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
A. 請問這種帽子叫什麼
這種帽子叫作:帷帽,原屬於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戴帷帽晉代所創。
現代客家人帶的客家涼帽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客家涼帽現在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B. 客家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帽用來干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沿海多風,近山多瘴,商工農漁皆裹黑布。而士子則戴小帽、衣長衣,有事必加短掛。彬彬乎儒雅之林也。」(卷二十三風俗志) 據以上資料來看,客家人的穿戴是以地域來區分的,南方的客家人穿戴以黑、藍為主。你所見到的黑帽子應該是南方的客家人戴的,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中形成的一種習俗。
C. 客家人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還有客家有什麼習慣
「冬頭帕」這個詞在我的腦海里是個記的比較深的詞語,打小就看著老人們頭上戴著這個獨居客家特色的頭飾。而關於冬頭帕的由來很少,好像目前還沒有什麼比較有說服力的歷史依據來闡述它存在的種種故事。有人說是太平天國時期就有了,但是好像也沒有很確切的說法。如今在我們客家尤其是在贛南的三南地區(龍南、定南、全南),還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客家婦女們頭上的特色裝飾。冬頭帕的發展從古至今大致可分為:祈福紋樣、生活用具紋樣、動植物紋樣、文字紋樣等四大類型,這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花紋圖案。
前不久回到故里,在街頭巷尾,我用圖片記錄下了形色各異的客家婦女冬頭帕飾品,那些我並不認識的客家阿嫂們頭上的冬頭帕有的穿戴大方整潔有序,有的隨意裝飾也獨居風格。如今戴冬頭帕的人群比較集中在農村婦女身上,從她們的整體著裝不難看出平凡生活中的她們依然是這個區域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她們有的人活了一大把年紀了還沒有走出過這個小小的全南山城范圍,因而她們沒有被喧囂都市洗禮過得那份純朴,總讓我覺得很親切、很純美。人生對她們而言沒有過多的奢想,平平安安相夫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是乎成了她們的生活法則一般伴隨一生。看著我記錄下來的一張張圖片,從她們親切祥和的眼眸里,我是乎讀懂了什麼,心中不免升起濃濃的敬意與祝福,祝福我的鄉親,我的客家阿嫂們一生平安………
以上是復制的鏈接是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588250_p_1.html
D. 客家婦女頭帶什麼帽
縣客家人的衣著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飾和雨具等項。古時衣著為漢唐服制遺風,比較古樸、大方,偏寬偏長,色偏深,多黑、藍、灰色,只有夏季用薴麻紡織的白布,富家用白綢緞,直至清未仍大體如此。茲分別略述如下:衣服 平時一船人家衣服,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鈕扣,講究的用銅鈕,女服只在襟邊加一二條邊(講究的綉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服袖子寬長,袖口寬一尺左右。男裝另一式是「長衫」,俗稱「四圍齊」,長度以能遮蓋「腳眼仁」為准,此衫作禮服用,講究的外加穿「馬褂」,配上小官帽(俗稱「欖豉帽」),在年節或作客時才穿,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腰是用較軟的布做的,穿時用紗織布帶(俗稱「褲頭帶」)扎緊,或乾脆不用布帶,將褲頭較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褲管(俗稱「褲腳」)寬1尺8至2尺,一個褲筒穿兩條腿也還很寬,如果裁去一截,就象當今流行的時裝「裙褲」。
舊時,一船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多穿一件較短的長褲就是了,內衣,則一船都穿,俗稱「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兩式,比外衣狹窄,講究穿著內衣、內褲是近代以後的事。
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布,薴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禦寒之衣服則統稱「寒衣」,一般有「夾襖」,(即雙重厚布製成的外衣)、「棉襖」(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襖。下套穿棉製「馬褲」,「馬褲」樣式古怪,只做兩條「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聯,無褲腰,穿時左右腿各穿一條,上邊有一布條,將布帶結扎在褲頭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澤多偏黑、藍、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薴麻紡織的,俗稱「家機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歲穿的衣服,多不用鈕扣,只用布帶扎緊,上身為襟式,下身為「開襠褲」。一般要在六、七歲入學前,才制著成人式衣服。富豪之家則穿綾羅綢緞。明清二朝間,在梅州地方出產有「程鄉繭」絲綢布,後來,由於四川天府綢布(俗稱「府綢」)打進來,「程鄉繭」便衰落了,至清未即已停產。近代以後,由於受西方機織布沖擊,不但衣著用布逐漸改進、服式也隨之改裝。男裝先多穿正襟、七鈕、四代的「唐裝」。接著就有「中山裝」、「西裝」;女裝也逐漸由偏寬偏長改為窄而短,也有穿正襟式,時髦者穿「旗袍」(滿族女裝)。青年男女則多穿「夏威夷」式。近40年來,受國內外服飾的交流影響,客家人的衣著亦隨「大流」,帶有原來特色的東西雖多已不復存在,但仍各有偏重,如:中老年男人多穿中山裝;中青年婦女多穿正襟男式服;七、八十年代中青年則崇尚西裝、時裝、女的穿裙,還有穿「旗袍」者。
鞋、帽、裙、帕。舊時,客家人(尤其是農民)不甚講究鞋帽等物,露頭、赤足,照樣幹活和出圩入市,但逢年過節或出門作客,則很注意衣著穿戴的完整。鞋,舊時,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惟富者才冬天有棉鞋,而皮鞋則是近代以後才有的。
布鞋都是自製的。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舊布糊成幾十層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機布」,有的有錢人家用綢緞),鞋面顏色多為黑色。鞋式是寬口船型,不用鞋帶,俗稱「懶人鞋」。這種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場有售,只是已換成膠底或塑料底,用機器製成,舊時,女裝鞋還有「綉花鞋」,用綢緞或絨布為面,鞋面綉花或鞋頭部鑲花。多為富家仕女穿著。 草鞋有兩種,一種是用干稻草紡織的(俗稱「稈草鞋」),用麻繩為「經」、草索為緯,編成「腳底形」。前頭兩邊及後邊「鞋跟」用繩帶串起即穿著,製作經濟簡便,一面穿舊了還可以「反底」再穿。這是勞動用鞋,幾天穿一雙,另一種鞋是「布泊」底(後來改用「車輪膠底」前頭一個「鞋鼻」,左右各兩個布「耳」,後邊「 布跟」(俗稱「鞋」)都留有「眼」,用薴索紮好後,用布帶串起,即可穿著。男女鞋樣相同。舊時,多為勞動,挑擔、走路時穿著。這種草鞋比「稈草鞋」耐穿。客家婦女大多都會製作。現在,上述兩種草鞋都已絕跡。被膠鞋、皮鞋所代替,穿膠鞋是近代才興起的,開始均是南洋進口的「力士鞋」,後來有「回力鞋」、「球鞋」等。皮鞋是更後才興起。這與全國各地差不多。
棉鞋,又稱「老人鞋」、「過冬鞋」,形款與阿婆鞋一樣,裡面用棉花為絮。供老人冬天穿著,多為富裕人家才有,有錢人或有官職的人還穿「靴」(俗稱「官鞋」)。與古裝戲里的靴一個樣式。
穿鞋,除草鞋外,都須穿襪。古時有布襪、線紗襪兩種。穿絲襪,尼龍襪是現代的事。冬天,有的老人穿羊毛襪。帽,客家人一般對帽子不太講究,平常戴者少,這可能與南方天氣溫暖,空氣清爽,少風沙有關。舊時,男的有「小官帽」(欖豉帽)、「風帽」、蒙面式「夜帽」,後來有南洋進口的「狗氈帽」(西洋禮帽)。「太陽帽」(硬殼禮帽);女的有「布帽」,用絨布製成),羊毛帽,也有人戴「風帽」;小孩(幼兒 )布帽是圓圈形。前面是頭形(或稱「貓頭形」)有布絆套在頦下,也有講線紗織成布袋形,一頭結紮成「花」。近幾十年來,除小孩、幼兒帽仍基本保留舊式外,老、中青年的帽子幾乎全部換了式樣,而且區別不大。老年人多戴棉帽、絨帽、風帽,甚至皮帽;中青年人多戴陸軍帽,時裝風帽,而且男女無大區別。 裙,客家裙兩種,一種是舊時婦女穿的,作為「衣著」的「百褶裙」,布質、很長(齊腳眼),後來越穿越短,只齊膝下,「五四」後定為「學生裙」,至今仍流行。有些變成了露膝的「超短裙」,只有年輕姑娘穿。衣裙還有一式「連衣裙」上衣、裙聯在一起,背後開半襟,裝鈕扣。這種裙過去多為少年、兒童穿著,後來青年婦女也穿。這兩種衣裙本是舊時流傳的,因近幾十年來幾乎絕跡,一「翻新」,人們把它當作「時裝」,就像穿「旗袍」當作「時裝」一樣。 另有一種裙,客家人叫「裙子」、「圍裙」,是指「圍身裙」。這種「裙子」是婦女用的,按各人胸圍尺寸,用布製成。上端呈梯形,下邊長方形。上釘一鈕絆,扣在上衣頭鈕上,裙左右各釘上一條特製的「裙帶」(帶端有紗纓)扎在背上,把上身圍緊。所以叫「圍身裙」。裙邊上用其他顏色的布縫一寸寬的邊、配著衣服穿,甚好看。「圍身裙」的作用有多種:一是裝飾;二是可遮蓋上衣,以免弄臟,亦可起束胸作用;三是可作「頭帕」,包紮在頭上,當帽子用;四是可作手巾包東西。過去,在客家地區,每個婦女都有一二條裙子。梅縣西陽、白宮一帶婦女的裙子特別講究,一律用藍布、鑲白邊,做工精緻,當作頭帕紮起時,就似一頂特製的帽子,很好看。 帕,亦有兩種,一種是手巾(汗巾),客家人稱為「手帕」,這是每人都隨身攜帶的,至今如此。另一種帕是指婦女用的「頭巾」俗稱「東頭帕」(即包頭布)。舊時,客家婦女都用,近四五十年較少,但興寧、五華、龍川等地較年老的客家婦女仍然使用。這種「頭帕」不像「裙子」,不釘帶子,只用方形布一塊包紮在頭或只包結在發髻上。 首飾 舊時婦女用物較講究、多樣,主要是頭上飾物,古時婦女梳「高髻」、飾物一般有簪子、毛鍤、耳扒,富家婦女還有簪花。一般婦女都戴耳環或耳塞、戴手鐲。手鐲有紐絲手鐲、龍頭手鐲、蒜芎手鐲,多銀質,富裕人家有金質的,還有玉石手鐲。戴戒指則男女都有,一般都戴金戒指。項鏈較少人戴,有的也多放在箱里,平時少戴在身上。小孩子普遍要戴銀手鐲、銀腳鐲,鐲圈上串幾個小響鈴,便於循鈴聲而找到孩子。
隨著婦女發式的改變,用首飾的逐漸少了。清末民初,客家婦女由梳「高髻」改為梳「盤龍」(俗稱「圓頭」),梳妝簡便多了,只把辮子紐起盤結在後腦,像龍盤起扎緊,插上一支「毛鍤」就行了。其他飾物也就省去了。後來又改妝,婦女多剪短發,不必梳頭,頭飾就全免了。手鐲、戒指也少人戴,但還要戴耳環或穿耳塞。
雨具 客家人的雨具,主要是雨傘、竹笠、涼帽、草帽、蓑衣、雨衣。
雨傘。俗稱「遮子」,有紙傘和布傘兩種。紙傘,用竹為架,用紗紙蒙頂,用桐油漆,一律長柄。布傘,用鐵木(或純用鐵)「結構用布蒙頂,有長柄、短柄兩種。舊時多用紙傘,近代全被布傘取代。近十多年來又大多使用尼龍布面的雨傘,還有自動傘、折骨傘等。
竹笠。舊時各地多是圓形尖頂式,民國後有圓形圓頂式,開始稱為「童軍笠」,後稱「學生笠」,至今流行。 涼帽,有兩種,一種是用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周圍用布條縫掛,戴在頭上露出發髻、發髻上用毛鍤或竹片橫插、使帽穩定。另一種是在竹笠周圍縫掛布條。布多是疏紋的,以便通風。廣州郊區流行的篾織圓圈式涼帽,與過去興梅婦女戴的涼帽相同,因為他們多是古嘉應州(今梅州)遷移去的;閩西南客家婦女戴的多是竹笠加布條式的涼帽。在梅州市各縣,反而早已沒人戴涼帽了。
草帽。是用麥稈編織的圓頂竹笠形的帽子,故稱草帽。主要用來晴天遮太陽,下雨天不適用,被雨淋後的草帽易發霉。這種草帽至今仍流行。
蓑衣。有兩種,一種是用棕毛編制的,披在背上,既能擋風雨又很暖和;另一種用山上的箬竹編制,優點是較輕便,但不如棕蓑衣耐用、暖和
www.8690.cn
E. 客家服飾的分類
主詞條:客家涼帽、客家涼衫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先說衣服。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裝的長度,可分為長衫、中長衫和短衫3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腳踝而得名,多為老年男性天冷時穿。短大襟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為便於勞作,又在下擺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襟衫的長度介於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閑時如逢年過節、走親戚、辦喜事時穿。一般來說,年輕婦女的大襟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為樸素、莊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對襟衫與唐裝相似,在前面中間開襟,把前襟平均分為左右相對的兩襟,所以稱為「對襟」。對襟衫與大襟衫的區別在於,大襟衫是在頜下至腋下斜開,前部是為大面襟,而對襟衫則把前襟於中間對開,分為左右兩襟。對襟衫多為短裝,多為客家漢子勞作時穿著,女子則多用作睡衣或內衣。無論大襟衫,還是對襟衫,都分為夏、冬裝,夏裝為了涼爽、透氣,則是單衫;冬裝則為了禦寒,則用雙層,是為夾衫,有的還在中間鋪以棉絮,成為棉襖。
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臟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臟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為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襠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松、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這種設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就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
還有一種叫「水褲」的褲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褲。這種褲子用較薄的軟布做成,長者可及膝蓋,短者僅遮臀部,類似現在的平角短褲,不過要寬松得多。
清代客家人戴的帽子有多種:勞動者戴束帽(俗稱和尚帽),富人和讀書人戴平頂的緞帽子,小市民多戴尖頂的瓜皮帽,老人戴風帽、棉紗帽,有功名的戴「頂子」和「纓帽」。民國時期出現氈帽、軍帽和工人帽,女人裹頭巾、出工戴涼帽,男人戴竹帽。建國後,盛行五角帽及工人帽。20世紀70年代後,戴帽的人逐漸減少,部分人戴風雪帽、絨帽和草帽。20世紀80年代,青年男女開始戴太陽帽。但是,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先進在田野,是傳統的客家婦女形象。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始於宋末。當時,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亦和男人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女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
客家女服飾流傳至今已有1000多年,最初起源於中原,後流傳到廣東、江西、湖南等地。惠州所處東江岸邊,這一帶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原分流下來的客家人,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客家女衣服和涼帽、木屐,在一些農村仍保留至今。
F. 古代帽子別稱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漢服資訊
2018-10-27
關注
古代中國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來數一遍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冠類在歷代的演變中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冠冕的形成據歷史資料及有關記載的推測:冠是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為了禮儀與裝飾,古人根據鳥獸的頭型改製成冠,將鳥獸的須胡改飾成纓與緌,這是古代冠的基本結構。並用簪貫插在發上使其穩定,用纓裝飾在冠上,用緌帶垂下使其牢固與美觀。冠的質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製成,以後多用布帛製成。(《群書考索》記有: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漢統一全國後,歷代的禮儀典制對冠式皆作具體的規定,以明其官職與品位,特別在漢高祖八年有「令嚴冠服之制」(見《漢書》漢高祖本紀的記載),這是對秦以前歷代紛亂的冠製作一統一的規定與定.制i以後歷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漢制而沿襲下來,只作簡化與適當變換,到唐宋兩代,在禮儀典祭等大禮上,仍沿用漢制,只作適當修訂,但日常的朝事與公服,便服都被巾、襆頭與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國後,據元史記載是綜合漢、唐,宋與遼金的冠服而制訂的,基本上是沿繼宋制,明代的禮儀大典仍採用前制,而日常朝事與公服則為折上巾,烏紗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3 .進賢冠(也稱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5. 高山冠
G. 客家涼帽的歷史是什麼
客家涼帽客家地區,客家婦女都戴著一種獨特而又別致的涼帽,它是用薄薄的蔑片和麥稈編成的。除正面外,四周還垂掛著16厘米左右長的折疊均勻的布,有黑色的,有藍色的,有白色的,還有花色的,遠遠望去,像是一朵朵美麗的鮮花。更有意思的是:年輕未婚的姑娘們還在垂布的兩端紡織著兩條五顏六色的綵帶。因此,是否掛有綵帶便成了判斷客家姑娘是否有婆家的標志。由於這種涼帽特別能遮擋陽光,涼爽宜人,所以,客愛人都習慣稱它為"涼笠哩"。據說,客家婦女的涼帽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在西晉末年,中原地區百姓不堪忍受異族鐵蹄的蹂躪,紛紛往南遷徙。這些移民來到南方的江西、福建以及廣東一帶荒無人煙的山區。在北方,男耕女織,女子很少拋頭露面。到了南方,這些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沒法繼續下去了。但是,按規矩婦女拋頭露面是有傷風化的,於是,這些中原婦女就想出了個辦法:在男人們的戴的頭笠上罩上一塊黑布,以遮住自己的面孔,只留兩個洞,以通視線。後來,大家感到這樣不太方便,便把罩著的布揭下,改成縫在斗笠邊沿四周垂掛。再到了後來,乾脆剪短了面前垂掛的部分。就這樣,成了今天所見的涼帽。客家民系在閩粵贛交界地形成以後,獨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應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於中原文化,但又與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單從客家服飾來講就有許多特別之處。一般來說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喜歡素色,以藍、黑、白色為主,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普遍心理直接體現。縱觀近代客家史,客家人服飾的款式也在不停地更新換代,不同的時期流行的服飾不可能一樣,但是總體來看不管在哪一個時期客家人的服飾都離不開樸素、簡易的特點。例如,在清朝時客家男女老幼幾乎全部穿"側襟衫",長袖,直領,布扣,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脅,里襟裝袋。褲子是一律"大襠褲",又寬又大,另接四五寸闊的腰頭,腰不開口,多餘部分折疊於肚前,以帶系住。褲管又稱褲腳,寬約0.3米。婦女衣服領邊加滾飾,開襟、袖口、褲腳加花邊等。這和同時期其他服飾款式來比顯得更加簡單,但是富有獨特的意義。到了清末,當時客家社會上層男子出外或會客以穿長衫為主,有時還在外面加馬褂套在長衫上面。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綉,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這些服飾現在農村上年紀的老人里依稀可見他們還在穿著。當時的女孩子一般都是梳辮居多,少婦以盤髻為主。另外,若偶爾有個別有纏過腳的客家小腳婦女還有穿著綉花鞋、系著羅帕。農家一般婦女不纏足,但是農家的老婦也系羅帕。民國時期,客家男子穿的側襟衫逐漸淘汰,長衫馬褂增多,後來又出現中山裝,在知識界開始盛行。一般勞動者以穿對補救短衫的居多,俗稱褂哩。客家婦女仍然以側襟衫為主,只有少數讀了書的女性改穿旗袍或藍衣黑裙,衣袖明顯縮短至掌根。許多讀過書的男子也多穿西式褲,系用皮帶或吊帶,女褲則一直以大襠為主。鞋襪方面,清朝時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雨天多打赤腳;或木屐底布鞋,長汀稱"鞋屐";或布鞋底加厚並塗以桐油。出遠門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編的草鞋。到了民國,外地運進來膠鞋、雨鞋、皮鞋,只少數人穿用。一雙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襪子舊時用布縫制,清末開始有了紗織襪子。清末民初上層社會男子戴有帽頂的禮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線織的筒狀爪子帽,後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婦女冷天包羅帕,很少戴帽子。
H. 客家人為什麼要戴那種奇怪的黑帽子
[沿海多風,近山多瘴,商工農漁皆裹黑布。而士子則戴小帽、衣長衣,有事必加短掛。彬彬乎儒雅之林也。」(卷二十三風俗志) 據以上資料來看,客家人的穿戴是以地域來區分的,南方的客家人穿戴以黑、藍為主。你所見到的黑帽子應該是南方的客家人戴的,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中形成的一種習俗。
I. 少數民族代表頭戴「小鹿頭」,這帽子有什麼來頭
人們在看新聞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庄嚴的會議場合,居然有代表頭上戴了一定“小鹿”帽子。因為看上去非常可愛,所以霎時間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很多人都想要代表頭上戴的同款帽子。
其實這種帽子,名字叫做“狍頭皮帽”,是部分少數民族專有的帽子。這種帽子很早之前就存在,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個,一是用來取暖,二是用來狩獵,三是用來當裝飾品。而狍頭皮帽出現在會議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的會議上,蒙古代表就頭戴狍頭皮帽,和如今一樣引起了網友關注。
狍頭皮帽是鄂倫春族的傳統服飾,無論是老人、成年人或者兒童,全都會戴著狍頭皮帽。一是用來取暖,二是用來狩獵。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狍頭皮帽的數量正在減少,只有部分人還會戴著它。
以前可能是生活必需品,現在更多是用來當裝飾品。經過加工後,狍頭皮會變成藝術品,這也象徵著鄂倫春族的審美情趣。
另外可能會有人提到保護野生動物,需要注意的是,狍子利潤非常高,在養殖技術過關、有相關許可的情況下,是允許家養的。代表頭上戴的帽子,並不涉及到“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J. 客家人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臟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臟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數女人夏天戴的「涼帽」(涼笠)和秋冬時期戴的「冬頭帕」。
客家衣著最突出的特點是「質朴元華」。古代方誌多有記載。如康熙三十年《程鄉縣志》講,程鄉縣(今梅縣)城鄉婦女的穿戴風俗是「頭不纏錦,足不裹吊」。至乾隆年間,「中上人家,婦女紡織縫紉,粗衣薄妝,以貞淑相尚。至村鄉婦女區,槌警短裳,任田園諸務,采山負檐,未免鄙野」。換言之,「粗衣薄妝」、「槌暑短裳」穿戴上的特點,甚至簡朴到「鄙野」的程度,足見當時服飾的樸素。一個民族或民系是否講究穿戴,從婦女身上反映尤為明顯。客家婦女以勤勞、儉朴、吃苦耐勞著稱於世,不崇尚時髦,朴實無華,對衣服十分愛惜,平日穿打補丁的衣服,新衣服除過年或走親戚偶爾穿一兩回外,總捨不得穿。「在家唔怕舊,出屋唔怕新」,這些俗語很能說明穿戴觀。
客家人的簡朴是與整潔連為一體的。客家人常用服飾因城鄉貧富而有不同,鄉村居民大都穿著樸素,但求耐穿、舒適、大方,而城裡人穿著較講究,注意時尚和整潔,一般都講求身份和環境。舊時有句俗諺「不怕衫爛,最怕人爛。」衣服雖破,只要補得好,洗得干凈,穿得整齊,就不會被人見笑。客家人重面子,極為注意正式場合的穿戴。如梅縣人有謂「鍋里無米煮,出門衣官樣」。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均須穿上整齊清潔的衣衫,以免被人瞧不起。康熙年間《程鄉縣志》卷一《風俗》稱「齊民無事不衣冠」。黃遵憲在同治年間所作《送女弟》,也說客家婦女「盛妝始脂粉,常飾惟荼巾」,是符合客俗實際的寫照。客家人對於破舊衣服不會隨便拋棄,有句俗話說:「爛衫爛褲不要丟,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襠褲(約6寸寬)的褲頭,多用質地較差的白布接成,駁接部分被上衣遮住,無傷大雅。有的婦女的嫁衣,一輩子都捨不得穿,壓在箱底櫃角,一年又一年,往往成為死後的殘衣。
客家人做衫褲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紗、薴麻,自己紡織的,俗稱「家機布」。這種布布面寬為一魯班尺(相當於12市尺),以三丈為一匹(約43. 2市尺) ,故當地稱為「三丈白」。一般來說,面寬一尺、長三丈就足夠通常人制一套衣服,故定俗成規。織布首先要有「線」,最初的線也是自紡的。不過這種「紡線」很粗,織成的布很粗糙。後來有了機線,稱之為「洋紗」,墟鎮上亦有了專門的洋紗店,他們把洋紗貸出給村婦織成布,然後以布換紗,投入再生產,這種行為叫做「回布」。當時梅州城鄉很多婦女都會織布,興寧縣尤為普及。這種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藍、青藍等顏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澤多偏黑,偏深藍、深灰色。夏季多用芝麻紡織的布。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傳統的衫為「大襟衫」,褲為寬大的「大襠褲」。衣著款式偏寬偏長,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紐扣,女裝則在襟邊加一兩條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袖寬長,其中袖口寬1尺左右。而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管(俗稱「褲腳」)寬1.8尺至2尺。穿時一般用「褲頭帶」(紗布帶)扎緊,或將褲頭交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
舊時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加穿一條較短的褲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內衣,俗稱「褂哩」、「留眠衫」。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的薴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禦寒衣服稱「棉襖」或無袖的「棉背褡」。
「大襟衫」,在胸前不開口不設紐扣,表面不設口袋。其開口從頸部開始向右斜開直至右肋下並沿邊而設紐扣。和「大襟衫」相配套的大襠褲又叫「斗頭褲」(或「交頭褲」)。由於氣候關系,冬天穿棉褲的極少。一般人家不論男女,一件棉襖往往要穿一輩子。一般情況下,梅州城鄉人民穿衣服大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哥新,二哥舊,三哥著的爛衫袖」。前者的意思是說,一套衣服大體要穿9年才換新的,後者的意思是說,小孩子穿衣,大哥穿過的衣服傳給二哥三哥繼續穿。
當然,貧富人家的衣著有所不同。在衣料上,少數富家多穿絞羅綢緞。在衫褲式樣上,除大襟衫大襠褲開胸褂外,還有穿灑衣、馬褂。所謂「灑衣」,實為下擺延長至膝以下的大襟長衫。所謂「馬褂」,實為無袖的開胸衫。馬褂與灑衣往往同時穿著,即穿上灑衣後再穿馬褂,稱之為「馬褂套灑衣」,又俗稱為「長衫套馬褂」。如果再戴上一頂「瓜督帽」,便是鄉紳的穿戴了。富家的太太小姐也穿長衫,但其長衫不叫「灑衣」,而稱「旗袍」。
一般婦女穿大襟衫交(交叉)頭褲要配頭帕。頭帕多為黑方形,配有環扣,一端扣於腦後發髻上,一端扣於頦下。頭帕夏可遮陽,冬可為頭面護暖。另有一種叫圍帕,多為做家務勞動時穿。長的圍帕稱為吊裙,端頂用帶掛於頸部或與面衣的頸扣相扣緊,胸前用帶扎於腰部。短帕稱為圍裙,僅系於胸前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