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小時候竹葉編一圈的帽子叫什麼

小時候竹葉編一圈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24 16:17:27

Ⅰ 蓑衣帽子叫什麼

在古代的話,叫氈帽和斗笠

Ⅱ 箬笠和斗笠的區別

箬笠屬於斗笠的一種,本質上沒有區別。

斗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

箬笠是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帽,即用竹篾、箬葉編織的斗笠,可遮雨。

箬笠出處:

在張志和的《漁歌子》中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箬笠和蓑衣,是古代用於防雨的用具。

《西遊記》第一回:「頭上戴箬笠,乃是新筍初脫之籜。」

斗笠出處:

在古代,斗笠作為擋雨遮陽的器具,在山村水鄉隨處可見;到了現代,更有一些旅遊景點,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家庭,往往會在牆上掛上一個斗笠作為裝飾

Ⅲ 竹子編成的帽子叫什麼

幃帽,遮面幃帽。唐朝時候的服飾

Ⅳ 現在還有人戴的明朝竹編帽最早究竟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明朝的時候,衣冠服飾制度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為宋朝滅亡,給中原大地上帶來了不一樣的氣息,但始終有一些從秦漢唐宋時代流傳下來的衣冠服飾沒有發生變化。這些衣冠服飾與漢文化為基本點,以歷史時間發展為主線。從明朝到現在,在民間農村之中都還有許多人戴這種帽子。它的名字叫做竹編帽。

02竹編帽的歷史起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鮮半島上面的朝鮮。當年朝鮮的原來名字叫做高麗。後面因為一些事情被大明改名叫做朝鮮。順便換了一個新的統治者。而當時的朝鮮國王也積極向大明學習,他們認為是明朝給了他們重生的機會。而在衣冠服飾上面學習的最積極的就是朝鮮。朝鮮官員的官帽,從明朝到清朝末年都有著竹編帽的影子。

到我們現代社會的農村之中,都還能經常看到一些百姓戴著竹編帽。這裡面的形制有很多不同,一些是用竹子編制的,一些是用竹葉編制的。

Ⅳ 「蓑衣」和「斗笠」是什麼意思

蓑衣是用棕櫚皮編成的雨衣;斗笠是用竹篾夾油紙和竹葉等製成的寬邊帽子,用來遮太陽或雨;

Ⅵ 這叫什麼東西

—— 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俗稱斗笠,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手工編織而成的帽子,作用為遮擋陽光和雨。簦【說文】笠蓋也。【急救篇注】簦,笠,皆所以御雨。大而有把,手執以行,謂之簦。小而無把,首戴以行,謂之笠。【詩經】何蓑何笠。又稱"笠帽"。

Ⅶ 草帽帽檐上的一圈叫什麼

用來裝飾草帽的紋路,沒有名稱。
草帽一般是指用水草、席草、麥秸、竹篾或棕繩等物編織的帽子,帽檐比較寬。可用來遮雨,遮陽並且休息時將衣物放於帽中,以防沾塵土。
簡介草帽
草帽被沿用了數百年,直到現在,在廣大的農村,它仍然是農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草帽代表著農村辛勤勞動的廣大農民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農業和畜牧業,它還是廣大農民群中辛勤勞動的象徵!

Ⅷ 用竹編的帽子叫什麼

斗笠,斗篷,竹帽

Ⅸ 漁歌子故事本文是什麼

1詞牌概述
《漁歌子》,又名《漁歌曲》《漁父》《漁父樂》《漁夫辭》,原唐教坊曲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原為單調廿七字,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後來此調多用為雙調。「子」即「曲」,《漁歌子》即《漁歌曲》。
2正文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鷺 飛 ,
桃 花 流 水 鱖 魚 肥 。
青 箬 笠 , 綠 蓑 衣 ,
斜 風 細 雨 不 須 歸 。
詩意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只見一位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綠色的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沉浸在垂釣的歡樂和美麗的春景之中,久久不願離去。
詞義注釋
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
白鷺:一種水鳥,頭頸和腿都很長,羽毛白色。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箬笠:用竹葉、竹篾編的寬邊帽子,常作雨具,又稱斗笠。箬是一種竹子。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絲(蒲尾葉長條...)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用來遮風擋雨的衣服。

7:鱖魚:江南魚類的一種,肉質鮮美,十分可口。

漁歌子意境(4張)
歸:在文中是指回朝廷,字面解釋為回。
不須: 在文中指不需要
白話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嬌艷的桃花隨著流水漂去,水中嬉戲的鱖魚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身披著綠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著斜風細雨。他沉浸在垂釣的歡樂和美麗的春景之中,不願回到那現實生活中去。
3西塞山地名之爭
張志和代表作《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中的西塞山到底位於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還是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存在很大爭議。
爭議由來已久

由北京市海濱區特級教師編寫的《小學生必背古書70首》中,作者對張志和的《漁歌子》注釋為:西塞山,今浙江吳興西(今湖州吳興區)。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查實這一歷史公案,黃石地名辦曾兩次給湖州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去函了解情況,但對方沒有回函。這引起了黃石市相關專家的懷疑,於是決定探尋一下湖州西塞山與張志和《漁歌子》中所描述的景物是否相符。
資料記載:1984年10月26日,黃石市地名辦專家彭漢雲等一行4人赴浙江考察吳興西塞山。同年11月5日到達金華,訪問了張志和家世。同年11月7日,到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查閱府、縣志18種,史籍3種計200卷,摘抄資料一萬余字。同年11月12日到湖州市地名辦、市圖書館、檔案館查閱地方誌史料計300卷,摘抄資1.3萬余字。
地名是人類識別某一地理實體而共同約定的一種語言文字代號,只有看到了實體才會明辨是非。據調查組成員事後回憶,在未作專題調查之前,也和所有被模糊者一樣,絲毫不懷疑吳興有西塞山,只是想去看看吳興的西塞山,與黃石的西塞山在自然景觀上的相似程度,從中想琢磨出當年張志和的《漁父詞》究竟是取材於哪個西塞山。
然而,從《湖州市地名志》中,黃石調查人員看出,湖州既不迴避湖州有個古雲「西塞山」名的問題,也無法肯定湖州有個西塞山的實體;既對嚴家墳處即「西塞山」給予根本的否定,亦認定太子山即「西塞山」一並載入。湖州的古雲「西塞山」名,自古以來誰也沒有見過它的實體,實際上《湖州市地名志》里也沒有一個自然地理實體叫「西塞山」。
考察回來之後,彭漢雲等人把他們看到的東西寫成文字發表在《中國地名知識》雜志上,不久,湖州方面的胡金玉、劉宏偉二君寫了《關於西塞地望及相關問題》一文,其中副題是「兼與彭漢雲、陳出新同志商榷」。1990年,彭漢雲等又寫了一篇《西塞山就是西塞山,再也不能混淆了》的文章。
2004年,時年已經70多歲的彭漢雲老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做了10多年地名工作,沒有什麼留給後人的,但是他對張志和詞中的西塞山就是黃石的西塞山深信不疑。
湖州
黃石西塞山應叫「東塞山」
2004年,由於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行游三國》一書將西塞山列入三國重要景點之一,再度引發「西塞山」地名之爭。
隨後,浙江學者巢雲子對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位於黃石市的說法進行撰文反駁,認為西塞山位於湖州。
2010年6月,湖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長沈文泉來黃石考察後也在一篇公開發表的「考察記」中稱,黃石和湖州都有西塞山,已是不爭的事實。張志和流寓湖州時常去湖州的西塞山,而他被貶為南浦縣尉(在今重慶萬州一帶)時,走長江水路赴任和東歸時都須經黃石的西塞山,即便不曾登臨,也必得經過此山,這也是多數學者認可的史實。因此,其《漁父詞》中所說的西塞山既有可能是湖州的西塞山,也有可能是黃石的西塞山。
但沈文泉隨後筆鋒一轉,以為要考證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不能只局限於這兩座同名的山和張志和曾經到過的史實,而應該從這首詞所描寫的風物、特產中加以更加深入的考辨。而「經過此番考察,筆者更加確信,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是湖州的西塞山,而非黃石的西塞山。」
沈文泉的理由有五點。一是「黃石的西塞山名不副實」, 二是「黃石不見白鷺」,三是「鱖魚不是黃石的特產」, 四是「桃樹在西塞山上水土不服」,五是「黃石西塞山的玄真子釣台不適宜垂釣」。
「從地理位置上考察,它應名東塞山,而不應名西塞山,因為黃石市的西塞山不像湖州的西塞山在城市的西郊,而是在城市的東郊,又是萬里長江最東面的關口。」在該篇文中,沈文泉這樣寫道。
對此,不少黃石市民一笑置之。「桃花在西塞山水土不服?我們想請沈先生春天來西塞山看看。」對此,在街頭接受訪時,西塞山居民朱和貴表示。
回應
黃石對質疑
黃石市文史研究員喬長安對沈文泉五點理由一一進行了反駁。
其一,對於「東塞山」之說,喬長安表示,並非所有的山都依照地理位置來命名。黃石有吳頭楚尾之說,西塞山系三國時吳國之西方邊塞,因而得名。
其二,對於不見白鷺的說法,喬長安感到不可思議。他說,與過去相比,西塞山的白鷺的確減少了很多,但這是加快工業建設步伐所造成的必然結果,「如果,沈先生多走幾步,去山下的牯牛洲、章山等地看一看,就會發現成群的白鷺。」
其三,喬長安指出,「顯然沈先生對黃石實際了解失真」:「如果多問幾位本地漁民,就會知道答案。鱖魚喜歡生活在激流,石頭縫等地方,這與西塞山的特點也十分吻合。」
而對於「桃樹在西塞山上水土不服」、「黃石西塞山的玄真子釣台不適宜垂釣」的說法,喬長安均認為都是沈文泉缺少嚴謹考證而得出的結果。
黃石
西塞山地名之爭是偽命題
黃石方面表示:西塞山地名之爭是偽命題,千年公案早有論斷。
千百年來,圍繞張志和筆下的「西塞山」地名問題,學界爭論不休。歷史上,為數不少的學者文人如吳筠、蘇軾、黃庭堅、倪思、胡震享、夏承燾、朱東潤、張宗橚、施蟄存等也都參與了這場公案。
其中,明清以來,許多人注釋張志和此詩,常引用《西吳記》的一條:「湖州磁湖鎮道士磯,即張志和所雲『西塞山前』也。」清代張宗橚《詞林紀事》引《西吳記》說:「湖州磁湖鎮道士磯,即張志和所謂西塞山也。」
對此,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施蟄存在1978年的著作《唐詩百話》中有專門的論斷,「張志和這五首《漁歌》描寫他 到過的各處江湖勝景。第一首寫西塞山前的漁人生活。這是湖北的西塞山」,「但明清以來,許多人注釋張志和此詩,常引用《西吳記》的一條:『湖州磁湖鎮道士 磯,即張志和所雲『西塞山前』也。』由於張志和的漁釣生活,見於文獻的,都是在休官歸家之後。而且選本所錄張志和的《漁歌》,一般都不是五首全部選取。因 此,編《詞林紀事》的張泳川(張宗橚 記者注),竭力申辯這個西塞山是在湖州。他甚至說張志和「蹤跡未嘗入楚」。可知他非但沒有見到《漁歌》五首全文,連張志和的傳記資料也沒有看過。張志和曾 降官為南浦縣尉,南浦縣就是現在四川省的萬縣。如果說張志和生平蹤跡未嘗入楚,他怎麼能去做巴東的南浦縣尉呢?而且《漁歌》第五首中所提到的青草湖與巴陵,難道也在湖州嗎?」
特別指出的是,施蟄存先生祖籍也是浙江人。
4經典作品
【唐】 ·魏承班《漁歌子·柳如眉》
柳如眉,雲似發,鮫綃霧縠籠香雪。夢魂驚,鍾漏歇,窗外曉鶯殘月。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少年郎,容易別,一去音書斷絕。
【唐】·李珣《漁歌子·荻花秋》
荻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
水為鄉,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
【五代】·李煜《漁歌子·浪花有意千重雪》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五代】·李煜《漁歌子·一棹春風一葉舟》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五代】·孫光憲《漁歌子·泛流螢》
泛流螢,明又滅。夜涼水冷東灣闊。風浩浩,笛寥寥,萬頃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聲宿雁霜時節。經霅水,過松江,盡屬儂家風月。
【明】·劉基《漁歌子·釣得鯿魚不賣錢》
釣得鯿魚不賣錢,瓷甌引滿看青天。
芳樹下,夕陽邊,睡覺蘆花雪滿船。
【漁歌子】五首·張志和
(一) (二) (三) (四) (五)
西塞山前白鷺飛,釣台漁父褐為裘,霅溪灣里釣漁翁,松江蟹舍主人歡,青草湖中月正圓,
桃花流水鱖魚肥。兩兩三三舴艋舟。舴艋為家西復東。菰飯蒓羹亦共餐。巴陵漁父棹歌連。
青箬笠,綠蓑衣,能縱棹,慣乘流,江上雪,浦邊風,楓葉落,荻花乾,釣車子,橛頭船,
斜風細雨不須歸。長江白浪不曾憂。笑著荷衣不嘆窮。醉宿漁舟不覺寒。樂在風波不用仙。
網路

Ⅹ 古代用竹子做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笠: 用竹子做的帽子。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起源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求採納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40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201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21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8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0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09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47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8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9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