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品官帽子什麼顏色
❶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什麼關系嗎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關系,在顏色上,明初規定: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可見在明朝,青色的地位超過了綠色,綠色淪為末流。看官服等級,還要看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
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1)明朝一品官帽子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在官服制度上注重對顏色的應用,這首先是統治階級意識的體現。每一次改朝換代,統治階級都充分利用服飾顏色這個工具,進一步強化封建等級政治。皇室有其皇族專用色,官員按品級用色,普通百姓在服飾用色上受到許多限制。
秦漢以前,人們對顏色的崇尚,除依循五行規律外,主要源於統治貴族的喜好以及有限的染色水平。秦漢時,封建專制進一步加強,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被納入統治者的控制范圍。
《漢書食貨志第四下》:天下太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統治階層已經有了對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方式進行控制的意識。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戰亂不息,但服飾仍在變化發展,尤其是隨著染色技術的提高,服飾顏色也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魏文帝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不但在官位等級上是個大貢獻,同時提出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正式確立了以顏色區分官服等級的制度。
此後的朝代在區分官服等級方面,都以顏色作為重要的參照物。即使到了明清時期補服出現,以其花紋圖案作為辨別官職大小的重要依據,而以顏色標示等級的制度仍然堅定地存在於封建官職制度之中。
❷ 誰知道明朝官服
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二品武官常服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洪武二十三年定製,文官衣自領至裔(yì音義)。「補子」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的武則天,當時以不同的錦紋賜予百官,稱為「襖子錦」。直至明朝才演變為綴於袍上的補子,成為的一大特點。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大的定製和官像畫服飾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蒙元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後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唐時:官帽是襆頭(就是烏紗帽),皇帝的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宋朝:唐代的軟襆頭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腦後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就是帽翅),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後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明朝:明朝也是烏紗帽,不過帽翅比。3個回答的顏色跟等級有什麼關系嗎?這個大明會典中有記載。明代官階九品,一品至四品緋色,五品至七品青色,八品九品綠色。另外,官袍分公服和常服: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凡常朝視事穿常服。公服與常服通常都為烏紗帽、團領衫、束帶,只不過常服有補子(縫在胸前的一塊方形的布),公服沒有。公服:帶飾:一品。明朝官階九品,製作出的服裝也如官階。九品官制奠定以後直到明初,官員的品級只能從服飾的顏色及圖案花紋上區別。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緋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綠色。其圖案花紋,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校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搭花,徑二寸。四、五品小雜花,徑一寸。六七品小雜花,徑一寸。當然是朝鮮仿我們的啦,不止明朝,朝鮮在歷史上都是中國養的一條狗!。你說的圖案叫補子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特徵明代袍的顏色,是分等級的。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3個回答具體指哪個方面?。
❸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朋友,請問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呢?圖片上是文宮與武官的臣服,那我舉例清朝吧: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155兩 珊瑚頂
綉錦雞
3.正2品:
67兩
加支444兩
從2品53兩
加支324兩
珊瑚頂
綉獅子
如:
副將
3.三品: 130兩 藍寶石頂
綉孔雀
39兩
加支204兩 藍寶石頂
綉豹
如:
參將(正)
游擊(從)
4.四品: 105兩 青金石頂
綉雲雁
27兩
加支114兩 青金石頂
綉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兩 水晶頂
綉白鷳
18兩
加支72兩 水晶頂
綉熊
如:
守備
6.六品: 60兩 硨磲頂
綉鴛鴦
14兩
加支35兩 硨磲頂
綉彪
如:
千總
7.七品: 45兩 素金頂
綉鸂鶒
12兩 素金頂
綉犀牛
如:
把總
8.八品: 40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鵪鶉
23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犀牛
如:
外委千總
9.正九品: 35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陰紋鏤花金頂
綉海馬
如:
外委把總
10.從九品:
及未入流 31兩 陽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❹ 明代官服具體顏色圖案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
1.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2.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
明代服制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
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
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
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
一品緋袍,綉仙鶴;
二品緋袍,綉錦雞;
三品緋袍,綉孔雀;
四品緋袍,綉雲雁;
五品青袍,綉白鷳;
六品青袍,綉鷺鷥;
七品青袍,綉鸂鶒;
八品綠袍,綉黃鸝;
九品綠袍,綉鵪鶉。
❺ 明朝官服,從一品到七品介紹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府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經歷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經歷司三公太師 無定員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無定員 正一品 三公太保 無定員 正一品 三公三孤少師 無定員 從一品 三孤少傅 無定員 從一品 三孤少保 無定員 從一品 三孤太子三師太子太師 無定員 從一品 太子三師太子太傅 無定員 從一品 太子三師太子太保 無定員 從一品 太子三師太子三少太子少師 無定員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傅 無定員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保 無定員 正二品 太子三少 東宮太子賓客 無定員 正三品 東宮大臣內閣中極殿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內閣 舊名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內閣 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內閣武英殿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內閣文淵閣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內閣中書省洪武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書省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書省平章政事 一人 從一品 中書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書省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書省參知政事 一人 從二品 中書省 洪武九年汰參知政事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書省左司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書省右司員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書省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書省檢校 一人 正七品 中書省 洪武二年革檢校照磨 一人 從七品 中書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 一人 從七品 中書省參議 一人 正三品 中書省參議府 吳元年革參議府參軍 一人 從三品 中書省斷事官 一人 從三品 中書省 洪武二年革斷事官斷事 一人 正七品 中書省經歷 一人 正七品 中書省都鎮撫 一人 正五品 中書省都鎮撫司 甲辰十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書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中書舍人 十人 從七品 中書省 舊名直省舍人東閣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內閣吏部尚書 一人 正二品 吏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驗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勛清吏司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吏部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選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設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統十一年增設戶部尚書 一人 正二品 戶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戶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戶部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湖廣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戶部陝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廣東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戶部山東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戶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戶部廣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戶部貴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戶部雲南清吏司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戶部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戶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設,後仍革。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戶部雲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設,後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 宣德以後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戶部雲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湖廣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陝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戶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戶部山東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戶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戶部貴州清吏司禮部尚書 一人 正二品 禮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禮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禮部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禮部儀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禮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禮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禮部精膳清吏司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禮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禮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禮部儀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禮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禮部主客清吏司 兵部尚書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選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職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車駕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庫清吏司 萬曆九年並革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兵部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兵部武選清吏司 後革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兵部武庫清吏司 後革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兵部職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選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職方武選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車駕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庫清吏司 後革 刑部尚書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屬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廣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陝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廣東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東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廣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貴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雲南清吏司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廣清吏司 萬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陝西清吏司 萬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廣東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東清吏司 萬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萬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廣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貴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雲南清吏司 工部尚書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務 二人 從九品 工部司務廳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營繕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工部 員外郎 二人 從五品 工部營繕清吏司 員外郎 一人 從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營繕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營繕所 都察院左都御史 無定員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無定員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無定員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無定員 正三品 都察院 左僉都御史 無定員 正四品 都察院 右僉都御史 無定員 正四品 都察院 經歷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經歷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監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通政使司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謄黃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參議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參議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經歷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經歷司大理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從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從六品 大理寺右寺 後革 評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翰林院學士 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 侍讀學士 二人 從五品 翰林院 侍講學士 二人 從五品 翰林院 侍讀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講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史官修撰 無定員 從六品 翰林院 編修 無定員 正七品 翰林院 檢討 無定員 從七品 翰林院國子監祭酒 一人 從四品 國子監 司業 一人 正六品 國子監五經博士 五人 從八品 國子監博士廳 衍聖公 正二品 孔氏世襲 太常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廳 奉祀 一人 從七品 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帝王廟、祈谷殿、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顯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提督四夷館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館光祿寺卿 一人 從三品 光祿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祿寺 寺丞 二人 從六品 光祿寺, 典簿 二人 從七品 光祿寺典簿廳 署正 一人 從六品 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從七品 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 太僕寺卿 一人 從三品 太僕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僕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僕寺 主簿 一人 從七品 太僕寺主簿廳 鴻臚寺卿 一人 正四品 鴻臚寺 左少卿 一人 從五品 鴻臚寺 右少卿 一人 從五品 鴻臚寺 左寺丞 一人 從六品 鴻臚寺 右寺丞 一人 從六品 鴻臚寺 尚寶司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寶司 少卿 一人 從五品 尚寶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寶司六科吏科都給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戶科都給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戶科 禮科都給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禮科 兵科都給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給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給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吏科 吏科右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吏科 戶科左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戶科 戶科右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戶科 禮科左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禮科 禮科右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禮科 兵科左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兵科 兵科右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兵科 刑科左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刑科 刑科右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刑科 工科左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工科 工科右給事中 一人 從七品 工科 給事中 四人 從七品 吏科 給事中 六人 從七品 禮科 給事中 八人 從七品 戶科 給事中 十人 從七品 兵科 給事中 八人 從七品 刑科 給事中 四人 從七品 工科中書科 中書舍人 二十人 從七品 中書科 行人司 司正 一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一人 從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一人 從七品 行人司 欽天監 監正 一人 正五品 欽天監 監副 二人 正六品 欽天監其屬,主簿廳 官正 五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靈台郎 四人 從七品 欽天監 太醫院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醫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醫院 上林苑監 左監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監 右監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監 左監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監 右監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監 左監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監 右監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監典署 一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五城兵馬指揮司 指揮 各一人 正六品 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副指揮 各四人 正七品 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順天府 府尹 一人 正三品 順天府 府丞 一人 正四品 順天府 治中 一人 正五品 順天府 通判 三人 正六品 順天府 推官 一人 從六品 順天府 僧錄司 左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錄司 右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錄司 左闡教 一人 從六品 僧錄司 右闡教 一人 從六品 僧錄司 導錄司 左正一 一人 正六品 導錄司 右正一 一人 正六品 導錄司 左演法 一人 從六品 導錄司 右演法 一人 從六品 導錄司 神樂觀提點 一人 正六品 導錄司 龍虎山正一真人 一人 正二品 導錄司 王府長史司左長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長史司 右長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長史司 審理正 一人 正六品 王府長史司審理所 副 一人 正七品 王府長史司審理所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 一人 從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 一人 從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參政 無定員 從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政 無定員 從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參議 無定員 從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議 無定員 從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經歷 一人 從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經歷司 都事 一人 從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問 一人 從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副理問 一人 從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一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 一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僉事 無定員 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 經歷 一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經歷司 行太僕寺 卿 一人 從三品 行太僕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行太僕寺 寺丞 無定員 正六品 行太僕寺 主簿 一人 從七品 行太僕寺 苑馬寺 卿 一人 從三品 苑馬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苑馬寺 寺丞 無定員 正六品 苑馬寺 主簿 一人 從七品 苑馬寺 都轉運鹽使司 都轉運使 一人 從三品 都轉運鹽使司 同知 一人 從四品 都轉運鹽使司 副使 一人 從五品 都轉運鹽使司 判官 無定員 從六品 都轉運鹽使司 經歷 一人 從七品 都轉運鹽使司經歷司 鹽課提舉司 提舉 一人 從五品 鹽課提舉司 同提舉 一人 從六品 鹽課提舉司 副提舉 無定員 從七品 鹽課提舉司 市舶提舉司 提舉 一人 從五品 市舶提舉司 副提舉 二人 從六品 市舶提舉司 府 知府 一人 正五品 府 同知 無定員 正六品 府 通判 無定員 正六品 府 推官 一人 正七品 府 州知州 一人 從五品 州 同知 無定員 從六品 州 判官 無定員 從七品 州 縣 知縣 一人 正七品 縣 爵 公 無定員 超品一等爵 侯 無定員 超品二等爵 伯 無定員 超品三等爵 駙馬都尉 無定員 超品位在伯上 五軍都督府 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各屬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無定員 從一品 都督府 都督僉事 無定員 正二品 都督府 經歷 一人 從五品 都督府經歷司 都事 一人 從七品 都督府 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使 一人 正三品 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同知 二人 從三品 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僉事 四人 正四品 京衛指揮使司 鎮撫 二人 從五品 京衛指揮使司鎮撫司 經歷 一人 從七品 京衛指揮使司經歷司王府儀衛司 儀衛正 一人 正五品 王府儀衛司 儀衛副 二人 從五品 王府儀衛司 典仗 六人 正六品 王府儀衛司 留守司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揮同知 二人 從三品 留守司 經歷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經歷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斷事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斷事司 副斷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斷事司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同知 二人 從二品 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僉事 四人 正三品 都指揮使司 經歷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揮使司經歷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揮使司 斷事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副斷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揮使司斷事司衛指揮使司指揮使 一人 正三品 衛指揮使司 指揮同知 二人 從三品 衛指揮使司 指揮僉事 四人 正四品 衛指揮使司 鎮撫 二人 從五品 衛指揮使司鎮撫司 經歷 一人 從七品 衛指揮使司經歷司所 正千戶 一人 正五品 千戶所 副千戶 二人 從五品 千戶所 鎮撫 二人 從六品 千戶所 百戶 十人 正六品 千戶所 土官 宣慰使 一人 從三品 宣慰使司 同知 一人 正四品 宣慰使司 副使 一人 從四品 宣慰使司 僉事 一人 正五品 宣慰使司 經歷 一人 從七品 宣慰使司經歷司 宣撫司 宣撫使 一人 從四品 宣撫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撫司 副使 一人 從五品 宣撫司 僉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撫司 安撫司 安撫使 一人 從五品 安撫司 同知 一人 正六品 安撫司 副使 一人 從六品 安撫司 僉事 一人 正七品 安撫司招討司 招討使 一人 從五品 招討司 副招討 一人 正六品 招討司 長官司 長官 一人 正六品 長官司 副長官 一人 從七品 長官司
❻ 哪位大俠知道,過去朝廷里的官員,最高位的官員帽子上的官珠是什麼顏色的
官員頭頂有珠子的朝代是清代,珠子的質地和顏色可以用來區分官員的級別,珠子上並不會雕刻動物畫像。
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❼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明朝的官員服飾究竟多有特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馬上著手制定了新的典制,其中職官服飾就是一項較為重要的內容。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新的服飾制度。
此外,明代官員腰間所系的革帶也是用於標志等級身份的。公服的腰帶制度與宋制相似,帶用青革,帶身上按照品級高下分別裝有不同質地的帶飾。一品為玉,或花或素;二品犀牛;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烏角。
❽ 明朝時期的官服的顏色,各代表幾品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一品文官朝服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
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帶玉佩具。黃、綠、赤、紫織成雲鳳四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玉綬環2。二品六梁,革帶,綬環犀,余同一品。
三品五梁,金帶,佩玉,黃、綠、赤、紫織成雲鶴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金綬環2。四品四梁,金帶,佩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
五品三梁,銀帶鈒(音sà颯)花(即銀質飾有凸紋金花),佩葯玉,黃、綠、赤、紫織成盤雕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鍍金綬環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
六、七品二梁,銀帶,佩葯玉,黃、綠、赤織成練雀三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綬環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烏角(牛角)帶,佩葯玉,黃、綠織成鸂鶒二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銅綬環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8)明朝一品官帽子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鑒於局勢尚未安定,學士陶安請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禮服不可過繁,祭天地、宗廟只需戴通天冠,穿紗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緋。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禮部官員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學說,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漢赤、唐黃。明取法周漢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應尚赤,朱元璋認可,並規定正旦、冬至、聖節(皇帝生日)、祭社稷、先農、冊拜等大典要穿袞服。
❾ 明朝中各級官員的官服,官帽有什麼區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一品常服:頭飾用珠翠慶雲冠,珠翠翟3,金翟1,口銜珠結。鬢邊珠翠花2,小珠翠梳1雙,金雲頭連三釵1,金壓鬢雙頭釵2,金腦梳1,金簪2,金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都用金。衣服為長襖、長裙,質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長襖鑲紫或綠邊,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看帶用紅、綠、紫,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長裙橫豎金綉纏枝花紋。
二品禮

服,除特髻上少1隻金翟鳥口銜珠結外,與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與一品同。
三品禮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1,後鬢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雲霞孔雀紋。鈒花金墜子。褙子上施金綉雲霞孔雀紋。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銜珠結。長襖,看帶或紫或綠,並綉雲霞孔雀紋,長裙橫豎襕並綉纏枝花紋,余同二品。四品禮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隻金孔雀,此外與三品同。四品常服與三品同。
五品禮服:特髻上銀鍍金
鴛鴦4,口銜珠結。正面珠翠鴛鴦1,小珠鋪翠雲喜花3朵,後鬢翠鴛鴦1,銀鍍金雲頭連三釵1,小珠簾梳1,鍍金銀簪2,小珠梳環1雙。霞帔上施綉雲霞鴛鴦紋,鍍金銀鈒花墜子。褙子上施雲霞鴛鴦紋。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鴛鴦3,鍍金銀鴛鴦2,挑珠牌。鬢邊小珠翠花2朵,雲頭連三釵1,梳1,壓鬢雙頭釵2,鍍金簪2,銀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皆銀鍍金。衣服為鑲邊綉雲霞鴛鴦紋長襖,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禮服:首飾特髻上翠松三株,銀鍍金練雀4,口銜珠結。正面銀鍍金練雀1,小朱翠花4朵,後鬢翠梭毬1,翠練雀2,翠梳4,銀雲頭連三釵1,珠緣翠簾梳1,銀簪2。衣服綾或羅、綢、絹大袖衫,綉雲霞練雀紋霞帔,鈒花銀墜子。褙子上施雲霞練雀紋,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鍍金銀練鵲3,又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鐲釧皆用銀。衣服為有邊長襖,紫或綠綉雲霞練鵲文看帶,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禮服:首飾為小珠慶雲冠,銀間鍍金銀練鵲3,又銀間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銀間鍍金雲頭連三釵1,銀間鍍金壓鬢雙頭釵2,銀間鍍金腦梳1,銀間鍍金簪2。衣服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綉纏枝花,鈒花銀墜子,褙子綉摘枝團花。及襟側鑲邊綉纏枝花長襖,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網: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