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給朱棣一頂白帽子
『壹』 朱棣出上聯:水無一點不成冰,一和尚對出下聯,這位和尚是誰
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在他離世後不久,他欽定的繼承人,皇太孫明惠宗朱允炆的大明江山就改名換姓了。發動政變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四兒子,即後來的明成祖朱棣。可是大家可能並不知道,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前,也曾焦慮不安,每天都憂心忡忡,坐立難安。其實這其中有著種種的巧合,才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不得不說,老天也真是造化弄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自然懂了道衍和尚的言外之意。又對道衍和尚嘆到,天下民心所向,不在我這啊!道衍和尚意味深長的說,我不懂民心,只算天命。這話說得深得朱棣心意。朱棣聽君一席話,終於下定決心,發動政變,決定造反奪得皇位,一統江山。
後世有人評價道衍和尚是披著袈裟的政客,這話可謂是一針見血。如果沒有道衍和尚,朱棣或許也會動手政變,但是能不能把握時機,贏得江山又是另外一回事,正是朱棣成就了道衍和尚,道衍和尚也反過來成就了朱棣。
『貳』 臨終前姚廣孝希望希望朱棣放過哪個和尚,因為什麼原因
朱棣的一生幾乎沒有朋友,他也很少對一個人流露本心。哪怕是他父親朱元璋,他的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沒有人知道這個野心家心中到底城府幾何?但只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姚廣孝,野心家的朋友,只能是陰謀家。
但對於姚廣孝來說,他救溥洽,並不單單只是因為他是自己徒弟。在靖難之役後,姚廣孝見到了太多的殺戮,從方孝孺到黃子澄,凌遲、滅族。姚廣孝曾回鄉探親,但家人閉門不見。他拜訪自己的故友王賓,卻只得到一句下人傳達的話「和尚誤矣」。眾叛親離,殺伐過重,這一切都是因自己而起,姚廣孝餘生都呆在寺廟里,他不後悔,卻也後悔。請求朱棣放過溥洽,也許是他給自己曾經的過失做出的最後一點補償。
『叄』 大明唯一的外姓人,唯一獲得殊榮享受太廟的文臣,他是誰
明朝有這么一個怪和尚,他出家為僧,卻師從道士,卻又深諳兵法,他只是個外姓人,連品級都沒有,死後卻能配享太廟,成為明朝唯一獲此殊榮的文臣。他便是靖難之戰的幕後推手,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姚廣孝究竟有多怪呢?才能被世人稱為妖僧?他究竟又有什麼才能,才能讓朱棣言聽計從,委以重任,甚至死後還能讓他進入太廟?一切的一切,還得從頭說起。洪武18年,馬皇後病逝,朱元璋選拔了十個僧人,准備送給藩王誦經祈福,姚廣孝便在這十人之中,這個時候他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和尚,但接下來一場對話卻讓他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等到燕王朱棣進來挑選的時候,姚廣孝突然拉住朱棣說:殿下,貧僧有一份大禮相送。朱棣很不屑是說:我身為大明王爺,要啥有啥,你能送我什麼呀?姚廣孝看見朱棣不為所動,將他偷偷地拉到一旁,低聲說:如果能讓我跟隨殿下,貧僧就會送一頂白帽子給您。朱棣一聽,臉都嚇白了,他是王爺,往上面加個白,不就是皇上嗎?朱棣喝道:你好大的膽子。朱棣呵斥姚廣孝,你究竟是何人? 此時太子朱標還在,特別敬重大哥朱棣呢,也沒有造反的意思,但是姚廣孝的這個禮物吸引力還是太大了。猶豫了一會兒後,朱棣最終還是把姚廣孝納入了門下。
姚廣孝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敢在當今聖上的兒子面前說這樣的話,他又有多大的自信才敢在朱棣面前大放厥詞,敢說自己能幫朱棣奪取皇位?這一切都得益於他的人生閱歷。姚廣孝出生在元末的江蘇蘇州,比那時候的朱重八還小七歲,那時候呢,他不叫姚廣孝叫姚天喜。這姚廣孝的家境很殷實。他家世代行醫,老爹更是蘇州名醫,而姚廣孝也因此啥也不愁,每天就埋頭讀書。那他怎麼就當了和尚了呢?是感情受挫,看破紅塵了嗎?並不是,14歲那年,姚廣孝無意中在街上看見有個高僧在眾人的擁簇下闊步向前,現場不亞於榮歸故里,甚至比當官的還氣派幾分,念書當官兒都不如當和尚。於是姚廣孝將書本一扔,直接剃度出家,法號道衍。當了和尚後呢,姚廣孝也很上進,一頭扎進佛經里苦心研究,可研究著研究著,他就發現,這佛經不交人怎麼受人擁簇啊,反而交的都是讓人看淡名利!不行不行,我才多大這樣下去,人是會變成廢物的。於是姚廣孝偷偷拜了一位師傅。奇葩的是,他師傅是個老道士,奇了怪,和尚居然拜道士為師。原來這老道士也不是個正經道士,他不學別人修仙煉丹,學的卻是陰陽之術,也就是算卦、占卜、天文、權謀等。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東西就是不入流的,但是下三濫的,但是在這個亂世可不一定。要知道,那時候的人們都很迷信,如果學得好,大可以在大官甚至皇帝面前謀個一官半職,實在混得不好呢,也完全可以街上擺個攤兒養活自己。就這樣,姚廣孝在這條路上是越走越遠,這些年他看遍古籍,博古通今,游歷各地,考察風水。見了很多世面,也看見了很多的人心,這很重要,並且認識了宋濂、揚基這樣的名師,雖然這時候的姚廣孝見多識廣,滿腦子都是心計和謀略,但是根本沒有人用它,因為此時天下太平,大明已經建立十多年了,誰還想頂著殺頭的風險去造反呢?
眼看自己已經快到50歲了,姚廣孝心裡特別的著急。這個關鍵時刻,有人給他算了一卦,當時著名的相士袁洪看見姚廣孝不禁大驚,拉著他就要免費給他看看面相。看完後,立馬面色凝重,連連開相說你這和尚太奇怪了,一雙三角眼,活像生病的老虎。你這樣的人天性嗜殺,將來一定會成為下個劉秉忠。這個劉秉忠他也是個和尚,在忽必烈還是親王的時候就成為麾下謀士,後來一手將忽必烈送上了皇位。聽了這樣的評價,姚廣孝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他堅信自己一定會找到那個忽必烈。命是天註定的的,機會是要自己抓的。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讓懂儒術的和尚來禮部考試,能考上的呢,就留下來當禮儀方面的官。野心勃勃的姚廣孝自然屁顛顛地去了,但很可惜,朱元璋沒給他官做,只是賞賜一身僧袍讓他回家了。
姚廣孝很苦悶,所以就越發努力。十年後,他終於抓住了這個機會,也就是我們開頭說的那個場景,他要給燕王朱棣送一頂白帽子。後來朱棣雖然將他納入了麾下,但也只是看上了他的智慧,想讓她做個謀士,幫自己避避災禍什麼的。但姚廣孝可不想這么下去,他是天天念,白天念,晚上念,每天呢,就危言聳聽,篡奪朱棣造反。朱棣真是見識了什麼叫和尚念經,他現在不想造反,因為老爹還活著,太子朱標也活著,所以他批評姚廣孝。大師想做劉秉忠,可我不是忽必烈。姚廣孝表面上沒說什麼,心裡卻是在偷偷叫朱棣假正經,因為他知道沒人不想做皇帝,而且他雖然前些年處在江湖上四處漂泊,但對廟堂之中的事兒還是了如指掌,終於,機會還真讓他給等到了,這個時候朱標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允文為接班人。朱棣這時候有些不服氣了,在想這憑什麼呀?這時候呢,姚廣孝出來告訴朱棣:反了吧,不然遲早會被朱允炆殺害的。
終於朱棣被說服了,開始暗中籌備。果不其然,建文帝上台之後,連續五番,沒一個有好下場兒,朱棣就是下一個反對者。朱棣終於受不了這樣的欺負,在靖難的全過程中,姚廣孝在每一個環節都起到了關鍵作用。首先是鼓動朱棣。雖然時局所迫,但靖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姚廣孝有關。那段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朱棣眼看就要成為案板上的肉,關鍵時刻還是姚廣孝出擊,先是裝病成功找回了三個兒子,接著呢,又是裝瘋,麻痹了建文帝。不僅如此,在地下做兵工廠,上面養鴨子掩人耳目,也是姚廣孝的主意。到了真正造反的的時候,朱棣動員完軍隊之後,天空突然大風狂作,瓦片被吹得七零八落,這是不祥之兆,只說朱棣造反有違天意,士兵們一下慌得不行,關鍵時刻還是姚廣孝站出來說,這不是大凶之兆,這是真龍出世的前兆。這真龍飛天肯定是大風雷雨相伴,而瓦片呢,正是真龍身上的鱗片來的,這是大吉大利的祥兆啊,士兵們很好糊弄,還真讓姚廣孝這番話把士兵們給穩住了。
在靖難真正開戰之後,朱棣出征,姚廣孝與世子朱高熾駐守大本營北平,還不時為朱棣出些錦囊妙計。比如靖難最關鍵的一步徐州之戰中,出征的朱棣在前線狙擊下寸步難行,後方的大本營呢,也被朝廷圍攻,朱棣似乎又要前功盡棄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姚廣孝卻告訴他,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直取京師,京師兵力單薄,一定能攻克。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在淝水、靈璧連敗南軍,並渡江進入京師。可以說這是汗馬功勞。靖難成功後,姚廣孝又被安排去編撰太祖實錄,為朱棣的造反編造種種證據。在謝晉編寫永樂大典失敗後,接任了這項偉大的工程,並在朱棣的遷都計劃中一手規劃了今天北京紫禁城的格局。立下如此功勞,朱棣的獎賞自然少不了他!給了姚廣孝一個大官:太子少師正文品,並給他賜名廣孝。可是姚廣孝卻什麼都不要,不要官,不要錢,也不要家。一來呢,他知道功高蓋主的下場,二來他做這些從來都不為名利,而是只為一個詞,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住在慶壽寺中,吃齋念佛,意在洗經靖難中犯下的殺生之罪,上朝的時候呢,他就朝服不上的時候就穿一身黑色僧袍,因此人們稱他為黑衣宰相、黑衣妖僧。雖然晚年安詳,但由於靖難的緣故,他的人生也和朱棣有著同樣的遺憾。他到湖州賑災時,前往常州老家,的時候雖然把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但是卻沒人要他去見姐姐,姐姐閉門不見,因為他是反賊。他去見故友王斌,以為他能理解自己。王斌也不肯相見,甚至讓人傳話說和尚悟一。再就是永樂16年,姚廣孝病重,不久病逝,終年84歲。仁宗朱高熾繼位後,特命將姚廣孝享明太宗廟庭,這是姚廣孝作為朱棣謀臣的最大榮譽。縱觀明太祖、太宗開國兩朝配享太廟名單中,16位功勛,字中山王徐達以下即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伺者,僅有姚廣孝一人。由此可見姚廣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肆』 《大明風華》姚廣孝為什麼被叫妖僧
因為身為僧人,他幫助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特別有能力。
姚廣孝年輕時便出家為僧,法名叫做道衍,精通的方面頗多,以佛學,儒學,道學醫術,謀略最為精通,同時姚廣孝還是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
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後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當時,道衍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舉薦,並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便要求隨朱棣前往北平。姚廣孝到北平後,任慶壽寺住持,時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並實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相關典故:
姚廣孝「妖僧」之稱,恐怕就是脫胎於這句話。首先是定性為「異僧」(妖僧),跟著就評述長相。「長著一對三角眼,如一隻病虎一樣」。最後是歸類,「一看就是嗜殺之人,跟輔佐忽必烈的劉秉忠是一個類型」。
由此,姚廣孝妖僧之說,算逃不掉了。按常理來言,尋常僧人必會反感這種評價,哪料姚廣孝,非但不惱反而還高興萬分。為何?恐怕是「劉秉忠」這三個字,正中他下懷。即,姚廣孝的偶像就是劉秉忠。
不得不承認,姚廣孝真趕上了如劉秉忠那樣的好機遇。一次他做法事時,恰好遇到了燕王朱棣,姚廣孝主動接近,由此跟上了朱棣完成了第一步,如劉秉忠一樣先成為幕僚。
關於此事,也是有一個故事的。說,姚廣孝一見朱棣,就斷定此人日後必成大業。所以他第一句話就是:送你一頂白帽子。朱棣當時是燕王,王字之上,加個白字,正是「皇」!
不過,朱棣對此卻並沒有太過在意。畢竟那時朱標還活著呢,別說給他姚廣孝了,就是把諸葛亮和劉伯溫一起打包給他,朱棣都不敢亂來。可惜隨著朱標早亡,他的兒子朱允炆成了太子。
『伍』 姚廣孝要送朱棣一頂白帽子,直接說服朱棣收他為部下,白帽子是什麼
朱棣到底有沒有反心?其實很多人都傾向於無,但是朱棣也的確是有雄心抱負的,所以年輕時就奔赴戰場去廝殺,朱元璋最後封了朱棣為燕王,而燕王也正是九藩中實力最強的了。對於朱允?衫此擔?約旱惱飧鍪迨逍∈焙蛟??牧俗約旱募綈潁?袷切×髏ヒ謊?蚪儺⊙???擔骸澳閾∽右燦薪裉歟俊貝蟾耪?是因為這個童年陰影讓他徹底懼怕了自己的這個四叔,除掉朱棣,他的皇位才能坐的安穩。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選高僧侍奉諸王,一大群高僧就像是考公務員一樣等待著各位藩王的面試,爭取能拿到編制,可是姚廣孝卻不吭聲,他在靜靜的等待,他知道前面的那些藩王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有自己宏圖偉志,他要在朝局中掀起一層巨浪。
燕王出現了,朱棣從姚廣孝的身旁走過,姚廣孝對朱棣說要效忠朱棣,還說自己要送朱棣一個大禮。朱棣停下腳步,他身為藩王什麼東西沒有見過,他要看姚廣孝送自己什麼樣的「大禮」。姚廣孝說:「要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
朱棣沒有讀太多的書,但是這王上的白帽子他也是知道是什麼意思的,朱棣當時雖然沒有反心,但是他心中因為朱元璋對待太子朱標和自己天壤地別的態度也是心中不爽的,姚廣孝的一句話成功的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從此,姚廣孝成為了在編人員,而且還是效益非常好的在編人員。
姚廣孝被稱為」亂世之臣「,在朱棣靖難之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陸』 朱棣怎樣奪皇位!和尚跟他說了什麼的
和尚指的是"黑衣宰相"姚廣孝。朱棣和姚廣孝初次見面是在洪武中期(具體時間不明)。當時是朱元璋特從民間選拔十八名僧人給眾藩王講經薦福。而道衍(姚廣孝的僧名叫做道衍)是主動向朱棣自薦。而當時,姚廣孝與朱棣的對話大概是這樣:
姚:燕王殿下,貧僧願意追隨您!
朱棣:為什麼?
姚:貧僧有禮物要送給您。
朱棣:哦,什麼禮物?
姚:貧僧願意送一頂白帽子給殿下!
(這里便是所謂"王字加白皇字")
而「明史」上記載:"燕王與語甚和,請以從。"之後,姚廣孝便到了北京,住進了慶壽寺。之後到了1399年的時候(建文元年六月),朱棣開始"靖難之役"。當時,姚廣孝則輔佐燕王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最終,朱棣於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應天府(今南京),正式登基。
(註:在此引用了「明史」中的部分及「明朝那些事兒」。)
希望能給你一些提示和幫助!
『柒』 道衍和尚姚廣孝,他為為何要送一頂白色帽子給朱棣呢
道衍和尚姚廣孝送給朱棣一定白帽子,這個白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我們都知道朱棣當時是一個王爺,那麼,王字上面加一個白是什麼字呢?皇,道衍和尚姚廣孝要送給朱棣的卻是皇位啊,朱棣豈有不開心的道理呢。後來,朱棣卻是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成為明朝歷史上一個好皇帝,被後人銘記。
道衍和尚姚廣孝並沒有像其他和尚那樣,隨遇而安,而是在默默的等待著自己想見的那個人。終於,燕王朱棣出現了。姚廣孝去毛遂自薦,一開始朱棣並不相信姚廣孝的能力,便揶揄他,你有什麼可以送給我的?姚廣孝低聲說道,我要送王爺一頂白帽子,朱棣一聽大驚,隨即怒斥姚廣孝,但是姚廣孝不為所動。後來朱棣知道了他的一番誠意,再加上自己本來也有謀反之心,便將姚廣孝收為己用。不得不說姚廣孝的識人眼光不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朱棣起名,一舉成為明朝又一個青史留名的皇帝。
『捌』 姚廣孝白帽子典故出自哪裡是出自明史還是民間傳說
明史,就是那個「王上加白」的和尚(陰謀家)有木有。。。。。。
『玖』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呢
明朝,彷彿是一個跟和尚結緣的朝代!比如,建立大明朝的帝王叫朱元璋,早年曾當過和尚。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當皇上,首功要歸於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姚廣孝就只能「猶抱琵琶半遮面」,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干過啥事,卻就是不告訴你,他這樣做的動機是啥!因為需要他,為朱棣的不正當奪位,來營造一種天命所歸的氛圍。
反觀劉伯溫,他啥都大大方方的。哪怕民間傳說,都顯得有鼻子有眼的,只因朱元璋得天下很正。所以劉伯溫,就必須要大模大樣地站在歷史舞台中間,不必營造任何神秘感!這就是「隱情」所在!
『拾』 姚廣孝為什麼幫朱棣
姚廣孝是為了造反而幫助朱棣造反。
朱棣造反是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將們造反是為了開國功臣的身份和榮譽地位,姚廣孝造反就是為了造反。
他的眼光從來就沒有被金錢權位牽制過,他有著更高的目標。
姚廣孝是一顆子彈,四十年的坎坷經歷就是火葯,他的權謀手段就是彈頭,而朱棣對他而言只是引線,這顆子彈射向誰其實並不重要,能被發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願望。
姚廣孝與朱棣的見面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大腳馬皇後去世,朱元璋為表示懷念,決定選拔有道高僧侍奉諸子,並輔弼諸王誦經祈福。姚廣孝的朋友,當時已出任僧錄司左善世的宗泐借機推薦了他。
姚廣孝到南京後,見到燕王朱棣,言談頗為投機。他答應要送給王爺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帽子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於是,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主持,其實是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姚廣孝遂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