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監戴的帽子什麼樣
㈠ 清代(滿清)大清朝官帽
圖1的應該是普通士兵和太監戴的帽子;
圖2的是一品管帽;
圖3的是六品硨磲的管帽。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
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染藍翎」,無眼。賜予六品以下、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清代官員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㈡ 古代太監冬天穿什麼
宦官的衣服顏色有灰色、藍色、紅色、茶色、駝色五種,春天是藍灰色,夏天是茶駝色,秋天和冬天是藍灰色,生日穿紅紫色,忌諱青紫色。
得到官吏位階的宦官都戴著各種帽子:二品是紅帽,三品是藍色,四品是深藍,五品是白色,六品是灰色,七品是金色,八品是金色綉壽字。此外,上衣前後胸有縫上的鳥,也都分別表示宦官的品級,即二品是鶴,三品是鳳凰,四品是孔雀,五品是鷺,六品是鶯,七品、八品是鵪鶉。差遣的宦官都穿著紫色的綢緞服,在前後胸襠上刺著盤尾的龍或蝙蝠。其他的宦官穿著藍色或紫色的布制衣服,沒有胸襠。
㈢ 太監的帽子和官帽的區別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區別。
例如明朝,明朝太監平常的帽子是四帶巾,是最平常的太監帽,而明朝太監的官帽是冠烏紗描金曲腳帽,是一種比較華麗的帽子,官帽也只能是官位較高的太監才能戴。
㈣ 清朝太監佩戴
宮中的太監分為伺候皇上及宮廷內的太監和其它各部門的辦事太監。御前太監的服裝穿著都比較花哨和漂亮的綢緞。自雍正時,太監的品級上升,到了慈禧專政年間,宦官的品級達到了清朝最高峰。太監的品級其實可以通過頭戴的帽子顏色去分別,二品是紅色,之後就是藍、深藍等等……此外,看上衣上所縫制的鳥也能代表宦官的品級,最高的二品就是鶴,其次就是鳳凰、孔雀之類。還可以從衣服的刺綉,來判斷是否這個太監是否受他們差遣出來辦事,倘若在前後有龍或者蝙蝠的,那就是差遣太監,其他的都只是藍色等單色布衣。宦官在一年四季有著不同顏色衣服的要求,春天得穿藍色的,夏天是要茶駝色,之後兩季都是藍灰色。他們最忌諱就是青紫色了,這些顏色不受任何太監所接受。最後,鞋子上也有個特點,看鞋子是長靴還是短靴,只有總管太監才能穿長靴,其餘的都只能穿短靴。
㈤ 各朝各代官帽有何特點分類如何有何象徵意義
官帽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官帽以竹絲作胎,真青縐紗蒙之,自奉御至太監皆戴之。"明楊基《寄題水西草堂》詩:"烏紗官帽半籠頭,紫竹漁竿長在手。"
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㈥ 漢朝古裝中男的戴頭上的叫什麼
「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起初,發冠是套在束起的發髻上的一個罩子,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的需要
㈦ 宦官帶烏紗帽嗎.!
不一定吧,在封建專制的制度下,不同人的身份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服飾。宦官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楚漢傳奇》記,宦官(huànguān),是中國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自東漢時期開始,均為被閹割失去性能力的人。宦官,也稱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官、內侍、中官、中涓、內豎、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㈧ 三山帽的介紹
1.隱士所戴的一種暖帽。以鹿皮、彩錦等材料製成。唐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2.武士所戴的尖頂盔帽。元郭汪《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3.明代太監所戴的一種官帽。以漆紗製成,圓頂,帽後高出一片山牆:中凸,兩邊削肩,呈三山之勢,故名。明羅娥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四十六回:「(鄭和)頭上戴一頂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領簇錦蟒龍袍。」《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回:「見一個太監身穿大紅蟒衣,頭上戴三山帽,腳下粉底皂靴。」(見圖)4.即「二郎帽」。
㈨ 太監帶什麼帽子
巧士冠 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
㈩ 關於清朝太監的服飾
太監的稱謂與服飾是清代宮廷中的制度。太監所穿戴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著亦不相同。一般來說,賞有太監頂戴的稱為老爺;無頂戴的稱為師傅。太監頭目,都收徒弟。下班後,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為。大小太監,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鉤黑帶。
清朝太監總管衣服上的圖案不是龍,是蟒。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綉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說蟒袍就是少一個爪子的蟒為主圖案的衣服。
(10)古代太監戴的帽子什麼樣擴展閱讀
龍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線條稱「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為「江牙海水」。海水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最下擺條狀斜紋所組成的潮浪;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鱗狀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與朝同音,故成為官服之專用紋飾。
江牙,又稱江芽、姜芽,即山頭疊,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綿續之外,還寓有國土永固之意。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
蟒是裝飾性極強的服裝,它繼承了中國歷代服飾追求意境美,體現精神意蘊美的傳統,即以服裝來裝飾人體。其長袍闊袖的服裝造型,具有莊重感;華美的裝飾圖案,賦於象徵意義。
蟒的另一大特點是可舞性強,它擺脫了自然生活形態,不束腰,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玉帶掛在衣上,僅起裝飾作用);它借用誇張後形成的水袖,豐富表演動作,傳達人物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