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允祥什麼時候封鐵帽子王

允祥什麼時候封鐵帽子王

發布時間: 2022-09-02 00:59:12

① 十三皇子胤祥為何去世後被追封為鐵帽子王

胤祥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

在他之前,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8位鐵帽子王都是以開國元勛的身份獲得世襲罔替之殊榮。

胤祥,能成為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這離不開他的四皇兄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當然,胤祥也的確擔得起雍正給他的這份待遇。

胤祥在雍正朝雖然只有8年的時間,但對雍正朝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胤祥在雍正的各項新政中充當著重要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這么說雍正能夠實施新政,這其中胤祥的作用不容忽視,沒有他,很有可能就沒有雍正的新政。

首先,胤祥總理戶部期間,一心為公,不論遠近親貴,整頓財務,進行財務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追繳虧空,革除弊政,充盈了國庫,從而為雍正所實施的各項新政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其次,胤祥在負責營田水利事宜,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合理治理河流,利用土地,變劣勢為優勢,有效治理當地水利,讓東南數十州縣河流疏暢,獲灌溉之利。

最後,胤祥為雍正朝薦賢甚多,像福建總督劉世明、陝西總督查郎阿、山西巡撫石麟、福建巡撫趙國麟等等,這些都是胤祥向雍正舉薦的。這些人才在之後都成為了雍正朝朝堂上的中堅力量,有效地貫徹了雍正所實施的諸多新政,為清朝在乾隆朝走上極盛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為君,給胤祥的寵榮無以復加;胤祥為臣,對胤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雍正厚待胤祥,胤祥忠心雍正,兩人相得益彰,最終促成「棠棣情深」一段佳話。

② 十三阿哥為何被封為「鐵帽子王」

胤祥在雍正期間被封為怡親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只不過在乾隆期間完善王爵制度的時候把他劃在了鐵帽子王之列。

祥不但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還頗有辦事才能、協調人際關系的才能,是難得一見的人材,胤祥還能文能詩,棋棋書畫無一不通,今有《交輝園遺稿》流傳世間。胤祥不但能文,他還繼承了滿洲人的騎射,騎馬射箭樣樣精通。

十三阿哥胤祥和四皇子胤禛的關系最好,雍正帝在寫給胤祥的祭文曾提到胤祥的數學是他親自傳授的。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繼位,史稱雍正皇帝。第二天胤祥被任命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2)允祥什麼時候封鐵帽子王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

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

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③ 鐵帽子王允祥傳了幾代

怡親王世系:

1722年—1730年:怡賢親王允祥 謚號賢
1730年—1778年:怡僖親王允祥七子,謚號僖
1779年—1799年:怡恭親王永‍弘曉二子,謚號恭
追封:怡親王綿標 永琅二子,1800年追封
1799年—1818年:怡恪親王奕綿標一子,謚號恪
1819年—1821年:怡親王載坊 奕勛一子,無嗣
1825年—1861年:怡親王奕勛二子,1861年革爵
1862年—1864年: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泰 允祥五世孫,奕增子,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1864年襲奉恩輔國公
追封:怡親王永福 允祥孫,弘晈二子,1864年追封
追封:怡親王綿永福四子,1864年追封
追封:怡親王奕格 綿譽三子,1864年追封
1864年—1890年:怡端親王載敦 奕格二子,謚號端
1891年—1900年:已革怡親王溥靜 載敦一子,1900年革爵
1902年—1945年:怡親王溥耀一子

④ 老十三胤祥,到底有什麼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首先,我們看一下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的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等等,其中,親王又分成了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按照清朝的規矩,普通親王的爵位不能世襲,例如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是郡王,孫子只能是貝勒。只有鐵帽子王擁有世襲罔替的特權,一代代地傳下去。但清朝冊封鐵帽子王擁有一系列嚴格的規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屈指可數。

尤其是在和平時期,想成為鐵帽子王非常困難。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老十三胤祥被冊封為鐵帽子王,肯定立下了無法替代的巨大功勞。但是在清朝文獻的記錄中,查不到任何記載。按照道理來說,雍正皇帝不會平白無故的賞賜自己的十三弟。肯定是一些無法公開的功勞,最大的可能就是軍權。

至於老十三胤祥,從來不結黨營私,而是為人謹慎,從來沒有過分的地方。直到老十三胤祥去世,雍正皇帝都非常信任這位十三弟。雍正皇帝的兄弟很多,但只有胤祥屬於雍正皇帝的嫡系,就連後來的允禮也算不上。至於老八集團的殘余勢力,經常暗中搗亂,給雍正皇帝製造了很多麻煩。

⑤ 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勞,被雍正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這里先叫胤祥為允祥,老十三允祥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他在康熙時期因為犯了錯被自己的父親監禁了起來,而了解這一段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各個皇子為了爭奪皇帝之位分成了兩大陣營,老十三當時就是在雍正這一陣營里的,所以他和雍正的關系就比較好,也可以理解他之後被雍正帝加封為鐵帽子王了,鐵帽子王是當時一個比較重要的殊榮,算是一個榮譽吧!



允祥一生為國家付出了許多,他做的這些事情自然被皇上記在了心裡,並且加倍的對他好。也是因為他做了這么多的實事,所以雍正特許把允改為胤,並且讓乾隆加封給了他鐵帽子王的稱號,也是對他的一個回報。

⑥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6�0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首。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2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為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不久即遭多爾袞排擠 生生被踹了下來。多爾袞去世後與蘇克薩哈一同清算多爾袞,也算是報了仇。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因作戰智勇有謀,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崇德7年參加松錦大戰,大獲全勝。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實際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萬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且在順治四年停止了其御前跪拜,順治順治六年底為皇父攝政王,在官方文件中與皇帝同格抬寫,是「太後下嫁」迷案的男主角。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外五里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與濟爾哈朗攻擊他種種不法,順治即廢其皇帝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鞭屍,家產人員入官,世人即稱其「睿王」或「墨爾根王」,此後128年間無人敢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其身後有一女東莪,無子,以同母弟多鐸5子多爾博之後孫淳潁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使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一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垣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6�0。奕�6�0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詝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6�0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6�0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6�0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劻。奕劻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璘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各系的承爵系表
1、和碩禮親王(承序: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巽簡親王(改號,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良親王(改號康)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復號禮)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2、和碩鄭親王(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3、和碩睿親王(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代十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4、和碩豫親王(承序:多鐸、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多尼:多鐸長子,多羅信宣和郡王(改號信,原親王)
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興: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5、和碩肅親王(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華豐、隆懃、善耆,歷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敬敏:永錫子,和碩肅慎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隆懃: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善耆:隆懃子,和碩肅忠親王
6、和碩庄親王(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庄靖親王(改號庄)
允祿: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庄恪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庄慎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庄襄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庄勤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庄質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庄厚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載勛弟,和碩庄親王
7、多羅克勤郡王(承序:岳託、羅洛宏、羅科鐸、納爾圖、納爾福、納爾蘇、福彭、慶寧、慶恆、雅朗阿、恆謹、恆元、尚格、承碩、慶惠、晉祺、崧傑、宴森,歷十三代十八王)
岳託:代善長子,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羅洛宏:岳託長子,多羅衍禧介郡王(改號衍禧)
羅科鐸:羅洛宏子,多羅平比郡王(改號平)
納爾圖:羅科鐸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納爾福:羅科鐸子,納爾圖弟,多羅平悼郡王
納爾蘇:納爾福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福彭:納爾蘇子,多羅平敏郡王
慶寧:福彭子,多羅平僖郡王
慶恆:納爾蘇孫,多羅克勤良郡王(復號克勤)
雅朗阿:納爾圖孫,多羅克勤庄郡王
恆謹:雅朗阿子,多羅克勤郡王(後革爵)
恆元:雅朗阿子,恆謹弟,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尚格:恆元子,多羅克勤簡郡王
承碩:尚格子,多羅克勤恪郡王
慶惠:承碩子,多羅克勤敬郡王
晉祺:慶惠子,多羅克勤誠郡王
崧傑:晉祺子,多羅克勤順郡王
宴森:崧傑子,多羅克勤郡王
8、多羅順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渾、勒爾錦、勒爾貝、揚奇、充保、布穆巴、諾羅布、錫保、熙良、泰斐英阿、恆昌、倫柱、春山、慶恩、訥勒赫,歷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渾:代善孫,薩哈璘二子,多羅順承恭惠郡王
勒爾錦:勒克德渾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勒爾貝:勒爾錦長子,多羅順承郡王
揚奇:勒爾錦二子,多羅順承郡王
充保:勒爾錦三子,多羅順承郡王
布穆巴:勒爾錦四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諾羅布:勒克德渾三子,多羅順承忠郡王
錫保:諾羅布子,和碩順承親王(後革爵)
熙良:錫保子,多羅順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羅順承恭郡王
恆昌:泰斐英阿子,多羅順承慎郡王
倫柱:恆昌子,多羅順承簡郡王
春山:倫柱子,多羅順承勤郡王
慶恩:春山子,多羅順承敏郡王
訥勒赫:慶恩子,多羅順承質郡王
9、和碩怡親王(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10、和碩恭親王(承序:奕欣、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欣孫,載瀅子,出為奕欣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11、和碩醇親王(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12、和碩慶親王(歷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孫,永璘孫,綿性子,和碩慶密親王

⑦ 誰知道嘉慶年間,八大鐵帽子王的詳情

這位老兄,要是把嘉道兩朝的王公朝臣名單事跡都列出來,我自己都能寫本書老,不如列個名單,您自個兒照名單網路看看事跡如何?

鐵帽子王:

克勤郡王尚格(亨元之子,嘉慶4年承襲王位,道光13年去世)
禮親王昭璉(永恩之子.有文才,寫<嘯亭雜錄>那位,你要寫小說可以先看下這本書,透露不少當時官場時事,嘉慶10年襲封,嘉慶二十年11月26日被奪爵)

親王:

儀親王-永璇(乾隆第八子,八十八歲薨)
成親王-永瑆(乾隆第十一子,七十二歲薨,和嘉慶關系較好)
慶親王-永璘(乾隆皇帝第十七子)
敦親王-綿愷(嘉慶第三子)
瑞親王-綿忻(嘉慶第四子,其孫載漪改號端郡王)
惠親王-綿愉(嘉慶第五子)
隱郡王-奕緯(道光第一子)
慧質郡王-奕繼(道光第三子,三歲薨)
恭親王-奕?(道光第六子,鐵帽子)
醇親王-奕環(道光第七子,鐵帽子)

嘉慶後妃:
皇後 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
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
皇貴妃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華妃侯佳氏
恕妃完顏氏
庄妃王氏
信妃劉佳氏
嬪 簡嬪關佳氏
遜嬪沈佳氏
恩嬪烏雅氏
榮嬪梁氏
淳嬪董佳氏
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

朝臣:

楊遇春(名將,二等男爵,太子少保,嘉慶道光朝鎮壓那幾個農民起義少不了他,道光11年死)
吏部尚書 松筠(牛人,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道光14年死)
禮部尚書 汪廷珍(名臣,上書房總師傅,道光老師)
兵部尚書 桂良(名臣,後遷東閣大學士)
刑部尚書 蔣攸銛
戶部尚書 王鼎
工部尚書 瑞麟
軍機大臣 穆彰阿
軍機大臣 賽尚阿
軍機大臣 何汝霖

江蘇巡撫 章煦
安徽巡撫 程懋采
河南巡撫 方受疇
湖廣總督 吳熊光(後改兩廣總督)
山東巡撫 陳大文
福建巡撫 溫成惠(嘉慶12年調直隸總督)
陝甘總督 那彥成(道光初長齡繼任)
廣東巡撫 百齡(貪官一個)
四川總督 琦善

推薦書目:《嘯亭雜錄》,《道咸宦海見聞錄》,《樞垣記略》

大事記:
嘉慶四年(1799年;己未)- 太上皇乾隆逝,嘉慶帝親政。大學士和珅被賜死。
嘉慶八年(1803年;癸亥)- 侍衛成德行刺嘉慶未遂
嘉慶九年(1804年;甲子)- 徹底鎮壓白蓮教
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戊)- 禁鴉片入北京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 禁人民習天主教
嘉慶十八年(1813年;癸酉)- 天理教起義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 英國使臣阿美士德到京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木蘭秋獮。在到達熱河避暑山莊的次日,嘉慶帝突然死亡。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遭雷擊而死。
道光十四年(1834年)- 律勞卑事件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黃爵滋奏請「將內地吸食鴉片者俱罪死」。十一月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虎門銷煙開始。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英艦封鎖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開始。英艦北上,六月攻陷浙江定海,七月抵達天津附近,其後返回廣東。九月林則徐被革職。琦善與英方全權代表義律商議和約,十二月義律單方面公布《穿鼻草約》。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英軍佔領香港。道光帝不承認《穿鼻草約》,二月琦善被革職,押京審理。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英軍兵臨南京,清廷同意議和,《南京條約》立。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立。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正式解除對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在圓明園去世。

⑧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誰是什麼時候封的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岳托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允縝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忻。奕忻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濘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⑨ 誰知道清朝十三阿哥胤祥的具體資料

愛新覺羅胤祥,清聖祖康熙帝的十三子。自幼跟隨胤禛(日後的雍正帝),這為他成年後所做之政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雍正元年被封為怡親王,並世襲罔替,是清朝有史以來的第九位鐵帽子王。
怡親王允祥及年表

萱草園主人 初稿時間 2004/01/07
最後修改時間 2004/01/07

《前言》
怡親王允祥與雍正帝關系非常親密,宮中事務無論大小,他都涉及參與,在雍正王朝中有舉足輕重地位,但是有關允祥的歷史資料各處並不多見,甚至不少人對其了解甚少,這里主要收集其個人歷史資料,希望能夠彌補這一現狀。

⑩ 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清代鐵帽子王的稱呼,起於乾隆年間,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多爾袞等數位清朝初期的功臣平反,趁機將清初功封(清代爵位封賞分四種,其他三種是恩封,襲封和考封,待遇皆不同)的八個王爺定為世襲罔替的王爵,傳子孫但不降爵位等級,遂有了鐵帽子王的叫法。

清雖然承接明制,但為了吸取明亡的教訓,很多方面都有改動,其中宗室王爵就是重要的一項改革。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皇帝,挨過餓,受過窮困之苦,當上皇帝之後,為了子孫不再受自己的遭過的罪,特別規定,凡是太祖子孫,都由朝廷供養,雖然也規定了王爵遞減的制度,但減到一定爵位就不在降低,且後世皇帝的兒子一律封王,這極大對外刺激了皇室子弟的繁衍數量,至明亡,宗室子弟已經高達二十萬以上,明政府每年收入的一多半都得來養這群人,造成明財政對外極端困難,是明亡的重要原因。

正因為清代皇子不全封王以及嚴格的降等襲爵制度,鐵帽子王才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照耀了這個時代,隨著清的滅亡,這些王朝背影,時代舊夢也就相繼落幕,走進了歷史,成為了遙遠的故事只說給後人聽了。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96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61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7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4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6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6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09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3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54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