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京劇的帽子怎麼描述

京劇的帽子怎麼描述

發布時間: 2022-08-22 06:18:51

㈠ 京劇丑角服飾有什麼特點

劇中各類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稱「王帽」、「唐帽」、「堂帽」。帽為圓形,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黑地飾以龍紋,頂端有黃色大絨球兩個,並有許多珠子。左右各掛黃色大穗,稱為「流蘇」。為皇帝專用的禮帽。 封侯者戴侯帽,它的兩旁有寬翅,翅的邊上垂著穗子,握有兵權的,頂端加戟頭,稱為台頂。 「汾陽帽」俗稱文陽,與相貂略同,金地龍紋,綴有絨球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用於權勢顯赫的宰輔。紗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左右加翅;由於翅的形狀不同,又有「方紗」、「圓紗」、「尖紗」之別。一般說品位較高的文官,紗帽的兩側插長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長圓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紗」或「圓紗」,含有貶義,多為奸臣丑角所戴用。

㈡ 京劇的盔頭分為哪幾種

京劇的盔頭,分為盔、帽、巾、冠四類,根據人物的身份、年齡、職位等特點,在式樣、色彩、紋飾上進行區分。男角色除頭盔外,還有水發、發髻、蓬頭、孩兒發等。女角色的發式有大頭、旗頭、古裝頭,三種皆貼片子,無年代地域之區分,梳大頭只以所戴之點翠、水鑽、銀泡首飾(頭面)的不同,區別人物的身份年齡。

㈢ 京劇白蛇傳里的法海角色頭戴什麼帽子

京劇各行角色頭上戴的,總稱「頭盔」,包括帽、盔、巾、冠四類。單以帽 來說,又可分許多名目,常見的有天官帽、烏紗帽、羅帽、氈帽等。天官帽兩層平頂金底,左右加如意翅,裝滿珠玉緘球點綴,是大臣中位居 極品的名相戴的,如《逍謠津》中的曹操。
烏紗帽黑色,上下兩層,前矮後高,左右加翅。 由於帽翅的式樣不同,又 分「方紗」 「尖紗」、「圓紗」。「方紗」的翅是尖形,一般用在正派生角方面, 所以又稱「忠紗」。《群英會》中的魯肅和《販馬記》中的趙寵戴的就是「忠 紗」。
「尖紗」的翅是方形,一般用在奸詐的凈角方面,所以又稱「奸紗」。如 《一捧雪》中的嚴世蕃戴的便是。 「圓紗」的翅是圓形,是給小宮中的壞人用的, 如《刺湯》中的湯勤。羅帽帽面分素與花,帽胎分軟與硬。
氈帽是京劇中老百姓戴的。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戴的便是。

㈣ 什麼是京劇行頭,有什麼講究

行頭,是金、元時起對戲具的統稱。《揚州畫舫錄》稱「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為衣、盔、雜、把四箱」。
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種長短袍服,如蟒袍、官衣、開氅、帔、褶(音學)子、八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宮裝、旗袍、雲肩、飯單、袈裟等,還要兼管玉帶、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彩娃)。二衣箱包括各種武裝人員的裝束,如箭衣、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鎧、猴衣以及扣帶、鸞帶、絲絛等。三衣箱即演員所穿內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雲履、福字履、彩褲、胖襖、僧鞋、薄底靴、大襪、青袍、龍套衣及塑形用品。
盔頭箱,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子、水紗、雉尾翎、狐尾、甩發、髻發、耳毛、發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黲、白、紅、紫色的滿、三綹、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雜箱,指彩匣子、水鍋和梳頭桌。彩匣子是為男角色面部化妝、抹彩、勾臉、卸妝、洗臉所用。梳頭桌是專為旦角梳理大頭、古裝頭、抹彩、貼片子、插戴銀泡子、翠泡子、鑽泡子和絹花等飾物所設。
把箱,即旗把箱。從刀、槍、劍、戟等各種兵器到桌椅、板凳、帳幔和山、城、墓、碑等景片;從文房四寶、印信、茶酒器皿、令旗令箭、馬鞭、車、船、風、火旗到聖旨、香案、旗、鑼、傘、報和劇中特定道具,如家法、手銬、銅錘、棋盤、笛簫等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道具。
一套完整的行頭,在演出時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規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須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紅、黃、綠、白、黑、藍、紫、粉、古銅、秋香十色的順序擺放;後場桌上的道具必須根據戲碼的變換而變換。以保證演員穿、扎、戴、掛、拿,有條不紊地進行

㈤ 唱京劇的演員 頭上戴的是什麼

京劇演員頭上戴的是盔頭(帽子),由於製作質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當、年齡不一樣,所以帽子的樣式與名稱也就不一樣了。

帽子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烏紗幅,簡稱為紗帽。紗帽是古代官員戴的一種帽子。這種紗帽的正式名稱叫襆頭(音伏頭),俗稱為紗帽。紗帽的帽身背後下端,左右對稱平插一對帽翅,像左右平伸的兩支腳,叫紗帽翅。紗帽翅的正式名稱叫作「展」,俗稱帽翅。

紗帽翅有好幾種,一種叫相紗。最典型的是包公(包拯)戴的帽子,一般是宰相戴的帽子,所以叫相紗。兩旁的翅子有一尺多長,一寸來寬,翅的尾巴略為向上翅起,實際就是兩根黑漆的平板。

(5)京劇的帽子怎麼描述擴展閱讀

京劇是國粹之一,其服飾也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在眾多中華戲劇表演藝術中,京劇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也是在對外戲劇交流與介紹工作中最能表現中華傳統藝術精華的戲劇品種。京劇服飾分為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四大類。

大衣是京劇服裝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造角色服務。從技術職能來 講是管、拌、扎、勒,所謂的服裝的管理保養,在演出中負責演員的服侍的裝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強技能操作以及服飾的名稱識別和塑造不同人物著裝類型。

㈥ 京劇中刀馬旦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京劇中的刀馬旦帽子稱為盔頭,一般的刀馬旦戴的叫七星額子。插雉尾翎。如果是非正規軍,還要在盔上掛狐狸尾。譬如傳統京劇《穆柯寨》中的穆桂英,《銀空山》中的代戰公主,都是梳大頭,戴線尾子。頭戴七星額子,插翎掛尾,身穿女靠。

㈦ 京劇演員們帶的「帽子」是有什麼材料做的

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子、水紗、雉尾翎、狐尾、甩發、髻發、耳毛、發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黲、白、紅、紫色的滿、三綹、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冠,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龍冠,後妃所戴的鳳冠,皇子或少年中顯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帽,有軟硬之分,也有貧賤之別。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窮苦人所戴的氈帽。有官僚所戴的紗帽(亦有忠紗、奸紗、圓紗、相紗之分),也有韃帽、侯帽、僧帽、皂隸帽、羅帽。羅帽為家院(傭人)和武戲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軟羅帽和帶絨球的硬羅帽之分,太監所戴的稱太監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稱蛐蛐帽。

盔,有元帥所戴的帥盔,及趙雲所戴的夫子盔,馬超所戴的倒纓盔,項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寵所戴的扎巾盔,典韋所戴的虎頭盔,孫悟空所戴的鑽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軍專用的中軍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巾,多為便帽,如陳伯愚所戴的員外巾,趙高所戴的相巾,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陳宮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許仙專用的許仙巾,林沖所戴的將巾,唯有關羽所戴的夫子巾,黃忠、竇爾敦、史文恭所打的扎巾可在官場中使用。

除以上四種外,還有觀音菩薩所戴的觀音兜,諸葛亮(借風)所戴的九龍箍,魯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雲所戴的叫垛子頭,喬玄所戴的相貂,楊繼業所戴的金大蹬,銚期所戴的金貂,楊洪所戴的沙鍋淺,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漁婆罩等,也屬冠帽盔巾四類,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還可以隨人物和劇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異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飄帶,綢條,面牌,茨菰葉,鏟頭等。
早年間,多為各戲班自製,所用這些盔頭都是設計製作者和演員為突出人物及表演而進行的創作,多以硬紙板為胎,外罩漆,再以掐絲、點翠等技法裝飾。
說到盔頭的製作,不得不提一下張連城老先生。
張連城(1919--1989)北京南苑人,他十四歲進北京「錦華號」盔頭鋪,跟隨和蓬春(1875--1956)老先生做學徒。和老先生去世後,張連城先後去沈陽、天津、上海等地學習盔頭製作技藝。他的作品融南北為一體,集諸家之大成,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北京盔頭製作業的領軍人物。他不僅為當時的名角製作一些常用的盔頭,還為梅蘭芳、金少山、馬連良、譚富英、李少春等名角創編的新戲角色做過新型盔頭。

張月蘭,1943年生於北京。她高中畢業後到「北京盔頭戲具生產合作社」工作,在其父張連城指導下學藝,後調到技術科室任技術員,除研製新型盔頭外,還參與百種盔頭效果圖繪制工作,為戲曲盔頭製作留下珍貴的資料。後來,她研製京劇臉譜的小盔頭,其中有:大額子、夫子盔、王帽、賊盔、倒纓盔,文陽、大羅帽、扎巾等,她把盔頭做成半立體式,使此項技術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成為便於攜帶的旅遊品,把盔頭製作技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京戲曲盔頭製作借鑒吸收了我國傳統繪畫、雕塑、書法、刺綉等藝術,使作品色彩艷麗、鮮明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戲曲的緩慢發展,盔頭道具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由於它的做工復雜,生產周期長,製作成本較高,常常入不敷出。因此,保護這項面臨瀕危狀態的技藝,迫在眉睫。

㈧ 京劇頭飾有哪些

京劇頭飾是女性人物在頭上戴的各式漂亮的裝飾品,主要分三類:



1.點翠頭面:點翠頭面是用翠鳥的羽毛剪成一小塊一小塊之後貼在金屬的底板上製成的,是頭面中最高級的一種,據說現在為保護翠鳥已不準再制了,如果用顏色相近的綢子為材料代替製作,因為沒有天然羽毛呈現的光澤,效果差很多。戴點翠的女性在劇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至少她的父親或丈夫是朝廷高官;宮中的後妃在不戴冠的時候也戴點翠頭面。

拓展資料: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

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崑腔,由於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於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鑒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台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採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

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於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㈨ 京劇服飾問題,頭上帶的專稱為什麼

好像叫京劇頭面吧 我去搜了 可以找到

㈩ 京劇頭飾的象徵意義

內容如下:

1,盔頭:是指京劇中人物所戴的各種各樣的帽子。根據任務地位、性格、身份的不同,盔頭分為冠、盔、帽、巾四大類。

冠:多為帝王、貴族的禮帽。

盔:為武職將帥所戴。

帽:用途最廣,包括君臣百姓正式場合的禮帽和日常生活中的便帽。

巾:各類人物家常便服時所戴。

2,頭面:旦角頭上各種化妝飾物的總稱。分為軟、硬兩種。

軟頭面:線簾、網子、發墊、發簪、大發、水紗。

硬頭面:點翠頭面、水鑽頭面、銀錠頭面。

藝術特點:

智化 白玉堂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1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91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90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6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8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8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4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6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7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