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帽子為什麼有兩個尾巴
Ⅰ 影視劇中與南宋交戰的金人,也就是女真人,為什麼在帽子的兩側掛狐狸尾巴,這個有什麼象徵意義嗎
是用來保護耳朵不被北方寒冷天凍傷的,相當於耳包。它是活動的里邊有扣子與帽子連接,不用時可以摘下來。現實中當然沒有那麼長,電視劇里是戲劇化的誇張。
後來有了耳包這種東西就基本被淘汰了,所以我們在清朝的滿族帽子中很少能再看見狐狸尾。
Ⅱ 人的官帽為什麼後面有兩個「尾巴」,對比宋朝官帽
宋太祖趙匡胤是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手下的將領都是兄弟,平時也沒大沒小的。而五代十國時的將領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比較低,規矩也少。而一旦商朝議政,皇帝上面坐著,下面的大臣也象以前在軍營一般,常常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而趙匡胤雖然心裡不舒服,但也不能說什麼,畢竟都是為他加身黃袍的兄弟功臣。於是他就設計了這樣的官帽,兩邊的鐵翅各伸出一尺多長,這樣一來,當下面那些大臣要交頭接耳的時候,頭也湊不近,老是不是碰到這里就時觸到那裡。頭湊不近當然就不能竊竊私語,當然也就不能大聲說話。後面的人再把皇帝搞長尾巴帽子的意思傳出去,朝堂上的大臣們也就識相了。 可以說趙匡胤是個很心計的皇帝。以後的杯酒釋兵權更是如此。
Ⅲ 宋朝的官帽為何兩個"翅子"那麼長
中國人對於帽子可算是情有獨鍾,中國的詞語中,有很多關於帽子的典故。比如說誇獎別人,就稱為戴高帽。認錯了人,叫張冠李戴。形容生氣,叫怒發沖冠。形容做官的人,被稱為戴烏紗帽。僅僅就是一頂帽子,就有這么多不同的含義。
中國古人對待帽子問題很講究,由於早期封建制度等級森嚴,不同階級的人的裝束不一樣,對於帽子的稱呼也不一樣。皇帝、貴族等人戴的帽子稱為冠,一般官員帶的帽子稱為弁,只有平民才稱為帽。
烏紗帽成為官職的象徵也是到了明朝時期的事了,但它作為一種帽子的樣式,出現的時間比較早,自隋唐開始,就一直被當作官帽使用。那時還沒有賦予它那麼多的意義,它還只是一種職業裝扮而已。
趙匡胤這種在帽子上加"小翅膀"的做法,也被明朝所繼承。但朱元璋肯定不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他只是學前人的官場制度而已。到了朱元璋時期,烏紗帽才正式與官貴聯系起來,他對烏紗帽的規格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從品級到職位,烏紗帽的規格、樣式各不相同。從此,烏紗帽的就成了官員的代稱。
Ⅳ 古人官帽左右那兩根東東是什麼有什麼含義嗎
你指的是官帽左右兩個翅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Ⅳ 電視上那些遼、金等軍隊皮帽子兩側常垂下兩根皮毛尾巴,那是什麼
是垂纓,跟漢人帽子兩邊的繩子是一樣的作用。
他們身居北方邊陲之地,氣候寒冷,以狩獵游牧為生,缺乏紡紗織麻的技術,相對來說,獸皮來得比織物方便些,所以就那樣了。再說繩子遇雪化冰容易僵不太方便,而皮毛則可以防止雪滲入而化在冰。
Ⅵ 影視劇中與南宋交戰的金人,也就是女真人,為什麼在帽子的兩側掛狐狸尾巴,這個有什麼象徵意義嗎
把狐狸皮毛最好的那部分切下來做帽子但很多青年男子乾脆用整塊孤狸皮做帽子帽子的左右兩側點綴著狐狸的四肢皮毛,腦後有漂亮的狐狸尾巴顯得非常英武粗獷,但是,在遠古的青藏高原,狐狸皮帽則不被人們所喜愛相傳,藏王松贊干布統一吐蕃時,頒布法令,規定給戰功卓著的將士和英雄獎賞虎皮或豹皮上衣外套而給那些逃兵或膽小鬼頭頂繫上狐狸尾巴示眾以此來鼓勵眾將士英勇殺敵建立功勛
Ⅶ 宋朝皇帝的帽尾為何那麼長有人說是為了平衡,您覺得呢
因為官員戴上它只能面對面交談,所以很難和身旁的人竊竊私語,這樣也就不會影響朝堂的嚴肅性了。
長翅帽是宋代的特色。宋代官員戴這種帽子。關於這頂帽子有個小故事。也就是說,當時有一次首相寇準的私人訪問,他偽裝成學者,調查京都的民情。在這期間,他和一位自始至終對他非常尊敬的老先生交談,跪下來為他送行。於是寇準對他說:“老先生,隨便點。我只是一個學者的兒子。但是老人搖了搖頭,說你是朝廷的官員。我怎能不尊重你。寇準說他很奇怪。你和我根本不認識對方。你怎麼知道我是朝廷的官員?這位老先生說,當你穿過狹窄的小巷時,你左顧右盼,生怕有什麼東西碰到你的帽子。如果你不總是戴長翼帽,你怎麼會有這樣的習慣呢?”
趙匡胤規定,在上朝和公務活動中都必須戴這種帽子。平時沒必要戴這頂帽子。戴這頂帽子很不方便。官員戴著它只能面對面交談,因此很難與周圍的人竊竊私語,不會影響法庭的嚴肅性。
Ⅷ 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在武俠古裝劇中,那些游牧民族的首領們,一出場總是戴著動物皮毛做成的帽子。這本來無可厚非,這是游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有一根動物尾巴,而且不分什麼民族。遼國蕭太後、金國完顏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鐵木真,都是這個形象。那麼,當時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否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呢。其實,這僅僅是一種文學形象。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原王朝的生產量比較發達,各種紡織品十分豐富。比如棉布、絲綢等等,這在中原王朝非常正常。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生產力比較低,按照當時的水平,游牧民族根本無法自己生產紡織品。在這樣的情況下,游牧民族都是以皮毛做成的衣服為主。只有那種高級貴族才能穿絲綢衣服,這些絲綢都是從中原王朝進口的。在帽子上也是一樣,中原王朝已經開始佩戴烏紗帽,而北方游牧民族沒有這個水平。
在北方地區,冬季十分寒冷。游牧民族通常佩戴動物皮毛做出的帽子,一般以狐狸或者熊的皮毛為主。除了這些,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會有一根動物尾巴。這是為了保暖,可以有效的保護臉部和耳朵。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雷鋒帽,它們的性質是一樣的。動物尾巴的長度一般到肩膀的部位,但是在文學作品中,這一情況被無限誇大。在一些電視劇中,貴族們都戴著皮毛做成的帽子,而且動物尾巴的長度一直延伸到了腰部。
認真的說,這就屬於文學形象了。通過一些古墓壁畫,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動物尾巴一般都是到達肩膀的部位,根本沒有那麼誇張。還有一個問題比較搞笑,在影視劇中,只要是游牧民族的政權,似乎都是這個形象。其實,遼國和金國貴族或許還有可能是這個形象,但是西夏和蒙古貴族完全不是這個套路。比如西夏貴族,在正常情況下,西夏貴族是不戴帽子的。至於蒙古貴族,他們的帽子有自己的風格。
最更無法理解的就是夏季服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游牧民族的貴族們,在夏天也戴著皮毛做成的帽子。雖然人家是游牧民族出身,但是也知道什麼是冷熱。大夏天戴皮帽子,沒有這么傻的人。在真實的歷史中,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之後,會被迅速的漢化。前兩代或許還可以,但是在此之後的貴族,基本上會接受漢文化的東西。比如不可一世的大遼國,到了遼國的中後期,在各方面越來越漢化。
再比如清朝,那些八旗後代喜歡吹噓自己祖宗當年從龍入關如何的威風。但是幾代人下來,八旗子弟甚至連滿語都不會說了。其實,清朝後期的幾位皇帝,他們的滿語說的也是一地雞毛。所以說,游牧民族戴皮毛帽子僅僅是一種文學形象,真正進入中原之後,那些貴族們渾身綾羅綢緞,早就忘記了之前的老傳統。如果哪位貴族還戴著皮帽子,肯定會被周邊的貴族看不起。最後說一句,一些文學作品起到了誤導的作用。
Ⅸ 趙匡胤把宋朝官員戴的帽子加上了兩 根長翅,這種做法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Ⅹ 以前的官帽後面為什麼有個尾巴
中國清朝的官品分多少等級
一、品級(級別)
1、正一品
1)文京內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相當於政治局CW)
文京外官:無
2)武京內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京外官:無
2、從一品
1)文京內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部長)、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檢查院長)、協辦大學士(政治局W員)。
文京外官:加銜總督
2)武京內官:九門提督(衛戍司令)、內大臣。
武京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內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內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c: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d: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
a: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c:無
d:副將。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c: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d: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6、從三品
a:太僕寺卿、光祿寺卿。
b: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c: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d: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b: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8、從四品
a: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c: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d: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b: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c:步軍副尉、步軍校。
d: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10、從五品
a: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b: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d: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11、正六品
a: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c: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d: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
a: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c: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b: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州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c:城門吏、太僕寺馬廠協領。
d: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14、從七品
a:五官靈台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儀。
d: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為節約篇幅,七品以下簡略,見諒!******
二、清朝補服圖案
1、封爵位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子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麒麟
男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獅
2、文官
一品綉鶴
二品綉錦雞
三品綉孔雀
四品綉雁
五品綉鷳
六品綉鷺鷥
七品綉雞敕
八品綉鵪鶉
九品綉練雀
3、武官
一品、鎮國將軍:綉麒麟
二品、輔國將軍:綉獅
三品、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綉豹
四品、奉恩將軍、二等侍衛:綉虎
五品、三等侍衛:綉熊
六品、藍翎侍衛:綉彪
七品綉犀
八品綉犀
九品綉海馬
三、頂戴(頂珠和花翎)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_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