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滿族不戴什麼帽子

滿族不戴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 2022-09-27 14:57:54

㈠ 滿族人為什麼不戴狗皮帽子

大家都知道,滿族人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然而,要問起來他們的這個風俗是怎樣形成的,他們為什麼要忌食狗肉呢?對於這個問題,不論是滿族人自己,還是民俗專家,至今仍然是見仁見智,找不到大家認可的答案。關於滿族人忌食狗肉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但每種說法都不十分令人信服。
一是義犬救罕王說。此說源於滿族的民間故事,便說法亦不相同,一說努爾哈赤腳上有紅痣,被明遼東總兵李成梁所忌,欲殺之。努爾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幫助下騎青馬帶犬逃出,明兵隨後追來,先射殺青馬,努爾哈赤逃入河邊蘆葦中,因過度疲勞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爾哈赤,就放火燒荒,那狗見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邊,把葦草淋濕,狗反復這樣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罕王發誓,再不食狗肉。閆崇年《努爾哈赤傳》採用了這個說法。而春風文藝出版社的《滿族民間故事選》第二集中《義犬的故事》卻說:薩爾滸大捷後,罕王努爾哈赤大宴群臣將士,其叔龍敦早有篡權野心,乘機將罕王灌醉後送回大帳,龍敦見罕王大醉,而周圍又無人,拔鋼刀欲殺之,此時,罕王養的一條大黃狗,忽然竄到帳內,先咬醒罕王,再向龍敦撲去,咬傷龍敦後,被龍敦所殺,但罕王已醒,很快殺死了龍敦,平定了叛亂。於是老罕王厚葬了黃狗,並下令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應該說,這兩個傳說後面的歷史真實性都是不可靠的。努爾哈赤不僅沒有一個叫龍敦的叔叔,而且其被李成梁哺養過,只因腳長紅痣,險些被害,多虧成梁小妾和義犬相救的故事亦屬附會。再說努爾哈赤如果曾正式下令不許食狗肉,《滿文老檔》應該有記載。因此,一個晚出的故事能影響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風俗的說法,其真實性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
二是源於滿族先人的風俗說。趙宏《略談滿族文化之飲食習俗》認為:「考諸史籍,實因滿族先人在古代長期的漁獵生活中,狗對人們的經濟生活起到過重要的幫手作用,後來人們不忍心殺食其肉,逐漸形成了忌食狗肉的習俗。」此說看似有道理,因為風俗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按著這一說法,滿族的先人就已經不食狗肉了。我們知道滿族的先人是女真人。如果女真人不食狗肉,此說就成立了,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南宋馬護《茅齋自敘》一書中寫到了「金初女真風俗」,書中說:「遇阿骨打與諸酋共食,則於炕上用矮檯子或木盤相接,人置稗飯一碗,加匕其上,列齏韭、野蒜、長爪,皆鹽漬者,別以木碟盛豬,羊……犬……蝦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臠……」阿骨打是完顏部女真人,是大金國的創建者。在他們宴桌上有狗肉,在吃法是即可以燔烤,又可以烹煮,還可以生吃。這顯然否定了滿族的先人——女真族人已經有了不食狗肉風俗的說法。
三是圖騰崇拜說。孫文良主編的《滿族大辭典》中提到了此說:「狗是滿族氏族制時期圖騰崇拜之動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我們知道,滿族之稱始於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此時,滿洲八旗已經佔有了遼東,其社會性質已經基本上進入了封建社會,已經不存在原始的氏族制度。如果說滿族的忌食狗肉的風俗源於氏族時期的圖騰崇拜的話,那不應該始於滿族,而應該始於滿族的祖先,按現在通行的說法,肅慎、勿吉、挹婁、女真分別是滿族的祖先在不同時代的稱呼。女真之後改稱為滿洲(滿族)。前面已經證明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時期是食狗肉的。就是說,要麼滿族的早期先人沒有狗圖騰崇拜之說,要麼就是雖有此說但到金太祖阿骨打時已經廢止了。不管怎樣,將滿族忌食狗肉跟他們祖先的圖騰崇拜聯系起來的說法,還缺乏根據。
最近一個朋友跟我說:「民族風俗就是民族風俗,幹嘛一定要找到它的來源呢?」我想,他的說法也許有一定道理。那麼就讓滿族人忌食狗肉這個風俗和「為什麼不食狗肉這個謎」一起流傳下去吧。

㈡ 滿族風俗習慣

1.禮節習俗: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2.婚嫁習俗: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八旗內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男子訂婚與結婚年齡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辦。

3.飲食習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面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面甜餑餑。

㈢ 滿族有什麼禁忌 滿族人最忌諱的是什麼

導讀:56個少數民族中,滿族人民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因為清宮劇我們看的也不少。眾所皆知,少數民族是最多禁忌的,不同民族有不同忌諱,各種各樣的都有,那麼滿族有什麼禁忌?滿族人最忌諱的是什麼呢?想知道滿族人民的禁忌事項,可以來瞧瞧我的介紹哦。

滿族有什麼禁忌

滿族人視西牆為祭祖的聖地,不允許在這里掛衣服和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炕」,設有「祖先板」。忌諱的人,尤其是女人,會隨意地坐著和撒謊。通常,客人不允許在西炕上休息,也不允許在這里放狗皮帽或鞭子。避免打狗、殺狗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或狗皮床墊的客人禁止戴狗皮帽或狗皮套。任何人都不允許跨過炊具或壁爐的三腳架,也不允許踩踏或坐在炊具或壁爐上。不允許在爐子或池塘上烤腳、襪子、鞋子和靴子。禁止亂扔剩菜、骨頭、魚骨等。放進炊具或壁爐里。服喪期間,男人不剃頭,女人不戴花,三年內不穿紅色。

滿族人最忌諱的是什麼

1、滿族不許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滿族過去忌吃狗肉,假若小孩一定要吃,須用一塊布蒙起給他躲著吃。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

2、許多人對烏鴉沒什麼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但滿族人例外,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在滿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個高高的索羅桿,這個就是為了喂烏鴉、喜鵲而立的,在索羅桿上面有一個斗,在斗里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喂烏鴉和喜鵲。

那麼這些不受人喜歡的烏鴉,為什麼能夠得到滿族人的敬重呢?

相傳,滿族始祖老罕王努爾哈赤在一次戰斗中,他帶著幾個人與敵軍遭遇。眾多的敵兵眼看就把他們給包圍了,萬般無奈,老罕王努爾哈赤只好讓所有的人都躺在地上裝死,這時正好有一些烏鴉和喜鵲飛了過來,並落在了他們的身上。敵兵上來後一看,有許多烏鴉、喜鵲落在他們身上,就誤認為這些人都死了。這樣就騙過了敵兵,老罕王努爾哈赤他們死裡逃生。

從這以後,滿族人每到祭祀時,都忘不了烏鴉的恩情,總要拿一些豬肉、下水和米之類的食物來喂烏鴉和喜鵲,如果誰要是哄打烏鴉和喜鵲,那就要遭到眾人的譴責。

3、滿族崇尚西方,以西為上。所以西炕是供奉神明和先祖的地方,不許隨便坐人。

4、過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過世,人去世入棺後由窗戶抬出。

5、院中的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6、還有尊卑、等級關繫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曰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7、產忌。懷孕5月以上者,禁入馬棚,亦不準牽馬。產房內禁放玉器,產婦亦忌見玉器。故產前須把所有玉器拿出來產房或用紅布包好。

8、婚忌。舊時滿族有不與漢人通婚的禁忌習俗。俗語雲:"旗民不交產,滿漢不能婚"。此禁忌現已改變。

9、喪葬禁忌。忌棺材從門而出,認為門是為活人所設,死人不可用,故有窗戶出棺之俗。孝子治喪後百曰內忌剪發,禁止參加宴會及娛樂活動。送葬後,親人不許在家哭,否則會再死人。禁外人(包括親友)穿孝孕婦進入住宅。

㈣ 滿族的習俗

滿族習俗
服飾

說到旗袍,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系在一起。其實,旗袍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著范圍不只限於婦女。旗袍,因為它是"旗人"(滿族人又稱旗人)所穿的一種袍子,所以後來被稱之為旗袍。

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圓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帶扣絆。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旗袍與馬褂,在清代極為盛行。當時不僅滿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區的其它民族,或由於被迫,或出於自願,也漸漸地穿上了一些類似旗袍馬褂的衣服。後來由於滿族受了漢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馬褂融進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飾的優點。這樣人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雖然馬褂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廣大婦女中流行。

居住習慣

滿族在居住方面是很講究的。他們住的房子一般都高大敞亮,多為1戶3間,其煙囪,不是從房頂上矗起的,而是建在房屋的側面。它通過道孔與屋內的"萬字炕"相通。而且其窗戶紙大都糊在外面。 這種1戶3室的建築形式,便於屋內的通風,即可以使室內空氣保持新鮮,又可以使屋內保持一定的的溫度。 在室內,滿族的"萬字炕"則是最有特點的了。

"萬字炕",也稱"轉圈炕",它以西最為尊貴,是供祖先,祭神靈的地方。在滿族人看來,客人要是坐在了西炕上,便是不禮貌的行為,是對主人家祖宗的極大不尊重,主人會因此而不快的,長輩一般睡在南炕,而晚輩則睡在北炕。

飲食

滿族人不僅喜愛吃豬肉,而且其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烤全豬,就是其中最講究的了,這是用來招待最尊貴的客人的。平常滿族人吃豬肉的方法主要有"白煮"、「白肉血腸」、"小肉飯"等等。

滿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東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據說狗救過滿族始祖的命,所以滿族人對狗有特殊的感情。

祭祀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桿、祭星4個部分。

在祭祀的前 3 天,全族人就要著手准備了:要在院子的大門當中懸上一把穀草,這就是表示從掛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畢,不許頭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體不潔的女人入門,而且此時也不許周濟乞丐。此外還要准備一些祭祀的食品,這里最主要的有:黃米飯和幾頭豬。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將暫存於外邊的祖宗匣子請到家中,放在西炕南頭的桌子上,然後再將屋裡常設的祖宗匣子取下來放在下邊。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將供桌及祖位架擺放好,然後將祖先請出,再把一頭祭祀用的純黑豬,抬到屋內南炕沿下。一切准備完畢後,主祭人誦讀祭文,此時,所有參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輩分依次跪聽。讀完祭文後,叩首起身,然後眾人把豬抬到供桌前殺祭。殺祭時要將豬毛退凈,並將大小蹄角和豬膽放在供桌的右邊,然後再將豬抬到供桌上,豬頭向外,腳要向右。祭神,有白日祭和夜晚祭兩種。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後。其

程序是:將祭祖時所殺的豬分解成12件,連同內臟一起到鍋里煮,鍋里不放任何調料。鍋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許吃。供品擺設整齊後,先請主祭人在前跪讀祭文,參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輩分依次跪聽,然後主祭人率眾人行叩首禮。夜晚祭神,一般分為兩步。首先要從祖宗匣子中按先後次序請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請出兩位擺設在祖匣蓋上,每位設凈水一盅,黃米一碟,將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後燃起香和白蠟。之後,主祭人束腰鈴、扎裙子,帶領眾人擊鼓祈禱。然後在神位前殺豬祭祀。其次,在殺豬祭祀後,主祭人還要率眾人進行背燈祭。此時要將門窗遮閉,不準人出入院內,如有外人來也不許進屋。主祭人將燈吹滅,手持銅鈴,舞動腰鈴,口中念念有詞,祭畢,重新點燈,叩首,將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雙手舉起放到西牆祖宗板上,再將門窗打開,准許人出入。背燈祭所用的肉,要過 3 天以後,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給外人。

祭神樹,是在日出時將祖先木像請到祭樹前,面向東北。將一張干凈的紙掛在樹上,然後把祭豬抬到神樹前,主祭人跪在祭豬的左方,眾人跪在其後。在殺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凈的水往豬耳朵里灌,豬感覺痛癢,就搖頭擺耳,眾人就認為這是神來享用了,如果豬沒有什麼反應,那麼就是不祥之兆。殺祭之後,將豬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鍋里煮,豬膽、下鄂骨及下水等掛在樹上。主祭人將肉供上,叩首之後,眾人將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頭送到神樹前。

祭索倫桿子,也稱祭天,一般是在祭祖後的第二天舉行。祭索倫桿子用的豬,必須是無傷、純黑的公豬,殺之前先將豬綁起來,放在索倫桿子前面,燒香禱告,然後再殺。豬骨頭不能亂扔,要在當天晚上埋在索倫桿子下面,還要將豬脖子里的一塊骨頭掛在索倫桿子上面,豬膽、豬腸、豬膀胱等物放在索倫桿子上面的斗里,讓烏鴉、喜鵲來吃,如果 3 天之內能被吃掉,便認為是很吉利的。

祭星,是在月落以後進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行。等月落之後,先在上屋北炕當中設一個方凳,點燃香蠟。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距離祖宗不遠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要將燈火熄滅。殺完祭豬後,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點燈開門,將豬抬進屋內退毛、分解。然後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再次熄滅燈火。祭畢,將豬抬回屋內,但不能見灶火。據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禁忌

許多人對烏鴉沒什麼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但滿族人例外,他們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在滿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個高高的木桿子,這個桿子就是為了喂烏鴉、喜鵲而立的,在這個木桿子上面有一個斗,在斗里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喂烏鴉和喜鵲。

相傳,滿族始祖老罕王努爾哈赤在一次戰斗中,他帶著幾個人與敵軍遭遇。眾多的敵兵眼看就把他們給包圍了,萬般無奈,老罕王努爾哈赤只好讓所有的人都躺在地上裝死,這時正好有一些烏鴉和喜鵲飛了過來,並落在了他們的身上。敵兵上來後一看,有許多烏鴉、喜鵲落在他們身上,就誤認為這些人都死了。這樣就騙過了敵兵,老罕王努爾哈赤他們死裡逃生。

從這以後,滿族人每到祭祀時,都忘不了烏鴉的恩情,總要拿一些豬肉、下水和米之類的食物來喂烏鴉和喜鵲,如果誰要是哄打烏鴉和喜鵲,那就要遭到眾人的譴責。

㈤ 滿族風俗 有急用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宗教信仰

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又信奉佛教。薩滿教同佛教在滿族中同祀供奉。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薩滿」有男有女,並分家薩滿和跳神薩滿。

祭祀時主持禮儀的家薩滿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為業的神巫,在一些偏僻鄉村還偶有活動。早在清代就屢有禁令,但屢禁不止。建國後,國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動,但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騙取錢財。

滿族還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樹神。崇拜以動物為圖騰的鵲神、烏鴉神。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的鄉村,每逢年節還燒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順利。

現在有的滿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不多。宗教信仰: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又信奉佛教。薩滿教同佛教在滿族中同祀供奉。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薩滿」有男有女,並分家薩滿和跳神薩滿。

祭祀時主持禮儀的家薩滿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為業的神巫,在一些偏僻鄉村還偶有活動。早在清代就屢有禁令,但屢禁不止。建國後,國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動,但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騙取錢財。

滿族還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樹神。崇拜以動物為圖騰的鵲神、烏鴉神。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的鄉村,每逢年節還燒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順利。

現在有的滿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不多。

飲食

滿族飲食品種繁多,風味獨特

(一)主 食

主食最大特點是「粘」。早自清代,滿族人就喜歡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飢餓、便於游獵和遠途征戰攜帶之利。

今河北各地滿族家庭,普遍喜歡用粘米面做餑餑、涼糕、切糕、炸糕等食品。

樟欏葉餅:青龍滿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夏季喜歡用粘米面做「樟欏葉餅」。方法是把粘面和好攤在楞葉上,中間放餡,合上後蒸熟,其味清香。

小餑餑:多在冬季以粘米面製作。餑餑小如雞蛋,一做幾缸幾簍,蒸熟後放冷屋凍上,隨吃隨熱。

荷葉餅:易縣西陵滿族鄉滿族家庭有農歷二月吃「荷葉餅」的習慣。荷葉餅用白面做,為扁圓形,裡面放香油、鹽,熟後掰開成兩片(有一面連在一起)、 裹雞蛋、肉片、芥菜等,捲成荷葉形,即可食用。荷葉餅在長城以北和遵化縣東陵叫「春餅」,其做法與西陵大體相同。

(二)副 食

滿族人喜食酸菜。

火鍋:以酸菜、粉條、蘑茹、豬肉或其它禽獸之肉做的「火鍋」,是滿族傳統的飲食風味。自清代以來,一直傳承不衰。

血腸:滿族喜吃豬肉。逢年節殺豬時,都要請客,名曰「吃血腸」。豬血兌上溫水放上調料,灌到豬腸里,煮熟即可食用,名為「血腸」。

鹿尾(yer):易縣西陵滿族鄉忠義村、龍里華村、泰和庄村居住的滿族,還有一種叫「鹿尾」的特殊食品。其做法是將豬肝切成泥,用煮肉湯加東北大松籽、薑汁、香油、麻醬、雞蛋等原料調成糊狀,灌到豬大腸里,煮熟後即可食用。待客時切成手指厚小塊,放到碟里,每碟八塊。吃時必剩兩塊,否則為不敬。

樽(n)菜:選細嫩白菜心,用線繩捆成拇指粗,捆一節切一節,長約二寸,用開水焯後,擺放好,用小米米湯澆在上面,放酸為止。吃時用水洗凈,放入盤內,撒上白糖後食用。其味酸甜可口,又脆又香。

(三)糕 點

薩其瑪:滿族傳統糕點。用麵粉、大油、白糖、鮮蛋、麻仁、桂花、果料等製成,色澤金黃,綿軟香甜,軟硬適度。具有百年歷史的保定四美齋糕點鋪製作的「薩其瑪」,至今盛名不衰。

大八件:易縣「大八件」糕點,每種上面都打有紅戳。大八件為:薩其瑪、饊子、大餑餑、雙麻、福壽糕、蜜食、扒拉餅、蓼化。

姓 氏:

滿族姓氏有670多個。清代,滿族人習慣於只出名不冠姓。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曾下令滿族人一律冠姓入籍,於是滿族老姓逐漸消失,逐步簡稱或譯為漢字姓。據調查,今河北省境內,有的滿族人上推三代,還稱滿族老姓。今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的滿族,共有七個大姓氏,或按滿族老姓譯為漢字姓,或以本姓的第一音節為姓,其中瓜爾佳氏譯姓關,鈕祜祿氏譯姓郎,愛新覺羅氏譯姓趙,完顏氏譯姓王,伊爾根覺羅氏譯姓趙,章佳氏改姓章,富察氏改姓傅。承德縣滿杖子鄉李氏,原姓薩克達氏,石灰窯鄉白氏系瓜爾佳氏。承德市區佟山和兩家滿族鄉、滿杖子鄉、八家鄉的佟姓系佟佳氏。三溝鎮壯孤山村劉氏系寧古塔氏。崗滿族鄉何姓系赫舍里氏,趙姓系伊爾根覺羅氏。六溝鎮南房申溝黃氏系烏雅氏。太平鄉、十道河鄉王氏系完顏氏。圍場護圍滿洲兵丁後裔有佟(佟佳氏)、 白(巴雅拉氏)、 那(那拉氏)、 安(安佳氏)、 張(章佳氏)、 趙(伊爾根覺羅氏)、富(富察氏)、關(瓜爾佳氏)等八大姓。簡稱或譯為漢字姓的還有易縣的巴氏、戴氏,定興縣的聞氏,邯鄲的葉氏、文氏,豐寧滿族自治縣的海氏、桂氏、那氏等等。

還有的以先輩名字的頭一個音節為姓氏的。定興縣周家莊村的馬氏,其始祖伊爾根覺羅馬離賽。滿驚習俗續家譜時,對長輩稱名不稱姓。從第四代起,就以其始祖馬離賽的馬子為姓,現已傳15代。

在清代,滿族有用數字取名的習慣。該人名字根據出生時其祖父年齡而定。如《直隸易州志》職官姓名中載:「蘭翎侍衛頭等伯六十一。」今青龍滿族張氏保存的地契文書中記載:「正藍旗滿洲佐領四十九。」以數字取名的方式有紀念意義,是滿族的傳統。建國後這種取名方式已經消失。

㈥ 滿族人的風俗習慣

滿族有很多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㈦ 滿族風俗

你指哪一方面? 滿族風俗很多啊,要是都說的話得寫一本書啊。

㈧ 滿族的聚居地區 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 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 【語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系的。不論什麼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歷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 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方面,刺綉、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為著名。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天文歷法】 土家人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氣象、水利、農學、生物學、醫葯學知識,並用這些知識指導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產與生活。 土家人的氣象知識是以諺語、歌謠的形式留傳下來的,如:「雲朝工,亮通通;雲朝西,披蓑衣;雲朝南,打破船,雲朝北,下不徹」、「早晨燒霞,等不燒茶;傍晚燒霞,曬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東虹日頭西虹雨,虹在南方漲大水」、「月亮打傘,曬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抹腰」等都是通過對雲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體的觀察來預測天氣的晴好,准確性高。 土家人還根據山裡草木枯榮、候鳥來去、日月星辰的變化、雲風雨雷電的交替來按排農時,預測氣候,估算年成的豐歉。他們把世代積累的農耕經驗編成山歌、諺語,口耳相傳,指導春種秋收。如:「老張莫聽老問哄,桐子花開要下種」、「三月逢春好盤花,滿山陽雀叫喳喳,一來報知陽春節,二來摧動種莊稼」告誡人們桐樹開花、陽雀歡叫的時節,也是播種時候了。又如:「清明要明,穀雨要淋」、「三伏不熱,五穀不結;三九不冷,百果不很」。這是根據特定節氣的氣象情況來推測農業的收成好壞。 其農學知識也靠這類諺語、歌謠相傳,如:「耕得深,耙得爛、一碗泥巴一碗飯」,講的是農田要深耕細耙,這樣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淺栽秧,紅苕栽到皮皮上」、「寧栽秋苕,不種秋蕎」,又是在傳授稻秧、紅苕、洋芋,蕎麥的種植技巧。

㈨ 清朝官員為什麼要求可以不戴烏紗帽

在歷史的長河中,歷朝歷代的著裝都有所不同,但只要是在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期間,百姓和官員的穿戴都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色,這也無可厚非,誰不想用自己家的東西呢,即方便又實用,還特別符合自己的審美習慣?

漢朝官員的烏紗帽根據官位的等級不同,在烏紗帽子上的裝飾也各有不同,自從清朝滅掉了大明朝,入主中原,烏紗帽也隨之被扔進了垃圾桶。

一方面是因為新建立的國家延用前朝的東西會讓統治者從心理感到別扭,容易讓人們懷念前朝,不利於統治。

另一方面清朝皇帝是滿族人,原本以守獵游牧為生,所以統治者出於對自己民族傳統的尊崇和重視,以滿族人的服飾來裝飾官帽,以頂戴花翎來衡量一個人的官階和功績。

清朝的官帽頂珠下有翎管,分單眼、雙眼、三眼,三個眼的是最高等級,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是孔雀羽,藍翎是把花翎染成藍色。

清朝人留辮子,官員戴烏紗帽不方便,也不好看,待頂戴花靈就方便多了。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2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9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09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77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9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9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35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70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8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