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為什麼戴帽子
① 宋代的習俗
宋朝是封建社會逐漸趨向衰落時期,維護封建統治的程朱理學成為兩宋 時期的統治思想。理學家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把父子君臣尊 卑貴賤的等級制度說成是永恆不變的,要人們按照封建的倫理道德去生活, 去規范自己。統治階級把理學思想,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滲透到社會生活 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車、轎、馬匹的使用,房屋建築的規格和裝飾,服裝 的穿戴等方面,制定了嚴格的制度,用以區別人們的等級和社會地位。所以, 宋代的服飾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皇帝至高無上,穿黃袍;官吏按等級高低、 穿紫、穿紅、穿綠;庶民百姓只許穿白、穿黑等。但服裝也受人們審美觀點 的影響,受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如氣候、工作條件等),因此封建王朝制定 的制度往往被人們沖破,而後,朝廷又加以制約,在無數次的沖擊與制約的 斗爭中,服裝也產生了發展和變化。
宋代官服基本繼承著唐制。皇帝服黃袍「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 玉裝紅束帶,皂文靴,大宴則服之」(《宋史》卷一百五十三)。皇太後、 皇後戴龍鳳花冠,命婦戴花釵冠。大臣也各有服制。「宋因唐制,三品以上 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宋史》卷一百五 十三)。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 年)「去青不用,階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 服緋,皆象笏、佩魚、九品以上則服綠」。宋朝優厚官吏,官員眾多,以至 形成「嬰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緋;而貴近之子,或初年賜緋,年才及 冠者今遂賜紫;朱紫紛紛」(《宋史》卷一百五十二)的現象。
用以區別官職級別,除服裝的顏色以外,還有戴的帽子、腰帶、靴、裝
飾物等。如「襆頭」,是宋人普遍使用的帽子,據《宋史·志.輿服五》記載: 「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為堅,去其藤里, 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就在這襆頭腳上,會顯示人的不同身分。 「天武官皆頂雙卷腳襆頭」,「殿前班頂兩腳屈曲向後花裝襆頭」,「前導 御龍直,一腳指天,一腳圈曲襆頭」,「親從官諸班直皆襆頭」(《東京夢 華錄》卷六)。「魚袋」是官員服裝中佩戴之物,宋代是用金銀飾為魚形, 系在公服的帶子上,垂掛在身後。用以標志貴賤等級。據《宋史·輿服五》 載,凡穿紫袍的官就用金制的魚袋,穿紅袍的官用銀魚袋,朝廷「賜紫」服 的,給金塗銀的魚袋,「賜緋」的也有特給的魚袋。京官、州縣官、皇上特 賜紫衣紅衣的也佩魚袋。親王武官及在內廷供職的將校都不佩魚袋。宋朝本 「不許伎術人輒佩魚」(《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到景祐三年(1036 年) 仁宗朝特許尚葯徐安仁佩魚,這是對他的極大恩典。也足見宋朝對科技之輕 視。笏,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靴,即俗話的朝靴,以黑 革為之,??其飾亦有絢、繶、純、綦,這四件都是裝飾,絢是鞋頭裝飾物, 像一個鞋梁,上有圓孔,繶是系鞋的絲帶,純是絲邊,綦是鞋上的花紋。大 夫以上四種裝飾具備,武功郎以下不用絲帶,宣教郎以下至將校、伎術人不 用絲邊。
宋朝廷對庶民百姓的服裝有嚴格限制,以防僭越。《宋史·輿服志》中 寫道: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 年)下詔書曰「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於 喪葬,各有等差。近年以來,頗成逾僭,宜令翰林學士承旨李昉詳定以聞」。 李昉上奏,定出限制辦法。到端拱二年(989 年)明令規定「縣鎮場務諸色 公人、並庶人、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
得服紫。」「襆頭巾子,自今高不過二寸五分。婦人假髻並宜禁斷,仍不得 作高髻及高冠。其銷金、泥金、真珠裝綴衣服,除命婦許服外,餘人並禁。」 裝飾品也「毋得為牙魚、飛魚、奇巧飛動若龍形者」,宋仁宗時宮中尚白角 冠梳,民間爭相仿效,皇祐元年(1049 年)發布禁令「詔婦人冠高毋得逾四 寸,廣毋得逾尺,梳長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為之」。
宋南渡以後服裝又發生變化。據《宋史·輿服五》記:「中興,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東都之
據《宋史·輿服五》記:「中興,士大夫 之服,大抵因東都之舊,而其後稍變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涼衫, 四曰帽衫,五曰襴衫」(《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深衣 本是古代衣制,因前後深長,叫深衣。本士大夫家居所穿,也做 為庶人禮服。為宋儒所提倡。深衣是男用長衫,上衣下衣相連。《宋史》記 宋代的深衣用白細布,上衣,衣全四幅,其長過脅。下屬於裳,裳交解十二 幅,下裳很長,「其長及踝。圓袂方領,曲裾黑緣」(《宋史·輿服五》卷 一百五十三)。深衣在冠禮、婚禮、祭祀時平民可穿,官員家居可穿。北宋 司馬光曾穿著。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九載:「司馬溫公依《禮記》作 深衣,冠簪、幅巾、縉帶??入獨樂園(司馬光的庭園)則衣之」。《宋史·輿 服五》還指出穿深衣時還配有「大帶、緇(黑色)冠、幅巾(包在頭部)黑 履」。
紫衫 《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謂:「本軍校服。中興,士大夫
服之,以便戎事。」紫衫以顏色深紫而得名,其式樣為圓領、窄袖,前後缺 胯(下擺開衩)形制短且窄,便於活動和行走,是將士們常穿之服,便於作 戰。南宋初期,宋金對峙,形勢緊張,戰爭隨時可以發生,南宋士大夫穿紫 衫,是備戰的需要。另外紫衫比公服、朝服方便舒適,為人們所歡迎。紹興 九年(1131 年)朝廷發詔令「詔公卿、長吏服用冠帶,然迄不行」,「到紹 興二十六年(1146 年)「再申嚴禁,毋得以戎服臨民,自是紫衫遂廢」(《宋 史·輿服五》)。以後「士大夫皆服涼衫,以為便服矣」。
涼衫 「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南宋建都臨安,夏天炎熱,士大夫以涼衫為便服,喜其穿著涼爽,本無可厚 非,但終遭禁穿。禮部侍郎王■奏:「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 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兩宮,所宜革之。 且紫衫之設以從戎,故為之禁,而人情趨簡便,靡而至此。文武並用,本不 偏廢,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體。」「於是禁服白衫,除 乘馬道途許服外,余不得服」。從此以後,涼衫用為凶服,而紫衫又流行起
來。
帽衫 「帽以烏紗,衫以皂羅為之,角帶,系鞋」(《宋史·輿服五》 卷一百五十三)。北宋時,士大夫交際時經常穿帽衫。南渡後,一度變為紫 衫,再變為涼衫。以後帽衫少了,只有士大夫冠婚、祭祀服帽衫,若公卿大 夫生兒子時,也常服帽衫。
襴衫 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辟積(褶)。 衣衫到膝,下面加一橫幅為襴。襴衫是進士、國子生、州縣生所穿的衣服。
以上所指均為士大夫的服裝,總括來看宋代服裝有以下幾種:
袍 男子服裝,上下一體,長至膝下或足,圓領右袵,有窄袖窄衣,也 有大袖寬衣,朝服、祭服、公服均屬袍制類,下擺開衩的為「四楑袍」,內 里絮舊蠶繭棉為「縕袍」。袍為最常著之服裝。黃庭堅有詩雲:「前日幽人 佐吏曹,我行青草認青袍。」(黃庭堅《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並州》)
又每年十月皇帝賜大臣「窄錦袍」(《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朝服 宋代朝服是大臣們參加朝會時所穿。一品、二品朝會時「皆朱衣 朱裳」,「緋羅袍,白花羅中單,緋羅裙,緋羅蔽膝,並皂縹襈,白羅大帶, 白羅方心曲領,玉劍、佩,銀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白綾襪,皂皮履」(《宋 史·輿服四》卷一百五十二)。另外還有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相搭配。各 品冠及服飾顏色不同,六品以下無中單(中單是襯在袍服裡面的內衣),無 劍、佩、綬。
官服 又稱公服,各品官員依等次公服顏色分緋、紫、綠三色。(詳見 前)
衫 長衣,有涼衫、紫衫、白衫、襯衫、青衫等,是最常用的服裝,南 宋詩人尤袤《准民謠》詩有:「寨長過我廬,意氣甚雄粗,青衫兩承局,暮 夜連句呼。」此外還有「襴衫」為士大夫所穿,衫至膝以下有襴一圍,藝人 所服為義襴。《東京夢華錄》卷六寫皇帝儀仗隊有人穿「青窄襯衫」,「黃 生色寬衫」「絡縫寬衫」等衫服。
背子 背子是宋代普通的服裝,男女均可穿服。男子穿的是對襟式,兩 腋內不縫合,有長裙有帶系束。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三》謂「今人服公服必 裹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裾 加長,直垂至足焉。」背子, 實際上是一種只護胸部及背部的長衣服。《東京夢華錄·卷六》記「天武官 皆頂朱漆金裝笠子,紅上團花背子。」
半臂 是半袖之衣,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上·奢汰》記「洪景盧學
士嘗賜對於翠寒堂。當三伏中,粟肌體戰,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 以北陵半臂賜之」。半臂不穿於正式場合。
襖 短衣,為宋人常用的服裝如「著紅方勝錦襖子」(《東京夢華錄》
卷六)。
圍肚 宋人圍在腰間,類似圍裙之物。 宋代女子服裝與唐代有所變化。
窄袖衣 是宋代流行的女裝,衣長至膝,窄袖、交領或圓領,對襟。另
有翻領式窄袖衣。窄袖衣與長裙相配穿著,肩披帔肩(帛制),腰系綬帶, 綵帶結成連環而下垂。如晉祠中的彩塑所示。宋詞中多處描寫窄衣,如「窄 袖輕羅」(歐陽修《蝶意花》)、「窄袖輕衫」(張先《塞垣春》)等。
羅裙 用羅作成,上系飄帶。蘇軾《浣溪沙》有:「旋抹紅妝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茜羅裙。」羅裙色彩可有多種。
羅衣 羅制的衣服,取其柔軟輕薄,為婦女所習慣穿著。如晏殊《臨江 仙》詞有「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羅衣在宋多有綉畫花紋的裝飾, 故有「畫羅衣」之稱。
裙 為宋代婦女不可缺少的服裝。宋代流行多褶裙,即「八幅大裙」, 前後各四幅,肥而褶多便於舞踏,歌伎中穿著最多。又有石榴裙,取其顏色 似石榴花,張先有《浣溪沙》雲「輕履來時不破塵,石榴花映石榴裙」。
襦 短襖 男女可穿,婦女襦襖常綉上各種花色,如溫庭筠詞《菩薩蠻》 謂「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後妃衣服華麗講究上穿寬袖衣,下有長裙身被霞帔,腰系玉帶、墜子。 衣上要綉翟(野雞)。
婦女衣服的服色依丈夫地位而定,官員家眷可與丈夫同色,平民不能用 大紫、大紅、大綠、可服淺色、藍色等。
帶 官員上朝所帶,因腰帶中間的飾物不同而分金、銀、犀、玉等《宋 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有「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余 官服黑銀方團胯及犀角帶」,又雲:「荔枝帶(即御仙花帶)本是內出,以 賜將相。在於庶僚,豈合僭服?」「銅、鐵、角石、墨玉之類,民庶及郡縣 吏、伎術等人皆得服之。」
綬 絲帶系在腰間,掛各種印,環。 羅帶 為婦女所用,系在腰間。
玉佩 士大夫腰間所佩的裝飾品。女子佩戴的佩玉叫環佩。
香囊 男子系在身上的香袋,秦觀詞《滿庭芳》有「香囊暗解」之語, 香囊可做定情之物。
襆頭 是宋人戴的帽子,是由頭巾發展而來的。襆頭有四角,兩腳垂下, 兩帶系在上面。垂下的兩腳有各種式樣,一般是兩根又長又直的金屬為之, 謂之展角襆頭,展角可長三尺。襆頭用黑紗制,內襯藤外用漆,以後只用漆 使其形狀固定,便於戴。兩腳的形制各異,表明人的職業、身分等。
東坡巾 也是帽的一種,是宋代文人戴的,以蘇東坡命名的巾帽,因為 它有四個稜角,故又稱「烏角巾」。其形制有四牆,牆有角,有內牆外牆, 外牆高度為內牆的三分之二。後來中牆還不斷增高,並增飾花紋。
高髻 宋代婦女妝束,宋代流行高髻,甚至以假發做成發髻套在頭上。
叫假髻。張先詞《西江月》有「高鬟照影」之句,「婦人有假髻、大衣、長 裙」(《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高冠 宋代婦女頭上的裝飾,因後妃、貴婦戴高冠,民間爭相仿效。朝
廷曾經嚴禁民間用高冠,但也未能徹底禁止。 宋人無論男女都有簪花習俗。朝廷有簪花的制度,有賜臣下花的禮儀。
《夢梁錄》卷三曾記祝壽御筵畢「賜宰臣、百官及衛士、殿侍伶人等花,各
依品位簪花」。上「亦簪數朵小羅帛花帽上」。簪花,在皇帝飲宴、游觀時, 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宋代皇帝的儀仗隊十分龐大,人員眾多,服裝各異,從今天看來,實在
可謂當時宮廷服裝展覽。現舉《東京夢華錄》卷六為例一觀。 正月十四皇帝去五嶽觀進香時,「親從官皆頂球頭大帽,簪花,紅錦團
答、戲獅子衫金鍍天王腰帶」,「天武官皆頂雙卷腳襆頭,紫上大搭,天鵝
結帶,寬衫」。「殿前班??著緋、青、紫三色捻金絲結帶,望仙花袍」, 「御龍直??著紅方勝錦襖子」,「余官皆服紫、緋、綠公服」。祭祀大典 時,「正宰執、百官皆服法服,其頭冠各有品從,宰執親王加貂蟬、籠巾、 九梁,從官七梁,餘六梁至二梁??所謂梁者,謂冠前額樑上排金銅葉也。 皆絳袍、皂緣、方心曲領中單(袍內襯的衣服)、環佩、雲頭履鞋,隨官品 執笏。余執事人皆介幘、緋袍,亦有等差,惟閣門御史台加方心曲領」。有 「裹錦緣小帽,絡縫寬衫」的兵士,也有「小帽,黃綉抹額,黃綉寬衫,青 窄襯衫」的兵士。「五色介胄跨馬之士,或小帽錦綉抹額者,或黑漆圓頂襆 頭者,或以皮如兜鍪者,或漆皮如犀斗而籠巾者,或衣紅黃畫錦綉之服者, 或衣純青、純皂,以至鞋袴皆青黑者,或裹交腳襆頭者,或以錦為繩,如蛇 而繞系其身者」,「夾輅衛士皆裹黑漆圓頂無腳襆頭,著黃生色寬衫,青窄 襯衫,系以錦繩」。
宋代對民間服飾管制很多,實為怕「禮崩樂壞」不利於統治。如「景祐 元年(1034 年)詔禁錦背,綉背遍地密花透背彩緞」,「二年(1035 年),
詔:市肆造作縷金為婦人首飾等物禁」。「三年(1036 年)臣庶之家,毋得 采補鹿胎製造冠子」(《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又非命婦「毋得 以真珠裝飾首飾、衣服,及項珠、纓絡、耳墜、頭■、抹子之類」。政和七 年(1117 年)大臣王僚上書言:「輦轂之下奔競奢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 以壯麗相誇,珠璣金玉以奇巧相勝,不獨貴近,比比紛紛,日益滋甚。」丁 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緩。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 人塗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伏願明詔有司,嚴立法度??俾閭閻 之卑、不得與尊者同榮;倡優之賤,不得與貴者同麗。」(《宋史·輿服五》) 「是歲,又詔敢為契丹服若氈笠、釣墪之類者,以違御筆論。」釣墪就是襪 袴,是婦女的服裝。
宋代衣服以絲織、麻織、毛織品為主。宋代只有海南有木棉布——吉貝 布,蘇東坡有詩「遺我吉貝布,海風今歲寒」(《和陶擬古九首》)。中原 無棉織品,當時的所謂「布」,是指麻、葛等製品。東坡有詩謂:「紫李黃 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病中游祖塔院》)。其「葛」就是一種布。 宮廷、貴族、官員都以穿錦品、絲綢為主。史載宋時養蠶業很發達,織錦的 技術也相當高超,縫制、織染、綉花技藝也已很高。
從宋代墓葬發掘(如江蘇金壇周瑀墓)和宋代泥塑(如晉祠)及宋畫(如 南宋馬遠《西園雅集圖》)等也可窺見宋服習俗。一般來說,短衣麻鞋是勞 動者的服飾。《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市井服裝習俗:「其賣葯、賣卦、皆具 冠帶。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以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 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 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之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南渡以後「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苟
簡,??且如市農工商諸行百戶衣中裝著,皆有等差,香鋪人頂帽披背子, 質庫掌事裹中,著皂衫角帶,街市買賣人各有服色頭巾,各可辨認是何名目 人」(《夢梁錄》卷十八)。宋高宗時杭州的服裝完全承襲了北宋汴京的習 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情況也不斷變化。「自淳祐年來,衣冠更易。有一 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巾異服,三五為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 復舊時淳樸矣」(《夢梁錄》卷十八)。
值得注意的是宋徽宗時期,曾有過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禁令。這在服裝
歷史上也應一書。
「徽宗大觀元年(1107 年),郭天信乞罷翡翠裝飾,帝曰:先王之政, 仁及草木禽獸,今取其羽毛,用於不急,傷生害性,非先王惠養萬物之意。 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宋史·輿服五》卷一百五十三)。
②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什麼用途為何大小官員甚至皇帝都要戴
喜歡看古裝劇的同學,不難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各個朝代中,只有宋朝的皇帝和官員佩戴的帽子兩邊,都各有一道長長的翅膀,初看覺得很不習慣。
這種設計的帽子叫做長翅帽,是宋朝皇帝和大臣們上朝時的裝束,平時生活中是用不到的,因為實在是不方便。
據說,這種帽子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之所以會設計這樣的帽子,和朝堂紀律有一定的關系。
而皇帝之所以選擇和士大夫一樣佩戴直腳襆頭,就是為了刻意和他們拉近距離,實現「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
這一點,宋仁宗做的尤其到位,不僅樣式相同,就連顏色都沒有什麼區別。
尊崇士大夫階級,對武士有所輕待,以至於北宋後期發生「靖康之恥」。金人南下,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包括眾多皇室中人和大臣。讓宋朝在中國歷史的長卷上備受詬病。
凡事有得必有失,作為皇帝,看問題要有長遠的目光,不能因噎廢食。可真正這樣想的皇帝,又有幾個?
③ 為啥《清平樂》里男性會戴各種帽子,宋朝有什麼講究
在宋代男性的衣著中,帽飾成為了一種不可缺少的服飾。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種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狀上大有差異。而不同的帽子,則由不同身份的人來佩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種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這與直腳襆頭適應宋代的服飾美學有極大的關系,整個宋朝受儒學影響極大,而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則是儒學影響服飾的一個體現。尤其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這時候彰顯等級貴賤的服飾就流行開來。
直腳襆頭一方面區分了官員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員中只有高品級官員才能戴直腳襆頭,所以更體現了等級差異性。
此外直腳襆頭的兩個襆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有極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審美文化。
不過等到了元明時期,這種有長襆頭腳的直腳襆頭就漸漸被時代淘汰了。明代的專屬官帽烏紗帽就是由直腳襆頭改良而來的,帽翅長度變短。到了清代,官員改成佩戴冠帽,曾經全民戴襆頭的景象不復存在,而“襆頭”國民之帽的地位也煙消雲散了。
④ 清平樂中宋朝帽翅為何那麼長
大家好,我是你們親愛的點點,很高興今天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清平樂正在熱播中,該劇講述了北宋皇帝趙禎得知將自己養大的當朝太後劉娥並非親生母親,而自己的生母乃是太後當年的婢女李蘭惠,深感愧疚。為了報答李家,趙禎將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徽柔嫁給了李家的子孫李瑋。朝堂之上,慶歷新政大臣和老派權臣之間針鋒相對,斗爭風起雲涌,趙禎治國如執秤,權衡各方勢力,為國事殫精竭慮。
宋朝帽翅為何長的原因也就此曝光,竟然是趙禎的先祖所為,小編覺得真的是別出心裁,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在一次上早朝的過程中,他發現底下的官員竊竊私語交頭接耳,對於這樣的現象,他感覺到非常的反感,身為臣子這種舉動是極其不尊重的,所以為了杜絕這種現象,他設計的這種帽子,這樣子就可以減少了竊竊私語的現象。
王凱的古裝扮相還是非常有古人韻味的,首先儀態方面就保持的很好,有一種端著的緊綳感一點也不松垮,期待清平樂接下來的劇情。很開心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⑤ 《大宋宮詞》皇後臉上奇葩珍珠妝,細看三顆還不一樣大,這有什麼寓意嗎
大宋宮詞自從開播以後,無論是劇情或者是妝容,都引來了很多人的圍觀和評價。從一開始劇情過於緊湊,大家覺得男女主的感情線還沒有來得及發展,就已經過度到兩人感情深厚。本身的故事內容也和歷史不同,緊接著後面發現服化道上面出了很大的問題,再通過仔細觀察發現皇後臉上的珍珠是一顆大的,兩顆小的,看起來有些怪異。而宋朝女子大多都喜歡在臉上貼珍珠,之所以這些女子會在臉上貼珍珠,也是有原因的。
其實我認為現在拍古裝劇的劇組很多,在對歷史內容以及歷史人物服飾上應該更下功夫。畢竟古裝劇如果能夠真實考究歷史文獻,這樣也能夠防止一些孩子在看劇時被誤導,而且好看的劇也能夠激起孩子對於歷史的好奇心,從而引導孩子走向對歷史探究的道路。
⑥ 《清平樂》里官員的帽翅為何又長又直,不同帽子分別代表什麼身份
《清平樂》以宋仁宗和皇後曹氏為主線,講述了發生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故事。在這部服飾高度還原宋代服飾的電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劇里的皇帝、官員,還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們都極愛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著中,帽飾成為了一種不可缺少的服飾。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種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狀上大有差異。而不同的帽子,則由不同身份的人來佩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種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的確,在我們現在看來,原本輕便的襆頭帽,加上兩個長長的襆頭腳之後,變得笨重且不易行動起來。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為舉止更會端正小心,這也更符合文人學士的氣質。
《宋史·輿服志》中曾記載宋朝有過好幾次的服飾改革,但顯然官員的直腳襆頭卻貫穿整個宋代。這與直腳襆頭適應宋代的服飾美學有極大的關系,整個宋朝受儒學影響極大,而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則是儒學影響服飾的一個體現。尤其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這時候彰顯等級貴賤的服飾就流行開來。直腳襆頭一方面區分了官員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員中只有高品級官員才能戴直腳襆頭,所以更體現了等級差異性。
此外直腳襆頭的兩個襆頭腳既平直又對稱,有極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審美文化。
不過等到了元明時期,這種有長襆頭腳的直腳襆頭就漸漸被時代淘汰了。明代的專屬官帽烏紗帽就是由直腳襆頭改良而來的,帽翅長度變短。到了清代,官員改成佩戴冠帽,曾經全民戴襆頭的景象不復存在,而「襆頭」國民之帽的地位也煙消雲散了。
⑦ 宋朝的帽尾非常長,難道這樣設計真的是為了平衡
不是的,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官員們在朝廷交頭接耳,偷偷講小話。
⑧ 為什麼宋朝皇帝戴的帽子和大臣的差不多
皇帝的帽子分場合,戴不同的帽子。
你說的宋代的皇冠叫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也叫做卷雲冠。通天冠是級位僅僅次於冕冠的冠帽,其形狀與漢畫中的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進賢冠是前壁與帽梁接合,構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頂端更高出一截,顯得巍峨突出。學術界認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這塊前壁就是金博山,《隋書·禮儀志》稱它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傾斜,上面飾有蟬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駕回太廟宿奉神主出室》:「上御冠服,如圖畫星官之狀,其通天冠俱用北珠卷結,又名『卷雲冠』。」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宿太廟奉神主出室》:「駕乘玉輅……頭冠皆北珠裝結頂通天冠,又謂之『卷雲冠』。」
《明史》:「皇帝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郊廟、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則服通
天冠、絳紗袍。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絳紗袍,深衣制。白紗內單,皂領褾襈裾。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其革帶、佩綬,與袞服同。」
《明集禮卷三十九冠服》明集禮卷三十九:「通天冠,朔日受羣臣朝及凡正旦大會、冬至大會、諸祭祀,還則服之(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黒介幘,玉簪導。絳紗袍,深衣制,白紗內單,皂領褾襈裾,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其革帶劒佩綬舄與上同。若未加元服則雙童髻,空頂黒介幘,雙玉導,加寶飾。」
《明史》輿服三:「政和議禮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分。青表朱里,前後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間相去一寸。青碧錦織成天河帶,長一丈二尺,廣二寸。朱絲組帶為纓,黈纊充耳,金飾玉簪導,長一尺二寸。袞服,青衣八章,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纁裳四章,綉藻、粉米、黼、黻。蔽膝隨裳色,綉升龍二。白羅中單,皂褾、襈,紅羅勒帛,青羅襪帶。緋白羅大帶,革帶,白玉雙佩。大綬六采,赤、黃、黑、白、縹、綠,小綬三色,如大綬,間施玉環三。朱韈,赤舄,緣以黃羅。 中興仍舊制,延,以羅衣木,玄表朱里,長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緣以金,覆於卷武之上,繅以五色絲貫五色玉,前後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玉笄,充耳用黃綿,紘以朱組,以其一屬於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屬於右笄,系之而垂其餘。玄衣,八章,升龍於山,繪。裳纁,四章,綉。幅前三後四,斷而不屬,兩旁殺縫,腰辟積,綼緆之廣皆如舊。大帶以緋白羅合而紩之,以朱綠飾其側,上朱下綠,其束處以組為紐約,下垂三尺。通天冠、絳紗袍亦如之。白羅中單,領、褾、襈以黻,服裘則以皂。絳紗袍則衣用白紗,領、褾、襈以朱。綬大小各一,大綬織
以六采,青、黃、黑、白、縹、綠,下垂青絲網,上有結,垂玉環三;小綬制如大綬,惟三色。大裘、絳紗袍皆用之。革帶,博二寸,革為里,緋羅為表,飾以玉銙,鈕以下鉤。通天冠、絳紗袍亦用之。AX從裳色,上有紕,下有純,去上五寸,繪以山、龍、火,上接革帶系之。佩有衡,有琚瑀,有沖牙,系於革帶,左右各一。上設衡,衡下垂三帶,貫以蠙珠。次則中有金獸面,兩旁夾以雙璜,又次設琚瑀。下則沖牙居中央,兩旁有玉滴子,行則擊牙而有聲。舄有絇,有純,有繶,有綦,以緋羅為之,首加金飾。服通天冠、絳紗袍則用黑舄,以烏皮為之。常服則用白舄,以絲為之。韈,羅表繒里,施靿著綦以系之,赤舄以朱,黑舄以白,白舄同。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里,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韈,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皆服之。仁宗天聖二年,南郊,禮儀使李維言:「通天冠上一字,准敕迴避。」詔改承天冠。中興之制,冠高九寸,服用並同。乾道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絳羅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帶。系履,則曰履袍;服靴,則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四孟朝獻景靈宮、郊祀、明堂,詣宮、宿廟、進胙,上壽兩宮及端門肆赦,並服之。大禮畢還宮,乘平輦,服亦如之。若大輦,則服通天、絳紗如常儀。」
冕冠,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纊。」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鷩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同時也是帝王的象徵。
《宋史》:「諸臣祭服。唐制,有袞冕九旒,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玄冕五旒。宋初,省八旒、六旒冕。九旒冕: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青羅衣綉山、龍、雉、火、虎蜼五章,緋羅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緋蔽膝綉山、火二章,白花羅中單,玉裝劍、佩,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緋白羅大帶,緋羅韈、履,親王、中書門下奉祀則服之。其冕無額花者,玄衣纁裳,悉畫,小白綾中單,師子錦綬,二銀環,余同上,三公奉祀則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導,衣畫虎蜼、藻、粉米三章,裳畫黼、黻二章,銀裝佩、劍,革帶,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則服之。五旒冕:青羅衣裳,無章,銅裝佩、劍,革帶,余同七旒冕,四品、五品為獻官則服之;六品以下無劍、佩、綬;紫檀衣,朱裳,羅為之,皂大綾綬,銅裝劍、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無旒,青衣纁裳,無劍、佩、綬,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禮服之。」
「臣嘗考諸經傳,具得冕服之制。蓋王之三公八命,冕八旒,衣裳七章,其章各八。孤卿六命,毳冕六旒,衣裳五章,其章各六。大夫四命,絺冕四旒,衣裳三章,其章各四。上士三命,玄冕三旒;中士再命,玄冕二旒;下士一命,玄冕無旒;衣皆無章。裳、AX視其命數,自三而下。其繅至笄、衡、紘、紞、瑱、纊、帶、佩、芾、舄、中衣,皆有等差。近世冕服制度,沿襲失真,多不如古。夫後方而前圓,後昂而前俛,玄表而朱里,此冕之制也;今則方圓俛仰,幾於無辨,且以青為表,而飾以金銀矣。其衣皆玄,其裳皆纁,裳前三而後四幅,此衣裳之制也;今則衣色以青,裳色以緋,且以六幅而不殊矣。山以章也,今則以嶞。火以圜也,今則以銳。宗彝,宗廟虎蜼之彝也,乃畫虎蜼之狀,而不為虎蜼彝。粉米,米而粉之者也,乃分為二章,而以五色圓花為藉。佩有衡、璜、琚、瑀、沖牙而已,乃加以雙滴,而重設二衡。綬以貫佩玉而已,乃別為錦綬,而間以雙環。以至帶無紐約,芾無肩頸,舄無絇繶,中衣無連裳。」
⑨ 《清平樂》里男性會戴各種帽子,這在宋朝有什麼講究
在宋朝的時候帽子也分很多種,而且不同身份的人戴不同的帽子,宋朝人在上朝的時候都會穿官服,顏色都比較單一,頭上都會戴著一頂烏黑色的烏紗帽,兩邊會有長長的兩個耳朵,那帽子代表的就是官員,所以大家在說丟了烏紗帽的時候,也就是說會把自己的官位丟了,那麼並不是從宋朝時才興起的,而是在明朝的時候就開始了,但是到宋朝的時候,把烏紗帽旁邊的雙翅變成了硬質的,這樣也是防止大臣們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也是為了約束朝臣們在朝中上朝時候的行為。
清平樂裡面的服裝道具基本上都是按照歷史上的記載來設定的,不管是輻射還是顏色,都非常接近於歷史,所以這部劇播出之後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一部好的電視劇就應該力求與還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