飾,亦隨九品官之制。

除以上定製之外,對某些機構官員的官服圖案亦稍有變通。主掌司風紀、察中外百官之職,辨其治之得失與其人邪正的都察院,其主官左都御史,官列從一品;其副主官左副都御史,官列正三品。主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風紀而澄吏治的各省按察史司,其主官各省的按察史,官列正三品。他們的官服圖案皆不隨同品級文官,而是前後均綉獬豸。另有品級稍低的道員、六科給事中、監察御史等,其官服圖案亦從此制。獬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異獸之名,相傳它能辨曲直,見人互相爭斗之時,即以其角觸抵不正直的人。都察院、各省按察史司、六科、十五道等機構,基本上都屬於監督、勘察、稽核機關。選用能明辨是非曲直,敢於勇斗不直者的獬豸作為這類機關主要官員的官服圖案,可見清王朝統治者當初用心之良苦。他們用傳說中的異獸,表達著自己對這些機構所寄予的希望。希望這些機構能發揮作用,清明吏治,以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封建政權。但是,窮途末路的清代封建王朝,其性質決定著它吏治的黑暗,這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
清代官服制度: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朝冠頂珠見上表;吉服冠與朝冠大體相同,冠後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藍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綉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綉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綉四爪五蟒;補服,自親王以下皆有補服,其色石青,前後綴有補子,文禽武獸。貝子以上王親用圓形補子,其餘用方補;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懸掛朝珠,朝珠共108顆,旁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一邊二串),名位「記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為男,兩串在右為女。另有一串垂於背,名「背雲」。
清代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叄』 清代官員帽子頂上有個小珠,看起來不顯眼,如今價格有多讓人吃驚

清代官員帽子上那顆「頂珠」,究竟多值錢?看上去不顯眼,碰壞了賠不起!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政府的官員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身上穿的官服無論是材質還是顏色都因為官員等級的不同而不同,而往往在朝廷上的高級官員的官服十分絢麗奪目。到了明清時期,官員的官服身上開始綴綉補丁,通過補丁的不同來區分大小。在清朝時期,對官帽也進行了改革。以前的烏紗帽不見了,代之的是一種新式的官帽。他沒有帽翅,但卻在帽子之上綴有頂珠,在帽後垂著花翎尾羽。




能戴在官員頭上這些珠子的自然不是什麼便宜貨,一品官員帽子上的是純天然紅寶石,在當時紅寶石極其罕見,自然價格也相對高,放現在一克拉能買上萬元。在17年的紅寶石的拍賣會上,一顆清代紅珊瑚官帽頂珠以110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歷史收藏價值,數目還是挺誘人的。二品官員帽子上的珠子是用紅珊瑚製成,紅珊瑚,色澤喜人,質地瑩潤,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在東方佛典中亦被列為七寶之一。

『肆』 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的分門別類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6-13 00:26:45選出
清代各級官員分「頂戴花翎」,「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頭上戴的「頂戴花翎」根據季節的不同也分兩種,一為「暖帽」、一為「涼帽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絨或黑尼子,到了冬天有用貂皮製成的圓形外翻邊硬胎帽子。還有一種叫「涼帽」,又叫「幃璉」;它是用藤皮編成的圓錐形,在用紗做里外麵糊羅,用錦練做邊,是夏天戴的官帽。帽頂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絹絲帽纓。在帽頂正中鑽有一銅鎏金的底托,這為頂。頂上鑲有代表不同品級、各種材質的頂珠,這為戴。

再有就是花翎,花翎分三種;一為三眼花翎,二為雙眼花翎,三為單眼花翎。這所謂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在配上馬尾,直接插入頂珠下面的翎管里。
花翎只限於王公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級文武官員佩戴,而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員則戴藍翎,六品官員以下至從七品無翎只戴馬尾; 三眼花翎一般是賞賜有功的親王、郡王的,雙眼花翎則是賞賜給貝勒、貝子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官員的,而單眼花翎則是王公親貴及四品以上文武官員平時佩戴的。
再有就是不同品級材質不同的頂珠了。在清朝有著極嚴的等極關念,太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員所戴的頂珠為紅寶石,即我們常說的「亮紅頂兒」。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所戴的頂珠為珊瑚,即「鎳紅頂」。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所戴的頂珠為藍寶石頂兒,即「亮藍頂兒」。
從四品所戴頂珠為青金石頂,即「鎳藍頂兒」。
正五品所戴為水晶頂兒,即「亮白頂兒」。
從五品、正六品所戴為白玉頂兒,即「白瓷頂兒」。
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所戴為銅溜金頂兒,即「金頂兒」。
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頂只用紅纓其它一概沒有。

『伍』 清朝當官的人戴的什麼帽子

統一叫頂戴花翎
清代「頂戴花翎」帽分二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陸』 清朝高於一品的官員是什麼頂戴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 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清朝官員的官帽的最高之處裝有頂珠,帽之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朝冠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十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九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八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七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六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五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四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三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二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一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在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又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
清朝最看重花翎,隨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

『柒』 清代的官帽有幾種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本圖為吉服冠的頂,左為三品官用,右為一品官用。 一品官員頂戴為紅寶石,補子文官為仙鶴,武官為麒麟.
二品官員頂戴為珊瑚,補子文官為錦雞,武官為獅.
三品官員頂戴為藍寶石,補子文官為孔雀,武官為豹.
四品官員頂戴為青金石,補子文官為雁,武官為虎.
五品官員頂戴為水晶,補子文官為白鷴,武官為熊.
六品官員頂戴為硨磲,補子文官為鴛鴦,武官為彪.
七品官員頂戴為素金,補子文官為鴻鶒,武官為犀牛.
八品官員頂戴為陰文鏤金花,補子文官為鵪鶉,武官為犀牛.
九品官員頂戴為陽文鏤金花,補子文官為練雀,武官為海馬.
至於後面所插的羽毛,是用孔雀羽毛,分為單眼和雙眼,是賞賜立有軍功或特殊功勞者.
清朝官員頂戴後面所插的羽毛除了單眼和雙眼花翎外,還有三眼花翎的,李鴻章就是一個例子。除了花翎外,還有一種是叫藍翎,比花翎低一級。
按照清朝規定從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戴花翎,正四品以下的官員都是戴藍翎。此外,單眼,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都是要立功後,皇帝加賞才會有,這種叫賞戴。

『捌』 清代官員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遏帷保�勻境衫忌�檸i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玖』 清代官帽的簡介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拾』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10)清朝的一品官的帽子叫什麼名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1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91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0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6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8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8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4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6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7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