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思道為什麼要辭鐵帽子王
Ⅰ 鄔思道為什麼要勸老十三辭鐵帽子王
雍正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兄弟冷麵,這也是為什麼鄔思道會對十三爺說出了:患難容易,同樂難 一定要辭了鐵帽子王
----------------------------------------------------------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Ⅱ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在胤禛登基當晚擋下十七阿哥,是為了誰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在胤禛登基當晚擋下十七阿哥,是為了誰?
鄔思道
一方面,這是在幫雍正解圍,此時見面著實尷尬,身份也尷尬,且也不能答復什麼別的事;另一方面,臣主的身份,二人一時都很難扭轉,這實際上是很危險的,特別是對老十七來說很是危險。
當然了,歷史上很有可能並沒有這個場景或者這個事,但安排這個場景出現可能就是在說角色已經改變了,而鄔思道和雍正都說了一個錯字,鄔思道本來說的是“四爺”但是很快改成了“皇帝”,而雍正也是說“我”改成了“朕”。
Ⅲ 烏先生助雍正上位,成功會歸隱,不成功會被殺,他為什麼要這么做
《雍正王朝》電視劇與小說還是有略不同的,因為小說的很多情節沒有在電視劇上面體現出來,比如鄔思道這個角色,鄔思道為什麼會被康熙下獄,而且一關就是十年,年羹堯又是怎麼找到鄔思道的,鄔思道又為什麼要輔佐雍正呢?
我們就只從電視劇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雍正繼位的當天晚上,回到雍正府,是打算殺死鄔思道的,鄔思道就向雍正提出了三不可用還有半隱的想法,打消了雍正殺自己的想法。
正如,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劉備,張良為什麼會選擇劉邦,劉伯溫為什麼會選擇朱元璋,姚廣孝為什麼會選擇燕王朱棣一樣,他們想用畢生所學,成就一番事業,至於功名什麼的,對他們來說,都是浮雲,另外弘歷也是他一手教育出來的。
至於,鄔思道是一開始就知道雍正會這樣對待他,還是通過十幾年的相處,還有通過高福之死而得知的,這個就不好說了,個人比較傾向是後者。
Ⅳ 《雍正王朝》鄔思道辭行,透露了什麼讓十三爺大為吃驚
我們來看看,《雍正王朝》裡面,十三爺為鄔思道送行的,兩個人都談了什麼。十三爺拿了酒,說是為雍正為鄔思道餞行。鄔思道問道:聽說皇上准備在元旦的時候,晉封你為鐵帽子親王。
十三爺說:其實當不王,他是無所謂的,不過這個鐵帽子王卻是十分的難得。確實很難得,因為整個清朝一共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十個親王,兩個郡王,而且有八個是清初的時候,十三爺是清朝中後期的四位之一。
十三爺明白了鄔思道的意思了,鄔思道說:不過,只要你收斂鋒芒的話,那麼皇上是不會對你怎麼樣的。
後面,十三爺確實不像以前的十三爺,比如跟雍正下棋的時候,不敢嬴,只和棋,比如在諾敏的事情,也像張廷玉那樣,雖覺得不妥,但是不敢說,這個就說明十三爺確實聽進去了,畢竟雍正不是以前的四哥了。
Ⅳ 鄔思道為了雍正忙前忙後圖什麼,什麼也沒落下
鄔思道為了雍正忙前忙後,什麼也沒落下?其實不然,且聽小崔細細道來!
一、首先,咱們從鄔思道的出場聊起,這個很多人應該沒有聽過!
這件事要從康熙年間的南闈科場舞弊案說起,鄔思道本來才高八斗,識窮天下之人,是無錫有名的大才子,府試鄉試連戰連捷,中秀才舉人都是頭名。康熙三十六年他應試南京春闈,三場下來,時文、策論、詩賦均做得花團錦簇一般。考完後他自認為就算不在三甲,怎麼著也能穩穩當當的考個前十名。
怎料成績出來之後,「鄔思道」三個字竟然在副榜末尾!鄔思道大怒之下仔細打聽,才知道主考左玉興、副主考趙泰明都是撈錢的好手,一概論孝敬取士,誰出的錢多誰的成績就在前面,名次高下按質論價童叟無欺!鄔思道原本就心高氣傲,盛怒之下,他邀請了其他四百多名落榜舉人,抬著財神擁入南京貢院,遍城撒了揭帖,指控左、趙二人貪賄收受,破壞考試秩序,並作詩一首,把主考人員罵得狗血淋頭,把個南京科場攪得四腳朝天。並作了一首很尖刻的詩,所做詩文如下:
左丘明有眼無珠,不辨黑黃卻認家兄!
趙子龍一身是膽,但見孔方即是乃父!
無錫書生鄔思道謹贈!
事情終於鬧到讓康熙知道了,康熙盛怒之下,康熙眉梢一挑,只說了句:「鄔思道好一筆字!」
結語:總之是他二人相輔相成,互相成就,鄔思道幫助胤禛走上了至尊之位,反過來胤禛也成就了鄔思道輔助帝王的理想抱負!鄔思道本無心做官,不能說他什麼也沒落下!
Ⅵ 雍正王朝:鄔先生輔佐老四15年,差點被兔死狗烹,到底圖個什麼呢
鄔先生繼續對老十三提醒道:“府里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意思是知道秘密的肯定要被殺人滅口。而老十三從此以後性格大變,從此變得小心翼翼,說明鄔先生說的很對,所以自己就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因此可以看出老四在登基當晚,的確對鄔先生起了殺心,不過還好鄔先生及時急流勇退,老四又念著舊情,才避免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
當然可能有人認為這是過度解讀,但其實古代的宮廷政治斗爭就是這般殘酷,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的。諸如歷史上鄔先生的原型人物戴鐸,替雍正出謀劃策不少,結果在雍正登基以後什麼也沒撈到,反而被雍正隨便找了一個借口處死。電視劇中這般演繹,其實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不能單純的說雍正沒有對鄔先生起殺心,那是不可能的。
再來說說為什麼說鄔先生是一個純粹的人。
鄔先生離開北京的時候,老十三特意過來送行,這個中滋味恐怕老十三最清楚。同樣輔佐老四多年,如今他老十三馬上成為鐵帽子王,而鄔先生卻落幕的離開了北京,所以老十三很是愧疚,甚至對鄔先生說道:“我們對不起你吶”。
Ⅶ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在離京前,為何讓十三阿哥拚死辭掉鐵帽子王
鄔思道是四阿哥胤禛派心腹家奴年羹堯在江南四處尋訪的避世高人,在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事件中,鄔思道替胤禛出謀劃策,在雍正繼位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雍王府上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鄔思道對十三阿哥吐露肺腑之言,是一種排遣內心苦悶的方式。他深諳雍正刻薄寡恩,陰鷙殘忍的性格特徵,卻不敢說也不能說,在大功告成之後選擇離京隱居也屬無奈之舉,並且還時時刻刻受到雍正心腹的監視。這番內心困苦,鄔思道趁十三阿哥送行之機向他建言,既給他人提了醒,也排遣了一絲心中苦惱,可謂是一舉兩得。
Ⅷ 《雍正王朝》鄔思道辭行,透露了什麼讓十三爺大為吃驚
十三爺是全劇之中唯一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皇子,他正直善良,扶弱濟貧。相比於老八的“賢王”之稱,他的“俠王”之稱更加難能可貴。只可惜這樣一身正氣,又能在戰場之上建功立業的俠王,卻在最能建功立業的年紀被自己父親圈禁起來,足足關了十幾年。康熙爺聲稱是要保護他,而十三爺捉了十幾年的蟈蟈,心中難免憤懣不平。十幾年後,很多人都變了樣,而十三爺依舊是俠肝義膽,一出現就能重新奪回兵權。而正在他想要和剛剛登基的四哥一起建功立業、富強國家的時候,鄔先生一句話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如若這個鐵帽子王的位置是個招黑的大旗、是安在身邊的不定時炸彈,那麼對於沒有心機的十三爺來說,還不如不要。鄔先生提醒十三爺舊邸之中已有人因為知道得太多而丟了小命,希望十三爺能多多保重,時時低調,那麼雍正就會保他平安。十三爺聽鄔思道這般分析十分驚恐,卻又茅塞頓開,可以說鄔先生無形中為十三爺擋下一災,這也是對十三爺義氣相送的回報吧。
Ⅸ 《雍正王朝》:胤祥並未聽從鄔思道辭去鐵帽子王的建議,為何沒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古往今來的文化屬性,劉邦、朱元璋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為人臣者,只有具備大智慧才能避免被帝王卸磨殺驢的悲劇,《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就深諳此道。雍正繼位當晚,回到潛邸准備“清理門戶”,鄔思道以“半隱”暫時脫離龍潭虎穴。
“科場舞弊案”、“山西諾敏案”出現時,胤祥也不敢過多發表意見。凡是雍正交代的事,他都兢兢業業地辦理。雖然位置很高,但胤祥時刻都留意到君臣權力的邊界,不敢躍過雷池半步。不管是對待雍正的態度,還是本職工作,胤祥已經做到了公忠體國,讓雍正都不忍心下手。
Ⅹ 雍正王朝:為何鄔先生只教老十三如何自保,卻不教年羹堯呢
老十三表現的可以說很愧疚,鄔先生當時也有所猶豫,問到雍正要封老十三鐵帽子王之事,老十三說了以後,鄔先生轉身就要上車走人,並沒有想著教老十三如何明哲保身。老十三這時候來了一句:“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吶”。意思是老四也對不起鄔先生。
鄔先生一聽老十三是真心愧疚,所以自然是感動,因此才下定決心要教老十三如何明哲保身。所以對老十三說道自己的肺腑之言,讓老十三要拚死辭掉鐵帽子王,因為老十三至今尚未勘通世情,常言道與平常人交往,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受難啊。
鄔先生的潛台詞是你不懂人情世故,雍正現在不只是你的四哥,更是皇帝。你不懂得與皇帝如何相處,所以早晚會出事,因此你現在要拚死辭掉鐵帽子王,以這種低調方式來保全自己。
老十三不相信,說道雍正不是那種鳥盡弓藏之人。鄔先生又繼續說道怕是四爺府里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明天就要被殺人滅口了,老十三才沉默下來。
鄔先生繼續說道只要老十三收斂鋒芒,皇上就不會拿他怎麼樣的。意思是你只要低調點,收斂鋒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