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部隊的帽子怎麼改了
1. 我想問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到底是在什麼時間換上俗稱為解放帽的八角型軍帽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也是紅軍軍裝佩飾最顯眼的部分之一。關於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前面提到過,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後。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1909年7月7日出生於湖南茶陵縣火田鄉麻芙村,只上過半年學,9歲起跟叔叔學裁縫。 3年後出師,憑著超群的手藝獲得「尹一剪」的名號。 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編入譚余保(當時湘贛游擊隊司令員)的游擊隊。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 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 「正規軍」,並將製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 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譚余保拿著帽子愛不釋手,連聲稱:「棒!棒!真棒! 」兩個月後,全縣兩千多名戰士戴上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 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 」 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型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他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比較般配。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最後,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伯承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員、學員每人做一套。紅軍學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整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准?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製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 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1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麼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二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
2. 現代軍隊常服的帽子是怎麼發展過來的它們叫什麼帽
官方名稱叫做大檐帽。 歐洲騎兵長期以來是穿舊時槍騎兵服,戴高筒軍帽。當時為了備馬秣,各分隊都輪流割草,曬成乾草,打好捆後運走,而戴高筒軍帽干這些活很不方便。因此當戰士去備馬秣時,便發給一種比較矮的、輕便的帽子。騎兵中根據工作而發的這種帽子被稱之為「備馬秣帽」,即大檐帽。 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軍服的樣式也逐漸跟著變化(大約在19世紀後期)大檐帽成了制服帽。
3. 部隊里 軍官如果衣服帽子大小不合適了怎麼辦,可以換嗎,要花錢嗎還是只能買新的
可以調換的不用花錢
4. 現在解放軍軍官還有大檐帽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大檐帽和將軍大檐帽的區別在於帽絲帶,軍官帽絲帶為銀色,將軍帽絲帶為金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檐帽可分為士兵大檐帽,軍官大檐帽,將軍大檐帽,以及預備役部隊軍官大檐帽。士兵大檐帽的帽檐上配有解放軍帽徽,但沒有橄欖枝,另外帽絲帶是灰色。軍官大檐帽的帽檐上配有解放軍帽徽,有一對金色橄欖枝,配有銀色的帽絲帶。將軍大檐帽的帽檐上配有解放軍帽徽,有一對金色橄欖枝,配有金色的帽絲帶。預備役部隊軍官大檐帽上配有解放軍帽徽,一對銀色的橄欖枝,配有銀灰色的帽絲帶。此外還有武警部隊的大檐帽。武警部隊大檐帽可分為士兵大檐帽和軍官大檐帽,武警部隊的大檐帽外觀比解放軍大檐帽更加漂亮。武警士兵大檐帽配有武警帽徽,同樣也是沒有橄欖枝,另外帽絲帶是金色的。軍官大檐帽配有武警帽徽,帽檐上有一對金色橄欖枝,帽絲帶為黃色。
5. 中國軍隊服裝經過幾次改變
中國軍隊從紅軍時期開始,到21世紀的今天,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 和經濟狀況的改善,軍服也從無到有,從單一制式到系列配套,逐步演進。軍服被看作是軍人的標志之一,透出軍人的精神氣質。戰爭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既讓人重溫一段段歷史,也讓人能夠通過畫面,感受軍人在一次次保家衛國的訓練與戰斗中,所展示的軍裝魅力,以及軍裝所承載的軍人之魂紅軍時期在紅軍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紅軍著裝是灰色粗布中山裝,戴八角帽,而最具識別性的,則是帽子上綴的布質紅五星帽徽和和上衣的兩塊紅領章。
當然紅軍初創時期沒有統一的軍服,如南昌起義的隊伍,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系紅領巾以示區別。1929年3月,紅四軍向閩西發展,佔領經濟發達的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紅軍就是在這個時候在全軍有了統一的服裝 統一後的紅軍服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實現聯合抗日,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紅軍改編後,服裝樣式基本上與國民黨軍隊服裝相同,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以示區別。另外,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抗戰初期,八路軍戴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黨軍隊的小帽徽。有時因為作戰方式的靈活機動,軍人服裝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徵 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服(復製品)左:新四軍;右:八路軍解放戰爭時期 抗戰結束,國共合作完結,但隨之而來的內戰開始了。這一時期服裝制式與抗戰後期的服裝制式基本相同,明顯的變化去掉"八路軍"、"新四軍"臂章。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排序。1949年我軍服裝顏色確定為草綠色,材料為棉平布,帽子為圓型短檐帽,這種帽子後來被稱為"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布胸章 1948年攝於北京郊區的解放軍軍官著裝 東北民主聯軍女戰士夏服、冬服 1949年初統一後的幹部服裝(左)、士兵服裝(中)、騎兵炮兵服裝(右)對外作戰時期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著穿"50式"軍服,不戴帽徽與胸章。1953年朝鮮停戰以後,志願軍幹部戰士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排序。1949年我軍服裝顏色確定為草綠色,材料為棉平布,帽子為圓型短檐帽,這種帽子後來被稱為"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布胸章 男女軍人冬夏服 50式海軍艦艇部隊冬季呢服 陸海空三軍戰士服和平時期 194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人民軍隊的軍裝隨著軍事制度的變化和經濟水平的改善,經歷過多次的改進。如1950年開始的「50式」,1955年配合軍銜制則有了「55式」,並呈現出多樣化特徵。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排序。1949年我軍服裝顏色確定為草綠色,材料為棉平布,帽子為圓型短檐帽,這種帽子後來被稱為"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布胸章 7月3日,全軍軍服調整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是我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涉及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志服飾4個系列共644個品種,也是我軍最全面、最系統、最順利的一次軍服改革 這是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禮賓服 這是海軍水兵服 這是林地迷彩服 這是荒漠迷彩服 這是女軍官春秋常服 這是女軍官夏常服 這是女士兵夏常服 這是女士兵春秋常服 這是陸軍軍官長袖夏常服 這是空軍軍官長袖夏常服 這是陸軍男士兵春秋常服 這是空軍男士兵春秋常服 這是陸海空男軍官禮服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新裝亮相
6. 為什麼英國皇家衛隊,一年四季都戴黑色熊皮帽
因為黑色熊皮帽象徵著英國強盛的軍力,英國皇家衛隊戴黑色熊皮帽的傳統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這個傳統。戴黑色熊皮帽的士兵都是英國軍隊中最精英的部隊,精英部隊成立的歷史已經有上百年,黑色熊皮帽是他們的一個象徵。
但我認為其實黑色熊皮帽戴起來也很難受,戴起來又熱又重的。雖然這個傳統已經保留了很多年,但現在時代在發展,完全沒有必要一直保留這種傳統。並且這樣對於熊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如今都在提倡保護野生動物,因此英國的這種做法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7. 為什麼當兵的帽子都是戴一半
現在的趨勢。當兵的帽子從整帶變成只帶一半,是為了進行統一,帶一半的帽子看著更有精氣神,隨著不斷的傳播,已成為現代的趨勢。
8. 為什麼現在有些部隊戴的那種帽子叫做「貝雷帽」
貝雷帽是一種扁平無沿軟呢帽,亦稱軟帽,它的名字音譯自英語beret。貝雷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當時法國西南部的牧羊人曾經喜歡戴一種用棕色羊毛紡織出的圓形無沿軟帽。這種帽子戴在頭上可以遮陽擋雨,摘下來可以擦汗,或放在地上當坐墊。後來,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的巴斯克人也開始戴這種帽子,並被人們稱作「巴斯克貝雷帽」。
歷史上最早佩戴貝雷帽的軍隊是英國軍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派往歐洲大陸的遠征軍,就有部分官兵佩戴了貝雷帽。但貝雷帽真正大放異彩,卻還是在二戰期間。當時,為了向法西斯佔領的歐洲大陸進行軍事滲透、破壞,英國開始組建特種作戰部隊。1940年第一個傘兵部隊成立。1942年英國又組建了空降特勤隊及皇家海軍陸戰隊特種舟艇部隊等。他們的服裝都以貝雷帽為最顯著標識,而貝雷帽顏色的不同又成為這些部隊的區分標志。
繼英國之後,1942年7月,美國組建了一支以綠色貝雷帽為標志服飾的特種部隊。此後,許多國家的不同特種部隊都採取佩戴不同顏色貝雷帽的方式來區分。在各種不同顏色的貝雷帽中,藍色貝雷帽具有特殊的地位,因為它象徵著和平。一提起藍色貝雷帽,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聯合國維和部隊。從1948年聯合國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第一次採取維和行動以來,藍色貝雷帽就與國際人道主義行動緊密聯系在一起。
9. 不同年代,人民警察的警服經歷了哪些變化
警服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帶有明顯的烙印。其實警服與軍服一樣,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人民警察服裝從最初定型之後,前前後後經過就此改良或者重新設計,才有了現在警察制服。
一、米黃色為基礎,逐漸衍生
1950年,警察部隊的服裝統一,衍生出第一款制式警服,統一了領章和帽徽,以米黃色為主的警服,衣領的左側上面打上了“治”、“戶”、“交”、“消”字首加號碼,用以區分不同的警種。
1999年,公安部再次進行制服的重新設計,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基本確立了現在警服的設計標准,選用與國際接軌的藏藍色用料,區別於軍隊綠色的服裝設計,形成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警察部隊服裝。
此制服是按照民警的身材進行定製的,每位警察的衣服都是進行量體之後再進行製作,最後通過廠家寄送到民警手中,從這個時候現代化的警服制度才正式形成。
2005年,警服再次進行了一些微小的改動,將灰色襯衫改為了藍色的襯衫,這個制服制度至今沿用。
以上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10.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統一軍裝以來至今總共進行了多少次換裝
●1928年5月,桃寮被服廠成立,紅軍從此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
●抗戰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改換國民黨軍服。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八路軍佩戴「八路」二字的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N4A」臂章。
●1949年,我軍服裝顏色確定為草綠色,材料為棉平布,帽子改為圓形短檐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
●1950年1月4日,中央軍委批准實行新的軍服樣式,簡稱50式軍服。這是解放後我軍第一次正式裝備的統一裝備、統一制式、統一標準的軍服。
●1955年10月1日,我軍正式實行軍銜制,著裝改為55式軍銜服。這套服裝初步建立了常服、禮服、工作服系列,確定了新的服裝樣式和用料,設置了寓意鮮明的標志符號,在中國軍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特殊意義。
●1965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製取消,軍銜服也隨即廢止,改穿65式軍服。全體官兵一律改戴解放帽,綴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從而體現官兵一致的革命傳統。
●1973年5月,全軍正式換裝滌棉錦混紡布軍服,稱為71式軍服。71式軍服的質量和穿著性能均有較大提高,被稱為我軍服裝材料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1988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同時,全軍裝備新式軍服——87式系列軍服。這是我軍軍服涉及品種最多(400多個),水平較高、較為完整的一次改革,標志著我軍軍服已進入一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單一服制向系列化發展的新時期。
●從1993年起,我軍開始研製面向21世紀的、與國際先進國家軍服接軌的新一代軍服。從1997年5月1日起,駐香港部隊三軍官兵首先穿著我軍新一代軍服——97式;從2000年5月1日開始,全軍官兵統一穿著99式長、短袖制式襯衣和貝雷帽。新一代軍服更好地展現了軍人的陽剛之美和軍隊的群體美,對充分展示全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具有積極作用。
●2007年8月1日起,全軍部隊陸續換穿07式軍服。這是我軍軍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統的改革,標志著我軍軍服建設水平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