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喪帽子怎麼戴
Ⅰ 第六代子孫在喪禮上戴什麼顏色的帽子
黑色顯得肅穆莊重,是對故去人的懷念與尊重.表達親朋的悲傷心情其實只要穿深色的、嚴肅的、莊重的就可以了。 裙子到無所謂,只不過沒袖的不太好。可以戴一副黑色或深色的長筒手套;實在不行就披一件薄點的黑色或深色的披肩吧!
Ⅱ 老人故去出殯時兒子戴帽子是怎麼回事去時戴還是回來時戴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5
Ⅲ 送老人出殯時能帶太陽帽不
各地的風俗不一樣,正常是不要戴,這樣會讓人感覺不禮貌,如果太曬,可以拿個雨傘
Ⅳ 什麼是喪事收頭
什麼是喪事收頭?喪事收頭是指過去 死者家屬為丑孝家 收頭有兩種 一般把布斜批在肩膀上,帽子戴在頭上 不過給這些布 帽子還有一種是給現金 孝家要跪下 當然啦 這些東西是親戚 或者好友給 喪事忙完還要答謝她們 其事就是來往帳 喪事叫收頭。收頭一般是出殯走那會,以前是在墳上。後代收頭,媳婦娘家掛孝,閨女婆家掛孝。一根布條綁在重孝帽子上。對收頭這類事我不懂,四弟媳是結婚不到半年的新媳婦。在不結婚之前是不能參與收頭這類事的,所以四弟媳和我同樣對這種事沒經歷過。大嫂說:「咱和姐姐家雖是親戚,但也是街坊……」沒等大嫂說完,二嫂搶著說:「對呀,咱們是街坊,得去弔唁哭喪,咱就不打扮了,得穿白褂子去哭。」我一聽,是一百個不同意,大姑姐的婆婆我都沒見過,還得跟著哭娘。因是當地的風俗,不管是大娘、嬸子、姑、姨、妗子,只要和母親同輩份的人去世,來弔唁的人都要哭娘,更何況我娘還健在。還沒等我提出反對意見,四弟媳找了個不同意的借口:「我的個子大,借不到白褂子。」四弟媳找的借口很恰當,這大正月的我們還穿著棉衣,把老太太們夏天穿的白大襟褂,緊緊巴巴的套在棉襖外。個子小的還行,可四弟媳一米七的個子就很難借到能套上的白褂子了。可這事難不倒二嫂,她說:「後天才發喪,明天我在村裡給你們去借,你們也不用這么緊張,拿上條大白毛巾,到時候捂住臉跟著哼哼就行。」聽二嫂這么一說,覺著是沒退路了。到了晚上,我大姑姐的本家侄子來串門,來找丈夫聊天。聽說我們弔唁哭喪,他就和我鬧起來了:「後天我就在靈棚里等著看三嬸哭娘。」我一聽知道壞了,這人是丈夫發小,雖然三十多歲的人了,平常就好耍個活寶與我開玩笑,這回他非出我的洋相不可。我就想打退堂鼓:「後天我不向學校請假了,我要去給學生上課。」這時四弟開導我:「你們去咱姐姐家不管是收頭還是弔唁,都是去給咱姐姐撐面子,證明娘家人尊重她,沒人計較你哭不哭。」四弟不愧是知識分子,說出話來有分量,我聽了心裡也輕松多了。
正月十九起床開門一看,樹上掛滿了雪,才知道昨夜下過雪。公爹已把盛花祭的食盒放到了天井裡,看著食盒中花祭的品類:用油炸過的鯉魚翹著頭,就像金色的鯉魚躍龍門的樣子;再看那脫去羽衣的公雞,雖把它的腿盤起來了,但樣子就像要飛;用水蘿卜雕刻的鮮花栩栩如生。我真佩服那做花祭的師傅,說他是藝術家一點都不為過。天井裡掛著雪的樹,像是梨花盛開,要和花祭媲美。
吃過早飯後,公爹吩咐我們,拿上給姐姐頂孝用的孝布先走著,他隨花祭隨後就到。我們就各自把收頭錢用白紙包起來,等到姐姐家交到禮櫃上。
到了姐姐的胡同口,我們套上了白褂子。我拿出白手巾准備捂臉。等到了姐姐家的大門口,看到孝子們都在那裡趴著,那位活寶發小真的就在靈棚里跪著,而且唯獨他,直挺挺的跪著,右手拄著恩杖(喪俗,包著纏著白紙的柳木棍),眼睛直盯著大門口。我正看著活寶發小,大嫂二嫂一聲「娘哎!」就開哭了。那四弟媳雖是新媳婦,但人家也很老道地跟著「娘哎!娘哎」地哭上了。我趕快用白毛巾捂住臉哼哼。誰成想,臉捂得嚴實沒看到路,不小心撞到了樹上,樹上的雪「嘩」的落了我一脖子,涼的我打了一激靈,我那四弟媳「撲哧」一聲笑出了聲。我想雖然是我惹的禍,但我不能笑,不能讓那活寶看笑話。這時屋裡的女孝子們出來迎著我們,到了我們跟前沖著我們跪了一下,起來回頭就哭著進屋。本來我們這樣跟著哼哼著進了屋就行了,可四弟媳這回怎麼也止不住笑了,「撲哧、撲哧」笑個不停,因毛巾捂著臉,倒看不出是笑還是哭。
到了屋門口,大嫂拉了我一下,意思是通知我,逝者的棺材沖著屋門口放在屋中央,進門先向棺材下跪磕頭。這回我顧不得捂臉了,隨著大嫂二嫂進門後沖著棺材跪下磕頭。四弟媳也隨著完成這道程序。可她不知是想起剛才的事,還是又看到我磕頭的樣子滑稽,又捂住臉「撲哧」的笑。屋裡有幫忙勸哭的,以為她在哭,就勸上了:「齁(博興方言,別,不要)哭了,子女們都很孝順,老太太又沒有受罪。」這回是我直接憋不住了,這是哪兒跟哪兒呀。為了不讓那勸哭的勸到我這里來,我就往後退了退。這時聽到外面喊:「娘家人來了,孝子們快出門迎接。」這時屋裡一陣慌亂,孝子們趕快提著恩杖往外走。總算把我們的糗事給截住了。
去迎娘家人很隆重,這娘家人指的是逝者的娘家人,是孝子們的姥娘家人。如子女們平常不孝順,今天娘家人就會發難,讓孝子們難看。因此,孝子們都不敢怠慢,趕快出門迎接,跪在娘家人面前,等娘家人說:「起來吧。」孝子們這才如釋重負。進門後,先讓娘家人看看棺材裡的逝者,如娘家人嫌逝者的壽衣不好,喪事辦的不排場,或是聽說平常子女們不孝順,娘家人就向那些不孝的孝子們發難不讓發喪。那子女們就得跪在姥娘家的人們面前,求得姥娘家人的原諒,直到同意發喪。所以去迎接娘家人就像迎接官員一樣。喪事這天不管來了多少祭,只要娘家祭不來,這喪就不能發,看出娘家人的重要性,這也是老舅專門管外甥的最好時機。
大姑姐她婆婆的娘家人,很滿意孝子們。禮櫃傳來話:祭到齊了,准備發喪。這時聽到屋裡一位主事的老太太喊了句:「揣孝!」屋裡立刻像炸了鍋:「我那親娘哎,我再看你最後一眼了!」這哭聲是趴在棺材上不起來的逝者的閨女,就是我大姑姐的大姑姐。因為只要一喊揣孝,那棺材就要蓋上蓋,真的再也看不到親娘了。所以她趴在棺材上痛哭不起來,這時給她收頭的妯娌們姐妹們真正用上護孝的作用了。不顧她碰頭拍棺材,好幾個人一起下手,一邊把孝布像圍巾一樣給她頂在頭上,再把孝布耷拉在腰間的兩頭用麻繩在她的腰裡扎住,又把孝餑餑硬塞進她的懷里。當女兒的懷里除了揣孝餑餑,還要揣孝囤子(給逝者縫制的盛糧食的物件)。這回收頭的任務很艱巨,頂孝布、揣孝、揣囤子。當女兒的只管悲痛的哭娘,一點不配合,急的給她護孝的收頭客們手忙腳亂。
我們妯娌四個也是同樣,那首飾匣子不知是啥時候禮櫃上拿走的,把收頭錢留下換上孝餑餑後又拿回來了。大嫂把首飾匣子讓我拿著,她就和二嫂給大姑姐頂孝布、揣孝餑餑、揣罐子(罐子是給逝者盛水的器具)。這罐子比閨女揣的囤子難弄,如揣不結實,或是護孝的護不好,會打了罐子的,那樣不吉利。給逝者的兒媳護孝是件很艱巨的任務,所以兩位大伯嫂很認真地給大姑姐揣好孝後,又很認真地護著大姑姐。她們兩個一左一右,各人一隻手抓著大姑姐的一隻胳膊,另一隻手緊緊抓著大姑姐的孝布和孝衫(孝衫是專門給逝者的兒媳和女兒做的白大褂子),很小心地護著大姑姐懷里揣的罐子。
我大姑姐的哭聲一點不弱於她大姑姐的哭聲,我不知道她哭的是婆媳的感情,還是哭的對自己親娘、我婆婆的想念(我的婆婆去世十幾年了)。她們倆趴在棺材上痛哭著,不讓蓋棺。我讓她們的哭聲感染了,手巾也不捂臉了,淚水嘩嘩地流,本來是用來捂臉的手巾這回用上擦淚了。這兒的俗語:兒子哭一聲震天動地。這會兒屋外的靈棚里隨著剛才屋內那聲:揣孝!屋外靈棚里的孝巾(孝巾是喪事主事的,戴著頂像道士帽樣的白帽子)接著喊:「起靈了!」靈棚里的孝子們大聲地痛哭起來,我大姑姐的丈夫哭的震天動地!
在孝子們的哭聲中,兩個幫忙的抬著靈樓往外走,男孝子們在靈樓前面,面向靈樓倒退著走。抬棺材的緊跟在靈樓後邊,女孝子們又緊跟在棺材的後邊哭著往外走。按規矩,兒媳在女孝子們前頭,閨女在兒媳後邊,其他的女孝子們在閨女後邊。我們隨大姑姐緊跟在棺材的後邊,我們的後邊是大姑姐的大姑姐。大姑姐只顧哭,護在她身邊的兩位嫂嫂,不光護著她懷里揣的孝罐子,還時刻注視著地面上的坑坑窪窪和磚頭什麼的,不能讓她絆倒。她的哭聲不光影響著我一直在流淚,也同時影響著我的兩位嫂子和四弟媳。
發喪的隊伍走走停停,我也不時地往前看看。看到棺材和靈樓前面的孝子們。我大姑姐的丈夫,左手舉著白紙包著的瓦片捂著頭的左邊,右手拄著恩杖沖著靈樓和棺材,前仰後合地痛哭著他的親娘。他沒有護孝的,但為了他倒退著走不被絆倒,有個扶著他的。這個人就是那個活寶發小。這會兒一點都看不出他是個好耍活寶的人,他認真地照護著他的叔叔。不時地回頭看看身後的路平整不平整,又時不時地給他那占著雙手的叔叔擦擦淚。
一路聽著大姑姐邊哭邊念叨著她婆婆對她的好:「娘哎!您是俺做伴的娘、幫俺疼俺的娘,把您那些孫子們都看大了,您這么就走了……」我們身後大姑姐的大姑姐痛哭訴說著親娘對她的疼愛:「親娘哎,疼俺的娘,您就狠心走了不管我了,我再來也看不到您了。親娘哎……」媳婦閨女一前一後放聲哭喊著親娘,我們無聲地流著淚。二嫂和大嫂緊緊架著哭得東倒西歪得大姑姐,我和四弟媳不住地給她們擦淚。這才知道護孝的意義與作用。
發喪的隊伍到了路口,靈位和棺材依次停在了那裡,這時開始拜祭。孝巾指揮著躬禮(躬禮是逝者同輩的,請拜祭的,給拜祭的還禮的)請閨女家的祭。閨女祭是頂頭祭,所以先拜閨女祭。然後再拜兒媳的娘家祭。
拜完閨女家的祭後,這時躬禮向我的公爹抱拳施禮,就看到我穿著件白大褂的公爹,隨著抬花祭的,來到靈樓前。先向靈樓抱拳鞠了一躬,又向後退了幾步,雙手甩了甩袖子,像古裝戲里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樣子,跪地叩拜他親家的靈位。這樣反反復復好幾次,聽說過四起四拜、八起八拜,不知公爹這是幾起幾拜,反正反反復復的好幾次。最後是逝者的娘家祭,娘家祭叫墓祭,是看著閨女下葬的祭。
娘家祭拜完,也就發完喪了。聽著孝巾喊了聲:「卸孝了!」就見大嫂二嫂忙著從大姑姐的懷里掏出孝罐子遞給等著接的人,再把姐姐扎孝布的麻繩解下來,把孝布遞給我,把大姑姐頭上的孝碼子摘下來包孝餑餑,包好後又遞給她。同時告訴我們,把白衣服脫下來。然後,大姑姐家的孝子們向我們跪下磕了一個頭,這叫謝孝。
至此,我們收下了最後一個頭,完成了收頭的任務。
Ⅳ 送老人上山下葬曾沙要戴什麼顏色帽子
肯定要戴黑色或者深色的帽子就可以了。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各地都是這樣做的,一直延續到現在的。
Ⅵ 漢族葬禮上孝子戴的帽子的樣式怎麼做
沒有固定樣式,但是要用粗麻布或者葛布。
臨終
過去民間習俗認為,凡享有5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喪」,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
裝裹
壽衣,當地俗稱「裝老衣」。
人在臨終時候,親屬為其剃頭、洗腳、穿戴「裝老衣」(壽衣)等,俗稱「裝裹」、「裝穿」。
安床
人死氣絕後,不能老讓亡者躺在原來的炕上,否則叫「背炕板子」,對生者不利。
必須要從自家的門上卸下一塊門扇或者是壽材的上蓋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門板或材蓋上,叫「停屍」。
訃告
訃告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大門外掛通天紙;一種是張貼書面訃告。
合 葬:
合(gé)葬,當地人讀如「隔葬」。是指一方早亡入土後,另一方死後下葬時要與之合葬一墓,但因有棺材相隔,因此在下葬時陰陽用一些物件把兩棺相連,以達到兩個鬼魂互相勾通、互相來往。
就是用紅紙或紅布把緊挨的兩具棺材蓋苫起來,稱為墳蓋紙或墳蓋布,上面再放置一個鏡子和一把梳子,然後用紅線拴二枚銅錢壓在上面,孝子持笤帚作掃狀,左右各繞三圈,然後下土,合葬儀式完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漢族葬禮
Ⅶ 聽說第五代要戴藍色,那綠色紅色還有很多顏色怎麼分送葬帽子的顏色規律有什麼具體規定
平輩不帶,小一輩是白色,孫輩白色加一紅點,重孫輩是紅色,玄孫輩聽說是綠色,第六代是黃色的(各地不同,這是我們這邊的)
第五第六代還沒人見過,只是聽說。。。。
Ⅷ 喪事白帽子怎麼做
雖然離聖誕節還有一個多月,不過作為一個超愛聖誕元素的寶寶,早就在腦海里尋思著今年要的蛋糕款式。要不就做聖誕主題的紙杯蛋糕吧,只需用草莓和淡奶油做些簡單的裝飾,就能擁有超可愛的聖誕老人和聖誕帽子,真的不要太萌啦。
材料:
紙杯蛋糕:雞蛋2個(每個帶殼重大約65克),牛奶35克,玉米油25克,低粉45克,細砂糖30克
奶油裝飾部分:淡奶油200克,細砂糖15克,融化巧克力適量,紅色和粉色色素適量
用料
紙杯蛋糕 看上面
奶油裝飾 看上面
(超詳細視頻教程)的做法
先來做紙杯蛋糕,牛奶和玉米油攪拌到乳化
步驟1
篩入低粉,劃一字攪勻
步驟2
加入蛋黃
步驟3
攪拌到順滑、細膩的狀態。
步驟4
蛋白分三次加入細砂糖,打發到小尖角的乾性發泡
步驟5
先混合三分之一的蛋白霜
步驟6
再和剩下得蛋白霜翻拌均勻
步驟7
擠入六連模中,麵糊擠到模具的七八分滿就可以了,這個配方可以做六個大號的紙杯蛋糕
步驟8
送入預熱好的烤箱,溫度看圖哦!
每家烤箱實際溫度不同,溫度僅供參考
步驟9
出爐啦,晾涼
步驟10
接下來准備奶油裝飾的部分
步驟11
淡奶油加糖打發到不流動狀態
步驟12
然後取出兩小部分的奶油
步驟13
分別調成紅色
步驟14
還有粉色
驟15
准備好之後,就可以開凹造型啦
步驟16
用中號圓形裱花嘴擠一圈奶油
步驟17
裱花袋擠小口,畫聖誕毛球
步驟18
撒上椰蓉
步驟19
粉色奶油,畫聖誕老人的臉
步驟20
圓形中號裱花嘴擠一圈奶油,放上半個草莓
步驟21
用融化好的巧克力畫眼睛
步驟22
中號裱花嘴,畫上帽子圍邊
Ⅸ 為什麼哀悼的時候要脫帽子
歐美國家以及受歐美影響的許多國家,廣為流行著脫帽禮。此禮源於歐洲中世紀。據說,當時武士對女子講話時,必須把頭盔舉起,以示對女性的敬重。當武士們友好相見時,為了相致友情,彼此都要把頭盔掀起而露出面目。久而久之,便形成脫帽禮。
在公共場合行此禮時,男子摘下帽子向對方點頭致意即可。若相識者側身已過,雙方亦可回身補問"您好",並將帽子略掀一下即可。若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先後每次相遇,雙方不必反復脫帽,只點頭致意即可。當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以示敬意。在莊重場合,人們應自覺脫帽。
戴帽子有哪些禮儀要求
帽子源遠流長,據說最初是由頭巾演化而來的。我國古代人成年時要行「冠禮」,「冠」就是帽子。當代生活中,帽子更是異彩紛呈。帽子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可以禦寒遮陽;還具有裝飾功能。一項合適的帽子,往往使人能錦上添花,顯得格外風度翩翩。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的禮儀是:
(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規范,該戴正的不要戴歪,該偏後的不要偏前,不要給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有人故意把帽子戴得七歪八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個性,其實這是對個性的一種誤解。在有些影片中,電影導演為了揭示人物缺少教養,常常讓人物敞衣露懷,歪戴帽子,可見這已經成為一種粗俗的典型表現。
(二)男性在社交場合,可以用脫帽向對方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由於雙方間相隔較遠,不能握手致意時,可以輕輕脫一下帽子,向對方微微頷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社交禮節。
(三)在莊重場合,如參加重要集會,奏國歌、升國旗時,除軍人行注目禮外,其他人應該脫帽。在悲傷場合,如參加追悼會、向死者遺體告別時,在場者也應該一律脫帽。
(四)在進入室內時,男子要脫下帽子;女子則可看情況,如果帽子是服飾整體的一部分,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也可不脫。
(五)在觀看電影戲劇時,為了不遮住後排觀眾的視線,無論男女,都應自覺脫帽。
Ⅹ 出殯後孝帽子怎麼處理
下葬時,孝子孝女的麻套都扔到墓穴里,當然包括孝帽一起埋掉。但是黑紗要等到五七以後才摘,隨紙貨一起燒掉。
喪葬孝服孝帽的規定:
一、兒子兒媳(干兒媳)閨女孝衫八尺,白褲一條,男孝帽一尺半道布五尺,媳婦含干兒媳 ,頭孝五尺(布一破二)閨女同。
二、親叔伯,親侄,侄女,孝衫七尺半,道布四尺半,孝帽一尺四寸,女的頭孝四尺半,一破三。
三、親叔伯,男孝衣七尺,道布四尺,孝帽一尺。
二、頭孝一破三,女的三尺八寸。
四 親孫、親孫女,孝衣帽同親侄一樣。
五 不出五服的男 孝帽一尺三,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六 曾孫帶黃帽,玄孫紅帽
七 親戚,女婿,妻侄,外甥都有孝帽,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九寸寬,娘家人的孝不分輩,男女都有頭孝。
1、兒子的道布五尺,凡父母有一方健在的,應一邊長一邊短。父母雙亡的道布兩邊一樣長。有父左短右長,有母左長右短。
2、親戚的頭孝,均由長媳發給,發一人磕頭一個,客多者就跪到地上發了。但男孝由長子發,也是發給誰給誰磕頭。
3、另給大兒媳撕五尺長布,一破二,束腰,背饜食罐用,布歸大兒媳。
4、出殯當天媳婦娘家在禮桌上放禮布一塊(100尺)兩口分開各半,披到身上50尺,事後可做為兩條被子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