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帽子上帶什麼龍
Ⅰ 古代什麼官帽頂四抓龍`
四爪龍被稱為蟒,五爪就是真龍天子了。所以只有頂級的文官和皇族才有四爪
Ⅱ 中國古代皇帝帽子上有綉哪些動物
我只知道帽子上要有垂珠,有十二旒也就是十二排小圓玉啦,沒聽說帽子上綉什麼動物……衣服上倒是有綉,主要就綉龍——五爪雲龍,還有日月星辰,漢代天子冕服還有綉華蟲也就是小的鳳,至於帽子上有動物,真不知道。
Ⅲ 君王帶的帽子有什麼講究和皇後帶的有什麼區別
古代君王戴的帽子不僅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同時還可以遮蓋表情,在樣式和作用上很皇後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領導夫人的帽子除了象徵著富貴和裝飾作用外基本上就沒啥特別的了,但是在領導的帽子前面還懸掛著冕旒,作用就是可以完美地遮蓋表情。有了它不管是領導生氣、憤怒、高興或者是認慫就全都變成了內心表情包,大臣們是看不出來的。
Ⅳ 古代大王戴的帽子長什麼樣
古代大王戴的帽子長著是什麼樣?很多樣子。
Ⅳ 秦始皇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
冕, 因為前面有十二串珠子,叫旒,所以,又稱「旒冕」
Ⅵ 請朝官帽上面有二條龍的是什麼官代的
摘要 清朝官服圖案的正式稱呼叫「補子」,它的作用是區分官員級別,以及是文官還是武官。文官的補子圖案為飛禽,武官的補子圖案為走獸。由於清朝奉行的是以文制武原則,所以基本上同個級別的官員,「飛禽」補子的地位要高於「走獸」。比如同為封疆大吏的總督和提督,前者官階為正二品(一般會加上從一品兵部尚書銜),後者官階為從一品,但提督要完全受總督節制。
Ⅶ 古代幾品才可以在帽子上佩戴龍的紋飾
龍一般人自是不行,而且還要看爪子。
最大的是五爪九龍的衣服,皇帝穿。
別的話就是四爪、三爪了的龍飾了,皇子、親王什麼的才可以穿。
Ⅷ 秦始皇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
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或旒冕。
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後垂掛的玉串。
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
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徵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徵決斷);黻(fú,亜形,象徵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製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Ⅸ 清朝官員的四方補子有龍圖案是什麼意思
曾國藩畫像穿的是被冊封為侯爵的補服,侯爵是超品,是正蟒,不是正龍。
但是與一般的仙鶴補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堂堂的一等侯爺官服。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武兩種。王公百官補服均為石青色,朝服、蟒袍為石青色或藍色。風憲官(御史)補服綉獬豸。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9)古代帽子上帶什麼龍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
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它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明清時期的官員所用的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其文官補子綉有雙禽,相伴而飛;
而武官補子則綉單獸,或立或蹲。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文官綉單禽,武官綉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由此它有著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文官補服圖案
一品:仙鶴
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徵。在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後的象徵, 而仙鶴則官居一品。《相鶴經》雲:「鶴,壽不可量。」《詩經?小雅》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官員補子一品採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
二品:錦雞
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徵。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范。其羽毛色彩艷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將的衣背頭冠上,綉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三品:孔雀
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增益經》稱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顏貌端正,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 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復。」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徵。
四品:鴛鴦
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詩經?小雅》載:「鴛鴦於飛,畢之 羅之。君子萬年,福壽宜之」,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系,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徵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 喻其兢兢業業。
五品:白鷳
白鷳形體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細黑紋,面頰赤紅,脖子有青毛如絲,尾羽很長。白鷳產於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鷳還是一種忠誠的 「義鳥」。傳說宋朝少帝趙昺在崖山時,人送白鷳一隻,他親自喂養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國後,白鷳在籠中悲鳴奮躍不止,終與鳥籠一同墜入海中。後人稱白鷳為 「義鳥」。所以,白鷳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閑雅,為官不急不躁,並且吉祥忠誠。
六品:鷺鷥
鷺鷥亦稱白鳥,陸機《詩疏》雲:「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鷺鷥是吉祥之鳥。《魏書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頸遠望。另,因鷺飛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經》:「寮窠雍雍,鴻儀鷺序」。《元詩選》:「玉筍曉班聯鷺序,紫檀春殿對龍顏」。
七品:鸂鶒
唐?溫庭筠《開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韻》:「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鷓鴣。」顧嗣立補註:「《臨海異物志》:鸂鶒,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無毒氣。」
八品:鵪鶉
在古代「鵪」和「鶉」本是兩種鳥。據《本草綱目》記述:「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但無斑者為鵪也。」後經語言演化,將二者合稱為一物。鵪鶉之 「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徵意義。用鵪鶉表示官員的等級,除了上述意義外,據《山海經》雲:「其鳥羽司帝之 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飾,意思是說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體現皇帝的規矩和威儀。
九品:藍雀
藍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絛織成片狀的長條。綬帶的顏色和長度隨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因此各種綬帶 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徵。而藍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有綬帶鳥名。綬帶鳥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徵意義。另外,《韻會》雲:「謂之性喜」,喻綬帶鳥能報喜,而用 作官員補子。
武官補服圖案
一品:麒麟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大戴禮》說:「毛蟲三百六十,以麟為長。」是龍、鳳、麟、龜四靈之一。麒麟出現是「聖王之嘉瑞」。《說文》的解釋是: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設武備而不為害」。「有足者宜踢,有額者宜頂,有角者宜觸,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徵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徵皇 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狻猊
狻猊是像獅子的一種神獸,晉代郭璞直接解釋為獅子。《爾雅?釋獸》曰:「可伏虎犳」。據明代楊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記述:「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可見,狻猊是龍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豹
《說文》的解釋:「豹,似虎圓文。」 《山海經?南山經》記述:「南山獸多猛豹。」《詩經?鄭風》言:「孔武有力」。武官補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於老虎而低於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虎
《說文》曰:「山獸之君」,以喻威猛。《宋書?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 「仁、智、信」之范。因此人們視之為吉祥的神獸。能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徵即為「虎符」。天子和諸侯的大門上要畫老虎,故稱「虎 門」。由於虎威武勇猛,所以古來頗受將帥崇拜。將軍的營帳稱「虎帳」。勇猛之士稱「虎賁」、「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進士榜為「虎榜」。
五品:熊
《說文》的解釋:「熊獸似豕,山居各蟄。」熊虎丑,其子狗。《爾雅》的解釋:「又羆如熊,黃白文。」可見,古代記述了兩種熊:一是狗熊,一是人 熊。據《國語?晉語》記載:「黃能入於寢門。」「黃能」即「黃熊」,比狗熊體形大而且勇猛。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正如《詩經?小雅》所說:「唯熊唯羆,男 子之樣」,取其陽剛之意。
六品:彪
《揚子法言》曰:「彪靜成文,動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雜識》記述:「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可見,彪與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七品、八品:犀牛
《說文》的解釋: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從牛,尾聲。犀牛的皮可以做鎧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國語?越語》稱「水犀之 甲」。其書的註解說:「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則無。」用犀牛做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海馬
此處的海馬,並不是大海中頭部似馬、單條尾巴向後上方捲曲、體長十幾厘米的海洋動物,而是和陸地吃草的馬模樣相同、背上長出兩只翅膀的神話中的海 獸。既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洶涌的波濤中穿行。海馬的身世頗為神秘,沒有介紹其詳細情況和象徵意義的資料,只是在解釋補子時極為簡單的寥寥數語:「水獸, 似馬,水陸雙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
其文雖短,但意義明確。原來,古代對最下層的軍官要求頗高,既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有這樣驍勇善戰 的軍官,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極強,有了這樣的軍隊,國家的江山就一定會穩固。皇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參考資料:補服_網路
Ⅹ (清朝時)為什麼王爺的補服上是五爪金龍呢, 服飾規定不是說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龍嗎
清朝的親王王爺爵號,只有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屬於王室成員,所以可以使用五爪金龍。皇子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親王綉五爪正龍四團。
1、清朝只有皇子和親王才能在補服上用五爪金龍,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綉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
除親王和郡王以外的其他王爺,不能穿戴五爪龍圖案的補服。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皇家就是天家,所以百官補服是方的,皇族和王爺補服是圓的,是團龍補服。
2、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分別是: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等,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3、和碩親王是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在外扎薩克蒙古中為第二等爵位,僅次於「汗」。
4、多羅郡王,為大清宗室的第二等爵位。皇子、宗室子得封之。世襲和碩親王的承嗣者封多羅郡王。清朝宗室「世襲罔替」王爵,俗稱「鐵帽子王」,大清共封12家鐵帽子王,其中7家親王,2家郡王。
5、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10)古代帽子上帶什麼龍擴展閱讀:
清朝宗室封爵一般每傳一代就要自動降低一級,如親王死了其子降爵位為郡王,其孫降為貝勒等等,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閑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但因開國軍功或特別受寵等原因授封的王爺們則可以世襲罔替,世代保有王爺的爵位稱作「鐵帽子王」。
清朝共有12家鐵帽子王分別是禮、睿、豫、鄭、庄、肅、怡、恭、醇、慶10個親王和順承、克勤兩個郡王。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卻授封貝子,死後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襲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襲罔替,這是清朝歷史上唯一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