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是帽子的什麼部位
⑴ 一個絞絲旁一個櫻的右半邊念什麼
纓
tassel
纓
纓
yīng
<名>
(形聲。從糸,嬰聲。本義: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同本義 [cap or hat ribbon]
纓,冠系也。——《說文》
鮮冠組纓,絳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纓絕。——《莊子·讓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楚辭·漁父》
戴朱纓寶飾之帽。——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纓冠(把帽帶連同帽子一齊加於頭上。形容極為急迫,來不及整束)
綵帶,古代女子許嫁時所佩 [coloured ribbon]。亦用以系香囊。如:纓徽(婦女所佩的香囊)
套馬的革帶,駕車用。引申指繩索 [leather ribbon]
咸龍旗而繁纓。——張衡《東京賦》。薛注:「纓,馬鞅也。」
鞶厲游纓。——《左傳·桓公二年》。注:「纓,在馬膺前如索帬。」
以纓拾矢可也。——《禮記·曲禮下》。注:「纓,纓卷也。」
又如:纓繳(被系有繩子的箭所射中);纓鉸(捆綁人的繩子與枷鎖。比喻拘限)
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 [tasse1]。如:紅纓;帽纓;纓佩(以纓紐為佩飾);纓蕤(帽子的垂飾);纓徽(婦女所佩帶的香囊)
纓
纓
yīng
<動>
纏繞、系牽。通「嬰」 [twine]
而不纓垢氛。——謝靈運《述祖德》。李善注:「纓,繞也。」
又如:纓情(猶繫心)
遭受 [suffer from]。如:纓繳(中箭。繳(zhuó):箭上的絲繩。借指箭)
纓絡
yīngluò
[jade-like stone]∶同「瓔珞」
金葉鈕,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纓絡。——《西遊記》
[tassel]∶纓穗
[bind up]∶纏繞;束縛。比喻世俗的纏繞
纓帽
yīngmào
[cap with a red tassel] 清朝官吏所戴帽頂上有紅纓子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官職大小的一種象徵,有尊卑之分
纓子
yīngzi
[tassel]∶系在服裝或器物上的穗狀飾物
帽纓子
[tassel-like things]∶像纓子的東西
蘿卜纓子
纓
(纓)
yīng
ㄧㄥˉ
用線或繩等做的裝飾品:帽~子。紅~槍。~穗。
像纓的東西:蘿卜~子。
帶子,繩子:長~。
鄭碼:ZLLZ,U:7F28,GBK:D3A7
筆畫數:14,部首:糹,筆順編號:55125342534531
tassel
⑵ 帽纓形是什麼意思
某種物體很像帽子的形狀。
1、帽纓
讀音:mào yīng。
釋義:系在帽子上的穗狀裝飾物。
相關文物:青銅時代,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
2、形
拼音: xíng。
部首:彡;筆畫:7;繁體:形;五筆:GAET。
釋義:形狀;形體;實體;顯露;表現;對照;姓。
(2)櫻是帽子的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相似的詞語:氈帽、箬帽、帽子。
1、氈帽
讀音:zhān mào。
釋義:用氈製作的帽子,氈: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
2、箬帽
讀音:ruò mào。
釋義:箬竹的篾或葉子製成的帽子,用來遮雨和遮陽光。
3、帽子
讀音:mào zi。
釋義: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比喻罪名或壞名義。
⑶ 櫻和纓有什麼區別
有的。一個是櫻花的櫻,櫻是一種樹木。還有一個是紅纓槍的纓,這個纓是紅纓槍上的那個紅色的、一根一根的繩子。
⑷ 紅纓是什麼意思
紅纓有兩種不同釋義,具體如下:
1、紅纓:兒童劇作品
兒童劇作品《紅纓》是為獻禮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於2015年8月26日作為第五屆中國兒童戲劇節閉幕大戲在北京懷柔劇場首演,並在9月作為中國兒藝「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展演劇目登陸中國兒童劇場。
2、紅纓:杜鵑花屬
紅纓(杜鵑花屬)一般指關山櫻,關山櫻,俗稱「紅纓」。八重櫻的一個代表性品種,在中國廣泛栽種,花期3月底或4月初,花葉同開。與怨厴秸較為相似,花濃紅色,花莖6厘米左右。
瓣約30枚,2枚雌蕊葉化,因此不能結實,花梗粗且長,嫩葉茶褐色。小枝多而向上彎。小喬木,平均高度2.5m,多分枝,開花數量多。秋葉橙黃可比銀杏,非常美麗。孤植、群植均可,也可作為行道樹栽植。
(4)櫻是帽子的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紅纓》創作背景
該劇創作靈感源於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詩人方冰,作曲家劫夫在歌中塑造的小英雄王二小,引起了幾代人的情感共鳴。今天中國兒藝用兒童劇手段重塑這一典型形象,一是銘記前輩動人的英雄事跡,王二小是戰爭年代無數不怕犧牲的兒童團員們的縮影。
他們用熱血和生命換取今天的和平與自由;二是傳承前輩不屈的民族精神,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前輩們同仇敵愾,英勇無畏,不懼犧牲的寶貴精神,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民族復興之路。
她說:「我們用『紅纓』命名該劇,不僅因為紅纓槍是英雄趙雲的武器,王二小的武器,是千千萬萬少年兒童團員的標志,更因為紅纓飄揚,揚起正義勇敢、揚起和平自由、揚起民族精魂。我們希望把這份精神和情懷傳遞給當代少年兒童。
⑸ 帽櫻哪個字錯了
「櫻」字錯了,應為「帽纓」
⑹ 帽纓形是什麼形
很像帽子的形狀。
帽纓:拼音mào yīng
1、指古代系帽子的帶子。
2、指系在帽子上的穗狀裝飾物。
「纓」是指武將帽子或者頭盔上面的象徵高貴身份的裝飾品,材質有毛,羽,絲,革等,顏色很多,歷朝歷代根據自己的喜好制定。
(6)櫻是帽子的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簪纓
意思: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顯貴。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讀音:zān yīng
引證:宋代·朱敦儒《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翻譯:中原大亂,達官貴族們紛紛逃散,什麼時候收復國土?請與我一同悲傷的風把我的淚吹到揚州吧。
⑺ 紅櫻是什麼意思
紅纓的字面意思是:用線或繩子做成的穗狀裝飾品,比如古代的帽子 武器。 如果是花的話,那就是關山櫻,俗稱紅櫻,一般在3月底4月初的樣子開花,成片的話很漂亮
⑻ 清朝皇族冠飾有什麼象徵意義
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清朝的官制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朝以馬上得天下,服飾也體現了這種觀點。
整個臣子如同一匹馬:
1.袖子是馬蹄袖,跪下,雙手伏地,如同一匹馬狀。
2.朝珠就是馬韁繩。
3.補子就是馬鞍。
明代開始官服用補子,大抵是在洪武廿六年以後,文官用禽,武官用獸,以示差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清代底定中國之後一直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區別。明代補子織在大襟袍上,所以補子前後都是整塊。清代補子是縫在對襟褂上的,因此補子前片都在中間剖開,成兩個半塊。明代補子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五彩綉補較少見。清代補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紺色、黑色和深紅等。明代補子四周,一般不用邊飾。清代補子都裝飾有花邊。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補子,常織綉一對禽鳥。而清代的補子都綉織單只禽鳥。清代命婦禮服也綴有補子,所綉紋飾,視其夫或子的品級而定。武官之母、妻則不用獸紋,只用鳥紋,且尺寸略小,長寬約24厘米左右。
譬如補服,這可是我們漢人的明朝就用了幾百年的東西了。滿清入關,三令五申不許遵從前朝制度。古今中外,為了衣冠發式被血腥***的民族,怕也只有我們漢族了。可是在補服上,滿清也的確是侵犯前明的知識產權。
王爺貝勒公侯們的補子
《大清會典圖》規定:皇子,龍褂用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及前後各一團,間以五彩;親王,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綉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綉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固倫額附同;鎮國公,綉五爪正蟒二方,前後各一,輔國公和碩額附、侯、伯補服同。
⑼ 小櫻的帽子是什麼帽
這種帽子只有日本小學生有吧。
不過你要想買的話淘寶有賣的。不過價格不是很便宜。
想自己做的話,能勉強看成貝雷帽的寬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