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戴帽子叫什麼
Ⅰ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軍帽上的紐扣是干什麼用的
是固定護布用的。不是所有軍帽上都有扣子,有的是用青天白日的帽徽。
軍帽 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北伐時期的大蓋帽被一種圓筒形布制軍帽所取代,成為部隊的制式軍帽。該帽是德國軍事顧問以中北歐的「滑雪帽」為原型,依據中國人的頭型改進而成的,最大的特點是帶帽舌,帽子周圍有一層護布,平時折疊起來,用兩顆鈕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時可以放下,以保護臉部及後頸部。一般來說,國軍部隊軍帽樣式較為統一,唯一區別是正面固定護布的鈕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現過不同樣式,如兩顆鈕扣的、一顆鈕扣的,甚至還有沒鈕扣的,《陸軍服制條例》頒布後即進行了統一。此外,大蓋帽在布帽出現後並未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級軍官仍在正式場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後,曾出現過一種硬頂的圓筒帽,正面有軍徽和一顆鈕扣,有的還帶有帽帶。根據歷史照片分析,戴這種軍帽的可能是炮兵、後勤等配有騾馬的部隊。據考證,此帽頗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影響,因為其外形酷似當時德國納粹黨早期的准軍事組織「沖鋒隊」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東北軍所戴的軍帽,模仿法國Kepi硬頂帽(如法國外籍軍團所佩戴的軍帽)。但這兩種說法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法國的軍帽上沒有鈕扣。
兩廣部隊早期有自己特色的軍帽——一種介於大蓋帽和圓筒帽之間的軍便帽,樣式很奇特,在歸屬中央政府後才被陸續淘汰。
東北軍、西北軍及晉綏軍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採用防寒軍帽,即有護耳的毛皮軍帽。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東北軍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種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Ⅱ 百團大戰電影,為什麼都帶的國民黨帽子
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在1941年皖南事變之前都是穿戴有國民黨黨徽的軍帽,對外表明國共合作之誠意與決心。皖南事變之後,才陸續開始卸除,也正是此時起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部隊數量與實力開始與中央軍勢均力敵(1938年至1940年,八路軍由最初的三個師27個團擴編到105個團左右,即百團大戰的參與部隊),老毛開始有意與老蔣劃清界限,時刻提防抗日戰爭未決而又再次陷入內戰。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得到採納!
Ⅲ 國軍帽徽是國徽還是黨徽
是國徽。第一,從法理上講,1947年國民政府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史稱「行憲」,這這部《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章中明確 中華民國軍隊確定為超出政黨,屬於國家的「全國陸海空軍」行憲後將原來的「國民革命軍」該組為了「中華民國國軍」並一直沿用到現在。第二,國徽和黨徽有區別,而軍隊帽徽明顯是國徽:
Ⅳ 貝雷帽配發,除常見的軍帽中國軍隊還裝備過什麼軍帽
據武警政治部電視宣傳藝術中心「人民武警」消息,今年5月1日前為全部隊統一配發16武警貝雷帽。從今年5月1日起,官兵著夏常服時,通常戴貝雷帽;擔負固定警衛目標執勤的哨兵和大型集會時,可以戴大檐帽(女兵卷檐帽)。
(街頭維護治安的香港警察佩戴的貝雷帽)
Ⅳ 在影視劇中,國軍軍官好像有兩種軍帽。一個是蓋狀的,就是現在的保安、警察的那種帽子,還有一種是圓柱形
應該是正裝和休閑裝,軍銜在肩膀上,不在帽子上,還有的導演不懂瞎扣的
Ⅵ 為什麼中國革命軍在前期(比如南昌起義)時軍隊都戴著大檐帽,井岡山會師後就改帶普通的八路軍帽子了
(⊙o⊙)…很簡單啊。南昌起義是共產黨策反了國民黨軍隊,成了反國民政府的起義軍,所以服裝沒怎麼變,注意起義軍和叛軍是不同的。這支起義軍開了第一槍,所以我軍建軍節從這來的。
Ⅶ 國軍中什麼級別的士兵可以戴鋼盔
國民黨士兵帶鋼盔很普遍的,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從德國進口了幾十萬頂的M35頭盔,這些頭盔只裝備了蔣介石的中央軍。國民黨軍隊當時總數是300萬以上,這個比例自然少了。
後來,美帝援助蔣介石大量美式裝備,當然包括美國援助的美式M1鋼盔,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什麼五大主力,全套美式裝備,基本人人都一頂。
沒有鋼盔,帶帽子的國民黨士兵,基本上都是雜牌部隊,非主力部隊。
Ⅷ 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衣服顏色和番號區別
民軍隊在成立之初,並沒有自己的軍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起義部隊大多數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為和舊軍隊區別開來,起義部隊官兵每人系一條紅領巾。
同年的秋收起義中,穿著各式服裝的農民自衛軍、工農義勇隊,盡管服裝並不統一,但每個人的胳膊上,都佩戴著一束同樣火紅的袖章。
1929年3月,紅四軍在攻下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後,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趕制了4000套軍裝――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此後,各根據地紅軍的服裝據此逐漸統一,但顏色多為灰色。
上衣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標志性服裝。不分國共
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服裝、標志基本與國民黨軍隊相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卻清楚地標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軍佩戴「八路」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 「N4A」的臂章。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
1948年12月,軍委後勤部召開全軍後勤會議,把軍服顏色確定為黃綠,材料為棉平布;標志符號由臂章改為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黑字白底紅邊的布胸章;帽子改為圓形短檐帽(即「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
Ⅸ 國民黨女特務軍服的帽子叫什麼
這種帽子的正式名稱叫「船形帽」。
船形帽是一種形似小船的軟體制式軍帽,俄軍曾稱其為折疊式軟帽。又叫「國際帽」。採用國際通用樣式,戴著美觀大方,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官兵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熱和不便攜帶的問題。
對於普通中國人而言,提到船形帽,大家可能最先映入腦海的景象就是老電影里斜挎小手槍、歪戴船形帽的國軍女軍官。而事實上,船形帽由於設計簡潔、功能實用,長期以來都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軍隊的標准軍帽,而且還在解放軍的軍服系列中存在過一段時間。
Ⅹ 將軍大沿帽與普通大沿帽的區別有幾處
國民黨軍隊中,陸軍和空軍的帽徽在1939年以前是相同的,即圓形青天白日徽(請注意,1929年以後取消了原帽徽的紅邊)。1939年以後其空軍帽徽改為一對金色飛翼拱圍的圓形青天白日徽。其海軍帽徽一直與陸軍和空軍不同,而且是國民黨軍隊三軍帽徽中最復雜的,帽徽近似桃形,黑色底,頂端是「白日」,其下是船錨圖案(中將以上為金色,中將以下為銀色),底邊和兩側為嘉禾與橄欖枝圍繞。 樓上貼出的照片中的帽徽,圖案與1946年以後國民黨陸軍的軍官帽徽圖案接近。因為類似圖案的帽徽經常出現於影視作品中,所以我想,樓主所說的「蔣軍軍官大檐帽帽徽」,應該是指它。但是,這張照片所照的有可能不是真品。因為當時國民黨陸軍軍官帽徽有兩種,一種是刺綉的,另一種是金屬的。刺綉帽徽的嘉禾與梅花為金色,圖案較精細。金屬帽徽的嘉禾與梅花為銀色,圖案較粗糙。樓上照片中的帽徽與這兩種帽徽都不完全相符。 下面按樓主的要求,就我所知說說1946年以後國民黨軍隊陸軍軍官帽徽的含義。這種帽徽被描述為:「嘉禾與梅花拱圍國徽」。嘉禾象徵吉慶、豐饒,梅花是國民政府時期確定的中國的國花(取代牡丹花),取其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