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不戴帽子怎麼穿
1. 問一個很那啥的問題,不戴帽子的那種有拉鏈的外套學名叫什麼
不知道你是不是非要買美邦的,如果你去淘寶搜拉鏈 衛衣的話,然後選擇女裝,可以選擇連帽或者是不戴帽子的,所以你說的應該也是衛衣的一種。還有一種叫棒球 衫,是扣子的,也不戴帽子,個人感覺也很時尚。
2. 請問辦身份證可以穿漢服嗎
可以。有很多穿漢服拍證件照的。但是要注意穿深色的漢服,別戴帽子遮住五官
3. 歷朝歷代的服飾有何來歷和特點
【夏商周時期】
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是以「天子」的冕服為中心,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根據古典的記載,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則在繼承夏、商制度下變革發展,影響後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秦朝服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特點)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贏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為中華國家勢力和漢民族的形成及延續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服飾和風俗研究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周人的圖騰是火,因秦始皇十分迷信陰陽五行之說,所以認為是秦的水滅掉了周的火。而黑色主水,固尚黑),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由來】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特點】交領、右衽、系帶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是承襲了秦漢舊制的。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則出現了一種各民族間相互吸收、逐漸融合的趨勢。漢族男子開始穿起緊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帶和長褲皮靴的胡服;漢族婦女的服裝樣式也由褒衣博帶、上長下短變成緊身適體、上儉下豐。深衣形制在民間漸漸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區廣泛流行。
男子服飾——衫:分單、夾兩種式樣,與秦漢時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約束,袖口寬大,為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
女子服飾——對襟和長裙:魏晉時期大體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有間色裙、緯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扎,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
【唐朝服飾】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宋朝時期】
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於質朴、潔凈和自然。
男子服飾——官服:宋代皇帝服飾承唐制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這是祀享、朝會、親耕、視事、燕居的衣著。
平民服飾: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葯、賣卦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來角帶,有的不戴帽子,行業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下身著裳,即穿裙。
宋代文人多著直領上衣,長短至膝,下著黃裳,方履,禮賓時束大帶。
【明代】
朱元璋貫徹他「復漢官之威儀」的主張,下詔將元代遺留的辮發、椎髻、胡帽、男子的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的窄袖短衣、裙裳等一律禁止。又參照周漢,取法唐宋,對服飾制度做了大規模調整。這套服制先後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直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才算基本確定。永樂、嘉靖時又做了些更改,使各項規定更加具體。明代首創的補子不但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反映出織綉技術的高超。
男子服飾——官服:明代官服恢復唐制,但較唐代的「品色衣」等級差別更加明顯。這與朱元璋獲取政權後,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有關。官服中的冕服只限於皇帝、皇太子、親王等皇室成員於祭祀或朝會等大典時服用。
女子服飾——明代命婦冠服分禮服與常服兩種。皇後禮服用於受冊、謁廟、朝會等大典。皇後常服除鳳冠外,尚有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永樂時,衣服改用黃色大衫,深青霞帔,上飾珠玉等各種飾物。另有襖子、鞠衣、緣裙等,顏色、質料、花紋等都有規定。明代授有封號官員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服飾也有嚴格規定。其禮服用於朝見君後、參與祭祀等大典。主要有鳳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等。
【清代】
從服飾發展的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的變革最大,服飾的形制也最為龐雜繁縟。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發令,從此,男子一改束發為削發垂辮,以箭衣小袖、深鞋緊襪,取代了明代的寬衣大袖與統襪淺鞋,傳統法服被最後消滅。但從清代服飾中仍可看到對前代服飾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袞服、朝服的十二章紋;官服朝掛的補子;官員帽頂所用珠玉、珊瑚、寶石、金銀的等差;以及以命婦朝冠所綴金鳳、金翟數目多少區分等級的制度。清王朝後期,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開始,至光緒時期,先後幾次選派學生出國學習。留學生到國外,即剪掉了辮發,開始著西裝。以後,清政府開辦學堂,操練新軍,採用了西式的操衣和軍服。學生和軍隊的服飾也有了改變。
男子服飾——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
滿族女服——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或外罩坎肩;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袖口平大,長可掩足。貴族婦女用團龍、團蟒,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邊。衣領較低,後漸加高。長袍初極寬大,後腰身漸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有對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
4. 穿防護服不戴帽子有用嗎
是沒有用的。
如果穿防護服不戴帽子,細菌病毒會在其部位殘留。對健康是不利的。
防護服是指防禦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外界因素傷害,保護人體的工作服,除滿足高強度高耐磨等穿用要求之外,常因防護目的、防護原理不同而有差異。
一次性防護服的正確穿戴順序:戴帽子、戴口罩、穿防護服、戴手套、戴護目鏡、穿鞋套。
5. 本人(男性)想穿漢服,可是沒有長發,怎麼辦吶
漢服不是古裝。
古裝與漢服常常是同一件東西,但在精神上卻截然不同
我們現在穿漢服,不是仿古!如果漢服不貼近生活,那怎麼推廣開來!
穿漢服應該自然而然,不該故意模仿古人的動作和言行。
除非你認為你穿的是古裝!如果你覺得漢服是民族服飾,那麼請做一個現代人!
讓漢服走入現代,走入生活,不要僅僅停滯在古典美的地步。
如果漢服帶給我們的只有古典美,那麼,不推廣也罷!
如果只是覺得看起來不和諧,那麼可以戴帽子。
畢竟漢服又稱漢衣冠,有衣有冠才能叫衣冠嘛!
像儒巾、荷葉巾、方巾什麼的,都是很推薦的嘛!
再者說,短發也有很多能把漢服穿得很和諧的:
6. 可以穿漢服拍身份證嗎
【法律分析】
可以。有很多穿漢服拍證件照的。但是要注意穿深色的漢服,別戴帽子遮住五官。要求如下:
1、拍攝時應脫去帽子,不得穿制服,如工作服,警服,學生服等;
2、不得戴有色眼鏡,經常帶眼鏡的居民,拍攝時必須按規定佩帶拍攝點提供的無鏡片眼鏡框,鏡框不得遮住眼睛和眉毛;
3、拍攝時應將頭發整理好,長發者應露出兩耳,絕不可遮擋眼睛眼角,發型不得梳過高,過於凌亂,塗抹發膠、_哩水等必須洗凈吹乾;
4、染發者會被系統判定為不合格相片,可以染黑後吹乾,方可拍攝,一次性噴黑者不可拍攝,由於頭發會反光會被系統判定為不合格照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第二條 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第五條 十六周歲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為十年、二十年、長期。十六周歲至二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證;二十六周歲至四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證;四十六周歲以上的,發給長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證。
未滿十六周歲的公民,自願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的,發給有效期五年的居民身份證。
7. 穿漢服可以帶現代帽子嗎
穿漢服可以帶現代帽子,只是稍微顯得有點不協調,怎麼穿衣服完全是看個人的搭配?,沒有一個固定的
8. 漢服發型
漢服畢竟是漢民族服裝,也要符合日常,女生的話最好不要披頭散發,干凈整潔,穿上漢服就很好看了,要麼拿根簪子,
男生的話戴帽子,不戴帽子,大力清爽了也很好看得
漢服吧里有些同袍的照片可以參照
不要刻意裝飾,或者簡單的一兩個發簪步搖,簡單的發型就好了,復雜的話會讓人有拍電視的感覺,反而覺得漢服離我們遠了,起不到普及漢服的作用了。
希望可以對你有幫助
9. 穿著漢服的基本禮儀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穿著漢服的基本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穿著漢服的基本禮儀著漢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得體行儀
所謂“禮儀制度 衣服正之”,漢服自古為禮制之服,是與禮儀制度分不開的,因此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身份穿什麼樣的漢服,都不是隨心所欲的。而就算穿了漢服有形而無神,有表而無禮,在生活中仍然行為浪骸無拘無束 舉止行儀不得當 也是屬於沐猴而冠的 所謂古人常說“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可見不光只是行完了禮就可以東倒西歪胡瘋胡鬧 也不是為了行禮而去行禮 為了穿漢服而去穿之竊以為 穿著漢服的一天哪怕是一時 也要舉止得當 行為得體 因為漢服不等同於一般衣服 乃禮儀之服文明之服也 你穿上了漢服也就不等於一般的俗人 而是比一般人高一等的文明之士 知書答禮的上國之民因此 所行所為 也要與身上得衣服相配才行 當然 所謂時代已進步 沒有必要完全恪守古禮 但我認為此者是為就事論事 對待不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 僅此而已 你穿上漢服就應該去干與此行為相得當的事 並不是只為尊重古禮 文化 才這樣 這也是起碼的做人准則 你大可在穿上漢服之後哪怕是本著對漢服 對漢服起碼的尊敬這樣做既可 而脫下漢服大可又做回“新新人類 隨意瘋隨意玩樂了”正因為現在社會不要求人時時漢服不離身因此 你在穿著漢服這段時間拘謹點也累不倒哪去 言歸正傳 在下便就著吳夫子所說接下補充幾點生活中的細微常禮有不合之處 還望不吝指正
一 衣者——所謂“衣冠要整”,衣冠不整古往今來被視為最大失禮竊莫做“衣冠禽獸” 穿好漢服後要將衣冠調規正既穿好漢服後要檢查一下所謂“整衣姿” 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帽子要戴正要戴合乎大小 不要“側帽風流”(那是東施效顰)
2 腰帶繩結或鑲玉處以及綬佩要正對腰部中間
3 上衣裙子不要穿反(上衣“里”在外“面”在內以及左衽都屬於反穿,裙子圍時由於兩面都有綬帶(尤其是帷裳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圍反)衣服穿反為最大忌諱乃為凶服對人對己都不吉利
4 不要在漢服配戴多餘的事物東西或者把多餘物品插在漢服中(如將什麼物事夾在腰帶上)古人要攜帶物品可將其藏於袖中不要將多餘物品暴露。
所謂忌諱”衣不蔽體“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衣帶要系緊不要坦胸露背或露出肉來(那是花和尚魯智深)
2 裡面一定要穿中衣(一般為白色)中衣包括交領上衣下褲,既內衣-中衣-外衣系列的第二層,要穿袍衫或者襦裙的話裡面還要穿一層襯裙 一般來說 男子穿袍衫或深衣的話裡面還要圍一層白裙 深衣裡面是褲袍衫裡面可直接是白褲 綁腿襪 這些都不可少,要是穿上衣下裳的話裡面要穿白褲通常情況下很寬大;女子襦裙裝裙子裡面也要穿白褲(在裙子裡面不穿褲子那是和服)
3 有帽子的一定要戴帽子所謂自古”衣冠不分家“穿上漢服後在家要戴網巾出門要戴冠帽沒有帽巾要用巾帕將發髻處裹住(當然古代是那麼做,鑒於現代人不留頭發,出門直接戴巾帽就行)不要”脫帽露頂“(那是喝醉的張旭)
4 不要直接穿中衣出門就好象穿內衣內褲上街一樣 雖然前者比之後者衣料多了一些 但你穿上漢服後比一般人高出一等 衣服規格自然也就擴大一級:)
5 不要穿素衣(白色縞素)出門此凶祭守恪之服也 而正常的帶有衣緣綴有暗紋的白色衣服皆無恙
6 晚上睡覺時要穿中衣合衣而卧 如果你睡覺也想保持漢文化的話 當然 一般情況下來說 脫下漢服就是暫時脫離了漢文化 因此 睡覺可不在禮儀之列。
二 、立——所謂”站似松坐如鍾 卧似弓“古人講究的是這個 同時也藉此修身養性 從日 常行為鍾提煉人的心德當然我們畢竟沒練過武 不可能要求人人站如松但最起碼也要站直 不要駝背 不要”稍息“其實對站沒什麼太多講究不過最難辦的就是手的姿勢 因為站立時別的都很順其自然 只有手感到拘束不知往哪放 (所以在脫離禮儀的今天我們看到站著的人手不是背後就是抱胸 什麼姿勢的都有)因此古人規定站立時手應貼在腹部手藏在袖子里 恭謹規矩 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比如伸出手請客人才看到手露在外面 平時手都要規矩的放好 因為古人認為手腳無拘無束的亂動很為失禮我們常看到的古畫中描繪女子多是手搭在腹前現在看到的旗袍表演 雖然換成了胡服 但手的姿勢依然保持端莊的搭在腹部 就是這種禮儀的延續 尤其女孩子應更為注意 其實 更嚴格點講古代女子漢服的袖子一般情況下比男子的袖子要長平時則更是手藏於袖中不輕易露出來 當然現在不必那麼嚴格 只要男女都做到手很規矩不要隨意亂動就可以了
三 坐——
1 坐椅子時只要坐直坐端正就行了 雙手放在膝上 不要翹二郎腿 不要東倒西歪 無論多麼疲憊 古人在選擇正坐沒有選擇胡坐的原因也是由於胡坐腿如不注意的話會很不雅觀 而且 雙足露於外面更是不好 因此 後來人們雖然選擇了坐椅子 但仍注意裾擺 走路時不受拘束 坐下時卻一定要整理下衣裾蓋於腳面上
2 坐在地上時按華夏最正統的禮儀應為”正坐“既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腳跟上 雙手規矩的放在膝上 目光平視 要問好時就頷首要禮拜時就手放於地上叩首
3 但考慮一來在現實社會中太小日本二來我們民族脫離跪坐時間太長難以適應,覺得趺坐(盤腿)應取代正坐盤腿時 腿不要伸直 不要半盤 身體挺直 手放於膝上 其實在古代華夏這種坐法很早就在周遍民族流行上了但漢族沒有吸收的原因就是因為那時男女都為上衣下裳著裝 由於裳是圍合的這樣坐很容易露出身體 不雅觀 但到後來一是這種坐姿已傳入了中原二來男子著裝由上衣下裳變為了袍衫 所以這樣坐也無傷大雅了 只要盤腿依然手放規矩 目光平視就沒問題但由於女子仍著裙裳加上禮教的禁錮 所以不允許女子盤腿而坐 因此我們看到日本也有趺坐但只限於男子 朝鮮男女雖然都趺坐 但女子為了不失雅 而採取立起一腿 手放於膝上的坐法雖然如此 但在下以為女孩子還是不要趺坐的好:)
四 行——行就是走路 也不必講究太多但一定要走的穩重 走的穩當 該放下步子的時候 莊重緩慢有禮不要小跑 也不要蹦蹦跳跳 其實對步子古代對女子要求最嚴 什麼笑的露齒行不露足 走的緩慢不可邁大步 當然現在不必講究這個其實男女應該一樣 只要做到步態穩重得體該快時快該慢時慢就可以了 古人行步有時也與立姿一樣 手貼在腹部 但後來也不講究這些了 有時只限於女子
五 卧——古時”卧“與”躺“是有區別的 現在所說的躺按正統禮儀講 一般是指死物物品或者直挺挺面朝天的僵躺著 古人無論休息還是睡覺都是”卧“的 卧就是側身 有時以一手托頭 而沒有面朝天的躺 一則像物品那樣才叫躺二則面朝天直挺挺的很不雅觀很失禮(說白了 只有死人才那樣)因此要側身到現在人們的睡眠習慣皆由”卧“改為了”躺“ 所以這點就不能強求了但在休息時應合衣而卧 或者 躺著也可以 但上身一定要挺靠起來
10. 簡約而不簡單,唐朝的男子是怎麼樣戴帽穿衣的
唐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期,強盛的國力,發達的經濟,使其成為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外向型王朝。
唐文化本身有著開放包容的氣質,所以,唐代的男裝既繼承了傳統漢服的靈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風等異國風情,最終表現出了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
結語:唐朝以前,中國傳統服飾以寬袍大袖為主要特徵,但由於唐人對胡服的崇尚,使得唐代服飾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特別是男裝,視覺上更加簡約,功能上更加實用。但從以上幾個部分的介紹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相對於現代服飾來說,唐代男裝實在是簡約而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