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兒康復的帽子是什麼
⑴ 腦癱里的pt,ot,st等是什麼意思
你好
pt指運動治療,ot指作業治療,st指語言治療。
腦癱的康復治療方法:
一、心理治療:腦癱患兒有時伴發異常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自閉、多動、情緒不穩等症狀。健康的家庭環境,增加與同齡兒交往,以及盡早進行心理行為干預是防治心理行為疾患的關鍵;
二、訓練治療:治療師應為患兒及其家長制定家庭訓練計劃。該計劃重點應放在提高功能和防止繼發殘損方面,但是對於特別嚴重的患兒,易化護理及減輕家庭負擔應是主要目標。通常包括:對患兒病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功能性主動活動的強化訓練;輔助用具如矯形器、椅子、站立架及輪椅的使用等等;
三、日常生活密切結合:由於腦癱兒的大腦尚處於發育過程中,許多功能尚未像成人一樣健全,因此,早產兒腦癱的治療還有一個「致能」或「再致能」的問題。在對腦癱患兒進行功能訓練的同時,要結合相關的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比如移動能力的訓練,力求運動姿勢的正常並獲得移動手段。這是腦癱患者的輔助治療手段。
四、作業治療:作業治療主要包括手的精細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支具和輔助具的製作及生活環境設施的簡單改造等。
五、物理治療:通過增加關節活動度,調整肌張力,提高運動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力量和耐力等來改善運動功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術包括:體位性治療、軟組織牽伸、調整肌張力技術、功能性主動活動強化訓練、肌力和耐力訓練、平衡和協調控制、物理因子輔助治療等等。
六、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卧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於90°。
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七、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卧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干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八、在運動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
九、腦癱階梯診療康復體系將診斷、治療、康復三個階段階梯式推進,環環相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另從患兒不同的年齡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0—2歲患兒採取保守治療與康復治療相結合;
3—4歲患兒採取手術治療與康復治療相結合;
5歲以上患兒採取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相結合。
⑵ 腦癱寶寶怎麼拯救呢
在正確診斷腦癱之後就應該立即採取積極的態度進行早期治療,早期主要以康復訓練為主,亦可以應用一些葯物治療。家長對嬰兒的積極訓練可以促進對環境適應能力的提高,家庭康復和社區康復應該為腦癱康復的主要手段。
同時因為嬰幼兒運動系統處於發育階段,如果在早期即發現腦癱兒童的運動異常,早期加以糾正,容易取得較好的療效。而且在早期就按照小兒運動發育規律,及時對腦癱兒童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可以循序漸進地促使他們產生正確運動。
最科學的腦癱治療原則是必須堅持手術和康復相結合的原則(痙攣型腦癱必須堅持康復→FSPR手術→腦癱肌力肌張力調整術→康復的原則),片面地強調某一方法如何神奇,或者某一技術的應用會帶來一勞永逸的功效,都是不客觀的,不講科學的。
所以,如果早期積極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療效不穩定時,我們就應盡早地進行外科干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癱兒童的痙攣的肌肉難以和骨骼的生長同步,便會形成各種進行性畸形。及時在康復訓練地基礎上對腦癱兒進行手術干預,可以避免畸形的發展直至造成過重的殘疾,任何主觀與客觀因素導致手術時機的延誤都將給患兒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當然,手術之後的康復訓練更為重要,切萬不要疏忽,以免影響整體的康復效果。因為對腦癱患兒來說,俯卧抬腿動作能力提高是髖膝關節伸展的肌群控制能力和肌力增加,下蹲站立動作能力提高是膝伸展和踝屈伸的肌群控制能力和肌力增加的結果。所以在手術解除痙攣及降低肌張力後,及時進行合理的康復訓練能有效增強肌力、肌群協調及整體控制力。
一般來說,腦癱康復治療最佳時期為出生後的1-9個月,最佳方法是康復訓練。腦癱兒的早期治療主要就是依靠康復訓練,長到2歲半至6歲時符合手術條件者可以接受各類外科手術(包括神經手術、矯形手術等),而手術之後的康復訓練更為重要不可忽視。
如果能夠及時的有效康復治療,病情可以改善,千萬要注意有效的訓練,這對孩子的病情恢復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他們的一些症狀表現及時的發現,並且也要注意科學治療,這樣對於孩子的恢復才更有利,希望家長多付出努力,不要放棄這些孩子,盡早治療,對孩子的病情恢復幫助很大。
⑶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在生活中用什麼方法
你好,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55醫院的網站上找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在進行小兒腦癱語言治療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造成腦癱小兒語言障礙有哪些原因。在醫學界認為造成腦癱小兒語言障礙有以以下幾點: ( 1)發聲障礙: 在腦癱患兒當中,不能夠隨意控制呼吸的症狀較多,經常出現呼吸障礙。此外,還有部分兒童根本就不會控制呼吸,因頭部位置變化多,會出現發聲困難。 ( 2)構音器官(主要指下頜、口唇、舌等)障礙: 由於腦癱兒童本身肢體癱瘓也會引起呼吸、發聲及構音肌肉的障礙。腦癱患兒構音障礙原因不僅是下頷、口唇及舌等器官不靈活,而且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協調能力差也會導致構音障礙。 ( 3)語言發育遲緩: 語言發育遲緩在腦癱兒童中比較常見,他們開始講話遲,而且詞彙增加遲,抽象詞語不能理解,很難用完整的語句來進行語言表達。這與腦癱患兒多數處於被人們忽視的環境中生活,而且特別是腦癱兒童由於語言環境及周圍環境的限制所導致。 首先人們就發聲障礙進行一些基礎訓練, 來為後面的構音器官障礙做鋪墊。要減少發聲障礙比較核心的問題是集中訓練運動力量、范圍和運動的准確性,隨後再進行速度、重復和交替運動練習,這些運動均對產生准確的、清晰的發音是很重要的。 (一)改善下頜及唇的控制: 下頜控制不良導致口唇難以閉合,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到腦癱患兒為什麼流涎的原因,口唇難以閉合就導致無法構音。 改善口唇及下頜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幾點: 1、控制口唇閉合的方法: 1)用冰塊對口唇及舌頭進行冷刺激。 2)用刷子快速地(5-10次/s)進行刺激,刷的部位是口唇、口周以及下頜內側。 3)當下頜過度向下張開時,還可以用手拍打下頜中央部位及顳頜關節附近的皮膚,這樣做不僅能促進口唇的閉合,還可以防止下頜突伸。 4)誘發下頜反射,促進下頜上抬,口唇閉合。 5)利用吸管,讓腦癱患者反復做回吸運動。 6)練習利用口唇將放在小勺上的食物攝人口中,也可以起到口唇控製作用,還可以通過變換食物種類來加強訓練難度。 7)讓腦癱患者做吹乒乓球、吹羽毛等訓練。 2、控制下額抬高的方法: 1)盡可能大的張開嘴巴,使下頜慢慢下降,然後再閉口。緩慢重復5-10次,休息。以後可適當加快速度,但需要保持上下頜最大的運動范圍。 2)下頜前伸,緩慢地由一側向另一側移動。重復5-10次,休息。 3、改善唇的控制方法: 1)雙唇盡量向前撅起(發u音位置),然後盡量向後收攏(發i音位置)。重復5-10次,休息。逐漸提高雙唇交替運動的速度,但要保持最大的運動范圍。 2)一側嘴角收攏,維持該動作3-5s,然後休息。重復5-10次休息。 3)雙唇閉緊,夾住壓舌板,增加唇閉合力量。治療師可向外拉壓舌板,患者閉唇防止壓舌板拉出。 4)鼓腮數秒,然後突然排氣,有助於發爆破音,腦癱患者也可在鼓腮時用手指擠壓雙頰。 4、改善舌的控制方法: 舌的控制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舌和下頜的協調,也就是咀嚼運動,以及舌與口唇的協調性。可以利用吸管來加以促進。 第二階段:治療師讓腦癱患者的口稍稍張開,並保持下頜在這一位置,上舌尖向前齒方向運動,當出現所希望的動作時,治療師可以逐漸減少對下頜的支持,向患者能夠自我控制方向過渡。 第三階段:將海綿、軟木塞等放人患者口中,讓其舌按前後,左右等指定方向移動,為防止吞咽,可在後面用線繫上,也可以用棉簽和糖等,放在口內或口邊,用舌來舔等。 (二)構音訓練: 構音訓練是按照構音檢查的結果對患者進行正確構音的訓練。最好是利用現在所能發出的音進行。先由構音容易的音開始(雙唇音),然後向較難的音(軟齶音、齒音、舌齒音等)方向進展。治療師利用手指或壓舌板對患者的構音器官進行被動活動,對患者進行觸覺、視覺、聽覺的聯合刺激以協助其構音運動。 訓練是先由單音節一個單詞一個句子一篇短文的順序進行的,在發各種音時姿勢非常重要。 1、雙唇音(,,,):採取的姿勢是仰卧位的反射抑制姿勢,治療師用手指輕輕地閉合其口唇,鼓勵腦癱患兒模仿其發音。 2、軟齶音(、、):可以採取仰卧位,兩腿向胸部屈曲,頭向後仰的姿勢,或坐在檯子上軀干後傾,雙手放在軀乾的兩側,頭向後傾的姿勢。在這種姿勢下,將手指輕輕壓迫其下頜(相當於舌根部),在手指離開的同時發聲。治療時,也發目的音讓患兒聽以增強其聽覺刺激。 3、齒音,舌齒音(、 、、 、):採取雙腿下垂,兩手臂支持軀干,頭向前屈的姿勢,或是在仰卧位的情況下雙腿垂下,治療師支持患者的頭向前屈的姿勢,可以在俯卧位的情況,雙肘支撐軀干,使頭向前屈或保持平直的姿勢。在保持以上姿勢的同時使頭前屈,被動地使其下頜由下向上推壓,讓患者模仿治療師發、的音。如果患者能夠按自己方式發目的音的話,治療師可以逐漸減少對其的輔助,促進其自我控制能力。 (三) 語言發育遲緩的康復訓練: 1、頭面部按摩: 患兒取仰卧位,治療師坐於患兒後方,雙手拇指沿橈側從印堂至神庭交替推30次;用拇指螺紋面按揉百會、風池、印堂、太陽穴各50 – 100次;用拇指橈側緣以率谷穴為中心掃散頭部兩側膽經各30-50次,每日一次,3個月為一個療程。 2、語言訓練: 根據患兒的語言發育水平、特點,選擇不同的課題,採用游戲訓練、文字訓練、手勢符號訓練、符號形式與知識內容關系訓練。應用卡片、鑲嵌板、圖片、生活用品(如鞋子、帽子、牙刷、杯子、筆、衣服、書包等)及家庭指導。每天一次,每次30分鍾,3 個月為一個療程。
⑷ 腦梗塞康復後的成人如何保護好頭部,有什麼帽子之類的保護帽
腦梗塞康復後不需要戴什麼特別帽子保護頭部吧。見過很多這類患者,沒看到過一個戴帽子的。
⑸ 腦癱患兒做康復訓練該怎麼做
腦癱(CP)作為一種運動性傷殘,主要影響兒童生長發育,也很影響心理社會和情緒成熟。上學可出現許多特殊的困難,工作的訓練、就業和融入成人社會也面臨挑戰。CP患兒將增加損傷的危險和易於患病,在保健、康復和教育方面都將有大量經濟負擔。平均壽命也明顯縮短。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我們應尋找減少CP發生率,減輕其嚴重性的解決辦法。預防是首選的。CP的兩個主要伴隨情況是窒息和早產。預防窒息和早產並使之得到最優的處理以減少腦損傷,這對減少腦癱發生有重要意義。
早期診斷
腦癱是一種在出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等,並需要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的發育落後。
腦癱病兒存在以下4方面異常: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反射異常。
但是腦癱徵象可延遲出現和復雜的發育性質使早期確診腦癱有一定的困難。腦癱兒童在新生兒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於伸肌張力過高,可使嬰兒在俯卧位能提早抬頭,下肢張力過高,5~6月前,表現為拉孩子坐位時,髖和膝關節伸展而站立起來,這時期正常兒只能拉到坐位。腦癱是一種運動功能異常,是一種殘疾。作為腦癱的運動功能異常沒有定量標准,沒有早期能確定診斷的徵象、影像學或實驗室試驗。腦癱總是一個探測性診斷,因為肯定的證據是間接的,只是按某時期的行為和發育為依據。
腦癱雖然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質是發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長中的嬰兒變化有關,應看到病變靜止性和發展動態變化的雙重特徵。運動異常在嬰兒期出現較晚。當神經通路變得有功能時表現出來,如上肢癱要等手的功能出現時才表現。神經選擇性生長發育的過程,使運動缺陷出現不同速度和順序。只有當受損神經系統成熟時出現異常運動特徵。如痙攣性腦癱證據可能到7~9個月時才能看到。高膽紅素腦病嬰兒一個月後出現肌張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運動發育延遲,直到1~2歲逐漸從低張力變為強直,然後伴有手足徐動樣運動。共濟失調一般在30個月到3歲以後才表現出來。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可導致激惹、喂養困難和睡眠障礙,這些發現可能和以後真正的運動感覺障礙有關,也可能是一時性神經缺陷。
由於腦癱早期干預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現痙攣性足、張力障礙的姿勢或共濟失調的步態才作診斷和開始治療。又不能過早的沒有足夠依據的診斷腦癱,以免對家長帶來精神上和物質上沉重負擔。必需用發育的方法作為診斷的基礎,要求兒科醫生、婦幼保健人員有寬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識,熟悉兒童運動和智能發育方面的規律,才能盡可能早的認識發育異常,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糾正神經系統的各種缺陷。
發育診斷方法及步驟
1、發育歷史:主訴;家庭及遺傳史,如妊娠,臨產/分娩,圍產/新生兒;發育指標,何時出現微笑、俯卧抬頭、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其他發育特徵,社會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緒;既往史,特別是驚厥、頭痛和行為異常等;
2、發育性體格檢查:頭圍大小、異常體征、對環境反應、各感覺器官功能活動情況和行為特點。
3.發育性神經檢查:包括一般性觀察;一般運動(GMs)質量,GMs有兩種類型:(1)扭動運動(Writhing Movement) 從孕9周至生後第8周;不安定運動(Fidgety Movement) 足月後6~9周開始到生後20周。GMs質量的改變是腦功能障礙的可靠指針。預測2歲預後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敏感性 94.5%(從早產、足月到第3個月);特異性 早期較低,逐漸增加 足月~3個月,達82%~100%;肌張力運動行為型包括原始運動型即原始反射;姿勢運動型即姿勢反射;感覺:觸摸、疼痛;顱神經;小腦功能;張力障礙,運動徵象,上神經元,下神經元。
4、 發育篩查:如NBNA,Ameil-Tison 和CDCC等等
5、實驗室評價:有選擇性 血尿常規、血清鉛、 TORCH 篩查、甲狀腺功能、PKU、尿液氨基酸篩查、CT、MRI 等,有抽風者做EEG。
6、診斷: 發育延遲,當發現有懷疑指標,但不能確診為腦癱者,最好告知父母孩子有發育延遲,使家長在思想上加以重視。這個初步診斷為進一步處理打下基礎。告知家長要定期來門診,以便監察變化,建議進一步的診斷和實驗室檢查;指導家長如何照看發育延遲的孩子;開始干預,指導家長如何促進嬰兒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糾正和克服發育延遲的徵象。必須強調腦癱確診應在1歲以後。但是如果有窒息和早產等高危因素。在3~4個月內有GMs肯定異常,肌張力不正常,原始反射延遲消失,姿勢運動出現延遲或不完全。即使在明顯腦癱徵象出現以前,早期可以做出可能是腦癱的診斷。利用這種連續的發育評價步驟能在生後頭幾個月內為診斷腦癱提供系統的基礎。隨中樞神經系統生長發育,必然會看到腦癱固定的運動病變。這是一個動力過程,至少從出生即刻開始,在早期非常輕的病例運動徵象也可消失。只有當一系列運動發育障礙出現後才考慮為腦癱。腦癱特殊型的確定也常和年齡一致,如9~10個月不能形成拇食指捏取,這可能是偏癱上肢異常的第一個指征。當孩子成長才能做出腦癱特殊類型、受累的程度和范圍的診斷。
一、什麼是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是小兒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從而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患兒表現為智力不足及聽覺、視覺、觸覺、語言功能障礙、牙齒發育障礙等表現。嚴重者伴有癲癇、肢體抽搐。
二、小兒腦癱病因。主要是因為先天後天因素導致大腦運動功能失靈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子宮內感染、先兆流產、母體接觸毒性物質、放射線損害、妊娠高血壓等以及分娩時困難,引起胎兒窒息或顱內出血,出生後不呼吸,腦缺氧時間較長所致。
2、後天性原因。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顱內血腫、敗血症導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張、外傷等導致腦缺氧引起的的後遺症。
三、小兒腦癱的病理。
1、腦部中樞腦神經的損害,是指脊髓前角細胞以上部位的神經系統損害所致的癱瘓。這有區別於任何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部位的損害所致的癱瘓,如脊髓灰質炎、坐骨神經損傷等所致的肢體癱瘓均不屬於腦性癱瘓。
2、發育性損害,是指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於未成熟的正在生長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這有區別於成年人的某些顱內疾患引起肢體運動障礙。
3、非進行性損傷,即病情以不在向前發展為特點,區別於腦炎、腦瘤等疾病,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與腦癱也是難鑒別的。
四、小兒腦癱症狀
腦癱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開始1—6個月為第一階段,患兒常表現為肌肉無力,抬頭困難,坐不住,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手指及大腿等各關節都過度背屆,當然也站不穩,患兒表現得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卧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兩年為第二階段。患兒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後,抬頭、翻身、坐立困難。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於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3、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臨床症狀分型。
1)痙攣型:此型是臨床中最常見的類型,病變主要在錐體束。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線。
2)隨意運動型:病變主要在錐體外系,以不隨意運動為特徵。表現為緊張興奮時,不自主運動增多,安靜時減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響肢體遠端,一般上肢重於下肢,站。坐不穩,關節活動過度。累及顏面則出現擠眉弄眼、口齒不清、流涎等表現。
3)共濟失調型:此型較少見。通常表現肌張力過低,動作不協調,走路時搖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時出現意向性震顫。
4)混合型:即具上述類型兩種或兩種以上特點者,如痙攣型伴不隨意運動型,常為錐體系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受損引起。
5)其他類型:較少見,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張力低下為主;強直型表現為運動阻力明顯增高,呈鉛管樣強直。
4、根據運動障礙涉及部位的臨床分型。單肢癱:單個肢體受累;偏癱: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四肢癱:四肢及軀干均受累;雙癱:四肢均受累,雙上肢及軀干較輕,雙下肢受累較重。
五、小兒腦癱診斷檢查。根據臨床表現和病史,結合輔助檢查,一般可作出診斷。
1、一般檢查。一般體檢以外,應注重有無淺表淋巴結腫大,及具體神經系統檢查,並結合病史而有所側重。
2、X射線頭顱平片,可提供顱壓增高及定位的證據。
3、超聲波檢查:中線波向健側移位。B超斷層顯像能看到佔位病變位置的大小。
4、CT、MRI掃描:可掃描出各層次具體的內部結構和腦組織的不同圖像,有病變處密度增高。
5、放射性同位素腦掃描,可見同位素濃集現象。
6、腦電圖檢查:對幕上腫瘤的定位陽性率高,病變區皮層出現慢波。
7、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診斷。
8、腦室造影:對位於中線、腦室內性命及顱後窗的腫瘤適用。
五、小兒腦癱治療方法。
早診斷、早治療、早訓練,是小兒腦癱治療的關鍵。包括以下方面:
1、現代醫學治療。包括手術、矯形器、光電聲療法、.語言交流訓練等。其中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簡稱SPR手術)是治療痙攣性腦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義大利一名外科醫生創立並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因為大腦皮質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後,不能控制下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某些神經纖維是造成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術就是運用現代電生理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尋找出並切除這些神經纖維,令過分活躍的反射弧回復穩定,改善痙攣。成功率大約在 50-80%。手術後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和肌力平衡協調訓練。該手術的適應症是年齡 5-7歲,單純性痙攣性腦癱,智力基本正常,肌張力 3 級以上,有一定的控制運動能力,同時沒有肌張力低下、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肉攣縮等情況。目前在北京宣武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了此項手術。
2、中醫治療。包括針灸、按摩、中葯等。
3、肢體康復治療。
目前認為小兒腦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如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軀乾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等;恢復期治療對於腦癱患者來講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變肢體麻木障礙、改善肌張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逐漸恢復部分肢體運動。尤其是在恢復肢體運動障礙方面更為顯得突出。
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更快的恢復患兒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4、葯物治療。口服或注射有關葯物:腦神經營養葯、肌肉鬆弛葯、活血葯等。服葯除了要注意時間、次數外,尚須注意方法。在明確診斷之前,最好不要隨便用葯。症狀往往是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隨便用葯會掩蓋症狀,造成診斷困難,甚至誤診。
=望採納=
⑹ 腦癱康復訓練常見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
康復治療=鍛煉。很多人將康復治療和鍛煉聯系在一起,其實鍛煉只是康復治療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的內容。
康復治療的正解如下:
1、運動療法。一般是一個患兒對應一個康復治療師,根據康復評估結果,通過一些手法上的治療以及借用一些運動器械恢復患者的運動能力。
2、作業療法。有的患兒認知能力,手眼協調能力,手功能障礙,而作業療法可改善患兒肢體的功能以及認知,手眼協調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3、言語訓練。有的患兒言語認知能力障礙,這個時候需要進行認知言語干預治療。
4、康復工程。有的患兒的癱瘓肢體需要佩戴適當的矯形工具,防止患兒肢體發生變形。
5、康復護理。腦癱兒童的康復護理很重要,良性體位可促進患兒功能行成。而錯誤的體位可加重患兒異常姿勢的出現。
誤區二
很多家屬自認為做的項目越多越好或某一項很重要,就這一項不厭其煩的做。比如我見的患者剛開始來治療,聽誰說有什麼項目就會問老師,怎麼不給我們做這個項目或認為運動有效,從早到晚就做運動,其他什麼項目都不做,其實康復治療應該是符合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進行綜合訓練,康復治療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單打一,如果過度勞累或過度單一,反而不利於患兒的康復。
誤區三
孩子能動性差,照顧太到位,讓孩子被動接受活動。許多患兒的家屬認為只要他們給孩子做被動活動就會有利於孩子的康復,什麼都不讓孩子動,穿衣,吃飯全都替孩子包辦,省下時間一天就給孩子鍛煉,其實患兒主動參與活動的時間越早康復的越快,效果也越好。
誤區四
有很多腦癱兒童都會合並癲癇,大多數的患兒家人都認為康復治療會影響癲癇,怕康復訓練導致癲癇發作,必須等癲癇好後再接受康復。其實越早接受康復治療,恢復的效果就越好。
誤區五
哪裡不行就練習哪裡。這是很多人的一種「通病」,就是患者缺乏什麼功能就接受什麼訓練。比如患者不能步行就帶著患者多練習步行。其實很多時候某項功能的缺乏是由於各種因素引起的,並不能盲目的進行訓練。患者具體接受怎樣的康復訓練是需要經過康復師的綜合評定總結出來的。所以不可盲目的給患者進行訓練。
誤區六
有一部分患兒經過了長期治療明白了慢康復的道理,但經過3年5載的治療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沒有太大改善,家屬不去思考為什麼,而把這當成了慢康復就是這樣。其實慢康復沒有問題,但所有的康復都必須建立在康復治療師定期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評估結果,綜合評判患兒情況,根據孩子發育情況,給患兒設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抓住利於康復的黃金時期,並嚴格按照醫生制定的康復訓練計劃進行練習,一個一個目標實現。
⑺ 怎麼去區分寶寶的一些動作是不是腦癱或者正常現象呢
腦癱是指出生後一個月和出生時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痙攣性腦癱是最常見的腦癱類型,約占腦癱患者總數的60%-70%。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未成熟腦非進行性損傷引起的運動和姿勢障礙。
經常被懷疑腦癱的「症狀」有哪些?這些症狀是腦癱嗎?
1.側卧時不能仰頭或向後仰
嬰兒發育有些差異。有的寶寶出生1個月後可以抬起頭,也有可能是4、5個月後;寶寶側卧一般是正常的,但坐著的時候就不正常了。
2.智力發展落後
如上所述,嬰兒的發育是不一樣的,語言能力是智力發育的最好表現,語言功能可以反映嬰兒的聽覺、思維和言語能力的發展。
智力發育落後3個月以內很正常,但不代表落後3個月以上的一定是腦癱。有些嬰兒在早期發育比其他嬰兒晚,但在開始發育後,發育比同齡人快得多,這也是正常的。
1.產前腦癱預防:積極開展早期產前診斷、胎兒預測,開展產前產後護理宣傳教育,提高孕婦健康水平,預防先天性疾病。
2.孕婦要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風疹等。特別是在妊娠10~18周,胎兒神經系統發育迅速,要多注意預防感染。很多孕婦都知道孕期要補充葉酸,避免畸形。其實-亞麻酸的補充也很重要。
⑻ 腦癱能不能治癒
腦癱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目標是促進各系統功能的恢復和發育,糾正異常姿勢,減輕傷殘程度。治療原則是及早干預、綜合治療、家庭訓練和長期堅持。
主要可採取康復治療、葯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方法降低痙攣肌肉的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
目前尚未發現治療腦癱的特效葯物。加強護理,注意營養及衛生。
根據患兒現有情況制定合適康復方案,積極促使患兒進行康復訓練,達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
康復治療是目前腦癱治療的主要方式。醫生會通過正確評價每個患兒神經發育水平、運動功能的特點,並根據各種康復治療法的原理和特點,制定出最合適的康復方案。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家庭康復 包括矯正患兒異常姿勢、針對患兒運動障礙的運動訓練,以及幫助患兒學習翻身、坐位、爬行、跪立、站立、行走、語言等技能。
特殊教育 在特殊學校、福利院、康復機構中,對不能適應正常學校教學環境的腦癱兒童進行特殊的教育康復形式,將醫療、康復、教育、撫養等融於一體。
引導式教育 是一種集體的、游戲式的綜合康復方法,患兒通過認識和感覺交流的方式,接收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刺激,逐漸形成功能性動作與運動。
感覺整合訓練是指人體器官各部分將感覺信息組合起來,經大腦的整合作用,對身體內外知覺作出反應。
目前尚未發現治療腦癱的特效葯,主要是採取對症治療,如緩解手足徐動,可使用小劑量安坦,改善肌張力。合並癲癇發作者,可根據情況給予相應恰當的抗癲癇葯物。
手術治療 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及各種矯形手術(跟腱延長術、骨關節手術),被證明在腦癱治療中有一定效果,但是在手術前後積極配合康復訓練更具重要意義。目前手術只對很少一部分患者有價值,並非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
⑼ 腦癱孩子國家有什麼政策嗎
國家沒有專門針對腦癱孩子的政策,但腦癱屬於殘疾的一種,《國務院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第二條「制度內容」中有針對殘疾兒童有救助政策:
(一)救助對象。
救助對象為符合條件的0—6歲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包括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殘疾兒童和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的殘疾兒童;
殘疾孤兒、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的殘疾兒童;其他經濟困難家庭的殘疾兒童。其他經濟困難家庭的具體認定辦法,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有條件的地區,可擴大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年齡范圍,也可放寬對救助對象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
(二)救助內容和標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確定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基本服務項目和內容,包括以減輕功能障礙、改善功能狀況、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參與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手術、輔助器具配置和康復訓練等。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據本地財力狀況、保障對象數量、殘疾類別等,分類確定康復救助基本服務項目的經費保障標准,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9)腦癱兒康復的帽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救助流程:
1、申請。殘疾兒童監護人向殘疾兒童戶籍所在地(居住證發放地)縣級殘聯組織提出申請。監護人也可委託他人、社會組織、社會救助經辦機構等代為申請。
2、審核。對於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殘疾兒童和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的殘疾兒童的救助申請,以及殘疾孤兒、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的殘疾兒童的救助申請;
由縣級殘聯組織與民政、扶貧部門進行相關信息比對後作出決定;其他經濟困難家庭的殘疾兒童的救助申請的審核程序,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
3、救助。經審核符合條件的,由殘疾兒童監護人自主選擇定點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服務。必要時,由地級以上地方殘聯組織和衛生健康等部門指定的醫療、康復機構做進一步診斷、康復需求評估。
定點康復機構由縣級以上地方殘聯組織會同衛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門按照公開擇優原則選擇確定。
4、結算。在定點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服務發生的費用,經縣級殘聯組織審核後,由同級財政部門與定點康復機構直接結算,結算周期由縣級殘聯組織商同級財政部門確定。
經縣級殘聯組織審核同意在非定點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服務發生的費用,由縣級殘聯組織商同級財政部門明確結算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