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白教戴什麼帽子
A. 藏傳佛教中紅教,白教,花教,黃教有什麼區別
藏傳佛教紅教、白教、黃教、紅教分別是指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薩迦派。四種教派區別如下:
1、寧瑪派(紅教)是藏傳佛教四大傳承之一,相對於以後的其他三大傳承(白教-噶舉派, 花教-薩迦派,黃教-格魯派),它是舊派。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僧帽,所以也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一詞的意思為「古」或「舊」,寧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教派。
網路紅教
網路黃教
網路花教
網路白教
B. 為什麼藏傳佛教的四派俗稱黃教、紅教、白教和花教依據是什麼
寧瑪派(紅教)
寧瑪派即舊教派。它的名稱含有「古」、「舊」兩種意思。就古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他們的教法是由蓮花生所傳,11世紀形成,是藏傳佛教中最早產生的一個教派。就舊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以傳承吐蕃時期所譯的密教典籍為主,不同於佛教後弘期的仁欽桑波等人所譯的新派密教經典。它是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並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藏匿的經典。由於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
噶舉派(白教)
該派於11世紀發展起來,重視密宗學習,創立者先後有穹布朗覺巴和瑪巴羅咱瓦(瑪巴譯師),他們都曾到印度學習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學《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傳,代代延續故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因該派僧人按印度教的傳統穿白色僧衣,故稱為白教。
苯教(黑教):
因為苯教教徒常穿黑衣戴黑帽,所以又叫黑教。
格魯派(黃教)
格魯,藏語意為善律,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創建於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教派。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
C. 西藏五大教派及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分別是指什麼
西藏五大教派是: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
佛教四大教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
寧瑪派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
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
薩迦派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三金法(《十三種不越外圍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為,修習佛法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捨去「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於行善,來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
第二層次是斷滅「我執」(「我執」指執於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執」一斷滅,煩惱苦痛便無從生起,人也可從流轉輪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脫。
第三層次便是除去「一切見」。一切見指「斷見」 (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皆非實有」 )和「常見」(指一般人的見解)。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噶舉派
噶舉意為教諭或教傳,師徒相承,口語相傳,耳聽心會,注重密法,不重經典。相傳該派遠祖馬爾巴、米拉熱巴等人修法時,穿白色僧衣,故稱「白教」。
噶舉派是公元十一世紀中形成的教派,它的支系眾多復雜,從一開始就有兩大傳承系統,一為香巴噶舉,一為達布噶舉,香巴噶舉到十四、五世紀就消聲匿跡,而達布噶舉一直延傳至今。
格魯派
噶當派本是西藏最早出現的教派。噶當,意為佛的教誨或教誡,即用佛語來教導人們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創始人是仲敦·加唯瓊乃。1045年,仲敦從阿里迎來高僧阿底峽,並拜他為師。
阿底峽死後,仲敦於一O五六年倡建熱振寺,以該寺為基礎逐漸形成噶當派。該派的特點是強調戒律,教法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為基礎。到了十五世紀,宗喀巴以該派教義為基礎,創立格魯派。
噶當派
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顯後密。
(3)藏傳佛教白教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寧瑪」為古、舊之意。因出家人戴紅色帽子,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有出家和在家兩種修行制度,出家眾嚴守出家戒律;瑜伽士屬在家居士,從小像出家眾一樣修行,並不剃度出家,稱為「密咒師」,可參加寺廟部分宗教活動。
密法,從來不是 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密法傳入中原,比傳入藏區早很多,唐朝時期,內地修學密法盛行,已經有部分傳到了日本,現代人稱之為「唐密」,而唐朝時,藏傳佛教還 在萌芽中。
密法,不是藏族人創造的,是佛陀親自傳授給兒子羅睺羅(被稱為「密行第一」),至今也已傳承了2500多年。
網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
網路-藏傳佛教
D. 藏傳佛教里的黃、花、白、紅四教有什麼不同
分別是藏傳佛教的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所謂黃花白紅四教不是很合適的說法,最好還是以派來稱呼為好
格魯派是中國藏傳佛教宗派。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
薩迦派(花教),創始於1073年,因該教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薩迦(藏語意為白土)。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藍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
噶舉派,形成於藏傳佛教「後弘期」,是由瑪爾巴譯師開創。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語,而「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習,而修習密法又必須通過師徒口耳相傳的途徑。另外,由於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後人學者又俗稱「白教」
寧瑪派:藏傳佛教流派之一,由於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僧帽,所以也被稱為紅教。在各派中歷史最久,形成於公元11世紀。"寧瑪"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古"和"舊"。所謂古,是說它的教理是從公元8世紀時傳下來的,歷史悠久;所謂舊,是說它的一些教義教規是以古時候吐蕃的舊密咒為主
E. 藏傳佛教中紅教,白教,花教,黃教有什麼區別
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給大家介紹一下,那藏傳佛教他有幾個大派?四大教派,四個大派.!十八個小派,那這個裡面今天講一下,這個四個大派。第一個就是紅教寧瑪派,第二個就是白教噶舉派、第三個是花教薩迦派,第四個是黃教格魯派,為什麼就黃、紅、白,花,有什麼區別呢,比如說
紅教寧瑪派,做法式的時候,法師們戴的帽子是紅色的,所以他那個就叫紅教!是這么一個概念。
那白教他做法式的時候,穿的衣服是白色的,所以就叫白教噶舉派。
這個花教薩迦派,他做法式的時候,這些大師傅們戴的這個帽子是花花綠綠的,所以就叫花教薩迦派。
然後黃教格魯派,黃教格魯派他做法式的時候,喇嘛戴的帽子是黃色的尖尖的一個帽子,所以就叫黃教格魯派。
四大教派創始人是誰呢?
這個四大教派裡面的寧瑪派就是紅教的創始人就是蓮花生大師,他主要修行的法門就是大圓滿,寧瑪派是藏區最早的一個派。
然後接下來是噶舉派就是白教,噶舉派的創始人是瑪爾巴上師,瑪爾巴上師,他主要修行的法門就叫大手印,大手印和大圓滿都主要講的是空性。他們用不同的方法來講這個空性。
那這個花教薩迦派,薩迦派的祖師爺就叫昆·貢卻傑布,薩迦五祖,裡面的第一祖就叫昆·貢卻傑布,那他主要修行的法門就叫道果,道歌的道,果報的果。道果,他主要修行的法門就叫道果。
那黃教格魯派,格魯派的祖師爺是宗喀巴大師,他主要修行的法門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正見就是中觀正見。四大派就是這么一個分別。
*********************************************************************************************
索達吉堪布:
問:在藏傳佛教里,為什麼要稱紅教、黃教、花教、白教呢?
答:這種說法,藏地沒有。
藏地各教派的命名,有些是用時間,比如寧瑪派是舊派,格魯派是新派;有些是用地名,比如薩迦派,「薩迦」意為灰白色的土;而有些是用意義,比如噶當派,「噶當」的意思,就是將釋迦牟尼佛的一切教言都當作修行的教授。
但在漢地某些信士、學者的說法中,好像紅教就是穿紅色衣服的,黃教就是穿黃色衣服的,那花教,是不是就要穿得花花綠綠了?
廈門大學問答『 2012年 2月24日晚上 』
F. 藏傳佛教戴紅色帽子和黃色帽子有何分別
紅的是出家,黃的是俗家
G. 藏傳佛教所說的紅 白 花 黃分別是哪個門派的別稱
紅色花,和黃色花,那個含義最好
H. 白教屬於藏傳佛教,為什麼正統象徵的黑帽不在西藏而在錫金的隆德寺
是因為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的第16世大寶法王讓瓊利佩多傑活佛於1959年從西藏楚布寺去了錫金,並在錫金修建了隆德寺,作為國際噶舉總部,並開始了向歐美傳播藏傳佛教的征程,再也沒有回過西藏,所以噶舉派的象徵 : 黑帽子便留在了錫金。
I. 藏傳佛教格魯派戴什麼顏色的帽子
格魯派戴的是黃色的帽子。
格魯派漢語譯出來叫做善律派,創始人是尊者宗喀巴大師。因為過去嚴持戒律的僧人帶黃色的帽子,所以格魯派僧人也都是黃色的帽子因此又叫做黃帽系。也就是我們漢族人說的黃教,其實稱為黃教是極不準確的,應該尊重的稱之為格魯派。
J.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僧人的服飾有什麼差別
1、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僧人的服飾在顏色和件數上都有顯著差別。
2、藏傳佛教的僧衣顏色更鮮艷,也更好看一些。
一、藏傳佛教的僧衣特點:
一是僧服與外道所穿的不一樣,二是僧服具有因時因地性,三是沒有任何飾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經上說,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袈裟,重復衣)、喇奎(上衣)、唐奎〔下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東其(拭面巾)、納森(護腋衣)、延嘎普(護疥衣)、扎賽(剃發衣)、頂娃(敷具)和亞奎(雨衣)。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樣都應嚴格按照律經選材縫制,不能隨意製做。
根據印度佛教傳到藏區的律經規定,在藏區各教派僧衣的樣式大同小異,既各具特點又有所差異。其中寧瑪派(俗稱「紅教」)僧人身著紫紅色的袈裟、僧裙,戴形如蓮花狀的紅色僧帽,在家的居士則穿白色衣裙。薩迦派(俗稱「花教」)僧人的衣裙、靴帽的樣式和顏色與寧瑪派相近似。噶舉派(俗稱「白教」)僧人,出家受沙彌戒、比丘戒的,也穿紅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鑲紅、綠邊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魯派(俗稱「黃教」)僧人,一般穿暗紅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黃色袈裟。頭戴黃色桃狀帽和蓮狀帽。活佛一般著特製的袈裟和禮服。
二、漢傳佛教的僧衣特點:
件數上,由於氣候上中國異於印度,裡面不穿衣服無法抵禦寒冷,漢傳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裡面多了禦寒的小褂,顏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黃綠色,裙子近乎紅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紅、黃色。可受到漢地各朝代君王穿黃、大臣著紅限制,漢傳佛教的僧人只能放棄使用這兩種顏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漢人也不能接受,因此,僧衣在中國漢地逐漸被本土化,特點是,一方面遵從戒律的規定,參照印度傳來的僧衣式樣;另一方面,又兼顧漢地氣候、地理環境、民族風俗等;還要考慮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約與干涉等因素。僧衣從顏色到形制都有所改變。
僧侶的常服顏色,大多為五種顏色:褐、黃、黑、灰、黃綠色。各地各部派深淺不一,沒有具體一定的規制。形制上,「海青」或稱「大袍」是主要服裝之一。其款式保持了漢代的形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現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門七眾在禮佛和比較正規的場合用作外衣。出家二眾在禮佛、誦經、正式集會時穿著,將三衣之一種披在大袍之外。其餘五眾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僧衣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另外,現代有些法師在舉行法會時,也有身披黃色或紅色用金線或銀線界成水田格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