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依不戴著帽子長什麼樣
1. 普法欄目劇加油吧喬麥中陳子依是誰演的
王婧飾演 陳子依
《普法欄目劇》
加油吧 喬麥 演員表
宋睿 飾演 喬麥
喻祖成 飾演 夏至
李永鑫 飾演 段濤
王婧飾演 陳子依
吳曉梅 飾演 張素芬
代維思 飾演 曲美涵
高林 飾演 李叔
李莉波 飾演 張素萍
朱晰源 飾演 店長
萬柏林 飾演 陳父
何莉芬 飾演 陳母
陳晶晶 飾演 娜娜
楊可潤 飾演 小喬麥
廖浩然 飾演 小段濤
拓展資料:
《普法欄目劇》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法制欄目劇,由屠化、王筱磊擔任主持。節目以普及法制為宗旨,將真實的法律案例拍攝成通俗易懂的小短劇,同時加入主持人的評說,從內容到形式,使觀眾更易於接受。
節目於2011年4月18日起每日晚20:49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首播。
資源來源:網路-普法欄目劇
2. 五個半月的寶寶在夏天可以不戴帽子了嗎老人又說囟門沒長好必須戴著
有個媽媽問我,5個半月的寶寶在夏天可以不戴帽子嗎?老人又說囟門沒長好必須戴著。
對於要不要戴帽子,很多媽媽各執一詞,有的媽媽認為夏天炎熱戴帽子會捂出痱子來,有的媽媽認為寶寶頭部需要重要護理,就算是在夏天也要戴帽子。
一、有哪些情況要戴帽子1、天氣冷的時候
建議寒冷天氣帶寶寶外出時要戴上帽子,可以保暖
2、 天氣熱的時候
夏天,對於孩子來說,防曬也是很重要的,
據有關數據顯示:
寶寶接受的紫外線照射量是成人的3倍;
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會長期積累;
曬傷的皮膚不但會因為發炎、疼痛讓寶寶不適,還會削弱免疫系統。
3. 楊麗萍戴帽子長達十年,為什麼從不摘下,背後有什麼原因
楊麗萍作為中國舞蹈藝術家,出生於雲南大理以孔雀舞聞名世界。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她在家裡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妹妹需要照顧。她在跳孔雀舞的時候更是優雅美麗,讓人難以忘懷。現在的她已年過六十,卻依然保持著年輕時候的身材和氣質。
如今的楊麗萍也已經年過半百,她的身體已經開始出現了各種問題,而當她卸下帽子的時候,她額頭兩邊有青筋爆出,會顯得特別的蒼老,而能為了給觀眾展現最好的一面,他就會把自己的不足給遮蓋起來,讓我們看到完美的她。對於楊麗萍這樣的舉動,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4. 陳子依的英文名(讀音)
Chen Ziyi
5. 什麼情況下新生兒需要戴帽子寶寶必須戴帽子嗎
為什麼要老人一定要給寶寶戴帽子呢?
事實上,新生兒的頭部大概會佔到身體的20%左右,自身的體溫調控能力也相對較差,再加上他們並沒有多少脂肪,所以小寶寶在被家長抱來抱去的過程中很容易散失熱量,而從頭部散發出去的是最多的。
而且,剛出生的寶寶前後囟門還沒有完全閉合,為了保證孩子不受傷害,很多醫生都會建議家長幫小朋友們提前准備一個小帽子,一方面可以給孩子保暖,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保護孩子的頭部。所以在面對戴帽派和光頭派之爭時,家長們也要正確對待!
3. 1歲以上的孩子
1周歲後的小朋友基本上可以自己走路,跑來跑去玩了,孩子們的運動量比較大,更容易出汗,戴完帽子再摘掉,風一吹反而更容易生病,所以如果不是天氣太糟糕,孩子們在室內室外都不需要戴帽子了。
6. 大鐵椎傳翻譯是什麼呢
大鐵椎傳翻譯是:
庚戌年十一月,我從揚州回家,與陳子燦同船。子燦時年二十八歲,愛好弄槍使棒,我給他講授《左傳》中的兵謀兵法時,趁機問:「你走南闖北,碰到過奇異之人嗎?」子燦向我講述了大鐵椎的事,於是我寫了《大鐵椎傳》。
大鐵椎,不知是什麼地方人。北平陳子燦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將軍家裡遇見了大鐵椎。宋將軍是懷慶青華鎮人,擅長武術,七省愛好武術的人都來向他學習,人們因他長得魁梧健壯,所以叫他宋將軍。
宋將軍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懷慶人,力氣大,擅長射箭,比陳子燦大七歲,是他小時候的同學,因此陳子燦曾經與他一同訪問過宋將軍。
當時座上有個飯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醜陋,右腋下夾著個大鐵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飯以及拱手行禮時,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鐵椎柄上的鐵鏈折迭圍繞著,像鎖上的鏈子,把它拉開有一丈多長。他很少跟人們交談,說話像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口音。問他家鄉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們在一起睡覺,到半夜,客人說:「我走了。」話音剛落,人就不見了。陳子燦見窗門都關著,就吃驚地問高信之。
高信之說:「客人剛來時,不戴帽子,不穿襪子,用藍手巾包著頭,腳上纏著白布,除了大鐵椎外,什麼東西都沒有攜帶,而腰帶中裹著很多銀子。我和宋將軍都不敢問他。」陳子燦一覺醒來,俠客卻已打著呼嚕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俠客向宋將軍告辭說:「我當初聽到你的名聲時,把你當作英雄豪傑,然而你的武藝全不頂用,我走了。」
宋將軍竭力挽留他,他就說:「我曾屢次打殺攔路搶劫的強盜,奪取他們的財物,因此他們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災禍將會牽連到你。今晚半夜,強盜們正約定和我到某個地方決斗。」宋將軍高興地說:「我騎著馬帶著弓箭來助戰。」
俠客說:「不要去,強盜本領強且人又多,我想要保護你,就不能殺個痛快。」宋將軍向來自以為了不起,並且也很想看看俠客的本領,就竭力請求俠客同往。俠客沒辦法,就帶他一起走。
將要到達決斗的地方,俠客送宋將軍登上一座荒廢無人的堡壘,說:「你只許觀看,千萬別作聲,(以免)讓強盜們發覺你。」
這時,雞叫月落,星光照著空曠的原野,百步之內能夠看見人。俠客騎馬飛馳而下,吹了幾聲觱篥。一會兒,二十多個騎馬的強盜從四面聚集過來,徒步行走背著弓箭跟在後面的有一百多人。一個強盜提著刀縱馬沖向俠客,俠客大喊:「看椎。」
揮舞起鐵椎,強盜應聲墜落馬下,馬頭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強盜向前包圍上來,俠客奮力揮舞鐵椎左右猛擊,強盜們連人帶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殺死。
宋將軍屏住呼吸觀看這場惡戰,嚇得兩腿發抖,幾乎從堡壘上掉下來。忽然聽到俠客大聲呼喊道:「我走了!」塵灰滾滾,朝著東方飛奔而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魏禧評論說:張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鐵椎捶擊秦始皇,大鐵椎大概也是那種人吧?老天生下有奇異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著他的地方。但我讀陳亮的《中興遺傳》,發現那些才智出眾、俠義剛烈、雄奇卓異的人,無聲無息地不能在當代顯露功績聲名的,又為什麼這樣多呢?
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還是任用他們自會有一定的時機呢?陳子燦遇見大鐵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應當是三十歲,那麼大鐵椎當時已有四十歲了。子燦又曾經看見他寫買東西的單子,楷書寫得非常工整漂亮。
文學鑒賞:
《大鐵椎傳》屬於作者所謂「布衣獨行士」傳。鐵椎(zhui),古兵器。傳主姓名無考,十分勇武,以其兵器來命名。傳文主體部分採用傳中特定人物的視點,敘寫傳主的非常相貌、詭秘行動、搏鬥場面,活現一位隱身民間的豪俠形象,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致。結末論贊亦留有不盡之意。
文章一篇是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傳記,作者善於層層設疑,讀來引人入勝。但直到文章結尾,僅知道傳主是個身懷絕技的人,至於他為什麼來找宋將軍,為什麼後來又說宋將軍「不足用」,則諱莫如深。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寫這個人物是有所寄託的。宋將軍陪襯出了大鐵椎的性格特點,「宋將軍」也暗指當時那些沉寂的明朝舊臣,徒有虛名,沒有勇氣和力量起來反抗。
傳記的語言十分簡練,但讀者任依然能夠從外貌、語言、行動等方面感受到主人公豪爽而深沉的性格。大鐵椎前來拜訪宋將軍,目的是結交能夠干大事的真正英雄。待他細心觀察發現宋將軍武藝平庸、缺乏膽識後,就果斷做出了「皆不足用」的結論,決定告辭,這是他深沉性格的一面。
全篇以星夜決斗這一部分寫得最為精彩。寫環境: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突出了決斗的肅殺氣氛。寫來者之多,武器之盛,步齊環集,聲勢浩大,越發襯出「大鐵椎」的勇敢。
而那個「工技擊」、有虛名、挺自負的宋將軍,在一旁看著,竟嚇得不敢喘大氣兒,倆腿哆嗦幾乎要跌下來。這一描寫更從側面襯托出「大鐵椎」的勇猛過人。正面描寫他奮椎揮擊,人馬四面撲地。寥寥幾筆,就把他過人的神力、高強的武藝、豪邁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
7. 楊麗萍長年戴著帽子,一直以為是造型,摘下帽子後是什麼樣
楊麗萍因為高強度的訓練,使得她比同齡人更容易憔悴,當她帽子摘下的那一刻,看到了她眼角的青筋,和額頭上的皺紋。「孔雀公主」楊麗萍,為了舞蹈貢獻一生,幾十年不吃米飯,不剪指甲。為了熱愛的舞蹈堅持幾十年,如一日,不得不佩服。
8. 楊麗萍十年沒摘帽子,還以為是裝飾,摘下帽子意想不到的樣子,被嚇到了嗎
楊麗萍出現在熒幕中,都是帶著一頂帽子的,很多人,乍一看以為是裝飾,可是,這一個裝飾的帽子,一戴就是十年,你知道帽子底下隱藏的是什麼嗎?
楊麗萍老師是個女人,有愛美之心,當楊麗萍摘下帽子的那一剎,很多人都會很驚訝,楊麗萍老師已經不再年輕了,帽子摘下的那一刻,略顯老態,清瘦的臉龐下,可以看得到青筋,很影響美觀。所以,這十年來,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演出中,她都是一直戴著帽子的。
要想成功做一件事情,就應該要有這樣的毅力,不是說非要為某件事獻身,必須做出犧牲,我個人認為,這並沒有必要,只要你為夢想努力過,並且爭取過,你也不會後悔。像楊麗萍老師這樣有毅力而且又很努力的人,被稱為「孔雀之王」,這當之無愧。
9. 火焰山挖到6具干屍,留長辮戴帽子好似「僵屍」,他們是什麼人
新疆是中國面積最大一個省份,省內擁有很多美麗景色,特別是吐魯番地區,更是很多旅遊愛好者來新疆必到之地。這里有很多高山,自然很受大家關注,特別是火焰山。很多人對這個地方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西遊記》這部小說。
根據小說描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十分炎熱,氣候比較乾燥。哪怕是老遠的位置特別,依然能夠感受到那個熱氣。這么說也是有些誇張,其實真正火焰山沒那麼熱,遠遠看上去有大片紅色,看起來猶如火焰一樣。不過卻在火焰山挖到6具干屍,留長辮戴帽子好似「僵屍」,人們連忙報警。
因為歷史時間比較久遠,大家對於這些人的具體身份,沒有辦法做出相關判斷。不過看得出來這些人都不是正常死亡。後來專家們對干屍是僵屍的說法,進行了辟謠,畢竟只是存在於恐怖片中的生物,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10. 30篇超短文言文帶翻譯(原文在25字以內)以及5篇大作文600字(內容自擬)120分獎勵
房玄齡奏:「閱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義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參考譯文:房玄齡向唐太宗稟奏:「我查看了倉庫里的盔甲兵器,遠遠勝過隋朝。」唐太宗說:「武器裝備確實不可缺少,但是隋煬帝的武器難道充足嗎?最終他還是失掉了天下。如果你們盡心盡力使百姓平安,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裝備啊。」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注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頭。旋:轉彎。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於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於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麼?」(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並鑄八頭鐵牛鎮橋。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很困難了。)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裡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飢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裡(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注釋: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陛:宮殿的台階。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辭命。
翻譯:景公在位當政時,曾連續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邊的台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一會兒, 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麼冷。」晏子說:「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可惜現在您卻不知啊!」 景公說:「好!寡人我受教了。」於是拿出裘衣與糧食,發放給那些受飢寒煎熬的人們 1.明人吳儼,家巨富,至尚書益。其子滄州酷好書畫,購藏名筆頗多。一友家有宋宮所藏唐人十八學士袖軸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吳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積,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語畫主曰:「《十八學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數市之。後置酒宴兄與其素鄙已者,酒半,特談畫,並出<十八學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畫?」其弟顧左右而言他.時人傳為笑話.
譯文:
明人吳儼,家巨富有的,至目前書值得。他你滄州酷好書畫,購藏名聲筆頗多。一友家有宋宮處所藏唐人十八學士袖軸一卷,每想得的,他家非群(泛指多)金不售。吳的弟富有的也是匹兄,只粟絲綢這堆放,然而文人常低下的。一天,他弟告訴畫主說:「《十八學士》果想群(泛指多)金耶?」主說:「然而。」於是象幾市的。後置酒宴兄和他白低下停的人(或事物),酒半,小獸談畫,一起出<十八學士>拿來玩弄.或說:」你憑什麼拿來適應他名聲畫?」他弟難道左右並且言他.的時候人傳作笑話.
2.劉寵任會稽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為將作大匠.山陰縣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間出,人 百錢以送寵,曰:」山谷鄙人,未嘗識朝政.他守時,史索求民間,至夜不絕,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史;年老值聖明,故相扶而送.」寵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叟奉以錢,寵不能辭,遂各選一錢受之.
翻譯:劉寵擔任會稽太守,除去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事情,郡里因此被治理得很好。於是朝廷將其徵用為大將委派重任。那個時候山陰縣里有五六個居住在若耶谷的老頭,從谷中走出來,每個人送了一百錢給劉寵,說:「住在山谷里的人,不懂得朝廷政事。之前其他人任太守時,一直向來百姓苛索,一天到晚不停,有時狗叫一整天,老百姓不得安寧。自從您來了,晚上狗不叫了,百姓也不到官吏了。年紀大了才碰到賢明的官員,所以相互攙扶著來(給您)送行。」劉寵說:「我的治理怎麼能像您所說得這樣(好)呢!」老人將錢奉送給劉寵,劉寵不能推辭,於是從每個人那裡接受了一錢。
3.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如何?」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由百獸之畏狐也.
翻譯: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4.郁離子謂執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數與,抑亦以為良而倚以圖治與?」執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離子曰:「若是,則相國之政與相國之言不相似矣。」執政者曰:「何謂也?」郁離子曰:「仆聞農夫之為田也,不以羊負軛;賈子之治車也,不以豕驂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為其所敗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後入官,必試之事而能然後用之,不問其系族,惟其賢,不鄙其側陋。今風紀①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雲乎哉?言語雲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賢,而悉取諸世胄昵近之都那豎②為之,是愛國家不如農夫之田、賈子之車也。」執政者許其言,而心忤之.
翻譯:
郁離子謂執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數與,抑亦以為良而倚以圖治與?」鷙得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離子曰:「若是,則相國之政與相國之言不相似矣。」執政進曰:「何謂也?」郁離子曰:「仆聞農夫之田也,不以羊負琦;賈子之治車也,不以豕驂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為其所敗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後入官,必試之事而能然後用之,不問其穖,惟其賢,不鄙其側陋。今風紀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雲乎哉?言語雲乎哉?乃不公開下同,而悉取諸世胄昵近之都那豎為之,是愛國家不如農夫之田、賈子之車也。」執政者許其言而必忤之。
5.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譯: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鑒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鑒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干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6.新城王大司馬霽宇鎮北邊時,常使匠人鑄一大桿刀,闊盈尺, 重百鈞,每按邊,輒使四人扛之。鹵簿所止,則置地上,故令北人捉 之,力撼不可少動。司馬陰以桐木依樣為刀,寬狹大小無異,貼以 銀箔,時於馬上舞動,諸部落望見,無不震悚。又於邊外埋葦薄為 界,橫斜十餘里,狀若藩籬,揚言曰:「此吾長城也。」北兵至,悉拔而 火之,司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機其下,北兵焚薄,葯石盡發,死傷甚眾。既遁去,司馬設薄如前,北兵遙望皆卻走,以故帖 服若神。後司馬既老乞骸歸,塞上復警,召再起,司馬時年八十有 三,力疾陛辭。上慰之曰:「但煩卿卧治耳。」於是司馬復至邊,每上 處,輒卧幛中。北人聞司馬至,皆不信,因假議和,將驗真偽,啟簾 見司馬坦卧,皆望榻伏拜,撟舌而退。
翻譯:大司馬王霽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鎮守北方邊境時,曾經讓鐵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桿刀,刀面寬一尺,重數千斤。他每次巡視邊防的時候,就讓四個大力士抬著。每到一處,他總是讓人把大桿刀丟在地上,故意讓北邊敵兵來拿。敵兵發現大桿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拚盡全力,刀還是一動不動。王司馬又暗裡用桐木照大桿刀的樣子另做了一把,寬窄大小一模一樣,外面貼上銀紙,經常拿著這把假刀在馬上揮舞。北邊敵兵看了,無不震驚他力大無窮。王司馬還在邊關外插上蘆葦作邊界,蘆葦牆橫斜幾十里,像籬笆一樣,他還揚言說:「這就是我的長城。」北邊敵兵一來,把那些蘆葦都拔下燒掉了。王司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燒了。這樣搞了三次。到第四次時,王司馬在蘆葦下埋上火葯炮石。當敵兵再來焚燒時,火葯炮石爆炸,敵人死傷很多。敵人逃跑後,王司馬又像先前一樣插上蘆葦。敵兵遠遠望見,都退走了。因此北邊敵兵害怕王司馬,對他服服帖帖。後來,王司馬年紀大了,請求告老還鄉。他一走,邊塞又緊張了。朝廷只得召他復職。當時,王司馬已是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辭。皇帝安慰他說:「只是麻煩你躺在那裡鎮守就行了。」於是,王司馬又到了邊塞。他每巡視一處,就躺在帷帳中。北邊敵兵聽說王司馬來了,都不相信。於是假說議和,准備檢驗王司馬是不是真的來了。議和時,衛兵掀開簾幕,他們看見王司馬真的安然地躺在裡面,連忙驚慌逃走了。
7.好好先生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原文:
後漢司馬徽不談人短,與人語,美惡皆言好。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聞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今人稱「好好先生」,本此。
譯文:
東漢末年的司馬徽,平常從來不談論別人的短處,凡事幾乎都是說「好」。曾有人問起他「最近還安康嗎?」他只簡單地回答一個字:「好。」又有一次,某人告訴他有關自己兒子的死訊,他聽了竟說:「很好。」見到先生如此,他太太就責備說:「人家是認為你有德行而出於尊重,才把兒子的死訊相告,那有聽說別人死了兒子,反而對他說很好的道理呢?」聽完妻子的話,他響應說:「像您剛才的話,也很好!」如今世人所稱的「好好先生」一語,其出處就來自於此。
8.
<<迂公修屋>>
原文:
久雨屋漏,一夜數徙床,卒無干處,妻兒交詬。迂公急呼匠葺治,勞費良苦。工畢,天忽開霽,竟日晴朗。
公日夕仰屋嘆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無雨,豈不白拆了工費也?」
翻譯:
下了很久的雨房屋漏雨,一夜(之間)多次移床,最後沒有乾的地方,妻子兒子交替著罵。迂公趕忙叫來工匠修 葺,勞作花費實在辛苦。做完了,天忽然開晴了,一直晴朗。迂公整天仰望屋(頂)嘆道:「命運不好的人啊!才修屋便沒有 雨,豈不是白花了勞力費用嗎?」
9.疑鄰竊斧
《呂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說符》中都有這則故事。
原文如下:
人有忘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譯文如下: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子的。
後來,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10.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是歲,文侯卒,太子立,是為燕易王。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燕,取十城。易王謂蘇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蘇秦大慚,曰:「請為王取之。」
蘇秦見齊王,再拜,俯而慶,仰而吊。齊王曰:「是何慶吊相隨之速也?」蘇秦曰:「臣聞飢人所以飢而不食烏喙者,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今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敝其後,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喙之類也。」齊王愀然變色曰:「然則柰何?」蘇秦曰:「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歸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讎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莫敢不聽。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業也。」王曰:「善。」於是乃歸燕之十城。
翻譯: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太子為妻。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稱為燕易王。易王剛繼位,齊宣王乘著燕國有喪事,發兵進攻燕國,奪取了十城。燕易王對蘇秦說:「以前先生您到燕國,先王資助您去見趙王,於是約定六國合縱。現在齊國先進攻趙國,其次就輪到燕國,因為您的原因讓天下恥笑,您能為燕國取回被侵佔的土地嗎?」蘇秦非常慚愧地說道:「請讓我為您把失地收回吧!」
蘇秦去謁見齊王,行了再拜禮,低下頭來表示慶賀,隨著又抬起頭表示哀悼。齊王說:「為什麼你的慶賀和哀悼相繼來得這么快啊?」蘇秦說:「我聽說飢餓的人即使很飢餓也不肯吃毒葯烏頭,是因為這東西雖然能暫時填飽肚子,卻和餓死並沒有什麼兩樣。燕國雖然弱小,但燕王卻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貪圖燕國十城,卻長期和強大的秦國為仇。現在使弱小的燕國做先鋒,秦國在後面打掩護,進而招引天下的精兵來攻擊你,這和用烏頭充飢實際上是一回事。」齊王憂慮地變了臉色說:「那麼怎樣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古來善於處理事情的人,能變禍事為好事,變失敗為成功。大王真能聽取我的建議,就把十城歸還燕國。燕國無緣無故地收回十城,必然高興;秦王知道您是因為他的原故而歸還燕的十城,也一定高興。這叫做去掉仇敵而得到磐石一樣的交誼。燕、秦都接受齊國的領導,這樣,大王只不過表面上作了個依附秦國的姿態,實際上卻是用十城取得了天下。這真是霸王的偉業啊!」齊王說:「很好。」於是把十城歸還給燕國。
11: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旁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雲:「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
翻譯:張乖崖是崇陽縣令,一名卒吏從庫房出來,張乖崖看見她鬢角的衣襟下面有一文錢,就責問("詰"的意思是"詢問,責問"的意思,這里一定要用"責問"這一類的詞)他怎麼回事,那名卒吏就說是庫房中的錢.張乖崖命人用杖刑懲罰他(這里的"杖"是名字作動詞用),那名卒吏生氣地說:"一千(這里是不是樓主打錯了,原文是不是"一錢"啊?)又算什麼,你就打我?你可以打我,但是你卻不能斬我!"張乖崖拿起筆寫下判書:"一日一文錢,一千日就是一千文錢,用繩子鋸木頭,木頭也會斷,水能把石頭打穿."張乖崖拿起劍走下去將這名衙吏斬首了.
12: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
翻譯:趙國有個人非常憂慮老鼠為害,到中山國去要貓。中山人給了他一隻貓。這貓很會捕捉老鼠,也很會捕捉雞。過了一個多月,他家的老鼠沒有了,雞也沒有了。他兒子很發愁,對他說:「何不把貓送走呢?」他說:「這個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們的患害在老鼠,而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便偷吃我們的糧食,咬壞我們的衣服。
13:有獻不死之葯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葯,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葯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翻譯: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葯,傳遞人拿著葯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說:「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葯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葯,我吃了葯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葯。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14:今者臣來,見人於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翻譯:今天,臣[我]看見有人在一條大路[也說解釋為太行山]上,朝著北面駕車前行,對我說,想到楚國去。我說:「你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卻將要向北面駕車?[楚國在南面]」。車的主人說,我的馬很好,跑得快。我說:「馬雖然好,但這條路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財物多[有錢]」。我說:「財物多,但是這條路不是去楚國的路」。我說:「」他說:「我的車夫好。[回答者不是車夫,是坐在車里的人]」。像這樣的東西[良馬、財物、車夫]越好越多,離楚國就越遠了。
15: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猶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栗,吾得而食諸?」
翻譯: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答道,「國君的行為要符合國君的要求,臣子的行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親的行為要符合父親的要求,兒子的行為要符合兒子的要求。」齊景公說,「說得好啊!要是真的國君的行為不符合國君的要求,臣子的行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親的行為不符合父親的要求,兒子的行為不符合兒子的要求。即使有糧餉俸祿,我能來享用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