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戴的帽子是什麼
㈠ 「深檐胡帽」是元朝鐵騎中常帶的東西,這東西有什麼含義
2、帽笠的淡出與夷夏意識的消長
明朝成立後,面對著元代舊部的威脅,相出的解決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舉「華夷之辯」的旗幟,明朝認為必須革除蒙元服飾,便發布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飾,同時也出現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漸淡出。幾十年之後,明朝人對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麗關系確立後,高麗也向明朝表示「慕華向華」之心,革除蒙元服飾。帽笠也隨之淡出。
可以說,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蒙古族文化因為明朝的「華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當初橫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後也大大削弱。從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麼這一小小方面,我們可得知,夷夏意識強烈,儒家文化再次遍布中原。
結論:從小小的帽笠物件卻反應出來了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來起源於女真,元代時期帽笠變化多種多樣,並傳到了亞洲。新建元朝時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風」。直到蒙古帝國的崩潰,也表示著多種文化融合並存的時代結束,明朝成立後,更是摒棄蒙元文化,並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觀念也隨之消失。
由此可知,小小的帽笠見證了蒙元時代前後的盛衰與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我們應該保護,因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都是我們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護並傳播於世界各地,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
㈡ 宋朝.明朝.元朝.清朝具有代表性的帽子 宋朝.明朝.元朝.清朝具有代表性的帽子
你好!
代表應該是
官帽吧
宋朝
方形
兩節前低後高
有一尺長翅~~細條狀
元朝
圓帽~~兩旁帶兩條動物尾巴的當屁簾
明朝
紗帽
圓形
分兩節
前低後高
有肩寬帽翅
稱橢圓形
民間的烏紗帽就來自於此
清朝
圓帽
頂戴珠寶
後有孔雀尾一根
俗稱頂戴花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㈢ 元朝服飾歷史悠久,它們都有什麼特點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㈣ 蒙古婦女戴的「姑姑帽」起源於何時呢
「姑姑」一詞,因譯寫之故又寫作「罟罟」「顧姑」「固姑」等,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頭飾或帽子,其蒙古語又稱之為「孛黑塔」。
十三世紀中期,歐洲有一個叫威廉•魯不魯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見到了蒙古族婦女幾乎都戴著一種稱之為「鮑卡」的帽子,十分特別而新奇,讓他十分感興趣。便在自己著的《行記》中記載:「鮑卡」用自然界中的樺樹皮、柳枝以及鐵絲等物製成骨架,高約一臂(約是一尺半左右),帽頂製成四邊形,上面插著一根用草桿或翎羽或細葦做成的「枝條」,也有一臂高。
但看這些資料眼前很難出現准確的「姑姑」帽的形制,還好,一九七四年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這些「姑姑」帽呈長筒狀,高約一尺左右,用樺樹皮製成,外麵包裹著花綢子,嵌綴著各種珍珠,插著藍色孔雀羽毛。其中一個比較特別,頂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連著一個圓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婦女最流行的帽子(頭飾),具體這帽子始於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但從成吉思汗時期,就十分普遍,並且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㈤ 不同朝代的帽子有什麼區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帽子開始流行於民間的文人雅士。隋唐時期,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使帽子的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流向民間。一般
讀書
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的是: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於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叉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戴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帽子文化的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會根據自己的身份選擇不同的帽子。可見,帽子已成為人們日常裝束的重要組成部分。
㈥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什麼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鈸笠冠。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察必發明的,這種帽子中央較高,如同半個倒扣的雞蛋,而且最頂上還有一個金屬的尖紐,底部周圍卻有一圈類似遮陽帽那種平出的圓沿,遠看起來就如同一隻銅鈸,在元朝這叫「鈸笠冠」,尤其是貴族最為喜愛它。
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夏天也戴軟帽,冬天則戴毛皮製軟帽或氈帽。這類帽本來無前檐,後來忽必烈射獵時感到日光刺眼,察必皇後特意給加了前檐,從此蒙古族便都戴這種有圓檐、或前圓後方式的帽子了。
㈦ 元朝皇帝還戴旒冕(就那個帶簾子的帽子)嗎
自唐代以後的歷朝帝王,就多已不帶旒冕了。
元朝亦然,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元朝皇帝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㈧ 怎麼清朝的瓜皮帽和元代帽子那麼像
元代那那個是貴族戴的,叫四方瓦楞帽。瓜皮帽是從明太祖所創六合一統帽發展而來。都是成瓣的,所以就有些相似。
㈨ 元朝頭盔長啥樣
相比過去的朝代來說,元朝的頭盔可謂是多種多樣,這其中有倆原因,第一是元朝疆域大,民族多,因此軍隊成分復雜,頭盔樣式就多,二是元朝離現代又近了點,那文物相對來說就比較好保存一些。
除了上述這些之外,還有一些盔型也被認為是元朝或蒙古樣式的,如歐洲收藏有一些蒙古人征戰時候的頭盔,日本的元寇博物館也藏有一些元軍頭盔,但前者可能是蒙古人西征時的繳獲物資或仆從軍裝備,後者則真假難辨,因此本文便不再贅述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