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為什麼古代皇帝容易被帶帽子

為什麼古代皇帝容易被帶帽子

發布時間: 2022-09-03 22:52:04

『壹』 古人為何要戴「帽子」

我們常常在各個影視劇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個朝代,帽子斗是無所不在,那麼帽子到底是什麼象徵呢?

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帽子雖經歷朝代的轉變,但象徵標志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志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出男人的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的發展和瓦解。

『貳』 古時候的帝冠為啥非要掛珠簾呢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以來都是禮儀之邦,在服飾禮儀方面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體系,而頭飾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在古代時候人們都會頭戴帽子,但每個人戴的帽子都不一樣,其中皇帝頭戴的帝冠最為華麗,並且帝冠前面還要懸掛著十二串珠簾。帝冠之所以要懸掛珠簾不僅是為了裝飾,更是為了讓帝王保持嚴正莊重,是皇帝尊貴身份的象徵。

最後,帝冠是象徵著帝王顯赫身份的飾品,是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才可以戴的帽子,其背後也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內涵。

『叄』 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喜歡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時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時候遮陽擋雨。

《後漢書?輿服志》一語道破發明人類發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種時代,就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作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文明的發展,帽子除了保護頭部的功能外,還成了裝飾打扮、區分身份的一種道具。

古時幼兒的頭發都紮成兩個小髻,像一對牛角似的,稱總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舉行冠禮,由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即《禮記?曲禮》上所記的:「男子二十冠而字」,這意味著該小夥子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六藝綱目》因此稱:「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
不過,帽子最初不叫帽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沒有「帽」字,帽子之稱,那是東漢以後的事。東漢以前,把戴在頭上的東西統稱為「頭衣」,其中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
舉行弱冠禮的冠,其實和帽子還是有區別的。冠,只是一道狹窄的冠梁,單單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帽子呢,則罩著整個頭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舉行弱冠禮是一種儀式,其實,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隨便戴冠的。平時,只有貴族士大夫才有資格戴冠,而且這冠還分不同式樣、不同功能:覲見皇帝的冠稱為弁冠,即官帽。參加重要典禮的冠稱進賢冠,進賢寇中,如果是王爺所戴,稱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稱法冠;重臣所戴,則稱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場合所戴,稱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為古代士大夫比較清閑,精力都投入到禮儀上,不但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縫制冠帽過程中,一個鈕扣、一條布條、幾道針線腳的走向有稍稍改變,都會被視同一個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稱,應用於不同的場合。作為現代人,如果不是專業研究古代服飾的,實在沒有必要在對這些細節關注過多。
與貴族士大夫相對,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貧賤之人不準胡亂戴冠的。實際上,漁樵農耕等等勞動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勞作,就算你讓他們佩冠戴帽,他們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塊黑巾包裹著頭,所以這些人就被統稱為「黔首」。
「黔首」們沒有冠戴,而用毛巾裹頭,是不讓頭發散落——古代認為頭發是父母賜予的精血,輕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國古代,剃頭主要盛行於清朝,但那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來的。在清朝以前,一個人如果以「披頭散發」的面目示人,要麼是要顯示自己的倨傲、無禮,要麼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墮落,不願當世為人。
歷史上的大賢人、大聖人周公聽說有賢士來了,「吐哺握發」出來相見,那是吃著的東西來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來,正在洗濯頭發來不及戴冠,就用手緊緊握著,不能讓頭發散落失禮於客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謝安和謝萬兄弟去拜訪王導的兒子、時任吳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頭散發出來相見,神色冷淡、語氣生硬,那是根本沒把謝氏兄弟放在眼裡。氣得謝萬大罵王恬不是東西。
而宋朝名將狄青和岳飛都曾披散著頭發上在戰場,那也是對敵人的一種蔑視、仇視。
至於唐朝的李白曾發牢騷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就是純粹的憤世嫉俗的極端表現了。

『肆』 為什麼古代的官員上朝都要在頭上戴一頂帽子

我們通過看各種古裝劇,都能了解到,古代的官員上朝都要在頭上戴一頂帽子,看起來非常的庄嚴整潔,但仔細一看,其實各官員之間,不同同時期的朝廷,帽子和帽子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流傳而來

早在東晉時期,那時候的皇帝就規定了上朝的官員就需要佩戴用黑色紗布做成的帽子。這就是後來官員上朝必須要戴帽子的雛形。後來到了明朝時期,官員上朝的標配就是要配帶一頂烏紗帽,主要是因為設計簡,單戴起來也很方便,而且看起來非常的整潔,慢慢地就變成了官員上朝必須配戴的帽子。

總之,帽子之間還有很多的講究,通過帽子外形,還可以看出官員之間的關系及大小,通過帽子上的珠寶的多少,也可以看出這個官員職位大小。

『伍』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的頭上要帶那麼重的帽子

這是皇冠,也稱冕,是皇權的象徵,冕前後垂的旒,比如在明朝,皇帝和親王的規格不同,帝垂十二,王垂九,其餘規格等同,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古人對於「冠」十分重視,一旦加冠就意味著你成人,可以對全家、對國家責了。

從《明史》里摘了一句:
「冕,前圓後方,玄表纁里。前後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繅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紅絲組為纓,黈纊充耳,玉簪導。」

『陸』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

『柒』 古代男子為啥都喜歡戴帽子關於帽子的禮儀都有哪些

帽子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滿大街都是很常見,但主要功能就是裝飾品,可有可無,有時候的作用就是防曬、遮住沒洗頭而已,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穿搭,還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風潮,是人人必備的物件,是體現“禮的象徵”。

在早期的古羅馬,帽子甚至成為合法公民的象徵,可見頭部飾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時候的中國,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它除了裝飾作用,又能遮風擋雨防曬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為了輔佐其它意義而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子女在觀念上有了新一層的增進,雖然貴族階級社會還是很嚴重,但是對於當時的風氣而言,“禮”的重要性,最終成就了帽子在中國粉墨登場。都知道中國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需要舉行冠禮,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對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發展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

帽子的重要性,從中國古代成語中也能體現,比如衣冠楚楚、華冠麗服、怒發沖冠。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充當頭名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種類發展大致就如上,雖然每個時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樣,但是官員們、在乎禮的男子們,生活中幾乎都會佩戴帽子。帽子從周朝開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會風尚的標志物,不得不說影響力之遠。

最後,帽子作為一種服飾,一直以來都被我國各個朝代作為“禮”而推廣,在周朝之後,帽子的實質意義就不完全是一種裝飾品了,更多時候帽子充當的是社交、地位、意義。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變化,是在宋朝以後,才有了各式各樣,防曬、抵禦寒冬、裝飾性足的帽子出現。在不斷地文化傳承中,帽子儼然成為中國古人們的裝束規范,禮儀標准,源遠流長至今。

從覆滿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禮”的推崇,帽子在歷史片段上就一直佔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發展片段,更有著別樣的意義。

在後代的不斷改良中,那一塊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終形成頭頂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種樣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歷史上,成為歷史文化里獨特的一員。

『捌』 為什麼古代皇帝戴的冕冠有的像帽子一樣戴在頭上!有的呢有扎在頭上的冕冠呀!

古代的冕冠不應該都是這樣結構的嗎,各個朝代都大同小異,應該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少數民族政權除外)。有的遮臉是什麼意思,扎在頭發上又是什麼。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周朝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的基本樣式以及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後代所沿用。唐代進行改制,創造了天河帶,並使用二十四旒。 明代以後,冕冠被廢除,代之以朝冠。

『玖』 古代官人的帽子有什麼意義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

全部。關於冠的記載很多,如《後漢書·輿服志》中說:「上古衣毛而帽皮」,是指用獸皮縫制

帽形,戴在頭上,起到禦寒和裝飾的作用,沒有任何貧富貴賤之分。在《禮記·曲禮上》載曰:

「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行「冠禮」,表示已成年。進入階級社

會後,帽子作為「禮」的象徵,成為統治階級權利和地位的標識。古代冠制是中國服飾制度的一

『拾』 歷史上的皇帝為何大多用太監伺候,而不用美貌的宮女呢

那麼為什麼皇帝不用美貌的宮女服侍自己,而用讓人「討厭」的太監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太監既可以保證皇室血統純正,又可以從事一些宮女無法勝任的工作。太監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皇室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同時又需要長著「男人」身體的太監從事一些宮女幹不了的工作,所以就會讓太監服侍自己。太監雖然不算是真正的男人,但是他們的體力和男人沒有什麼區別,從事一些體力勞動肯定比宮女好多了。

比如抬轎子,皇宮這么大,皇帝要是想去哪個妃子的宮里,不願意走著去怎麼辦?肯定需要抬轎子的,如果用侍衛,那樣容易被「戴帽子」,所以用太監最好。如果用宮女,情況可想而知,柔弱的肩膀怎麼可能抗得動。搬重物,皇宮里會有很多床和櫃子,甚至一些盆景什麼的,這些東西搬來搬去,還是用太監比較好,畢竟有力氣。還有登高作業,需要爬到很高的地方去清掃擦拭牌匾之類的東西,女人一般都害怕高,根本幹不了活。

其實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宮中沒有太監,全是清一色的宮女和女官,那就是太平天國。洪秀全其實也不是有多偉大,他也想用太監,可是怎奈太平天國沒有成熟的「技術」,所以他不得不放棄用太監服務自己的想法。這樣也可以,那就是多用女性,挑選一些強壯的女性,其實很不方便,只是洪秀全也沒有辦法!

第六,太監對於皇帝來說,可以起到陪伴作用。太監雖然不算正常的男人,但是畢竟之前是男人,所以他們和皇帝有很多共同語言。平時萬一皇帝想要活動活動筋骨,太監可以配皇帝練練,從事一些健身的活動。並且很多太監從小就負責照顧皇帝,所以等皇帝登基後,自然想用和自己有感情的人貼身伺候。

太監是封建社會一個畸形的產物,他們大多數其實比較悲慘,太監在皇宮中,皇家根本不拿他們當人,做錯了一點事都要受到嚴厲的責罰。真正成為大太監的很少,大多數的太監只是干一輩子的苦力,平凡的過一生,晚景都很凄涼。據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說:「太監夏天依然要穿麻布小褂,還要穿上緞面靴子,所以當太監是最耐熱的活。當時京城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你穿這么多,想練習當太監嗎?」

「並且太監由於經常漏尿,所以常常身上會有味,平時他們會在褲子里墊上個毛巾,並且要經常洗澡,要不然身上的氣味被主子聞到了,這樣就是大不敬,會被責罰。」孫耀庭還說夜班服侍嬪妃,都不敢睡覺,為了防止犯困甚至都會在鞋子里放「蒼耳」,自己一犯困,就被蒼耳的刺扎痛,也就立馬精神了。如果值夜班要是不小心睡著了,肯定會遭到毒打,所以太監的生活比宮女也好不了多少。

總結:皇帝不全用美貌的宮女,而喜歡用太監主要是因為太監有太多宮女沒有的功能了。當然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宮女服侍的,就像早上洗漱和更衣,這些活不可能都讓太監負責,宮女肯定也負責一些。但是經常跟著皇帝的必然是太監,還是心腹太監,所以由此可見,皇帝還真的比較喜歡太監服侍自己。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9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5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7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40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5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61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04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3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50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