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烏紗帽子是什麼意思
Ⅰ 烏紗帽是什麼意思嘛
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1.帽名。東晉成帝時宮官著烏紗帢。南朝宋始有烏紗帽,直至隋代均為官服。唐初曾貴賤均用,以後各代仍多為官服。《宋書·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 烏紗帽
…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宋陸游《探梅》詩:「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西遊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綉球拋下,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參閱唐劉肅《大唐新語·厘革》。 2.指官位;領導地位。明馮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浩然《艷陽天》第一一四章:「﹝馬之悅﹞唯恐掉了烏紗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獄里頭推?沒那事兒!」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十二章:「洪長嶺點頭道:『來,當然來!摘了我的烏紗帽,還能摘走我幹革命的這顆心?!』」
Ⅱ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麼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這種帽子上的羽毛裝飾品叫「花翎」,是皇上賞賜的,和官帽帽頂合稱「頂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員戴的烏紗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統帽、頂戴花翎等。
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麼
1、花翎頂戴
明朝帽子上一般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它的名稱是「頂戴花翎」,「花翎」即插在帽子上的羽毛裝飾品,是皇上賞賜的,代表榮譽,「頂戴」即官帽的帽頂。
2、明代冠
明朝時一般稱呼帽子為「冠」,皇上著冕服時戴冕冠,著常服時戴翼善冠,普通官員戴烏紗冠,烏紗冠由烏紗製成,帽後有兩翼,士子和平民戴方巾,另外,新郎、進士等會在帽子兩側上別花。
3、清代冠
清朝平民戴圓形小帽,稱為「六合一統帽」,清朝官員戴禮帽和便帽,有紅色帽帷,帽子頂部裝飾有各種寶石和羽毛,即「頂戴花翎」,當官員獲罪時就要摘掉。
Ⅲ 黑帽帽子帶黑沙是什麼意思的帽子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黑帽seo是作弊的意思,黑帽seo手法不符合主流搜索引擎發行方針規定。帶黑紗是去參加葬禮的意思吧。簡而言之就是讓黑帽去die掉的意思。
Ⅳ 身穿龍袍頭戴烏紗請問是哪一個朝代的
身穿龍袍頭戴烏紗始於東晉成帝時期。
起源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Ⅳ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麼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的含義
1、花翎頂戴。明朝帽子上一般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它的名稱是「頂戴花翎」,「花翎」即插在帽子上的羽毛裝飾品,是皇上賞賜的,代表榮譽,「頂戴」即官帽的帽頂。
2、明代冠。明朝時一般稱呼帽子為「冠」,皇上著冕服時戴冕冠,著常服時戴翼善冠,普通官員戴烏紗冠,烏紗冠由烏紗製成,帽後有兩翼,士子和平民戴方巾,另外,新郎、進士等會在帽子兩側上別花。
3、清代冠。清朝平民戴圓形小帽,稱為「六合一統帽」,清朝官員戴禮帽和便帽,有紅色帽帷,帽子頂部裝飾有各種寶石和羽毛,即「頂戴花翎」,當官員獲罪時就要摘掉。
Ⅵ 古代管家的帽子圖片
官帽,是中國、朝鮮、東寧、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種帽子,屬烏紗帽的一種,最開始是由展腳襆頭演變而成。宋元時代,「烏紗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變成了官員職位的代名詞。[1]得官者,戴烏紗,失官者,被稱之謂「丟烏紗帽」。[2]其內型用鐵絲編織而成,成為硬殼,後部高而隆起,內襯黑紗,外塗繒紗(繒是一種絲織品),塗黑漆,外型多為圓頭,前有一折,並飾以玉勝(以示明潔)。
明代官帽外形與唐代初期的襆頭,小有近似之處,官烏紗帽由襆頭帽子外施紗塗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圓翅等。是用鐵銅絲編成帽的框,然後再用烏紗覆外。圓頂,分上下二階,左右各插一個帽翅。官帽的別稱烏紗帽常被人喻為官位的代稱。烏紗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戴烏紗帽的常服,多與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製:凡官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作為官服。在團領衫外束腰帶,亦作為公服使用。[3]同時又規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員,以及侍奉父母辭閑之官,允許繼續戴烏紗帽,而因事罷官者,則服飾與百姓一樣,不允許再戴烏紗帽。[4]明初烏紗帽尚未高聳,而至中葉,則風氣大變。如正德時兵部尚書王敞,「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杠,人呼為『三高先生』。
明朝以前官帽
Ⅶ 文官頭戴烏紗帽成為做官的標志從哪本書開始
烏紗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
1.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東晉成帝時(公元334年),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後來到南朝劉宋時,有一位宗室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帽邊的帽子,也叫「烏紗帽」。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於是無論官民、不管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己。
2.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據《通典》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當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
據《中華古今注》載,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過詔書說:「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用的一種帽子。唐代白居易《感舊紗帽》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說明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不過,宋代烏紗帽仍然是民間比較普通的便帽。
宋朝烏紗帽
3.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據《明史·輿服志》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為官員特有的標志性服飾。清代剃發易服後烏紗帽被頂戴所取代,但烏紗帽的稱呼沿用下來。
Ⅷ 國事亂如麻,忘卻戴烏紗是什麼意思
問候朋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先生,有一次,他上場飾《黃金台》中的田單,匆忙間忘了戴烏紗帽。一出場,就被那些老戲迷看出來了。那些戲迷正要起鬨,不料譚鑫培不緊不慢地念了兩句引子:「國事亂如麻,忘卻戴烏紗。」
這兩句話一語雙關,既是應場改錯之語,又有切中時弊之意,話中有話,蘊含深刻,耐人尋味。
0 42
Ⅸ 烏紗帽一詞是怎麼了的『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Ⅹ 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是代表什麼意思啊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10)戴烏紗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