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古代人戴圓形帽子叫什麼

古代人戴圓形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4 07:12:05

❶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頭巾,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❷ 日本古代官員和貴族戴的帽子(不是烏帽子)叫什麼,就是那種頭頂像一張圓餅,腦袋後邊吊一個類似唐朝官帽

❸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

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3)古代人戴圓形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製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後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赤舄,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❹ 古代商人頭上戴的圓形帽子叫什麼

是瓜皮帽嗎?
瓜皮帽為創立於明朝、流行於清朝的一種男式帽子。相傳來源為明太祖所創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統、天下歸一之意。在清朝廣為流行。分成六瓣,半形狀如半個西瓜皮。無檐、窄檐或包有裝飾窄邊,多為黑色的綢、呢絨或紗製做。頂上可飾有各種顏色和材料的結子,前面釘飾物以辨別前後。

❺ 皇帝的帽子叫啥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5)古代人戴圓形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❻ 中國古代帽飾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❼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❽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四腳頭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頭部時,每個人的折疊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襆頭形狀各異。隋朝時,禮部尚書牛弘上書朝廷,建議在襆頭內設置骨架,罩在頭上,以利於折出造型一致的襆頭,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襆頭的種類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軟腳襆頭;唐中後期的硬腳襆頭。

❾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9)古代人戴圓形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❿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啥名稱

1、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有小冠、進賢冠、涼冠。

2、小冠:也稱束髻冠,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

3、進賢冠:也稱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

4、梁冠: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9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5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7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3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5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6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0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34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4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