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帽子是什麼樣子
⑴ 中國歷史上兩頂特殊帽子,「綠帽子」與「烏紗帽」有什麼樣的故事
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
至隋朝,「烏紗帽」作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貴臣、百官士庶等,貴賤通用。唐初,「烏紗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專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後詔令「烏紗帽」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烏紗帽」不過是一種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詩雲:「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說他晚上睡不著望著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烏紗帽上。但當時的杜甫並無官位。
⑵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朋友,請問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呢?圖片上是文宮與武官的臣服,那我舉例清朝吧: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155兩 珊瑚頂
綉錦雞
3.正2品:
67兩
加支444兩
從2品53兩
加支324兩
珊瑚頂
綉獅子
如:
副將
3.三品: 130兩 藍寶石頂
綉孔雀
39兩
加支204兩 藍寶石頂
綉豹
如:
參將(正)
游擊(從)
4.四品: 105兩 青金石頂
綉雲雁
27兩
加支114兩 青金石頂
綉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兩 水晶頂
綉白鷳
18兩
加支72兩 水晶頂
綉熊
如:
守備
6.六品: 60兩 硨磲頂
綉鴛鴦
14兩
加支35兩 硨磲頂
綉彪
如:
千總
7.七品: 45兩 素金頂
綉鸂鶒
12兩 素金頂
綉犀牛
如:
把總
8.八品: 40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鵪鶉
23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犀牛
如:
外委千總
9.正九品: 35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陰紋鏤花金頂
綉海馬
如:
外委把總
10.從九品:
及未入流 31兩 陽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⑶ 古代太子服飾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的服飾,屬於禮制問題,是用來分貴賤,別尊卑的,皇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在禮制上僅次於皇帝,體現在服飾上,就是非常接近皇帝,表現在服飾上,皇太子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穿「袞冕」,就是電視上演的那種頭上頂個平板,下面垂著一排珠子的那種帽子,身上的衣服則綉上日、月、天、地等各種圖案。
這是皇帝的帽子,仔細數一下,是十二串珠子喲
這種袞冕是舉行重大禮儀活動時穿的,比如祭祀天地、太廟等皇帝才會這么穿,平常上朝啊,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啊,以及休息的時候,是不會穿這玩意的。現在演電視的,皇帝出來動不動就穿成這樣,是不對的。
成都武侯祠的劉備像,仔細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難到武侯祠塑像的時候是想說劉備偏安蜀中,還不夠格當真正的皇帝?其實不是的哈,因為按照周禮的理想,袞冕只是皇帝的第二級服飾,在袞冕之上還有一套更高級的禮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就是十二串珠子,但只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時才穿,平時搞活動,不穿大裘冕,只穿袞冕,為了區別,皇帝的袞冕只有九串珠子。不過套規定太繁鎖,後來不怎麼用了。武侯祠這個塑像倒是很符合周禮的。
袞冕在周代是所有的王公貴族都可以穿的,只是用前後所垂的珠子的數量和衣服上綉的圖案來區分等級,但後來因為這套服飾跟皇帝的太像,除了皇帝以外,其它人基本上不準穿了,除了皇太子以及親王以外,一般大臣都不能再穿袞冕了,當然外國的國王也是可以穿的。
朝鮮的國王也可以穿袞冕
皇太子的袞冕和皇帝的區別,就是皇帝的珠子是十二串,每一串又有十二顆珠子,和皇太子的就降等為九串珠子,每一串也只有九顆,衣服上綉的圖案,皇帝是可以綉十二種,皇太子只有九種,便說實話,這種差別完全不影響整體觀感,不仔細看,跟皇帝真差不多。
明代皇太子的冕服,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喲
⑷ 太子成婚要換戴什麼帽子
帶冕冠,也稱九旒冕冠,最初是和袞冕配套的冕冠,袞冕九章(繪九種章紋),為六冕之一;但明代廢黜其他五冕,只用袞冕,改袞冕為十二章,與大裘冕章數相同;冕服是古代男性的正式禮服。
⑸ 明朝太子平日戴的帽子叫什麼
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醮戒時所穿。
⑹ 宋朝皇太子服飾是怎麼樣的
宋朝時期 時代背景 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於質朴、潔凈和自然。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國內爭斗接連不斷,加上遼、金相繼南下,戰爭連綿。尤其南宋風雨飄搖,半壁江山,歲月難熬。權貴們只望苟延殘喘,無意在服飾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學影響很大,主張「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慾是萬惡的」,存天理,必須滅人慾。當時,人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 男子服飾 宋代官服宋代皇帝服飾承唐制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這是祀享、朝會、親耕、視事、燕居的衣著。宋代通天冠與唐代通天冠又有不同,雖說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製成蟬形嵌在冠上,冠高、寬均為一尺,表青里紅。宋代吏冠主要有三種:一是進賢冠,用漆布製成,冠額上有鏤金塗銀的額花。冠後有「納言」(幘巾),以示忠正。二是貂蟬冠,也叫籠巾,用藤絲織成,表面塗漆,正方形,左右用細藤絲編成蟬翼形狀二片,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各有三隻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據說,貂取其「內勁而外溫」之意,蟬取其「居高食潔」之意。三是獬豸冠,即法冠,冠上塗碧粉,梁數依品級而定。襆頭是宋代官員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官吏,在朝會、公座之間,常穿公服,戴襆頭。這種朴頭多用藤或草編織巾里,外面用紗,塗漆。宋代襆頭和唐代襆頭相比有所改進,以直腳為多,起初兩腳左右平直展開,後來兩腳伸展加長。宋代文人多以裹巾為雅觀。東坡巾相傳為宋代文豪蘇東坡所戴。這種巾有四牆,牆外有重牆,比內牆稍窄小,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戴它則有角,介在兩眉間。宋代文人以戴東坡巾為雅緻。此外,還有「程子巾」、「山谷巾」、「逍遙巾」等等。 百官朝服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吏,腰間都佩有一個金或銀的魚袋,表明等級差別。官吏的革帶,標志著職位高低。皇帝、皇太子用玉帶,大臣用金帶。元豐(公元1078—1085年)官制,侍從、給事中以可以服金帶,得金帶又佩金魚袋,謂之重金。到了南宋,士大夫的服裝有所變化,主要有深衣、紫衫、涼衫、帽衫、襕衫等。淳熙年間朱熹提出祭祀、冠婚的服飾,得到了實施,這種服飾「設計方案」趨向質朴,符合理學「革盡人慾,復明天理」的主張。平民服飾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清明時節各階層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風俗習慣。有的黎民,頭戴巾,上穿襖,下穿褲,忙忙碌碌;有的百姓,頭戴斗笠,上穿衫,下著褲,四處奔波。筆記《東京夢華錄》也描述了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葯、賣卦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來角帶,有的不戴帽子,行業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下身著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著直領上衣,長短至膝,下著黃裳,方履,禮賓時束大帶。 軍戎服宋代軍隊作戰時穿鎧甲。鎧甲上面綴有金屬薄片,可以保護身體。全副鎧甲分為披膊、甲身、腿裙、兜鍪、兜鍪簾等,由皮線穿聯。一副鐵鎧甲,有的重達四十九斤左右。此外,皮製的戰衣,叫皮笠子、皮甲,還有戰襖、戰袍等。宋代鎧甲還有用極柔韌的紙做的,紙甲起於唐宣宗時,它是用一種極柔韌的紙加工錘制的,疊三寸厚,在方寸之間布以四個釘,雨水淋濕更為堅固,銃箭都難以穿透。 僧道服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盛行於南北朝。到了唐代,佛、道二教並駕齊驅。宋代道教盛於佛教。據佛教章法規定,佛教僧侶的衣服限於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條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郁多羅僧(七條布縫成的上衣),安陀會(五條布縫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盤僧(裙子)。中國古代僧侶穿赤色袈裟。袈裟,是由許多長方形小塊布拼綴而成的法衣。僧人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布片洗凈後加以拼綴,也稱百納衣。法衣,是道教法師舉行儀式、戒期、齋壇時穿的,有霞衣、凈衣等。道士常服為黃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領斜襟。他們經常系青結巾、皂絛,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著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太平街景圖》宋代平民的服裝 女子服飾 宋代梳妝宋代婦女發式以高髻為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發編成各種樣式戴在頭上,有的用金銀珠翠製成各種花卉鳥類的簪釵梳篦,插在發髻上面,有的用漆紗、金、銀、玉等製成兩鬢垂肩的高冠。宋代貴族婦女用羅、絹、金、玉、玳瑁製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發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時稱「一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