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圓天使帽子和柱子是什麼成語

圓天使帽子和柱子是什麼成語

發布時間: 2022-09-04 08:15:42

⑴ 怒發沖冠這個成語最早是跟誰有關

藺相如。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翻譯:藺相如拿著和氏璧,靠著柱子站立,因為憤怒生氣頭發直豎,把帽子都頂了起來。

讀音:nù fà chōng guān

意思:憤怒得頭發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引用:宋·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翻譯:我怒發沖冠,靠在欄桿處,一場急驟而來的雨剛剛停歇。

(1)圓天使帽子和柱子是什麼成語擴展閱讀

成語典故:

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和氏璧到了趙惠文王手中,秦昭王想要據為己有,假意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有詐又不敢不從,大臣商議過後,推薦了有勇有謀的藺相如出使。

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且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而且接過璧後左右傳看誇獎,就是不提換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憤怒至極,但依然保持平和的說要指出璧上的毛病。待和氏璧到手後他靠近柱子站住,已經氣的頭發直豎,頂起帽子,他怒斥了秦王的行為,表示不給城就撞壞這件寶貝,誰也別想佔便宜。

秦王無奈下表示齋戒後莊重的換城池,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⑵ 一個人頭上有一頂帽子 並舉著雙手打一成語

怒發沖冠。

解題思路:一個人舉著雙手可見特別憤怒,頭上一頂帽子將要飛上天,頭上有頭發,重點字就為發,帽子為冠,因此答案為怒發沖冠。

怒發沖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拓展資料:

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怒發沖冠-網路

⑶ 一個戴著月亮帽子拿著五星紅旗代表的成語

披星戴月
pī xīng dài yuè
【解釋】身披星星,頭戴月亮。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一的:「這大的孩兒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結構】聯合式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

【近義詞】早出晚歸

【反義詞】悠閑自得

【例句】經過二十多天~的風塵奔波,到襄陽後一定要休息幾天。(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章)

⑷ 關於柱子的成語

偷梁換柱、
中流砥柱、
砥柱中流、
一柱擎天、
蠹啄剖樑柱,蚊虻走牛羊、
束椽為柱、
擎天一柱

⑸ 怒發沖冠成語的意思

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例 句
戰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誓為班長報仇。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發指眥裂 怒火中燒 怒不可遏 大發雷霆 勃然大怒 怒火萬丈 令人發指 怒形於色發上指冠 怒氣沖天 沖冠發怒 沖冠怒發 發上沖冠 氣沖牛斗
反義詞
喜不自勝
典 故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成語接龍
冠上履下 下落不明 明揚側陋 陋巷簞瓢 瓢潑大雨 雨打風吹 吹毛索垢 垢面蓬頭 頭上著頭頭足倒置 置水之情 情投誼合 合二為一 一介不取 取諸宮中 中立不倚 倚玉偎香 香消玉減減師半德 德重恩弘 弘獎風流 流星趕月 月盈則食 食指大動 動心怵目 目不斜視 視險如夷夷然自若 若烹小鮮 鮮眉亮眼 眼花耳熱 熱火朝天 天下無敵 敵不可假 假手於人 人自為政政簡刑清 清靜無為 為民除害 害羣之馬 馬牛襟裾 裾馬襟牛 牛之一毛 毛發聳然 然糠照薪薪盡火傳 傳聞異辭 辭窮理屈 屈打成招 招花惹草 草偃風行 行步如飛 飛鷹走犬 犬馬之勞勞師動眾 眾醉獨醒 醒聵震聾 聾者之歌 歌功頌德 德輶如毛 毛舉細務 務本抑末 末路之難難進易退 退如山移 移天徙日 日往月來 來日大難 難以置信 信口開河 河溓海夷 夷齊讓國國仇家恨 恨海難填 填街塞巷 巷議街談 談虎色變 變俗易教 教猱升木
︾查看更多
網路釋義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⑹ 圓筒高帽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圓筒高帽 不是成語,含高帽 的成語只有3個:


1、戴高帽兒

【拼音】: dài gāo mào ér

【解釋】: 吹捧、恭維別人。同「戴高帽子」。

【出處】: 《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道:我這個人雖是個多事的人,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使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近義詞】:戴高帽子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恭維人

【英文】: make compliment

2、戴高帽子

【拼音】: dài gāo mào zǐ

【解釋】: 吹捧、恭維別人。

【出處】: 《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道暉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於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

【舉例造句】: 老父聞說此處最喜奉承,北邊俗語叫做愛戴高帽子。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7回

【近義詞】:戴高帽兒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恭維人

【英文】: flatter

3、好戴高帽

【拼音】: hào dài gāo mào

【解釋】: 比喻喜歡別人吹捧,喜歡聽奉承討好的話。

【出處】: 《北史·熊安生傳》:「宗道暉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為人

⑺ 與帽子有關的成語

【褒衣危冠】:褒衣:寬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鞭絲帽影】:馬鞭和帽子。借指出遊。

【柴車幅巾】:柴車:粗劣的車;幅巾:用一幅絹束頭發。坐著柴車,不戴帽子,用絹束著頭發。形容作風儉朴。

【朝衣朝冠】:舊時高級官員上朝的時候穿的衣服、戴的帽子。

【戴高帽兒】:吹捧、恭維別人。同「戴高帽子」。

【戴雞佩豚】: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彈冠相慶】: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准備做官。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倒冠落佩】:冠:帽子;佩:佩玉。這里指官服。脫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辭官還鄉。

⑻ 看圖猜成語有個人有柱子成語叫什麼什麼什麼子子

成語是【樑上君子】

【解釋】:梁:房梁。躲在樑上的君子。竊賊的代稱。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出自】:《後漢書·陳寔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
【示例】:邑西某乙,故~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某乙》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比喻小偷。

⑼ 智能學堂小學視頻中介紹的成語故事叫什麼

完璧歸趙

【拼音】: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舉例造句】: 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拼音代碼】: wbgz

【近義詞】:物歸原主

【反義詞】:支離破碎

【歇後語】: 藺相如護璧使秦

【燈謎】:物歸原主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英文】: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成語故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趙惠文王16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 。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就會收留您?'' ''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這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會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都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都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都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始終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⑽ 瘋狂猜成語一個頭戴五角星帽子的人和一顆章是什麼

出口成章chūkǒuchéngzhāng
[釋義] 章:篇章。話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脫口成章」、「出言成章」。
[語出] 《詩經·小雅·都人士》:「出言有章。」
[正音] 成;不能讀作「cénɡ」。
[辨形] 成;不能寫作「誠」。
[近義] 下筆成章 錦心綉口
[反義] 語無倫次 不知所雲
[用法] 有時跟「下筆成文」連用。一般作謂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①他滿腹經倫;~。
②你只知他~;卻不知他十年寒窗;勤學苦練的過程。
[英譯] sayeasilywithoutthinkinghard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9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5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7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33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5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6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50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134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44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