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皇帝的帽子五顏六色什麼意思

皇帝的帽子五顏六色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8-29 17:48:51

1. 五顏六色什麼意思

五顏六色的意思是: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申為各色各樣。

一、拼音

五顏六色[ wǔ yán liù sè ]

二、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釋義:

每個人踩踏的祥雲,顏色非常多,形狀也不一樣。

三、例句

1、花園里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色彩繽紛,真是美極了。

2、公園里的人,人來人往衣服五顏六色,使人應接不暇。

(1)皇帝的帽子五顏六色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近義詞:

五色繽紛[ wǔ sè bīn fēn ]

釋義:形容色彩紛繁艷麗。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3回:「連日把書房改做了帳房,鋪設得五色繽紛。」

翻譯:連忙用幾天把書房改成了帳房,鋪設的色彩紛繁艷麗。

二、反義詞:

暗淡無光[ àn dàn wú guāng ]

釋義: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頭上戴一個黯淡無光的亮藍頂兒」

翻譯:頭上戴著一頂失去光彩的亮藍色帽子。

2. 皇帝上朝頭上戴的冕旒,有什麼來歷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常能看到皇帝頭上戴著掛有許多珠簾的帽子,其實這個帽子有個正式的名字,叫做「冕旒」。屬於禮冠的一種,但卻是最高規格的。而且那東西很重。

因為戴上這東西,走路太急,旒串就會前後擺動打臉;如果行姿七扭八歪,垂珠就會在帝王眼前左右亂晃;而如果坐在那裡,不挺胸抬頭,重心不穩,冕旒也會滑落。所以久而久之,就迫使佩戴者養成挺胸抬頭,沉著冷靜,器宇軒昂的風度。

這頂冠冕上下都充滿了學問。冕板代表著天圓地方。十二串玉旒,代表皇帝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皇帝有些事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由於玉旒一晃動起來便容易雜亂交錯,所以也提醒著皇帝要保持莊重威嚴。塞耳提醒皇帝不可輕信讒言且該裝聾時裝聾。帝王之道、為君哲學在冠冕上充分體現了出來。

3.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

4.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朝皇帝的皇冠稱之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造型來自於女真族蒙古族人民常帶的斗笠),後經美化改造,美化造型來自於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皇宮崇政殿(今沈陽故宮崇政殿),象徵著後金王權。

清朝和後金皇帝朝冠,分冬、夏、春秋三套。冬朝冠內為圓頂,上扎赤色纓7層長5寸。中立9龍鏤空金頂7層,每層鑲4分大東珠不等,共19顆。外環檐鑲黑色貂熊皮毛,檐下為明黃緞摟海帶。春秋朝冠與冬朝冠略同,為外檐改用黑尼。夏朝冠內以長白山青藤為框外裹白綾做斗笠狀,上以金絲錦扎赤色纓15層長7寸,頂與冬朝冠同。為前後檐首有別,前檐為鏤雕小金佛一尊外鑲東珠蓮座與八寶佛光,後檐為金制胥彌座上設金制神火文鑲大東珠15顆,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其實說白了就是個豪華斗笠,

5. 皇帝的帽子有什麼寓意 啊。

1.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頂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見《周禮.夏官.弁師》。
2.專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南朝 梁 沉約 《勸農訪民所疾苦詔》:「冕旒屬念,無忘夙興。」 唐 韓愈 《江陵途中寄三學士》詩:「昨者京師至,嗣皇傳冕旒。」 明 沉鯨 《雙珠記·奏議頒赦》:「若奏若啟,達羣意於冕旒。」 胡適 《<鏡花緣>的引論》四:「他( 武則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6. 君王帶的帽子有什麼講究和皇後帶的有什麼區別

古代君王戴的帽子不僅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同時還可以遮蓋表情,在樣式和作用上很皇後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領導夫人的帽子除了象徵著富貴和裝飾作用外基本上就沒啥特別的了,但是在領導的帽子前面還懸掛著冕旒,作用就是可以完美地遮蓋表情。有了它不管是領導生氣、憤怒、高興或者是認慫就全都變成了內心表情包,大臣們是看不出來的。

7.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8. 五顏六色是什麼意思

五顏六色是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下面我整理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五顏六色的意思

五顏六色的意思是: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申為各色各樣。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意思是每個人踩踏的祥雲,顏色非常多,形狀也不一樣。

五顏六色的反義詞

1、一清二白

意思:比喻十分清白。亦比喻非常清楚。

出處:現代·茅盾《劫後拾遺》四:「你還不相信我嗎?我在這里混了這半年,素來一清二白。」

2、黯淡無光

意思:形容失去光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4回:「頭上戴一個黯淡無光的亮藍頂兒。」釋義:頭上戴著一個已經失去光彩的藍帽子。

用五顏六色怎麼造句

1.各民族代表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走進人民大會堂。

2.花園里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色彩繽紛,真是美極了。

3.海灘上鋪滿了五顏六色的卵石,非常漂亮。

4.人們看見五顏六色的花在夜空中綻放時,個個笑逐顏開。

5.五顏六色的煙火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

6.藍天碧水,倒映著五顏六色的森林,這是一幅多美的風景啊。

7.花園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看上去十分賞心悅目。

8.生活總會是五顏六色的,做不到盡善盡美。

9.春天我們的院子里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

10.那一片草甸,到了春天,綠茵茵的草叢中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真是美得無可比擬。

9. 「五顏六色」是什麼意思

五顏六色的意思是: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申為各色各樣。

一、拼音

五顏六色[ wǔ yán liù sè ]

二、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釋義:

每個人踩踏的祥雲,顏色非常多,形狀也不一樣。

例句

1、花園里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色彩繽紛,真是美極了。

2、公園里的人,人來人往衣服五顏六色,使人應接不暇。


近義詞:

五色繽紛[ wǔ sè bīn fēn ]

釋義:形容色彩紛繁艷麗。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3回:「連日把書房改做了帳房,鋪設得五色繽紛。」

翻譯:連忙用幾天把書房改成了帳房,鋪設的色彩紛繁艷麗。

反義詞:

暗淡無光[ àn dàn wú guāng ]

釋義: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頭上戴一個黯淡無光的亮藍頂兒」

翻譯:頭上戴著一頂失去光彩的亮藍色帽子。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20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73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84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51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68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72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22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47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6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