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明朝太子戴什麼帽子

明朝太子戴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 2022-10-05 04:18:53

① 古代太子頭上戴的冠冕多少珠

古代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同時也是帝王的象徵。

② 圖片中皇帝頭上所戴的帶垂珠的叫什麼名字

頭上帶的這個號帽子叫九旒冕,也叫平天冠,「旒冕」是古代天子、諸侯在重大儀式上戴的前後墜有玉珠的禮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能夠看到。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這東西想來也不好做啊,要工藝技術。有珠簾的,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後各懸掛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顆玉石,共長12寸。


冕,是帝王的禮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明朝禮制規定(根據北京定陵出土實物),皇帝冕前後各12旒,太子用11旒。親王只能用9旒、9珠,共用珠162顆。冕服制度在清代被廢除,冕冠形象,現在只能在繪畫中見到,如梁武祠漢代刻石上的黃帝像,唐代閻立本畫的歷代帝王圖,宋人作的晉文公復國圖,明人作的聖跡圖中的孔子像等等,但今天能見到的實物,除了袁世凱那件未被國人認可的「皇帝冕」之外,只有魯荒王朱檀陵出土的九旒冕,所以特別珍貴。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③ 明朝官帽有哪些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④ 丟官叫丟了烏紗帽,烏紗帽為何會成為官職的代名詞

我們在很多古代連續劇中常看到“丟了烏紗帽”這句話,在很多古典戲劇中也常看到官員頭戴這種帽子。“丟了烏紗帽”這句話的意思是丟了官職,現在在民間俗語中“烏紗帽”仍然是官職的代稱。

那麼“烏紗帽”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為官職的代稱呢?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戴烏紗帽的官員,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烏紗帽的形制前後有所變化,明初時是矮冠,後來變得高聳。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的先祖畫像,畫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許,烏紗矮冠”。這則信息說明明朝初年的烏紗帽並不像以後的烏紗帽那樣高聳。

從明朝中葉開始,烏紗帽就變得高聳。史書這樣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書: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烏紗帽作為官帽,在製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描繪了它的製作工藝:“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中宜用輕胎”。

明朝滅亡後,清朝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紅纓帽定為官員的法定帽子,烏紗帽不再是只有官員才可以戴的帽子。不過民間仍然習慣地以烏紗帽代稱官職。

⑤ 古代太子服飾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的服飾,屬於禮制問題,是用來分貴賤,別尊卑的,皇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在禮制上僅次於皇帝,體現在服飾上,就是非常接近皇帝,表現在服飾上,皇太子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穿「袞冕」,就是電視上演的那種頭上頂個平板,下面垂著一排珠子的那種帽子,身上的衣服則綉上日、月、天、地等各種圖案。

這是皇帝的帽子,仔細數一下,是十二串珠子喲
這種袞冕是舉行重大禮儀活動時穿的,比如祭祀天地、太廟等皇帝才會這么穿,平常上朝啊,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啊,以及休息的時候,是不會穿這玩意的。現在演電視的,皇帝出來動不動就穿成這樣,是不對的。

成都武侯祠的劉備像,仔細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難到武侯祠塑像的時候是想說劉備偏安蜀中,還不夠格當真正的皇帝?其實不是的哈,因為按照周禮的理想,袞冕只是皇帝的第二級服飾,在袞冕之上還有一套更高級的禮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就是十二串珠子,但只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時才穿,平時搞活動,不穿大裘冕,只穿袞冕,為了區別,皇帝的袞冕只有九串珠子。不過套規定太繁鎖,後來不怎麼用了。武侯祠這個塑像倒是很符合周禮的。
袞冕在周代是所有的王公貴族都可以穿的,只是用前後所垂的珠子的數量和衣服上綉的圖案來區分等級,但後來因為這套服飾跟皇帝的太像,除了皇帝以外,其它人基本上不準穿了,除了皇太子以及親王以外,一般大臣都不能再穿袞冕了,當然外國的國王也是可以穿的。

朝鮮的國王也可以穿袞冕
皇太子的袞冕和皇帝的區別,就是皇帝的珠子是十二串,每一串又有十二顆珠子,和皇太子的就降等為九串珠子,每一串也只有九顆,衣服上綉的圖案,皇帝是可以綉十二種,皇太子只有九種,便說實話,這種差別完全不影響整體觀感,不仔細看,跟皇帝真差不多。

明代皇太子的冕服,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喲

⑥ 明朝皇上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個立起來的兔

這種叫翼善冠。
翼善冠是冠的一種,是明朝皇帝、太子、親王、皇室成員等所著之首服,也是朝鮮國王及王世子、安南國王、琉球國王的首服。
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
唐貞觀中太宗采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
黑紗翼善冠
黑紗翼善冠(4張)
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襦通著之。若服袴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見宋王溥《唐會要.輿服上》《舊唐書.輿服志》。明永樂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見《明史.輿服志二》。皇帝常服冠戴,因烏紗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後名翼善冠。
與唐代相較,明代翼善冠要簡化得多。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

⑦ 這種冕冠(帽子)只有皇帝能戴嗎諸侯和大夫呢

天子十二旒十二珠五色,諸侯九琉,大夫七琉六琉三琉不等,士無琉。圖中yan(塊版)下面的原來不是通天冠的形制,自西晉武帝開始,底下改成這種形制的。禮記等記錄說天子之服有十五,有五冕制度。帝王應該還有武弁等服制。電視劇說句不客氣的,真正考據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屬於臆造,不足為信。

⑧ 誰能說明一下明朝時期的官員服飾

1.袞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3.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黑色紗冒之,前後12縫,每縫間飾五彩玉12,與絳紗衣、蔽膝、革帶、大帶、白襪黑舄配套。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祭太歲山川時服用。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製,弁上銳赤色,上12縫,中綴五彩玉,落落如星狀,赤色衣、裳、韍,赤舄。執刻有「討罪安民」篆文的玉圭,親征遣將時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製為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腰帶以金、琥珀、透犀(即帶有透線紋的上等犀角)相間為飾,永樂三年改為盤領窄袖黃袍、玉帶、皮靴。黃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即一般所稱的四團龍袍。烏紗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稱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宮中燕居時所穿,嘉靖七年定製,冠框如皮弁用黑紗裝裱。分成12瓣,各以金線壓之,前飾五彩玉雲各一,後列四山,朱絛為組纓,雙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鑲青色緣,兩肩綉日月,前胸綉團龍1,後背綉方龍2。邊加小龍紋81,領與兩祛(袖口)共小龍紋59,衽小龍紋49。內襯黃色袂(袖)圓祛(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綠邊的素帶和九龍玉帶,白襪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龍袍中,有一種過肩通袖龍襕袍,領與袖口用小龍花邊為飾,但胸、背龍紋與《明史·輿服志》所記不同。

⑨ 請問明代男的戴在頭上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個叫方巾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15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7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9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62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8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8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2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57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73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52